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3620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docx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课时及教学注意点

课时安排

教学注意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引导学生构建夏、商、周三代的时空框架,认识“三代”在政治上的传承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3.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认识宗法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教学要适当关注秦统一的背景和意义。

2.指导学生借助史料掌握始皇帝的来历,简要分析“三公”设置与皇权专制之间的关系。

3.借助秦王朝发生的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的史实,以加深学生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并适当地与分封制作一简要比较。

4.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

2.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以学会将历史知识图示化和网络化。

3.对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度设立的情况。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

2.用事实来说明军机处的增设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可以援引史料来分析明朝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单元小结:

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归纳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可以考虑以学生熟知的希腊神话或古典建筑等实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拉近历史学习的时空距离。

2.要充分运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因素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养成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注意考虑地域因素的意识。

3.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希腊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4.引导学生梳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5.明确希腊民主政治与希腊文明的关系,即希腊民主政治是希腊文明的表现之一,也是希腊文明辉煌的重要条件。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选取一些罗马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的材料阅读,帮助其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2.结合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政治变迁,帮助学生理解公民法和万民法。

3.需要援引法律史上的史实来引导学生来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单元小结:

对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进行比较,对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区别异同。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结合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相关史实说明《权利法案》的颁布。

2.以英国议会的权力变化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的发展。

3.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政治制度,引导学生认识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的政治变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选择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向学生提供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影响。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可以简要地交待普法战争、德国统一和巴黎公社的事实,将德、法两国宪法的制定置于特定的政治事件的背景之下。

2.有关德、法两国宪法的内容,教学时既要提供宪法的材料引文,又要抓住特征,以便理解欧美代议制的发展。

3.引导学生对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进行两种制度利弊的比较。

单元小结:

作为对本专题的整体回顾,需要对17世纪以来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做一梳理,将抽象的制度置于具体的政治事件的结构

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线索,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历史结论性的目标,需要依托史实加以说明。

第10课鸦片战争

1.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

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2.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的分析,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3.援引一些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学生讲述林则徐、关天培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结合时代背景,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提供“兴起—发展—高潮—转折—失败”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3.要用近代社会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通过条约具体内容的分析,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和完全陷入的阶段性特点。

2.援引一些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学生讲述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第13课辛亥革命

1.简要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作铺垫。

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3.对比1912年前后的史实,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史料,侧重分析辛亥革命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以“五四青年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描述五四运动的场景,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3.适当联系必修Ⅲ第三专题中“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指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等方面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突出这一阶段的两个分期及矛盾的变化,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16课抗日战争

1.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

2.联系时事,围绕中日关系做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确立这样的认识:

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时关注地方史,让学生讲一讲地方的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课堂思维。

4.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17课解放战争

可以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国际意义等视角,引导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适当联系“辛亥革命影响”的知识,使对意义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历史纵深感

单元小结:

整理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特征及各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从经济根源、斗争实践、思想基础等方面,简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适当引用《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内容,联系专题三中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和本专题的俄国十月革命,讨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3.侧重关注3月18日革命和政权性质,帮助学生归纳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以进一步理解公社的性质。

4.联系《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帮助学生梳理十月革命的线索: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一月起义——建立政权”。

2.联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等知识,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影响。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需要援引西柏坡会议的有关材料,结合人民解放战争军事上的胜利,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2.运用情境性材料,学习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4.借鉴高中政治课程中的“政治生活”的课程资源,进行政史结合,以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搜集和运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发生在本土地区的史实),感受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史有论地总结历史教训,并凸显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一主题。

3.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联系第一单元的专制政治,适当援引旧中国的一些宪法条文,以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将“一国两制”的构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从而使港、澳、台话题成为一个整体。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畅谈港澳回归的意义,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其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3.做适当的拓展性教学,组织“认识台湾”的资料搜集活动,例如台湾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联系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

2.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照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

3.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

4.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补充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关的细节性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探讨其国际影响创设必要的情境。

2.适当分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认识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关系,增强历史洞察力。

3.梳理中日两国自古以来的历史,联系现实展望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树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正确观念。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结合雅尔塔体制,美、苏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来说明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

2.紧扣“对峙格局”的主题,引用诸如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等典型史实来帮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3.举例分析“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确认“存异”和宽容价值观。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从不同的国际政治力量的综合国力这一角度去引史料,通过史料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选择欧共体形成或中、日等国的崛起等话题,将世界背景、当前的媒体材料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用讨论的形式来把握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情况。

3.联系24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边外交来讲述中国的振兴。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是重大的国际事件,教学应该有一定的叙事色彩。

2.联系前两课的内容,对二战以来的世界政治做一整体回顾,帮助学生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3.以下两点在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苏联解体只是世界多极化加强的背景知识;世界多极化也只是一个趋势。

高一历史新课教学建议

1、高中三年,教学重心在高一,因为必修一、二在高考占到70%;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所占比例较高。

2、高一历史日常教学中力求基础与能力并重,关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按课时正常开设的基础上,确保每周有40分钟时间的作业量。

(鉴于4年来,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是六门学科中难度最大、知识量多,为提高理科优秀生得A率。

4、依据课标、教参,江苏省教学要求、本年级教学意见,梳理知识,展示本单元知识框架、特征、地位,构建知识体系。

5、课堂教学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

6、构建每课的知识框架,授完每一单元应进行单元整理,构建单元知识框架。

7、采用学案教学,节约时间,夯实基础,完成教学任务。

8、对单元引言、本课要旨、重要概念、史论共享、本课测评明确。

9、注重课本的图片,典型材料组织教学。

10、知识点的历史要素构成在教学中要突出。

高二文科必修三、选修一、选修四及小高考教学建议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5

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4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

专题四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

专题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

选修一

6

选修四

7

一、时间及内容安排

二、教学建议

(一)、必修三

1、期中考试前完成(11月中旬),期中考试后完成选修四,第二学期完成选修一的新授课及必修一复习。

重点以儒家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人文主义精神三大中心为主,适当整合单元,例如将三民主义纳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将近代科技发展历程分解到三次工业革命,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节约时间,同时又能有效复习巩固高一所学知识。

2、教师深入学习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解读、教学要求,重视史论共享,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阅读,充分准备,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尽量能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3、夯实基础核心概念,与必修一、必修二密切联系,逐步有意识地构建学生通史知识体系,进行纵向、横向等多维度联系,围绕重点知识截取横断面重点分析。

4、进行思想文化史教学时充分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运用现代化等史观发展、联系地分析认识问题。

5、历史学科必修三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

教学注意点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背景、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

2.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援引《论语》、《孟子》等著作的一些经典史料,分析孔子、孟子政治思想的内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援引汉代董仲书新儒学观点的材料,适当联系先秦儒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观点(“新”在何处)。

争取让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哪些儒家的正统观念。

2.联系汉武帝时代的中央集权、察举选官、官营手工业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段发展的概貌。

第3课宋明理学

1.适当关注理学形成的社会背景。

2.要依据典型材料,通过精当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家的主要观点,并以此指出儒学的发展状况。

3.理学思想深奥,教学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深掘宋明理学的哲学道义,可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浅显的文字材料,一方面把握理学的基本含义,一方面分析其在今天的道德建设中的某些积极意义。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联系必修Ⅰ·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方面去把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2.通过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主要观点的解读,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表现在哪里。

3.援引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学说、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知道明清儒学是如何冲击传统的。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论述和认识。

2.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普罗泰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3.呈现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一些名言名句,如“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让学生体会人文主义内涵。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讲述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和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为了阐述人文主义的含义。

2.结合宗教改革前夕德意志的社会状况去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3.运用历史材料来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侧重点。

第7课启蒙运动

 

1.适当补充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2.指导学生用制作表格的学习方法来法掌握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并且通过专题回顾来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以列表的方法,从发明、外传、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归纳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的内容。

2.联系“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必修二·专题5“新航路开辟”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影响。

3.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时,可以援引材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1.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成就的知识量大,教师要善于抓住不同时期的典型作品,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列表的方法,从文学成就、典型作品、作者、文学特色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成就。

3.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本身也能够折射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一点在教学时,应该予以关注。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帮助学生梳理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提供“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主题,指导学生整理汉字的演变过程。

注意引进典型作品,关注教学的形象性。

2.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脉络,提供“文人画、山水画”等主题,指导学生整理绘画的发展历程。

3.援引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文字、或图片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其设计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的艺术特点。

艺术鉴赏应该是教学时值得兼顾的领域。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引导学生回忆物理课程所学的内容来促进本课的学习,并且引用牛顿的一些论述来了解经典力学的基本观点。

2.从注重实验和数学化等方面去分析说明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3.相对论、量子论的理论知识应该尽量结合物理课程知识来教学。

4.联系经典力学的相关内容,认识爱因斯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了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1.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说明达尔文进化论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

2.指导学生联系生物课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联系经典力学、电磁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选择实例,特别是电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来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指导学生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组成学习小组,从各个方面追踪它们对社会和各类人群造成的影响。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帮助学生确立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框架,要求学生以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一是强化线索感,同时彰显本专题的主题“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

2.探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时,既要分析维新思想本身的价值,也要适当联系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政治活动,

3.联系专题四的三民主义和必修Ⅰ辛亥革命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整地建构晚清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框架结构,使学生认识到由器物到制度、由立宪到共和的递进过程,进而大体了解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特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援引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经典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和整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观点,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联系本专题的维新思想、共和思想,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在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3.探讨影响,也可以适当联系必修Ⅰ中的“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有关史实来加以说明。

4.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史,结合必修Ⅰ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有关政治史,帮助学生在比较开阔的历史视野里,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5.教学时要关注以下三点:

对史实,需化繁为简、去粗取精;对认识,不要单纯地宣讲和机械地告诉;对本单元,需关注整体回顾。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要关注下列学法指导:

以教科书和相关史料为载体,提炼关键语句,学会将史料阅读与教科书所述相互引证和彼此说明。

2.通过适当的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三民主义的发展,分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3.联系必修一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和必修三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有关史实,从理论与实践、进步性与局限性等方面认识三民主义的作用,推动学生确认“三民主义是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1.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末,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如影相随的,是建立在具体的阶段性影响的基础上的,可以先做阶段性分析:

特定时期—特定内容—特定影响,再做出宏观的概括和整合。

2.联系必修Ⅰ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必修Ⅱ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史实,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实践意义。

3.可以援引毛泽东著作(含诗歌)和党的会议决议等史料,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不因为邓小平理论与政治学科的关系而忽略其历史意味,要将邓小平理论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空背景下展开教学活动,切忌教条式地讲读和罗列理论观点。

2.援引邓小平的讲话(含“南方谈话”)以及党的会议决议等材料,帮助学生整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3.联系必修Ⅱ专题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必修Ⅰ“一国两制”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帮助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4.可以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视作一个整体来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5.要能够结合现实、举出历史事例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努力避免说教和套话。

6.作为专题总结,可以指导学生围绕20世纪以来重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要解决的历史命题来做简要比较,感受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格、示意图等方式来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也可以指导他们援引具体材料,用编辑小报和设计展板等方式来呈现科技成就及其科学家。

2.注意引导学生去畅谈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可以适度补充产生世界影响的科技成就(例如神舟六号的飞天),也要提示学生观察和关注“科技进步与身边的生活”。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双百”方针,注意价值导向,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2.引导学生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双百”方针的贯彻或破坏对文化事业尤其是文艺事业的影响,通过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帮助学生概括出相应的经验和教训。

3.文艺领域的历史教学要注重叙事性和情境性,作品、作家的回忆录都是必要的教学资源。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侧重于掌握新中国头十七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同时也要能够举出一些生动的史实来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教育发展造成的巨大伤害。

2.组织相对开放的问题探究,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三代人所受教育的口述历史的视角,大体勾勒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并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和新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