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510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docx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可编辑版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

赴秘鲁智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

经国务院批准并应秘鲁和智利两国农业部的邀请,我部张宝文副部长于2000年9月14日至26日率农业代表团访问了秘鲁、智利两国。

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对秘鲁、智利的农业机械化进行专题考察。

通过访问,我们加深了对秘鲁、智利两国农业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情况的了解,加强了我国与秘鲁、智利两国农业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为促进我国与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农业尤其是农业机械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起了积极的作用。

现将出访情况报告如下:

一、出访概况

近几年来,我部与秘鲁和智利两国农业部门很少互派部长级访问团组。

此次出访秘鲁、智利,两国农业部都比较重视,接待热情,访问取得了成功。

在秘鲁访问期间,代表团参观了秘鲁国立农业大学和国家农业科学院,考察了位于首都利马的国际马铃薯中心,与秘鲁农业部副部长卢纳先生等秘方官员进行了工作会谈,同秘鲁农业部签署了《中秘农村经济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该备忘录双方将成立中秘农业合作联合委员会,并定期召开磋商会,以促进两国农业在种质资源、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产后处理、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智利访问期间,代表团参观了智利大学、国家农业科学院,与智利全国农民协会和水果生产者协会就中智水果示范农场建设等事宜进行了座谈,考察了智利农机企业及第六区的农业生产及加工情况。

代表团还与智利农业部部长甘博斯先生等智方官员进行了工作会谈,双方认为两国农业有许多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合作与交流的潜力很大,并就加强中智农业交流与合作广泛交换了意见。

二、秘鲁和智利两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情况

农业是秘鲁和智利两国重要的经济部门,但由于两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且各有特点。

一)农业生产和科研情况

秘鲁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发展水平不高。

秘鲁西部是集约式绿洲农业区,气候十分干燥,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靠源自安第斯山脉的河水灌溉,是秘鲁最重要的农业区;中部山岳地带粮食产量较低,属传统农业区;东部为林地农业区,农业开发水平更为落后。

秘鲁渔业较为发达,鱼粉和鱼罐头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针对本国干燥少雨的自然条件,秘鲁农业科研部门积极进行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并致力于消化和改造从以色列引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大大降低了滴灌成本(相当于我国的14左右)。

同时,秘鲁农业部门注意发挥其种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推广玉米、土豆和杂粮新品种,发展羊驼生产。

但秘鲁农业研究总体水平不高,科研设备陈旧,手段落后,比如育种,仍采用常规方法,很少涉及生物技术等领域。

智利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也明显呈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存的二元格局。

智利北部是渔业和矿产基地,中部是粮食、水果和花卉的主产区,南部以畜牧林业为主。

智利政府十分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在进口粮食的同时,大力扶植水果和渔业生产,积极引进和开发国际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如90年代前后,智利从国外引进了猕猴桃和鲑鱼,现在这两种产品已成为智利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目前,智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出口国、第二大鱼粉出口国。

90年代以来,智利水果出口量每年为150万吨左右,销往70多个国家。

1999年,智利水果出口创汇额达到15亿美元,其中40%是鲜食葡萄。

在农业发展中,智利特别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千方百计引进先进技术和培养科技人才,并与欧美许多农业科研单位保持了长期的交流合作。

同秘鲁一样,智利十分重视农业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其是水果和蔬菜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全国七个农业大区都设有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此外,智利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较高,尤其是水果加工和葡萄酒业较发达,技术主要来自欧美。

二)农业机械化情况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秘鲁、智利两国农业机械化也有较快的发展。

但总体来讲,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主要表面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相对较低。

秘鲁拥有的农机数量较少,全国仅有5000台拖拉机,收获机械很少。

沿海地区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中东部地区几乎全靠人工作业和部分畜力牵引的半机械化机具作业。

智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秘鲁,小麦、玉米、水果的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种植主要靠人工作业,机械化收获水平为30%。

全国约有4万台拖拉机、4000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年销售量为2000台左右,联合收割机的年销售量为30~40台。

二是几乎没有农机研究和制造业,农业机械主要依赖进口。

秘鲁、智利两国没有农业机械的专门研究机构,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系,仅负责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两国使用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大部分从美国、欧洲、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

1993年,我国上海拖拉机内燃机集团公司曾向秘鲁出口过4000台大中型拖拉机,但由于山区适应性和零部件供应方面的问题,我国始终没有真正打开该国的农机市场。

此外,秘鲁还从我国引进过脱粒机、水泵、轧花机等农业机械。

秘鲁国内没有农机生产企业,智利国内仅生产喷雾机等小型机具及部分农机零部件,而且制造水平比较低。

代表团参观的智利帕拉德(parada)喷雾机生产厂,有50多年的历史,约占智利国内喷雾机市场份额的80%,部分产品还可出口,但其加工设备比较落后,没有生产线,机器组装基本上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属于作坊式的企业。

三是没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秘鲁、智利两国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系都不健全,没有农业机械的试验鉴定和技术推广体系,也没有保障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三、体会与建议

秘鲁和智利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国家,加强与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符合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

秘鲁、智利两国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各有特点,在拉美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农业合作与交流有较大潜力。

主要体会和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在农业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秘鲁、智利两国在农业生产方面与我国有较大的相似性,我国生产的许多农业机械,如高性能大马力拖拉机、旱作节水机具、收获机械、田园管理机、山地小型机械等都能满足两国要求,且价格较低,与欧美的农机产品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而且,秘鲁、智利两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大,易于机械化耕作。

两国高层官员和专家已普遍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两国农业部门对与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合作也有较高的积极性。

因此,为加强与秘鲁、智利两国的合作,扩大我国农机行业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应当开展以下工作:

1.在扩大政府间交流与合作的同时,结合秘鲁、智利等国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农机企业的产品出口,尤其是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园管理机、节水灌溉机具、山地小型机具的出口。

加强出口农机产品的质量把关,树立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引导企业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尤其要做好零部件供应和培训工作。

3.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秘鲁、智利建立示范区,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相互配合,扩大我国产品和技术的影响力。

二)加强我国与秘鲁、智利两国农业种质资源的交流。

秘鲁是玉米、马铃薯和羊驼的原产地,种质资源丰富。

近年来,秘鲁农业科研部门在开发旱地杂粮作物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智利水果业发达,在品种选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加强我国与秘鲁、智利两国农业种质资源的交流,不仅能丰富我国的农业种质资源,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旱地农业的开发和水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三)扩大我国与秘鲁、智利两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在两国政府的努力下,秘鲁、智利两国尤其是智利的农业科技得到了较大发展。

秘鲁的节水农业技术,智利的农业区划、水果生产产业化、新品种引进和开发等技术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今后,可适当组织这些方面的考察和交流。

另外,秘鲁、智利两国农业科学院都比较重视农业应用技术的研究,且与其他拉美国家和许多欧美国家的研究单位联系广泛。

应当支持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与秘鲁、智利两国农业科研部门在人员培训、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建立合作计划。

四)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到拉美国家投资开发。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许多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秘鲁、智利两国许多生活必需品都要靠进口。

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到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投资开发,也可吸引智利的葡萄酒企业到我国来投资建厂,参与中国的市场竞争。

 

附送:

赴绍兴黄酒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赴绍兴黄酒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老酒产业发展,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着即墨老酒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赴浙江XX市考察学习。

我们在听取XX市黄酒协会、XX县黄酒协会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拜访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进行了认真的沟通交流。

现形成考察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绍兴黄酒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从考察的情况看,XX市政府对绍兴酒发展的定位明确、规划科学,职能部门共谋发展、监管有力,行业协会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企业自身积极作为、个性品牌突出,整个黄酒产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01X年,XX市黄酒企业共有86家,从业人员

1.1万余名,黄酒年产量45万吨,占全国黄酒产量的17%。

其中万吨以上规模企业4家,5000吨以上4家,1000-5000吨21家,1000吨以下57家;销售收入37亿元,实现利税

5.5亿元。

同时,黄酒整体质量保持稳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15家绍兴黄酒冠名生产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

绍兴黄酒销售区域主要在江、浙、沪一带,部分系列产品销售全国各大城市,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古越龙山进驻卡慕全球3000多家免税店的“中华国酒”专区,被誉为“国粹黄酒”。

2、发展基础条件较好。

XX市有国家级黄酒评委16名,占全国总数的42%。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

申请国家对绍兴酒实行原产地特别保护,专门制订了绍兴酒gb17946-2000标准。

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在绍兴。

在黄酒基础性研究方面,黄酒企业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开展合作,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从酵母培养、麦曲工艺、黄酒的发酵机理及黄酒后修饰,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3、品牌优势比较明显。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中华老字号6家;古越龙山是中国黄酒行业标志性品牌,“绍兴黄酒”是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这在全国酒类行业中是唯一的。

4、龙头企业地位突出。

使用“绍兴黄酒”证明商标的15家企业,201X年产量36万吨,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近5亿元。

其中,古越龙山和会稽山两大龙头企业,201X年产量约20万吨、销售约29亿、利税约4亿。

古越龙山年产13万吨,销售20多亿,利税

6亿,主要产品品牌有“古越龙山”、“沈永和”、“女儿红”、“鉴湖”等。

会稽山年产

6.8万吨,销售

8.5亿,利税1亿,单一品牌“会稽山”。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制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扶持

2016年,为振兴绍兴黄酒业,提升绍兴黄酒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XX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振兴绍兴黄酒业纲要》。

《纲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三年振兴计划是:

争取到201X年绍兴黄酒产量达到30万吨左右,销售达到25万吨左右,出口量达到3万吨左右,绍兴黄酒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其中XX市场占有率40%以上。

为配合《纲要》的实施,出台了《关于振兴绍兴黄酒业的若干意见》,从税费征收、财政补贴、品牌创建、市场监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

到201X年,三年规划的主要指标都超额完成。

201X年,为加速黄酒产业集群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提升黄酒业核心竞争力,出台了《绍兴黄酒产业提升规划》。

规划到201X年绍兴黄酒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中心:

①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

产量达到90万吨,销售达到110亿元,出口量达到4万吨。

②全国的品牌中心。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

③全国黄酒的技术创新中心。

积极争取建立国家黄酒研究中心。

创建1-2个国家级黄酒研发中心。

④全国黄酒的人才培训中心。

加强黄酒职业教育投入,培养黄酒生产专门人才,尤其要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

与国内江南大学等相关大专院校合作,使绍兴成为全国黄酒人才培训中心。

⑤全国黄酒的交易中心。

推出原酒交易市场,开展网上交易,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酒交易集散地和信息发布中心。

2、成立黄酒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1992年,XX市黄酒行业协会成立。

协会设在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由市场处主管。

目前,协会主席由古越龙山一名退休的老总担任,副主席由企业老总担任,秘书长是专职人员,市财政全额拨款,常驻协会,负责日常工作。

协会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接受政府委托,行使组织起草协会章程、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服务、维护企业利益等行业管理职能。

3、申请证明商标,实行原产地保护

2000年,为保护“绍兴黄酒”这一无形资产,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XX市黄酒协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了“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享有商标的专用权。

该商标使用于原产地浙江绍兴鉴湖水系区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绍兴鉴湖水和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黄酒产品,并达到规定质量、服务、标准。

凡愿意接受使用证明商标的生产者,经审查符合条件,可以使用证明商标。

目前,XX市已有15家企业获得“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权。

行业协会出台了《绍兴黄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章程》、《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章程》、《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申请使用企业初审细则》,成立了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认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委员会及其工作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明确了证明商标申报程序、准用证、申请表、使用许可合同等,保证了证明商标规范有序的使用。

4、加强市场整顿,促进行业整合

①整顿历程

1995年,绍兴黄酒企业240家,呈现“多、小、乱”现象。

XX市政府召集工商、质监、卫生等10多个部门和下辖各县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市黄酒企业大整顿,依靠行政手段关、停、并、转了不合格企业124家,对绍兴黄酒进行了初步的内部规范。

2000年,黄酒行业协会注册“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树立了地域和行业品牌,筑起了一道产业进入门槛。

2016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绍兴湖塘酒厂生产劣质兑水黄酒进行了曝光。

这一事件在绍兴黄酒业引起了巨大震荡,给原本戴着“原产地域保护”光环的绍兴黄酒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

6月,市政府举行振兴绍兴黄酒动员大会,绍兴黄酒整顿拉开序幕。

在动员大会上,XX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强调,振兴绍兴黄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一场大整治,包括对所有品种的黄酒进行彻底检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和长效的检查检测制度、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将卫生、环保、生产环境、技术、流通环节全部纳入整顿范围。

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环保局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黄酒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有关意见》,要求各相关部门、黄酒企业进一步规范黄酒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强化企业管理、严格准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数月后,12家黄酒企业被关停,60家黄酒企业被勒令限期整改。

201X年4月,经过一年的调查和测评,XX市卫生监督所对辖区内127家黄酒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信用度进行a、b、、d四个等级的评级,被评为d级的10余家企业被关停。

2006年,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落户绍兴,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对黄酒产品质量检测鉴定,绍兴有了最终话语权。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黄酒产品质量国家抽查结果显示,绍兴黄酒产品质量合格率100%。

经过反复的淘洗,淘汰了一批工艺不规范的小企业,开启了绍兴黄酒业更广阔的发展活路,成为市场规范的典范。

经过优胜劣汰,目前XX市有黄酒生产企业86家。

②整顿措施

绍兴黄酒产业整顿,主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一是生产环节:

企业按国家标准和操作流程生产,倡导企业自律。

绍兴黄酒集团牵头首倡“行业自律”,并邀请上海13家新闻媒体举行情况说明会,数十家大小黄酒企业迅速跟进。

15家绍兴黄酒生产企业联合发出倡议书,表达了重振黄酒产业的信心。

行业协会从源头上治理和整顿。

定期进行抽查,1次抽检不合格限期整改;连续两次不合格就停产整顿,企业停止使用“绍兴黄酒”商标;连续3次检查不合格将依照法律程序取消其生产资格。

二是监管环节:

政府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

质检局、卫生局、环保局、工商局等部门分工具体,从各自职能出发,监督企业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操作流程进行生产。

成立绍兴老酒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和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

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设在工商局,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设在技术监督局。

首次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建立黄酒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生产淡季每季检查1次、旺季每月检查1次的例检制度。

每次抽查产品在100批次左右,企业覆盖率在90%以上。

为避免企业因检测费用等原因弄虚作假,每次产品检测的7万元左右费用都由政府买单。

三是流通环节:

为了保证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合格,实施全国协作打击假冒伪劣。

组建黄酒打假全国协作网,政府拨出专项经费运作打假协作网,在全国28个地区建立打假联络站,形成全国范围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之势。

四是资源整合环节:

积极探索行业整合形式,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政府支持,采用联合、并购、重组、控股等市场化运作方法,整合现有资产,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大集团。

例如,XX市酿酒总公司和沈永和酒厂合并,成立绍兴黄酒集团,兼并了鉴湖酒厂,建立了3个分厂;会稽山兼并嘉善酒厂等。

5、积极培养推介,树立品牌形象

坚持整体品牌宣传与具体品牌宣传相结合。

采取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的措施,大力宣传和打响黄酒品牌,提升绍兴黄酒品牌效应。

①市场攻艰。

适应消费需求,实施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巩固发展绍兴黄酒传统市场,主攻XX市场,开拓北方市场,构建产销网络,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政府对企业开发的经省级以上认定的、当年销售在500吨以上的新产品;参加省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展示、展销活动的,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②文化搭台。

研究绍兴黄酒产业和酒文化,发掘历史资料,编撰《绍兴黄酒发展史》一书。

成立绍兴黄酒文化研究会,开展绍兴黄酒传统酿制技艺及非物质文件遗产保护工作。

建立黄酒博物馆,集文化、旅游、服务于一体。

企业突出自身的文化品味,融酒与企业文化于一体,着力打造企业自身文化品牌。

③品牌唱戏。

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注册成功、绍兴黄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是重要里程碑。

确立了“天下黄酒源绍兴”的品牌定位,由专业广告公司负责策划并组织实施绍兴黄酒整体品牌宣传活动。

抱团参加各种展销会。

在沪甬高速公路推出以“天下黄酒源绍兴”、“绍兴黄酒健康之友”为宣传主题的大型广告路牌。

市政府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或“浙江省名牌产品”的黄酒品牌,新获得绿色产品“环境标志”的黄酒企业产品,给予不同的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