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715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设计课程论文-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doc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现代城市设计史

论文名称:

简述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

任课老师:

汤振兴

班级名称:

0809071

学生学号:

080907103

学生姓名:

陈田野

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

摘要:

从工业革命以后到二战时期,一些著名的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就其定义,内涵、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述。

在此基础上,就“田园城市”、“广亩城市’和‘光明城市”进行详细解析。

关键词:

城市设计;田园城市;广亩城市;光明城市

西方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来巨大变化,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及其发展一些城市病开始突显。

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了诸多矛盾和弊病:

人口拥挤、住房短缺、贫民窟大量涌现。

更为严重的是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

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均,工人阶级恶劣的工作与生活条件造成人性的种种扭曲和不同于以往的、急迫的、冷酷与隔膜的新的社会关系,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犯罪率的剧增。

这时社会改革迫在眉睫,社会改革最初是从公共卫生领域开始的。

同时,在城市设计领域,一些规划师、建筑师也在针对大城市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力图通过改造大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来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建立一个和谐、高效、新型的社会。

伴随着城市设计领域的改革,城市设计的理想模式开始出现。

从工业革命到二战,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做简述,以下对其进行简述,并以“田园城市”、“广亩城市“以及“光明城市”三种不同的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者,他们认为: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一切罪恶和问题的根源。

它破坏环境,疯狂掠夺农村资源,是“反人性”和“不人道”的,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和“消灭”。

对此,他们提出的策略是“分散”,即把大城市分解成数个小城镇,向农村发展。

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计中最著名的代表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

霍华德——田园城市

1.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依据

工业革命经过100年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大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张,遍地布满大城市。

城市机构以及交通生活系统臃肿庞大,不堪重负。

城市的畸形发展导致了更大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对乡村来说这种影响都存在。

大城市人们生活环境恶劣和肮脏,乡村由于缺少劳动力,其发展面临停滞的境地。

如若不采取措施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处境,那么向城市移动的农村人后还将不断增加。

因此,人们提出了如何面对当前的主要问题,如何制止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劳动者怎样能够返回故土,乡村工业怎样返回农村等一系列疑问。

于是田园城市应运而生。

田园城市理论具体内容及深度解析

1)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2)田园城市的理论模型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六个扇形地区。

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在公园周围布置一圈玻璃廊道用作室内散步场所,与这条廊道连接的是一个个商店。

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林荫大道的两侧均为居住用地。

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了学校和教堂。

在城区的最外圈建设有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城区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交通非常方便。

3)田园城市的收入来源

田园城市与其他大城市在收入方面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其收入全部来自于地租。

这样做的用意是表明,如果把理应由当地各承租人支付的地租缴入到田园城市的金库,就足够支付各种资金。

同时由于各种临近农业用地的市场的建立以及因城乡结合所致的经济健康发展,并且由于垃圾治理等方面资金的减少,以及有效的环境治理,田园城市的农业承租人乐意缴纳更多的地租,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4)田园城市的深度解析

从广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上的或是图面上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改革,即对构成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风貌、城市有机体的总体规划。

其更多的内容和更大价值在于社会改革方面。

其理论精华或价值,我们可以有如下认识:

首先,在工业话导致城市自然而无序的生长,并得到社会主流喝彩的背景下,霍华德明确表达“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并提出有关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的理论,不仅难得可贵,而且是人们在思考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时多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有益途径。

其次,霍华德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他在示意图中提出的城市与农村(郊区)用地月1:

:

5的比例,至今仍是大城市区域规划的重要参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上海市城市用地约1000平方公里,当时就提出要将5000平方公里左右的邻县划归上海。

现代城市规划学者普遍认为,城市行政界域若缺少5倍于城市用地的农田支持,是很难健康发展的。

所以,今天中外城市学界公认为霍华德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开拓者。

第三,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是有一个极有价值的方面。

霍华德率先提出城市和它的支持系统通过重新组合和联系,纳入一个人整体结合的系统。

用现代语言来说,他的田园城市理论是按生态环境观念来设计城市的理论,它对绿带、永久性绿地、农田、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重视,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都有借鉴意义。

第四,田园城市理论的生命力还在于,它不仅关注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而且更关注社会状态。

霍华德所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种“社会城市”,不仅要限制城市规模,并组成“城市群”,而且城市居民应当享受高质量的社会生活。

田园城市理论对已住宅、就业、公共场所、学校、禁酒、甚至收容所的设计,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赖特—广亩城市

20世纪30年代,赖特开始左手对美国的建筑类型进行重新创造。

基于分散主义的原则,赖特提倡把工业化德城市抛弃掉而转化为一种农业化的景观,在这里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

在这种思想前提下,赖特在其生命的最后期开始了对广亩城市的研究和制作。

广亩城市——自给自足的城市模式

主要特点如下:

1:

城市在以英亩为模数单位的面积上发展,1400户人家为上限。

2:

在这样的分散式城市应利用直升飞机作为实用的交通工具,同时还有穿越城区的架空干道以及高速单轨铁路。

3:

架空干道的宽度可容纳十辆小汽车和两辆卡车,干道下面是连续的仓库。

城内道路为英里见方的网格式布局,其中还有相隔半英里的次级道路和更次级的街巷主要道路交叉口都设车站,路边布置商业、市场、旅宅和汽车旅馆。

4:

中心区基本上是1到3英亩的独院组成,建筑均为美国风格的住宅,由住户自己建造,形式多样。

5:

城市外层为私人手工业工厂,工人住宅和果园植物园。

6:

工业用地布置在城市边缘区。

7:

在湖泊、山地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布置娱乐、休憩、文化、体育、卫生和宗教等设施,供水和动力线都埋在地下,城市还配置有广播电视信号系统。

广亩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物质形态的构想,更重要的是赖特对社会和经济事务的看法,也是赖特所主张的美国的社会生活模式。

该理论倡导通过空间极度分散来解决城市问题,具有一种反城市的思想。

他的广亩城市如同一个农村合作社,完全退回到小农经济的状态:

没有大企业、没有城市中心,从本质上否定大城市的经济模式,立足于城市的消亡,主张瓦解城市。

在美国地多人少、交通完全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当今美国城市近郊住宅稀疏景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亩城市思想。

他的有机建筑理论也在我国郊区别墅区发展中得到运用。

像很多其他城市发展理论一样,广亩城市的理念会提出很多的关键点。

很多原理可能都是根据这一理论改写而来,而且如果合适的话,它讲被成功应用于某块给定的土地上、另外,它也可能和其他各种不同的理论结合以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赖特只是简单地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分散化将以某种形式或者样式发生,广亩城市便是他对这一理论的组织,或者说赋予它以具体形式了。

但是他的广亩城市忽视了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更忽视了人的社会性需求,其实际运用还是较少,是一种纯粹的乌托邦空想。

面对大城市的种种问题,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城市中的集聚是没有错的,但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

如果城市中的各要素依据城市本质要求严格地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那么城市就会像一座运转良好的“机器”高效而顺利地运行,那么城市中的所有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根据以上思路,法国人戛涅、西班牙人马塔、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分别提出了“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和“光明城市,等城市设计理想模式

戛涅—工业城市

1898年几乎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同时,法国建筑师夏涅也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开始了对“工业城市”规划方案的探索。

戛涅从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设想“工业城市”人口为35000人。

他把“工业城市”各功能要素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

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

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型的。

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向阳面。

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

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

火车站设于工业区的附近。

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路深入城市内部。

城市交通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发动的实验场地。

“工业城市”住宅街坊宽30米,配备绿化地带,组成各种舍友小学和服务设施的邻里单位

戛涅的规划设计思想对现在的工业城市的整体布局规划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戛涅所提出的理论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美丽的理想:

现代城市的拥挤大大超出了戛涅的设想

马塔—带型城市

西班牙工程师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是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

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

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

该理论主要是针对当时城市出现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无限蔓延等问题所提出的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一例,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矛盾的作用。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不少城市汲取带形城市的优点,一定程度上都对其进行了实际运用。

然而,带型城市在实践中其相应的纵向延伸导致市政设施的开支加大;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拉长和分散,导致建设耗资大和低效使用;而其布局形态也很容易呆板;同时还忽视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社区居民心里缺少中心感,城市内聚力薄弱等。

这些不利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勒·柯布西耶-光明城市

早在1930年,柯布西耶就提出他的“光明城市”的设想,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

“宁静独处而又天天与人叫我那个”—光明城市的文本解读

对面拥挤混乱的城市,一味复古的建筑,光明城市首先表明了设计师的态度,即为城市注入理性秩序,以此来带来自由与解放。

秩序是柯布西耶一直强调的设计准则,他认为最近一百年的大都市混乱之根源在于“它没有被自然的规律—几何规则所掌控”,而由于“直角能以绝对的精确掌控空间”,所以柯布西耶以笛卡尔坐标系为基础,通过建立严谨的几何形体,为人类世界注入“秩序”,避免“意外”。

光明城的城市形态首先表达的是一种工业生产精确化与标准化的时代精神。

脱胎于帕提农神庙原型分析的调节线,成为当下与永恒的连接点,既表达了他对古典建筑的致敬,更为工业化及标准化和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

这种外加与城市的理性秩序不仅通过几何体块予以表达,也通过抽象的隐喻得以强化。

首先,光明城中功能分区平行带的分布方式跳出了当代城的集中式,弗兰普顿认为这传达了“理论上无限制的观点”。

其次,光明城中继续沿用被称作笛卡尔式的摩天楼,这种现代的行政建筑不但以十字作为“光明与稳定的象征”;其权威性可以从城市方格网的比例关系与耨写解释性的草图中反映出来的人体学隐喻中得到启示,它们孤悬于文化中心组成的“心脏”和居住区组成的“肺叶”之上,在整个城市平面中处于视觉中心的位置,“以其锯齿形的平面形状使人想起踏级式的高棉或印度寺庙,其明显意图是用这种世俗的权利中心来替代传统的城市宗教结构”这种隐喻亦反映出他设计思想的转变,即从纯粹主义的机器美学转向诗学象征,这一特殊的同构方式也显示了他开始尝试将同质性的抽象几何空间与被赋予某种隐喻特征的异质性神话空间进行融合,即理性与诗学的协调。

创造和谐—核心理念

柯布西耶一直强调要“靠秩序带来自由”,这一口号具有可见的物质空间层面和不可见的社会层面和不可兼得社会层面上的两层意义。

柯布西耶在光明城中努力地要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组织的外加秩序与乐趣间创造和谐,是城市与市民皆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但是,光明城不是秩序的简单集合,“所有秩序都可以被纳入创造和谐”。

正如柯布西耶所说,“城市不但是人类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也是一首诗,是在各种感知的图像中建立的和谐关系”。

城市发展至今,最大的症结仍然是人类的现实生活需求和对美好家园向往的矛盾,无法同时保证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不能同时满足这两点,加上意识和文化之间某些差别的不可调和,拼贴或许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复杂性和矛盾性也成为了现今的主题。

建筑师和规划师在限定的条件下无法对问题解决的尽善尽美,那么,选择解决何种问题就成第一考虑,接下来再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

单一模式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衰败,新城的高密度,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人口结构的破坏都使得城市面临着色大的危机,在大城市设置密度极低的区域也不太现实,共生和共融是集中式与分散式城市理论共同作用的主题;分散中有集中,集中中也有分散存在。

在结合前人的理论实践基础上,我们需要了解大师们关于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法,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手法和形式,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好城市设计规划和改造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齐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8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3.柯林罗.福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中国建工业出版社

4.布雷赫尼集中派、分分散派和折中派:

对未来城市形态的不同观点1996

5.Wright,FrankLloydTheLivingCity1958

6.Wright,FrankLloydDisappearingCity1932

7.Wright,FrankLloydModernArchitecture1931

8.TaylorNigelUrbanPlanningtheorySince19451998

9.P.霍尔原著《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工业出版社1985

10.沙尔霍恩.施玛莎伊特;陈丽江城市设计基本原理2004

1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2001

12.刘宛城市设计理论思潮初探,国外城市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