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613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docx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

永远的“黑屋子”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黑屋子”的意象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黑屋子”这一审美意象。

文学中的审美意象乃是包含创作主体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

对现实生活审美价值和审美属性的判断,构成了创作主体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审美意象。

随着审美意象的确立,作品中必然渗透创作主体的情感倾向。

因此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都蕴藏着艺术家的政治道德宗教的观点,同时这些观点又转化为审美感情、审美理想融于审美意象之中。

而“黑屋子”意象遍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大部分的作品中。

如《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在C胡同向二房东租来的”简陋而杂乱的斗室,他时常于漆黑的夜里在此发着寒热做着怪异的梦;又如《死屋手记》中亚历山大所居住的阴森的监狱以及出狱后孤寂的小屋,他整夜整夜点着蜡烛写阴暗的监狱笔记;再如《白夜》中“我”的“普照彼得堡的太阳”永远也照不到的角落里被熏黑而且挂满蜘蛛网的小屋,“我”在小屋里做着一个奇怪的梦想者;再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万尼亚两次居住的房子,第一个狭小阴暗潮湿,第二个稍有一点阳光,只是史密斯刚刚死于那里;又如《白痴》中罗格任所居住的拉着窗帘、如坟墓一般的阴森的房子,加尼亚出租的拥挤的住房,小旅店里拥有潮湿墙壁的小屋等等。

这些种种形状不一、场景不同的“黑屋子”充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著作里,给作品染上一层阴暗压抑的基调。

这部禁会使人思考,这些“黑屋子”是如何出现在作者的头脑里,又如何会对作者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以至于作者对他如此钟爱?

一,走进“黑屋子”

首先,“黑屋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

第一,居住的狭小而阴暗的房间;第二,“黑屋子”拆开来看,“黑”表示阴暗,“屋子”表示封闭,黑屋子便是作者内心的阴暗和封闭。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济贫医生的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

父亲工作的医院地处莫斯科的荒郊野岭,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儿院便是仅有地标式建筑。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是个不苟言笑,喜怒无常的人.他的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而且十分吝啬,嗜酒成癖.他这种性格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罩上了浓重的阴影,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聪明温柔但患有肺结核的女人,并且在悲惨的生活中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她受过良好的教育,酷爱诗歌,喜欢阅读小说。

她是孩子们的第一个老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以敬慕的心情谈到自己的母亲,而他的作品中许多温文尔雅且命途多舛的女性都带有母亲的影子。

1823年,2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家搬到医院大楼的一侧的厢房居住,在这个光线几乎照不到的昏暗的被刷成米黄色的房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度过整个阴暗的童年时代。

这个狭小黑暗的房间一方面为童年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供了一个保护色,让他在不幸的家里离开父亲的苛刻与严肃;另一方面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童年染上一层阴暗的底色。

作家作品中彼得堡里那些像橱柜或棺材盒一样狭小、甚至连思想也不能自由驰骋的阁楼,大概是以童年时这间昏暗的斗室为蓝本,他在这里发展了他那些想入非非的幻想.

在进入军事工程学校后,周围的同学都是富家公子、纨绔子弟,而他本人的经济条件并非如此。

有记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平日节衣缩食,很少朝家里要钱,反正要也是招来老头子的一通责骂,所以他平时连茶也不喝,每天只能吃到面包和牛奶,而且连这也是赊来的.由于手头拮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此以前不久曾给弟弟安德烈写过一封信:

‘请看在上帝的份上给我寄五个卢布来吧,哪怕只寄一个卢布也行.我已经三天没有生茶炊了,我现在的确已是囊空如洗’。

另一封信里曾说,一天,大雨如注,他却在露天里站立着,口袋里连饮一口热茶的钱都没有”【1】。

由于贫穷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们为伍,为了避免被嘲弄,只好孤独地躲在一边。

在《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便借伊波利特之口说出来他在学校的处境“···巴赫穆托夫···是一个非常好相处的同学,衣冠楚楚,天性豪爽,永远乐乐呵呵···出了我一个人以外,所有的同学都喜欢他···他曾几次想接近我,可是每次我都板着脸,怒气冲冲对他扭头不顾···”【2】这种对比导致自尊心极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发出“如果我有权不出生,我一定不接受在这样嘲笑人的环境下生存”【3】这样的感叹,于是他将自己封闭起来,进入自己心灵的“黑屋子”。

在《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片段描写。

如《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内心极端焦虑时忽然“去找拉祖米欣的想法忽然闯进了我的脑子?

真奇怪”。

“···奇怪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大学里的时候几乎没有朋友,不与大家来往,不去找任何人,也不高兴任何人来找他···他只知道用功读书,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大家都为此尊敬他,但谁也不喜欢他。

他很穷,有点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不爱交际,仿佛心里隐藏着秘密是的”。

“甚至对这种环境感到满足,禁止别人随意的进出”【4】。

此时的黑屋子不再单纯的指作家的居所,而是作家内心的封闭与阴暗。

他的阴暗与封闭来自于他的贫穷,别人的嘲笑以及极强的自尊心。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最痛苦的阶段莫过于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

“正当一个人踌躇满志,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时候,他却被关进了监狱。

”30年后作家回忆道。

这里是一座真正的"死屋",其中的客观条件之差自不必说,最主要的是,此时的“黑屋子”使他的人格和心灵遭受了极度的凌辱,连最后自我保护的作用也起不了了,因为它不再属于一个人占有而是同二百五十个罪大恶极的人分享,而心灵的“黑屋子”越发的壮大。

有了上述经历,任何人都会产生阴暗与封闭的性格取向,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黑屋子”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阴魂不散。

二,逃遁“黑屋子”

躁动不安的灵魂是不可能在“黑屋子”永远沉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将目光关注在俄国的事实上,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走出了“黑屋子”。

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一个黑暗的时代,封建农奴制腐朽不堪,阶级矛盾激化,广大农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825年12月即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后四年,俄国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

带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性质的12月党人主张废除农奴制,建立共和国。

起义虽然遭到镇压,但它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尤为明显的状况是平民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已经了解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降生的地方很久以来被认为是古老莫斯科最凄苦的地方之一.那里曾有一片墓地,埋葬着一些被社会摒弃的人,比如流浪汉,自杀者,罪犯以及无人认尸的被杀者等等.因此,这片特殊的地方又叫"穷人之家",而看守坟墓的老人则被称为"看家神",后来这里修了一座济贫医院,医院外面的街道就叫做"看家神大街".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弃婴收留所和一家疯人院.。

这一现实就注定了他从小就与下层人民打交道,从而深深地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苦难。

童年生活单调压抑,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常带着好奇深思的表情端详那些憔悴不堪的病人或者跟他们攀谈。

从那时起,贫穷、痛苦一类的事情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的家里雇着一些农奴出身的奶妈他讲很多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早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爱。

作家在一篇随笔里专门记叙一件农奴的事,10岁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幻听,以为听到了狼叫,吓得号啕大哭,白发苍苍的老农夫马列伊忙跑过去用沾满泥土的手指在他身上画十字,竭力安慰他,直到他停止哭泣。

正是老农夫马列伊使他第一次懂得了:

农奴制时代农民的心灵中充满着多么深厚而又文明的人类感情!

于是他对农奴,对所有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抱有深切的同情。

在军校学习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透过光怪陆离的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把观察的目光放在“普照彼得堡的太阳”永远也找不到的角落里。

从创作一开始,他的笔就直戳“穷人苦难”这个社会肿瘤。

为了竭力探寻这个根除肿瘤的途径,他走出了自己的“黑屋子”。

作为思想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接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并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这以举动使作家经历了断头台的噩梦,遭受了痛苦的9年服刑生涯。

“而作为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处理这些社题材题时不是单纯的借助于静止的文字符号,而是投注了自己的全部激情,倾着对穷人的爱,研着对‘为富不仁’的恨,戳破专制暴政的黑幕,让不平则鸣的符号突进如同捅开了威苏维、埃特纳火山口,迸泻出来的喧嚣、滚沸的灼流,朝着罪恶的专制古堡奔涌而来—深刻的披露、愤怒的指控,这文字是连自己也烧在里边、又‘燃烧了千百万人心灵的熔浆’它产生的‘热量’和‘能量’是可想而知的。

”【5】总之,在该作家的作品中主人公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人生而挣扎,为被压迫者而呼号”。

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了无数次的走出“黑屋子”。

在《死屋手记》中,每个囚犯都有自己的经历,入狱后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在狱中凋萎,有的人入狱后才知道世上竟有这样快乐的生活.有的人认为自己有罪,有的人认为自己有理,还有人故意犯罪,以逃避狱外更加艰难的生活.但精神上的贫困比任何物质上的痛苦更让人难以忍受,虽然许多人身上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许多人有力量和天才,但还是不白白丧失掉了。

圣诞节与演戏的期间,当囚犯们觉得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过节时,像是自由并与外界有了正常的联系时;在这样的时节,囚犯们都觉得自己多像正常人啊,他们一点事不闹;甚至排起了戏,且演的精彩,人人如同绅士。

而平时苦役工作使是很难有这种奢侈的享受的。

“在这四垛墙内,白白地埋没了多少青春,徒然地断送了多少伟大的力量,我得把一切话都说出来:

这些人是不平凡,也许是我们全体人民里面最有才能最强大的人。

可是强大的力量被徒然地断送了,不正常,不合理地永不复返地断送了,谁的错!

”【6】自始至终,作家就站在关爱生命的角度上去礼赞与抨击各类型的犯人的生命轨迹,追寻着造成生命悲苦的根源,甚至由监狱内延伸到了监狱外。

即便是囚犯中也不否认有人竟有着伟大的情感,这是作品振聋发聩的地方,也是它的影响所在。

在想着如何拯救人,如何让苦役犯们更有人性和积极的生活目的,人文关怀是作品笼罩在每位囚犯身上的上帝。

虽然死屋中的人在法律不允许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走出去的,但精神上的追求是应该得到重视的。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罪与罚》中根据自己对现实和历史的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人只有两种,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

前者是超人,能推动整个世界,这种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甚至杀人犯罪;后者是后者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不过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

历史是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凡人是这种冷酷的历史理性车轮下一碾而过的蝼蚁,只配被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超人当“愚人一样捏死”。

以暴力代替法律,以为所欲为取代逆来顺受,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再任人宰割。

他走出来他的“黑屋子”,他要做不平凡的人,去杀那些不该活的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用她的不义之财去接济穷人。

“大家都杀人,在世界上,现在杀人,过去也杀人,血像瀑布一样地流,像香槟一样地流,为了这,有人在神殿被戴上桂冠,以后又被人称作人类的恩主”【7】,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用人血去建立人间的天国。

很明显,这种杀人理论是一种理性误导和有害的理论,它引诱人犯罪;而且,这种杀人理论是荒谬和无法自圆其说的,按照理性的说法,杀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而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恰恰是在完全理性的支配之下进行的,这样一来,理性在现实的辨证之中就彻底地破产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表明自己的“不平凡”;但血迹一旦玷污了他清白的双手,恰恰证明他是“平凡的人”。

他抹掉手上的血污,却永远抹不掉内心的恐惧,“我杀死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内心的恐惧、良心的自责和负罪的重压使他惶惶不可终日。

这样看来,他其实根本就没有走出“黑屋子”,只是从一间转向另一件而已。

在理性的超人理论失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了另外的探索,即拒斥理性主义,返回神本主义精神。

在《白痴》中梅什金公爵便是这一探索的代表人物。

梅什金公爵是以为基督式的救世主形象,他对任何人都不设防,不论身边的人是撒谎者如列别杰夫,杀人犯如罗戈任,自私者如加尼亚等。

这样看来,公爵是一个没有所谓的“黑屋子”的人。

他在瑞士的乡村帮助了可怜的贫女玛丽,甚至感化了迂腐的牧师。

但从瑞士一回国他就陷入了现实生活的复杂的漩涡中,他深深被娜斯塔西娅的美丽以及不幸所震撼,他想拯救她,却引起了阿格拉雅与娜斯塔西娅的不和。

最终是梅什金的无私感化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阿格拉雅爱上了他,她说:

“任何人想要欺骗他,都能叫他上当,而不管是谁骗了他,他一概宽恕,正因为这一点我才爱上他。

”娜斯塔西娅则从梅思金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中发现了“一个真正的人”,也不由得爱上了他;但她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因此竭力促成阿格拉雅与梅什金的爱情,放弃自己向往已久的幸福。

罗戈任也被梅什金所感动,虽然他并没有放弃对纳斯塔西娅的爱与恨。

梅什金公爵显示给苦难世界中的人们以基督式的爱心,他对罗戈任一样给予深切的同情,也没有把罗格任当成情敌和仇敌,虽然他曾经预谋要杀害公爵并且在最后杀死了娜斯塔西娅。

公爵始终遵循“你们的仇敌,你们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8】的信条。

可是,他并没有达到他最中的目的:

罗戈任因为没有得到娜斯塔西娅的爱情而杀了这个让他痛苦的不幸的女人;娜斯塔西娅在意识到自己能在公爵那里得到真正想要的幸福时没有接受这唾手可得的幸福,因为她的过往和极端自尊掩盖下的自卑使她觉得配不上,比起圣洁的爱情甚至她更愿意走向死亡;而阿格拉雅也因为公爵对爱情和怜悯何者更为重要的迷惑而走向痴狂,终于在以后的爱情中变成一个不幸的女人,而公爵自己则有变回了一个白痴病人。

这种白痴状态又是另一种“黑屋子”。

《罪与罚》中的索尼娅是“受难”基督的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她看作是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苦难净化灵魂的思想。

索尼娅为养活酗酒的父亲、生病的继母和一群弱小的弟妹而出卖身体,她忍受着无边的耻辱,并深感罪孽深重,但这一切从来没能使她在生活面前退缩,她以诚挚的爱和自我牺牲来承担着自己和他人的苦难。

她无私的爱,让不肯悔罪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渴望新生,而她本人却连死的权利也没有。

这种情况不禁让我们看到极其强大的命运勾爪下人们蜷缩的身影,瘦小、干瘪,弯曲着。

他们在苦难中挣扎着想要依托上帝神圣的光芒解脱自我或解脱他人,但最终还是没有爬出这黑暗的深渊。

三,回归“黑屋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带着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走出了“黑屋子”,但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受尽苦难后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脚步又回到自己的“黑屋子”。

在《罪与罚》的最后,拉斯科尔尼科夫从索尼亚无私伟大的爱那里明白了,大地虽然肮脏,却不可用人血来清洗,只能靠上帝的爱来承受,对善的追求比善本身更接近善。

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走上了一条灵魂救赎的道路。

在复活节期间与索尼亚一起看到了新生的曙光,虽然他们都面色苍白形容消瘦,但是新生的喜悦使他们对即将到来的七年的赎罪生涯变的坦然,因为这是为新生活所必须付出的苦难历程。

但是作家并没有交代这对有罪的青年男女是否真正获得了所谓宗教的幸福,因为拉斯科尔尼科夫自始至终都不曾主动翻开《圣经》,只是在循着索尼亚的脚步苦行。

此时的宗教给他带来的只是精神上的些许释然。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中所说:

“人毫无作为,却发明了一个上帝,为的是活下去,不自杀”。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能了解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新生的希望寄托在宗教的光芒之下,但这种宗教的麻痹功能远超它的赎罪功能。

宗教此时也不能不算是作者勾画出来的“黑屋子”,在由一个方向离开它时,却又从另一个方向回归了它。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的中华尔戈夫斯基是事业家,冒险家,野心家无耻之徒的详尽完备的形象.这种人丧失了任何一点良心和人格,是一种兽性的利己主义。

他认为“一切都是为我,世界是为我而创造的”。

但他最终却达到了自己的阴谋,打赢了官司,使阿辽沙抛弃了娜塔莎而爱上伯爵夫人的小姐卡佳。

而他的正式的妻子、岳父、亲生女儿涅丽却一个个惨死,伊赫曼涅夫夫妇也在他的压迫下破产。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做出一个让人大快人心的结局,而只是将伊赫曼涅夫家所遭受的苦难化为精神上的救赎。

“抗议的人被可耻的逐出门外,于是他们只能用倔强的容忍和高傲的蔑视来对待侮辱和损害,以被损害者彼此之爱来溶解苦难。

”【9】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只有他宣扬的这种基督徒式的忍从和受难精神才是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

我们又怎能不深思一下这种自虐式的解脱方式不是这些驯良的人为自己建造的“黑屋子”呢?

《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笃信基督教,但在最后看到他所不能阻止的罪恶发生之后,又回到了白痴的状态下,回到了他天生就有的“黑屋子”里。

阿格拉雅失去了天生的高贵和骄傲,走上了一条通向卡捷琳娜(《罪与罚》中的人物)的艰辛的道路。

罗戈任则直接进入了名副其实的“黑屋子”——监狱。

活着的人迷失在黑暗中遭受痛苦的煎熬,而死去的人呢?

纳斯塔西娅沉睡在永恒的黑暗中,谁又能说她那极度骄傲而又极度自卑的灵魂能在彼岸世界获得了永生?

在《死屋手记》中,我们更清楚的看到在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在出狱后并没有真正获得新生,虽然对行为的支配是自由的,但他时刻与他人保持着距离,最后在孤独中死在自己孤寂的小屋子里。

可见,这种宗教式的救赎并没有对人生起到多么强大的作用,只是将希望放在了遥不可及而又近在咫尺的彼岸世界的永生。

正如耶稣所宣讲的: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10】至于能走到什么地方,为我们不得而知。

但谁又能否定这沉重的十字架不同于自己那间能装下自己所有苦难、所有罪恶、所有阴暗的“黑屋子”呢?

“黑屋子”的意象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绽放了自己独特的光芒,蕴藉了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和哲学思想。

“艺术形象需要有审美物象作为自己的形式,却并不仅仅只是以形式美去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它首先是以这个审美物象来表示,传达特定的精神内容—审美意象,从而把审美体验交流给别人,影响人的思想和感情。

”【11】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黑屋子”的意象是作家精神人格的象征,这种灰暗、封闭、压抑的审美意象使读者的灵魂为之震颇。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历了无数次占有黑屋子,走出黑屋子,重回黑屋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在找寻着心灵的归宿和思想的寄托,他的思想光芒就如同烟火,倏然腾空,极致绚烂之后留下缕缕青烟,伴随着救赎的光芒进入永生。

其实,也只是在回到了原点,如果非要说这个这个原点与最初的区别,也只能说,这个屋子里多了一缕微弱的宗教的光芒。

但黑屋子还是“黑屋子”。

注释:

【1】《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谢列兹涅夫(СелезневЮ.)、刘涛、张宏光、王钦仁海燕出版社(2005-01出版)

【2】《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王爱民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王爱民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邵荃麟,浙江文艺出版社

【5】《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创作个性的现代解读》杨安翔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6】《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侯华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7】《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非琴译,译林出版社

【8】《马太福音》第四章第三节

【9】《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谢列兹涅夫(СелезневЮ.)、刘涛、张宏光、王钦仁海燕出版社(2005-01出版)

 【10】《新约·马太福音》第四章第三节

【11】周来祥《文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杜,2003年12月北京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谢列兹涅夫(СелезневЮ.)、刘涛、张宏光、王钦仁海燕出版社(2005-01出版)

2《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王爱民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邵荃麟,浙江文艺出版社

4《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侯华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5《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非琴译,译林出版社

6《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谢列兹涅夫(СелезневЮ.)、刘涛、张宏光、王钦仁,海燕出版社(2005-01出版)

 7周来祥《文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杜,2003年12月北京第一版

8《四维空间明暗光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人格和审美意象》傅星寰,《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一期

 

致谢

感谢指导老师张伟航老师的深切关心,尽心指导和谆谆教诲。

张伟航老师追求在真理、献身教育、严于律己、宽裕待人的崇高品质对学生将是永远的鞭策。

本人在撰写(设计)毕业论文期间的工作,自始至终都实在张伟航老师全面、具体的指导下进行的。

张伟航老师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民主而严谨的作风使学生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实在指导教师张伟航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