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518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docx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修正版1

一、连线题

1.Maxam-Gilbert的化学裂解法和Sanger的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是两种基本的DNA测序方法。

2.Tm称为熔解温度,指消光值A260达到最大值一半(即最大增色效应的百分之五十)时的温度。

3.为了书写方便并纪念对超速离心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T.Svedberg,以S作为沉降系数的单位。

4.19世纪中叶,荷兰化学家GerardusMulder,发现蛋白质。

5.PI表示氨基酸的等电点。

6.美国生物学家Sangger揭开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7.Pauling和Gorey提出α螺旋结构

8.20世纪30年代,我国科学家吴宪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结论

9.1926年美国化学家Summer从刀豆中分离纯化脲酶。

10.1958年Koshland提出“诱导契合”假说

11.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建立了米氏方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v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方程式)

12.德国科学家HansKrebs,提出三羧酸循环假说。

13.E.1953年Slater提出化学偶联假说

14.P.Boyer最先提出构象偶联假说

15.1961年P.Mitchell提出化学渗透假说

16.1904年德国科学家FranzKoop提出β氧化学说

17.1956年Stumpf首先在植物种子及叶片中发现脂肪酸的α氧化作用。

18.Crick提出中心法则

19.1968年冈崎等人发现冈崎片段

20.1985年Mullis发明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21.1961年,Nirenberg和Matthaei发现遗传密码

22.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操纵子模型。

23.Km:

米氏常数(酶的特征性常数,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4.二硝基氟苯反应:

Sanger反应

25.异硫氰酸酯反应:

Edman反应

26.乳酸脱氢酶:

LED(首个被深入研究的同工酶)

27.焦磷酸硫胺素:

TPP

28.黄素单核苷酸:

FMN

29.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30.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辅酶1)

31.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辅酶2)

3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DPG

33.糖酵解途径:

EMP途径

34.三羧酸循环:

TCT循环(Kerbs循环)

35.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ATP(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

36.在真核生物中,呼吸链有两种:

NADH呼吸链,FADH2呼吸链

37.泛醌:

CoQ(一种脂溶性醌)

38.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39.必需脂肪酸:

EFA

40.非必需脂肪酸:

NEFA

41.组成脂肪酸合酶系统的酰基载体蛋白:

ACP

42.L-谷氨酸脱氢酶:

GDH

43.谷丙转氨酶:

GPT

44.谷草转氨酶:

GOT

45.次黄嘌呤核苷酸:

IMP

46.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PRPP合成酶

47.5-磷酸焦磷酸:

PRPP

48.尿嘧啶核苷酸:

UMP

49.单链结合蛋白:

SSB

50.甲酰甲硫氨酸:

fMet

二、名词解释

1.增色效应:

核酸变性以后对紫外光的吸收增加

2.DNA复性:

变性DNA的两条单链的甲基可以重新配对并恢复双螺旋结构。

3.盐析:

高浓度的中性盐所致蛋白质沉淀。

4.比活力:

代表酶制剂的纯度,用每毫克蛋白质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

5.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方式

6.Q酶:

参与支链淀粉合成的酶。

7.糖酵解:

在无氧条件下,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推动ATP合成的过程,

8.糖异生作用:

生物体利用非糖有机化合物为前体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9.生物氧化:

糖、脂、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10.呼吸链:

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上的氢经一系列递氢体或电子传递体的依次传递,最后传给分子氧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

11.化学渗透假说:

呼吸链上的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内膜与外膜之间的间隙,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H+电化学梯度。

这种电化学梯度转变为质子驱动力,能驱动H+返回线粒体基质。

由于线粒体内莫对H+的不透过性,H+只能通过ATP合酶上的特殊通道返回基质,ATP合酶利用H+浓度梯度所释放的自由能,使ADP磷酸化形成ATP。

12.解偶联剂:

能将电子传递和磷酸化偶联脱离的物质。

13.β氧化:

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脂肪酸的α碳原子与β碳原子之间发生氧化作用,β碳原子被氧化形成酮基,然后裂解成Co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14.肉碱穿梭:

首先,在线立体内膜外侧的肉碱-脂酰转移酶1的作用下,脂酰CoA与肉碱结合生成脂酰肉碱,然后经转运酶作用穿越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

在线粒体内,经肉-碱脂酰转移酶二催化作用,再次形成脂酰CoA,释放的肉碱被运出线粒体至胞质溶胶,再进行下一轮。

15.必需脂肪酸:

在哺乳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

16.转氨作用:

在转氨酶催化下,由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形成一种新的氨基酸和新的α酮酸。

17.一碳单位:

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18.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19.冈崎片段:

滞后链上较小的DNA片段。

20.反义链:

在DNA的两条互补链中发生转录的链。

21.操纵子;由一个调节基因,一个启动子,一个操纵基因,一到多个结构基因构成。

22.移码:

在mRNA分子上插入或删去一个碱基,就会使该点以后的读码发生错误。

23.移码突变:

由于移码引起的突变。

24.同义密码子:

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一组密码子

三、简答题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有哪些?

此模型如何能解释Chargaff定律?

要点:

天然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双链绕同一中心轴右旋构成的双螺旋结构。

磷酸基和戊糖构成的骨架在外侧,AT,GC碱基配对所形成的碱基平面位于内侧疏水区。

相邻碱基平面间的距离为0.34nm,相邻核苷酸残基之间的夹角为36度每匝螺旋由10bp组成。

解释:

因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A只能与T配对,G只能与C配对,也就是说A的数量与T的相等,G的数量与C相等;所以A与G的数量和等于C和T的数量和。

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有哪些区别?

真核生物mRNA常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真核生物mRNA常以单顺反子的形式存在。

3.蛋白质变性的概念是什么?

蛋白质变性后有何性质和结构上的改变?

概念:

蛋白质受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其高级结构遭到破坏,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致使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改变的作用。

改变:

失去生理活性,肽链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4.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酶浓度,pH,温度,激活剂,抑制剂等

5.有机磷农药的毒理机理?

乙酰胆碱是昆虫和脊椎动物内传导神经冲动和刺激的滑化学介质。

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为乙酰和胆碱。

若乙酰胆碱酯酶被抑制,则会导致乙酰胆碱的积累,因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中毒症状,因过度兴奋引起功能失调,最终导致死亡。

6.维生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每一类包含哪些维生素?

依据:

维生素的溶解性质。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泛酸,烟酸,叶酸,生物素,硫辛酸,维生素C。

7.简述卡尔文循环的具体过程

CO2的固定,羧酸产物的还原,RuBP的再生。

游离的CO2与RuBP反应生成不稳定的6C中间体;3-PGA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催化下生成1,3-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使RuBP再生。

8.试述糖异生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1)通过糖异生作用可以由非糖物质如乳酸,脂肪降解产生的甘油及体内的一些氨基酸等代谢产物重新转化为糖,以提供能量和保持体内血糖水平的相对恒定

2)对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更新肝糖原贮存,防止乳酸中毒也有重要意义。

3)在植物中,由脂肪代谢产生的乙酰CoA可以通过乙醛酸循环生成草酰乙酸,然后再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和维生素等,从而为新细胞壁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9.试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和调控机制

生物学意义:

1)产生大量的NADPH和H+

2)生成许多中间产物

调控机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为限速酶,其活性受到[NANP+]/[NADPH+H+]的影响;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为限速酶,其活性受到5-磷酸核酮糖和NADPH的共同抑制。

10.呼吸链中各成分排列顺序是根据什么原则确定的?

电子总是从低氧化还原电位向高氧化还原电位流动。

11.简述脂肪降解产物甘油如何彻底氧化。

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甘油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然后在磷酸甘油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二羟丙酮可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进入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然后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供能。

12.简述脂肪酸的β氧化与饱和脂酸的从头合成的不同点

1)细胞内进行的部位不同:

动物合成是在细胞质中,植物合成是在叶绿体中,氧化是在线粒体内。

2)脂酰基载体不同。

合成是ACP,氧化是CoA。

3)加入或断裂的二碳单位不同。

合成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氧化是乙酰辅酶A

4)电子供体或受体不同。

合成是NADPH,氧化是NAD+和FAD

5)底物的转运不同。

合成是柠檬酸穿梭系统,氧化是肉碱穿梭。

13.简述各族氨基酸合成的碳价来源

1)丙酮酸家族:

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

2)3-磷酸甘油家族:

糖酵解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酸

3)草酰乙酸家族:

三羧酸循环的草酰乙酸

4)α酮戊二酸家族:

α酮戊二酸

5)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赤藓糖家族:

磷酸戊二塘途径的4-磷酸赤藓糖和糖酵解途径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6)组氨酸:

磷酸戊糖途径的5-磷酸核糖。

14.简述嘧啶环中各元素的来源

N来自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C来自CO2,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

15.为什么说DNA是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因为DNA分子复制的时候,母链DNA会解链成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则,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

两股单链反向平行,一条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同,可连续复制,另一条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不同不可连续复制。

因而说DNA是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16.DNA复制和转录各有何特点,试比较之?

DNA复制需要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复制酶,ATP,半保留复制,形成与亲代完全相同的DNA。

DNA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转录酶,ATP,形成RNA单链。

17.什么是遗传密码?

它有何特点?

mRNA上编码每个氨基酸的信息单位称为遗传密码。

特点:

无标点性、无重叠性,简并行,摆动性,通用性和外例。

18.试述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1)多肽链的合成

2)肽链合成的起始

3)肽链的延长

4)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

19.计算一分子软脂酸经β氧化作用后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生成ATP的分子数,写出详细过程。

一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经过7次β氧化,共产生8分子乙酰CoA、7分子FADH2和7分子NADH+H+。

每分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10分子ATP。

这样,8分子乙酰辅酶A共生产80分子ATP;7分子FADH2经过FADH2电子传递共产生10.5分子ATP(1.5*7=10.5);7分子NADH+H+经过NADH电子传递共产生17.5分子ATP(2.5*7=17.5)。

那么一分子软脂酸经β氧化作用生成ATP的分子总数为108(80+10.5+17.5=108).脂肪酸活化成为脂酰辅酶A需要消耗2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软脂酸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共获得106分子ATP。

20.已知:

软清蛋白pI为4.6,β乳球蛋白pI为5.2,糜蛋白酶原pI为9.1。

请问在pH为5.2时上述蛋白质在电场中的向正极移动还是向负极移动?

软清蛋白向负极移动,β乳球蛋白不移动,糜蛋白酶原向正极移动。

(当大于pH等电点时带负电向正极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