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502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2017-2018-1.doc

2017-2018-1《形势与政策》期末试题库

期末考查将从以下试题库中抽出2道当堂作答,开卷每题回答至少600字,请同学们务必准备相关资料(其中13-16题必有1题)。

最后一次上课就是当堂开卷考试,可以带资料,但不准带手机。

1.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不仅对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等一系列难题,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两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

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

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相关知识: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

在座谈会上,村干部介绍了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然后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发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

习总书记听了高兴地说:

“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年后的2015年3月24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2党的十八大以来,哪些民生政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民生优先、富民惠民”将成为重要国策。

自党的“十六大”民生新政实施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无论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哪个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民生优先、富民惠民”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

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民生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与完善。

“十八大”将会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民生理论体系,制定更加完善的民生政策,惠及百姓,惠及千家万户。

“民生优先、富民惠民”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全方位考量我国民生政策发展历程。

逐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这就要求必须符合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必须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必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必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就一定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民生新政策。

“民生优先、富民惠民”需要一种改革精神和创新勇气。

要坚持改革不动摇,敢于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我们要在民生新政方面敢为人先,大胆试验、大胆创新,总结一些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

民生新政本来就是改革的产物,只有在改革精神指导下才能够更加完善与健全,更加赢得民心,更加惠及百姓。

“民生优先、富民惠民”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精神。

我们要积极吸收海外一些有关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好做法、好思路、好政策、好制度,结合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现状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人类社会发展虽然所走道路不同、制度各异但也有许多相似性、相通性。

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汲取,以人类发展共同成果来促进我国民生事业向前推进。

“民生优先、富民惠民”将是一个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只有将“民生优先、富民惠民”这一重大国策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才能将社会财富科学、合理、公正分配,才能使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当然也需要房地产界的责任与担当。

在基本住房保障建设方面,房地产界能够也应当有所作为。

3.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代表符号?

中国符号其实很多,很多的,这里只给你点中国文化的符号。

长城?

瓷器?

黄河?

长江?

功夫?

丝绸?

孔子?

北京?

太极一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京剧,花脸,旗袍,舞龙,舞狮,土不土啊?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分类原则是以“源”或“体”来分,而不是如西方那样以“流”或“用”来分.前者体现的是宇宙的“大系统”,后者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子系统”,而大系统才能充分体现气的全息.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按天、地、人共分为两大类,一是天地和人的自然之符,简称自然符.一是人类对天地之符感受之后模拟出的人为之符,简称人造符(但并非闭门造车).

自然符是指那些能够体现天地之气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犹如天公以广阔天地为纸,以金、水、木、火、土为笔墨所书之宏伟之符.但由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排列组合不同,时间效应有异,所以,并非所有自然界,及每时每刻都对人类的繁衍生息有利,而只有先哲千百年来发现的例如环山、曲水、北斗等才与宇宙螺旋场相应而对人类有利.这些属于“吉”的符,阳符.反之,狼牙山、直泻水、慧星等,不能收拢天地气场面对人类有害的,则属于凶符、阴符.前者被誉为“山环水抱必有气”,后者被斥之为“山川为破败之地”、“直来直去损人丁”等.

这类自然之符,主要应用于选址、建房等气场优选方面,它形成的一整套方法被称之为“堪舆”、堪者,天文.舆者,地理.所以堪舆是研究天文地理与人类关系是否符合的一门符号学.十分明显,这与封建迷信是不可同日而语.

人造之符,是先哲们根据天人相应的全息原理,通过练功,采集宇宙之气和自身之气混合后再以纸、笔、墨(或朱砂、雄黄等中药)为中间媒介发放体外,存于由各种曲线和直线组成的符形之中.而这种符的形状恰与天地自然之符相符合,与天地自然气场相符合.符以大小论,犹如桃核,米粒的“微雕”技术,从模拟而言,又如“味精”、“糖精”.总之,是个缩影.

这类人造之符主要用于治病、调场.其成就体现在业已失传的中医祝由科.今天还可从中医院校教科书《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见一麟半爪:

“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同自然之符应用于堪舆一样,祝由科也是与封建迷信不宜相提并论的.

自然之符与人造之符关系密切,在风水学中常用人造气化之符调整那些不够理想的气场,称之为“驱邪”又常以人造实体之符,如仿环山的环形建筑来创造一个聚气之场.而书写人造之符时又需要好的自然气场来保障效果.这两类符的交叉应用不仅体现了符合,同时也显示了改造现状的进取精神,说明先哲们对待自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然,无论自然符还是人造符,又可再分成气化符和实体符两类.

西方符号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在中国却并未以独立面目出现,而是散见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医学、民俗学、道学、武术、兵法、气功、特异功能、书法等等之中.因而研究整理中国符号学是件繁琐而艰巨的工程.

4.90年来,人民军队建立了哪些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一是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宣告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意味着中国革命的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二是完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实现人民军队的战略转移、保存有生力量,挽救了党的事业,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人民军队成为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为抗击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作出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从而赢得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四是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开辟了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五是取得朝鲜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等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六是支持和推动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推动军队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定的守护者。

七是有效处理“98抗洪抢险”“5•12”汶川大地震等国内重大抢险救灾和急难险重事件,成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最可靠力量。

八是组织和应对利比亚撤侨、亚丁湾海外护航等涉外重大事件,有效维护了中国国家权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九是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多国军演、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等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秩序的重大事件,成为维护国际稳定局势不可忽视的力量。

十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引下,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从严治军强力反腐,扎实推进军事变革,实现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和作风形象重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5.为什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因为:

 

1、人民军队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性质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军队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这是党和军队关系本质的反映,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经验,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

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每一步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过来的。

进入新世纪,党要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必须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国防现代化。

其二,实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机遇。

抓住这一机遇,在军队建设中体现世界最新军事理念、军事科技、军事文化的伟大变革,对于提高我军战斗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最有资格、最有能力领导军队实现这场军事变革。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的命根子。

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既是我军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贯彻党的战略部署,勇立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头,把握历史机遇,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是新世纪我军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2.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了军队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我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保卫者。

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和军队的法规上,都明确规定了我军的性质,因而也规定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党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这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在军事上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体现着我军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军事领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方向和任务,规定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性质、方向和目标;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服务,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换言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保持我军性质、本色与作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军队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军队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3.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艰巨性,要求必须不断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站在时代战略高度,瞄准世界军事发展前沿,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

就现实而言,有实行军事变革的需要是一回事,怎样实行这一变革又是一回事。

从世界范围内政治、军事变革的实际看,当前的新军事变革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实行新军事变革,对于军队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由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引导的军事变革,实质上是以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和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条件为基础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变革,必然要面对其与国家和军队现有基础诸方面的客观矛盾。

处置得当,军事变革会顺利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果;否则,便会对军队建设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干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实行军事变革一定要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走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实现这一目标,只能经由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来解决。

6.为什么说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说:

“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特别是1928年4月底朱毛会师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频繁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在经济上实行严密而又残酷的封锁。

他们设立关卡,出示布告,制定严厉措施,断绝井冈山同外界的任何物资交流和经济往来,妄图把井冈山军民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

为了摆脱根据地的经济困境,毛泽东和湘赣边界党、政府领导井冈山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陋就简、白手起家。

在军需工业方面,先后办起了桃寮被服厂、红军军械处、红军印刷厂等;在农业生产方面,组织红军指战员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劳力换工和农具耕牛互助;在商业贸易方面,开辟了大陇圩场,改造、繁荣了草林圩场,沟通了赤白贸易,并制定了“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正确工商业政策;在金融方面,创办了红军造币厂,铸造、发行了“工”字银元,调剂货币流通,稳定金融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办起了茅坪后方医院、小井红军医院。

此外,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还开展了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成立了边界竹木委员会、防务委员会,并组织红军将士和群众挑粮上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先士卒,带领广大军民一起共渡难关,唱响了我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艰苦奋斗的壮丽乐章。

 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由于湘赣边界割据政权处于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非常缺乏,并成了极大的问题。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所写的决议中指出:

“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面对艰苦的斗争生活,以毛泽东为首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带领井冈山人民一道,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不怕困难,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当年,在井冈山上,由于国民党军事上的“会剿”和经济上的封锁,军民的生活很艰难。

就拿油来说吧,煮菜要用油,点灯也要油,可是敌人封锁得紧,油进不了山。

山上只出产点茶油,也很少很少。

下山游击的部队,打土豪偶然搞了点油,那是了不得的宝贝,是非常高兴的事。

上山后不久,部队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的规定:

各连(直至营和团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时,即应将灯熄掉。

连部要留一盏灯,供带班、查哨等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

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时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为了节省用油,却一直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写作,有一次警卫员为他添了两根灯芯他都挑开了。

有的红军战士看到毛泽东经常工作到深夜,便把打土豪缴获来的马灯送给他,可是毛泽东考虑到马灯费油,平时轻易不用,只是在晚间外出或开会时偶尔使用。

开始,贺子珍埋怨毛泽东:

只点一根灯芯,太昏暗了,眼睛会受到损害。

毛泽东解释说,在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作为领导更要带头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使这有限的物资用得时间更长一些。

就是在这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以及给党中央的大量文稿,引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

“好在苦惯了。

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

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

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红军队伍中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张令彬在《井冈山斗争的回忆》中讲,井冈山的生活十分艰苦,当时有这样的说法,没有“牛头”不革命。

“牛头”就是虱子,红军战士中没有一个不生虱子的。

那时每到一个地方,住一晚就是一个很好的休息。

红四军战士们经常一走就是一百多里路,还要同地方民团、挨户团打仗。

睡觉从来没有脱过衣服,也没有脱过草鞋。

战斗生活十分紧张,洗澡、洗衣服是不容易的事。

当时官兵生活一个样,除了指挥权以外,都不分官兵。

毛泽东同志住的地方十分简陋,一块门板,两条板凳,上面铺禾草,盖一块布,被子破旧还打了补丁,根本没有蚊帐。

朱德当军长,也和战士们一样艰苦,身上长满了虱子,经常和战士们一样利用休息时间抓虱子,他曾风趣地说,不生虱子的人不革命。

生活是艰苦的,但大家的精神是快乐的。

当年在红四军后方留守处工作的曾志在《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一文中提到,留守处位于井冈山的大井村,共有一百来人,差不多天天都是吃辣椒干拌盐泡的汤,好的时候才能吃点南瓜,那时能吃上南瓜,就像吃肉一样。

所以当时红军战士有首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吃起来,喷喷香!

”这是红军战士对美味的南瓜,出自内心的颂扬。

在山上,穿的、盖的比吃的更困难。

1928年8月的井冈山细雨蒙蒙,浓雾重重,空气潮湿而寒冷。

上山后曾志和那些有病的同志挤在一间房子里。

泥土地很潮很脏,大家就用剥下的杉树皮,铺在地上当床板,盖的很少。

曾志当时有一床夹被子,算是很不错了。

有的同志连夹被都没有,就用禾草往身上盖。

为了御寒,他们白天轮流到山上打柴,晚上就在屋子中间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睡觉。

至于穿的更是五花八门,大家穿什么的都有,前方打了土豪,就给后方留守处送来一些穿的,有男人穿的长袍马褂,有女人穿的衣袖很宽很大还镶着花边的女衫,总之,什么颜色的都有。

当时的同志为了御寒,也不管这些,有什么就穿什么。

有时为了劳动起来方便些,用根草绳子在腰上一系,这样还挺精神呢!

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

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一文中指出: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的工农生活好。

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

因为现洋缺乏,每天每人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归地方供给),时常难乎为继。

‘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楚,耐得苦,比第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

”当年的红四军官兵不仅非常耐得苦,而且还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条件,以饱满的热情去搞活生产、自力更生,最终克服了困难。

曾担任红四军第三十一团副连长的韩伟在《井冈往事》一文中回忆到,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无论是打仗,还是开展群众工作,四军官兵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

由于敌人的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使困难达到了极点。

为了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红四军的后方部队自己搞生产。

他所在的第二连在大井的西山脚下的东南角有个仓库,1928年10月间,他们还从宁冈的源头村向山上背运粮食,背运油、盐、干菜、腊肉等,背上来以后,就贮藏起来,以便和敌人作长期的斗争。

当时红军官兵一致,吃的都是红糙米、南瓜,有时还把红薯、南瓜切成丝晒干合起来吃,有时吃这样的东西也很困难,一天只能吃一两顿。

南瓜汤里既没有油,也没有盐,很难吃下去。

穿的、住的也很困难。

井冈山的冬天很冷,战士们还是穿两件单衣,后来搞来一点棉花,又缺少布,战士们就在两层单衣里夹点棉花,拿针缝一缝穿上。

晚上睡觉也没有被子,盖的是稻草,晚上睡觉的时候连人都看不到,因为人都钻进稻草里去了。

在那寒冷的冬天,战士们脚上没有鞋子穿,穿的是自己打的草鞋。

当时打草鞋没有麻,大家就把稻草捶软,搓成草绳,再打草鞋。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仍精神饱满,热爱红军生活。

他们还高兴地唱着: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干部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

朱德在《关于练兵与带兵问题》一文中讲:

“怎样带兵呢?

……还是要干部以身作则。

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里不重复了。

古人说:

‘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者为名将。

’历史上带兵的能够做到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的很少。

红军里的干部各个都是名将,他们都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

”朱德作为当时红四军的最高军事首长,不仅在战场上率队冲锋陷阵,而且和战士们一道挑粮上山,这像无声的命令,鼓舞着红军在战斗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成长壮大。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进攻,除了构筑工事、练兵以外,还有一桩大事就是储备粮食。

可是井冈山上产粮很少,供给山上的群众吃还不够,部队的军粮怎么解决呢?

边界党组织决定:

由宁冈县委、县政府负责筹集粮食,然后由红军指战员把筹到的粮食挑上山来。

因此在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那些日子,“挑粮上坳”便成了红军指战员们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1928年10月,为了粉碎湘赣敌军第二次“会剿”,根据地军民掀起了挑粮上山运动。

从井冈山茨坪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山高路又陡,实在难行;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难受,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那就更吃力了。

每到运粮的日子,毛泽东等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们天一亮就出发,赶到装粮的地点,有的用箩筐装,有的用口袋背。

工具不够,有的同志索性就脱下条裤子,把裤腿扎紧,满满地装上两裤腿,往肩上一搭。

这样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过坳,直到天黑才回到山上。

军长朱德已经42岁了,在红四军中算是“高龄”了,也提出要亲自去挑粮。

他要军需处长范树德给他做了一根扁担。

运粮时,他穿着草鞋,戴顶斗笠,和小伙子们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上路。

战士们心疼朱军长。

有的战士劝说道:

“军长,你那么忙,年龄又比我们大,就不要挑粮。

”还有的战士说:

“军长,你晚上要开会研究作战大事,白天还要参加运粮劳动,别把身子骨累坏了。

我们每人多挑一点,就把你的任务完成了。

”朱德回答说:

“挑粮是件大事,我身体好,军事工作可以安排早晚时间处理,挑粮不能不去,再说,垮不了。

战士们的劝说,并没有动摇朱德挑粮的决心,他坚持和战士一道挑粮。

为了照顾朱德的工作和休息,红军战士把他的扁担“偷”藏起来。

朱德明知战士们关心他,有意不让他参加挑粮。

但是他继续参加挑粮的决心没有变,用毛竹重新削了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第二天,朱德又照样和大家一起挑粮。

路过黄洋界,在荷树下休息时,朱德笑着对战士们说:

你们以后再要“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了。

说得战士们哈哈大笑。

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有人敢“偷”了。

军长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大大增强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挑粮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你追我赶,奋勇当先。

大家虽然热汗淋漓,但格外高兴,有的战士还编写了这样一首歌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