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299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docx

走进文言文六七级译文与题解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RevisionHistory

Version

Comments

Author

Note

V1.0

draftversion

Contents

RevisionHistory2

Contents3

第1单元4

1.1杨修啖酪4

1.2王戎识李5

1.3诸葛恪得驴5

1.4谢道韫咏絮6

1.5曹冲称象7

2第2单元8

2.1黄香温席8

2.2陈遗贮焦饭8

2.3哑孝子8

2.4郑人买履10

2.5鲁人锯竿入城11

3第3单元13

3.1智勇退笔冢13

3.2一箧磨穴砚(yíqièmóxuéyàn)13

3.3王羲之书六角扇14

3.4掩耳盗钟15

3.5红毛毡16

4第4单元18

4.1盲子窃钱案18

4.2张佐治遇蛙19

4.3焚猪见真情20

4.4蜜中鼠屎案21

4.5谜语一则22

5第5单元23

5.1鳝救婢女23

5.2二鹊救友24

5.3知恩图报25

5.4蝙蝠26

5.5杀驼破瓮27

6第6单元29

6.1虎画29

6.2正午牡丹29

6.3朱元璋画像31

6.4苏东坡画扇32

6.5铁杵成针33

7第7单元35

7.1食粥心安35

7.2鉴真东渡35

7.3少年志存高远36

7.4陈蕃有大志37

7.5画龙点睛37

8第8单元39

8.1黄仙裳济友39

8.2刘氏善举40

8.3李氏之友41

8.4田真兄弟41

8.5张用良不杀蜂42

9第9单元43

9.1赛跑定案43

9.2拷打羊皮露真相43

9.3钱若庚断鹅45

9.4欧阳晔破案46

9.5螳螂杀蛇47

10第10单元49

10.1人有卖骏马者49

10.2的卢救主51

10.3马啮盗髻52

10.4王行思爱马53

10.5齐人攫金54

第1单元

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众莫之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译文:

有人用一杯奶酪款待曹操,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把它给大家看,众人不理解这个字的意思(这个意思)。

按次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

“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①饷:

用酒食款待  ②魏武:

指魏武帝曹操  ③酪:

牛、羊等的乳制品

  ④题:

写上 ⑤次:

依次  ⑥至:

轮到了

  ⑦杨修:

曹操的谋士 ⑧教:

让  ⑨啖:

  10复;又  11.便:

就 12.以: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孩们一起玩耍。

路边的李树上结了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

那些小孩都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别人问他,回答道:

“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将李子取下来,的确如此。

1.王戎:

晋朝人,做过官。

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

曾经。

  3.诸;众多。

  4.游:

玩耍。

  5.子:

果实。

  6.折:

压弯。

  7.竞走:

争相跑过去。

走:

跑。

  8.唯:

只有。

  9.信:

果真,的确。

然:

这样。

信然:

确实这样。

10.取之:

拿来  11.信然:

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

诸葛子瑜。

恪跪曰:

“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

“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

诸葛恪跪下来说:

“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

“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1.瑾:

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

2.面长似驴:

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3.会:

聚集,汇合  4.题:

书写,题写5.听:

听从

  6.举:

全部  7.以:

相当于“把,拿,将。

  8.使:

让  9.益:

增加  10.因:

于是

11.与:

给  12.之:

的  13.坐:

在座的人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东晋〈汉晋春秋〉以刘备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

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

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着,更是一部文学巨着。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

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谢道韫咏絮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道韫(yùn)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译文:

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起来。

(1)内集:

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

 ②辈:

们。

  ③骤:

突然。

④差可拟:

大约可比拟。

  ⑤因:

乘。

  ⑥兄子:

侄儿;兄女:

侄女。

问题:

胡儿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答:

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没有相似性。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王凝之的妻子。

填空:

古语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谢道韫简介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着名才女。

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

“《毛诗》何句最佳?

”答: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

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安侄谢朗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

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

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

《拟嵇中散咏松诗》借歌咏松树以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

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

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

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谢道韫《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①智意:

聪明才智②致:

送给③群下:

部下,下属

④校:

考察,衡量

出处

取自《三国志》:

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西晋史学家。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着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第2单元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汉朝时,有一位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他九岁时,已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

每当炎炎夏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安心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舒服。

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1江夏”:

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②“方”:

才,刚刚。

2 “令”:

使。

 ④“寝”:

睡安:

舒服的,安心的。

⑤“至于”:

到了。

⑥“京师”:

京城;国都。

 ⑦ 待:

等待。

  ⑧播:

传播,流传,散布。

⑨ 则:

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

⑩暖:

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

⑾ 帷帐:

帐子。

 ⑿ 蚊蚋:

(ruì)吸人血的小虫。

  ⒀衾:

被子。

陈遗贮焦饭

陈遗至孝。

母好喜食釜底焦饭。

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译文:

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粮食,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回报。

1.铛(chēng):

一种铁锅。

贮录:

贮藏。

 2.孙恩:

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

袁府君:

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3.未展:

未及。

  4.主簿:

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5.斗:

旧时量器。

  6.至:

非常  7.溃:

逃散

 8.遁:

逃  9遗:

送给  10釜:

锅  11囊:

袋子

哑孝子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

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

月余,未见有求者,及易猪饲之。

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孝子待人,诚而信。

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译文:

“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

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

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

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

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1性(至)孝.至:

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  2左手复(挛)挛:

蜷曲

 3人(悯)之悯:

同情  4父母(赖)以活赖:

依靠

 5乃(易)猪饲之易:

交换  6父母先后(卒)卒:

 7哭之(恸)恸:

悲痛的样子  8后不知孝子所(之)之:

文言知识

1.遗。

“遗”有两个读音,两种解释。

上文遗以糟糠中的“遗”读wèi,解释为“给”“赠给”,意为乡人送给他吃剩的食物。

“中有遗金”“遗”读yí,解释为“遗失”“遗留”,意为旧纸包里有丢失的银子。

走进文言文六上答案

1.性(至)孝.至:

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2.蜷曲不能伸直3.人(悯)之悯:

同情

4.父母(赖)以活赖:

依靠5.乃(易)猪饲之易:

交换

6.父母先后(卒)卒:

死7.哭之(恸)恸:

悲痛的样子

8.后不知孝子所(之)之:

句意

受而纳诸箪:

接受后放进菜篮

诚而信:

诚实并且守信用。

哑孝子孝顺的行为体现

1.孝子是个哑巴,左手也是蜷曲的,但仍然照料他的父母。

2.别人给他食物,而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给父母,自己却去挖掘野草来吃。

3.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4.预先给父母准备好棺材。

5.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

哑孝子的孝行表现(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②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③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④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⑤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

启发与借鉴:

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不孝顺父母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别人也会蔑视他。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它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他在集市上已经选好鞋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寸,于是返回去取脚的尺寸。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度(duó):

量长短。

2、郑:

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3、欲:

想要。

  4、履:

音(lǚ),革履,指鞋子。

  5、者:

......的人。

(定语后置)  6、先:

首先。

  7、而:

然后。

  8、置:

放,搁在。

 9、之: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10、其:

他的。

  11、坐:

通假字:

同“座”;座位。

 12、至:

等到 13、之:

到...去。

  14、而:

却。

  15、忘:

忘记16、操:

拿,携带。

  17、之: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18、已:

已经。

 19、得:

得到;拿到。

  20、乃:

才。

  21、持:

拿。

22、度(dù):

量好的尺码。

  23、反:

通假字:

同“返”;返回。

 24、罢:

散,结束,停止。

  25、无:

不。

  26、自信:

相信自己。

  27、遂:

于是。

28、得:

买到。

  29、何:

为什么。

  30、之:

代词,指鞋。

  

31、以:

用。

  32、足;脚。

  33、宁:

宁可。

34、忘操之:

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35、不:

不能。

36、谓曰:

对。

断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事实。

典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

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着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着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语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

反义词: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鲁人锯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

实在想不出办法来。

不一会,有个老人来了,说:

“我并不是有才智的人,不过我看的事多罢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呢?

”于是那个鲁国人按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后入城了。

世上最愚蠢的人,没有人可以比得上。

⑴鲁:

鲁国  ⑵老父:

年老的人,有时也指男人 ⑶圣人:

才智超人的人

 ⑷亦:

也  ⑸俄:

一会儿  ⑹但:

只是,仅仅

 ⑺愚:

愚蠢,愚笨  ⑻计:

方法  ⑼遂:

于是

 ⑽但:

但是  ⑾初:

起初  ⑿以锯:

用锯子  ⒀执:

启发

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

凡事不能不懂装懂。

《走进文言文》答案

(1)解释字词

1、手拿着

2、也对

3、一会儿

4、只是,仅仅

(2)翻译句子

1、实在想不出办法

2、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呢

3、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第3单元

智勇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wèng),每瓮(wèng)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guǒ)之,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zhǒng)”。

--选自张怀瓘《书断》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

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

(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

1永公:

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

他是陈、隋间着名僧人、书法家。

2吴兴:

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3积年:

许多年。

4秃笔头:

写坏的毛笔头。

5瓮:

(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

6石(dàn):

旧时重量的单位。

(一石相当于60kg)7觅:

寻求。

8书:

墨迹(亦可作“书法”),字。

9题额:

写匾额。

10户限为之穿穴:

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穴:

窟窿。

11市:

热闹的市场。

成语有门庭若市。

12铁叶:

铁皮。

13瘗:

(yì),埋。

14瓮:

口小腹大的容器。

15号:

被称为,名词作动词。

16冢(zhǒng):

坟墓。

17户限:

门槛。

18穴:

洞,凹陷。

19反:

通“返”,返回。

20号:

号称。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一箧磨穴砚(yíqièmóxuéyàn)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师曰:

“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见箧中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

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己认为学成了,便告别师父离去。

师父说:

“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那个人同意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他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

那个人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

注释

1.箧:

竹箱子。

2.书:

书法。

3.于:

向。

4.辞:

告别。

5.封题:

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

离开。

7.付:

托付。

8.置:

放。

9.受:

接受。

10.乃:

于是。

11.启:

开启,打开。

12.视:

13.穴:

洞。

14.至:

直到。

15.夙:

早年。

16.反:

通“返”,返回。

17.方:

正。

18.付:

给,交付。

19.之:

的。

20.至:

到。

21.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22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境,不能因为自己学过,而骄傲。

启发与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