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3300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docx

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

高三命题作文:

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

【作文题目】

请以“三思而后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热点】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生活安定,但人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也一样令人感叹不已。

“抢盐”事件的发生,令我们深思,好多人科学素养太低,常识不彰,“随大流”心理,盲目从众,生存安全感缺乏,信任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到底怎么了?

”“我们到底怎么做呢?

反思自己、反思教育、反思社会、反思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

自己是否太盲从,教育是否太功利,社会是否世俗,世界是否太自我。

现在是人类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了,“三思而后行”。

“思”和“行”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论题,能很好考查学生的思维的思辨性。

面对当今纷乱世界更需要我们学生有关注社会热点、世界焦点的能力。

所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设置考题,是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题解】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过去,我也是属于做事比较冲动的那种类型的人,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凭第一感觉,凭一时的冲动,结果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

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当事人去说,还是让领导出面去说,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

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

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

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

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

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考题争论】

《论语》[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参考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

孔子听到了,说:

“考虑两次就行了。

也就是说,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但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也容易发生各种弊病。

从某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一般都说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而且都认为是孔老夫子教导我们的。

但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太多,往往都认为自己考虑不好。

孔子说:

“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

”可是现在有人居然理解成,孔子说:

“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

”意思是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还不够,要再思一次才可以。

而且这种解释还能出书,可谓误导大了。

这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同样一句话,可以被理解成完全不一样,更厉害的是能盛行于世而不被修正。

附:

南怀瑾对“三思”的分析

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

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

“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

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

“再,斯可矣!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

“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

’还要再想一次哪!

”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

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

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

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

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

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

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构思点拨】

这次作文,应该从文本内容思考延展开来提炼观点。

可以从思与行、理性与盲从、反省……来立意。

可根据立意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写议论文可从正反对比论证。

因为理性,哥白尼发明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因为理性,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给文学注进新的血液;因为理性,丁肇中发现j粒子家族,使物理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因为盲从,东施效颦终成笑话;因为盲从,燕国燕国寿陵人邯郸爬行;因为盲从,刘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

理性不盲从,才能使我们走对正确的道路,才能使我们又更多的收获,才能使社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名人言论】

1.《南齐书・公冶度》: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

3.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4.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

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人性的弱点》)5.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

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最新素材】

1.有一回丰子恺先生要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

有一位先生教他:

“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跟来。

”后来丰子恺先生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

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

就算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鸭子也是如此。

实际上我们每天也都急匆匆地跟在一件事的后面,奔赴别人成功过的目标,盲目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2.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很有道理的,丧失了怀疑和判断能力,只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最可笑的例子就是对菠菜能不能补血的争论。

以前关于营养学的参考书上说吃菠菜能补血,但后来看到其他的书出来辟谣,吃菠菜不补血,这是一个误区,最近好像又有人站出来重新提出“补血论”。

要是万事局限于书本,你相信哪一个?

所以说,我们在读书之前一定要有个信念,这书里面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可能还有其他结论,这一点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3.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

“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

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

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

“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

”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

“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

”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

“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现在的学生也一样,人云亦云的还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许多教育家也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大力提倡“不盲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

【写作范文】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你会多些温暖,少些遗憾!

――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才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

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

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向餐厅奔去。

“喂!

那位是叫你的吧!

”一位同学对他说。

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的人物呀!

”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

“你家可真富呀!

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

”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

他有些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

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

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

“腾飞,腾飞,快过来。

”他转过头,脸上的笑容顷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

腾飞立刻把头又转回来,心里“怦怦”跳得极快,他的脸连同耳根都红透了。

“腾飞,腾飞,我在这里。

”那位老人的声音更大,更粗糙了。

腾飞把头又重重垂下。

然后灰心丧气地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惊诧。

“爸,你怎么来了?

”腾飞的眉头紧住了。

“上次我腿病犯了,没能亲自把包送给你,多亏了那个好心人呀!

不仅送我去医院,又把包带给你。

”父亲说了几句就喘起粗气来。

腾飞怔了怔,难怪那人说:

“祝你生日快乐!

”“我刚刚出院,可是心里挂着你呀!

就带了些苹果给你,也想看看你。

”父亲舒心地笑了,慈祥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腾飞慢慢地抬起头,脸颊上滑落一滴泪,他强忍着笑了,笑得那么自信,没有空虚,是那么真实、真切。

一直是作文高手的腾飞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讲台前,在作文评点课上展示了自己的《爱让我抬起头》这篇文章。

“为了面子,我冷落了一直为我付出的父母,我深深自责过,多希望父母打我、骂我。

而父母却用爱的力量让我抬起头,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凡事需三思而后行。

”全班一片泪眼模糊,掌声如雷。

[鉴赏]

这是一篇采用“小小说”文体的考场佳作,文章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扣人心弦,真叫人爱不释手!

小说写得精彩,靠的是逼真的细节,比如,在描写年迈的父亲时,运用了极传神的词语,如“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缓缓”等,一个年老勤俭的老父亲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构思精巧脱俗,情节曲折生动,初读此文,读者还以为是在写一个富家公子,然而读到腾飞的《爱让我抬起头》,我们猛然发现,腾飞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告知: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构思之精巧,文笔之细腻,无不让人赞叹!

三思而后行

孔子说过:

三思而后行。

然而,过去的我,总喜欢积极表现自己。

常常是,还没来得及“思”就……。

记得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由外校的老师执教的,同时还邀请了许多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一起听课。

进了电教室,就看见里面已经人头攒动。

看到我们,家长们似乎很高兴,听:

“瞧!

那是我家儿子!

”不由得,我的腰也挺得更直了。

我的虚荣心一下子膨胀了起来,心里暗暗地想:

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在爸爸妈妈面前露一手。

于是,我就悄悄地“侦察”了一下后面的情况。

眼尖,妈妈正微笑地看着我呢!

“哈哈!

妈妈,儿子一定不会给你丢脸的。

看我的……”我在心里暗暗地下着决心。

上课了,课堂上,我的表现特别积极。

只要老师提出问题,我总是第一个举手,而且是举得高高的,惟恐大家看不到我举手。

只要老师叫到我的名字,我是“嗖”的一下站起来,生怕谁抢了我的风头。

起初,我总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我想,全体师生和家长,肯定都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瞧!

花小迪正羡慕地望着我呢!

”课仍在上着,老师又提出问题,我不加思索、毫不犹豫地把手举了起来。

老师见我十分积极,为了鼓励我,就再次让我回答问题。

这时,我的心中如同溅起的浪花,美滋滋的。

待我站起来后,才发现我竟然没听到老师提的什么问题,更不知道说什么了。

课堂上异常安静,全场的焦点都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

我真想从地缝里钻进去,幸好老师很快叫我坐下,我就象泄了气的气球,坐在座位上。

下面老师讲的什么,我再也没有兴趣了。

下课后,妈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安慰我说:

“儿子,不要紧,以后上课认真思考就行了!

”还一再告诫我:

“三思而后行啊!

你忘啦!

凡事都要经过大脑思考,如果光顾着出风头,结果是要出大丑的呦!

”我的脸一红,“妈妈!

我错了!

”这件事使我难忘,也让我知道,不仅是学习,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思而先行”了。

从生活中,我汲取了深刻的教训,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多观察,多分析,多考虑后果。

不然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水作文】

三思而后行

目睹现在社会,犯罪事件多得让人忧心。

有时候就想如果这些犯罪分子能“三思”(我做了会有什么后果?

被逮捕?

蹲监狱?

被处死?

那家人呢?

)那么这个社会将多么和平,多么美好!

我也经常恨自己,因为――太急躁!

特别是在我这个职位的,急躁实在要坏很多事!

所以经常想:

如果我能做到“三思而后行”,那该多好啊!

每当走进教室(早自修或晚自修时),一看学生闹哄哄的,没几个在自习。

无名火腾地窜起;本是温和的脸部线条猛地绷紧;拳头狠狠地敲在门上,发出巨大的声响;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喉咙声嘶力竭地喊出:

“你们想干什么?

都什么时候了?

xxx你的书去哪了?

………”学生们一个个低头自习,不敢再看我。

而我也冷静了,开始后悔……

我好后悔,这样在全班同学面前发火,会疏远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只能一时地安静,不能真正一劳永逸,反而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只有老师死死管住的时候他们才乖,一旦走开,就会不自觉……

如果我能“三思而后行”,能不动声色地站在那里,他们自然也会安静下来。

等心平气和之后,再找班委了解原因,寻找对策,那这种情况以后也许就能根治。

……多想能“三思而后行”啊!

我好后悔,我不该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学生。

那样会伤及他的自尊,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错误也会不愿意承认,也会跟我产生抵触心理,那我就失去了这个学生的心了,以后想要再管好他,恐怕好困难。

如果我能“三思而后行”,先想办法,等下课后,再单独找他,让他自己讲述,自己寻找错误,承认错误,自我承诺改正错误,那他可能将不会或减少再犯这种错误!

……多想能“三思而后行”!

我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期盼着自己能“三思而后行”,但是在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依旧还是那个我!

久了之后,我能真正地理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真正力量了。

闲着的时候,不禁又想:

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很有耐心,无论做什么都能“三思而后行”,那这个世界将会如何呢?

冲动期的少男少女会考虑这恋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父母的反对,老师的阻挠,学业的退步……于是恋爱没了。

真正的爱情就是冲动的,经过“三思而后行”的男女关系还能有原来的美妙吗?

走进社会的青年会考虑:

做什么工作有的利益,最少的风险,最稳固的收入?

于是创业的冲动少了,社会平静了,也就不前进了。

人人都“三思而后行”的社会,波澜不惊,还有生气吗?

如果人人都“三思而后行”,那人人多不会做错事,就没有后悔、痛苦等等情感。

那人还能真切地体会欢乐和幸福的感觉吗?

它将使人们失去多少人生的丰富体验!

这样想想,有时候这“三思而后行”还真是有些可怕的。

算了,顺其自然吧。

【课外阅读】

凡人与伟人的理性追逐

他们,是一群理性的思考者。

是吟出“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熹;是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苏轼。

是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是敢于用《物种起源》和教会叫板的达尔文。

是在国难当头建立京师大学堂的智者;是让后来的北大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学府的人。

他们,这些理性的思考者让宋朝独立和唐朝的盛大辉煌。

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宇宙与生命的力量,拯救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们行路的准则。

“我思故我在”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确实,人类历史是由理性的他们推动。

从钻木取火到发明工具,从创造文字到建造城池,他们,挟带着悠长文明,指引我们奔向远方。

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理性的他们,孔子的“礼仪仁义”塑造了华夏礼仪之邦的美名;商鞅变革奠定了秦一统山河的基础;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让清政府见到了黎明的曙光。

然而,时代回敬了什么?

孔子颠沛流离,累累如丧家之犬;商鞅身死车裂,背负无数骂名;康梁东躲西藏,避难日本。

他们将理性的力量播撒于时代,只是评价一个时代的标准都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态度,理性的态度。

疯狂年代的“我们”毫无理性可言,比如魏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正理性的人或是装疯卖傻,或是饮酒避世,只因时代毫不留情地给他们以“白眼”。

不免想到当下。

我们现在的时代,早已为过多人指责,浮华空洞也好,争名逐利也罢,也许是事实。

但我们可不可以少一些冲动的口诛笔伐,多一些理性深沉的思考,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价值,甚至,让“我们”也成为“他们”。

其实,理性并非只是圣人的特权。

当中国在法留学生以理性的爱国维护了中华的尊严;当地震时期,那么多普通人通过研读唐山大地震纪实文学找出措施,那一刹那,我们与那些高高在上的他们的名字并无相异―都是理性的思考者,都是用理性实现价值的人。

巴金说过:

“血固然宝贵,但也会迷糊了我们的双眼。

光荣地献出自己,那是英雄的事业,我们似乎更需要平凡的人。

理性曾是一种神话,他们曾是神话的主角。

固然,他们是我们仰望星空时不可或缺的繁星。

但低下头,看着自己,我们与他们只是看上去不同。

理性地想、理性地做,人们相信,这是一条没有灰尘的路,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会通过,相信终有一日,我们会与他们相认。

【点评】

作者的行文比较大气,材料比较丰富,内容比较充实。

文中的“他们”均以“理性”冠之,主题集中。

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性,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然而“他们”却承受着时代种种非理性的不公。

这种关注就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而是对时代理性的深沉呼唤。

但正是材料比较庞杂,造成本文深度不足,何为理性,“他们”究竟怎样进行理性思考而闪耀思想光辉,推动时代进步的,在这一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还缺乏深入挖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