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8676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根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寻根文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根文学.ppt

《寻根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根文学.ppt(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寻根文学.ppt

寻根文学,一、概念,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文章文学的“根”中声明: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的创作归为“寻根文学”流派。

二、背景,2013年,韩少功在华中师大的演讲中,曾做出了“两点说明”,一是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结束了“文革”,“在此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已形成主潮”,而如今,在改革开放思想的倡导下,“我们的老祖宗的传统要不要抛弃?

中国文化传统是不是要一股脑儿地全部打倒,再踏上一脚”,这些问题成了当时人们重新反思的问题。

其二是,改革开放的起步,国门的敞开,“大量的西方的文化艺术思潮进入了中国,西方很多的产品、服务也潮水一般地涌入了中国”,此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是不是要全盘西化?

”说破了,“当时的文学界就处在这么两个背景下:

一个是大破四旧,一个是全盘西化。

”,1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热”。

(1)世界背景“导火线”1980年世界科教文组织组织编写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史。

(2)国内文学界的反应:

“杭州会议”1984年12月由上海文学编辑部、浙江文艺出版社和杭州市文联联合主办,在杭州召开了一个主题为“新时期文学:

回顾与预测”的中青年作家和批评家的聚会,俗称“杭州会议”,出席此次会议有众多著名作家和批评家,例如韩少功、阿城、郑万隆、李杭育、李庆西、南帆等等。

这次聚会,除了对会议主题讨论之外,与会者还将焦点扩散到了文化寻根,以及“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等话题上来。

参考书目:

甘阳主编:

八十年代文化意识李小兵主编:

八十年代中西文化讨论文集郭双林:

80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2文学的自我调整。

谭解之:

“寻根文学的出现,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在艺术上进行超越的表现”,同时也与变革的现实生活及社会心理需要密切相关。

(寻根文学综论,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三、几篇重要理论“宣言”,1韩少功:

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将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以及乌热尔图关于鄂温克族文化的创作列举了出来,以为“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

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结和地方观念,不是对歇后语之类浅薄地爱好,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2李杭育:

(1)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文章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实更多地存在和保留于“中原规范之外”。

(2)“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文章指出,“中国的文学总该有点中国的民族意识在里边,这个说法大约是不过份的。

倘使我们的文学里没有一点自己的气味,自己的面孔,那我们又何必做人做文呢?

我们跑到世界上去,人家问起来,我们算什么人呢?

我们的作品算是个什么东西呢?

”3郑万隆:

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黑龙江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小说的根”,在这个小说世界里,“我企图表现一种生与死、人性与非人性、欲望与机会、爱与性、痛苦与期待以及一种来自自然的神秘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企图利用神话、传说、梦幻以及风俗为小说架构,建立一种自己的理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观念”,4阿城:

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文章指出,人们想在穿越了被“文化大革命”浩劫摧毁得所剩无几,在“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横扫一遍,我们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5郑义:

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文章指出,“五四运动曾给我们民族带来生机,这是事实。

但同时否定得多,肯定得少,有隔断民族文化之嫌,恐怕也是事实?

打倒孔家店,作为民族文化最丰厚积淀之一的孔孟之道被踏翻在地,不是批判,是摧毁;不是扬弃,是抛弃。

痛快自是痛快,文化却从此切断。

儒教尚且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扫荡一空,禅道二家更不待言。

”,三、总体特征,1重视世俗日常生活及异域民俗文化描述。

2对传统道家文化和禅宗哲学持暧昧的态度。

3将生活实景与幻想、象征、寓言进行糅合性处理,营造了一种古朴自然、神秘而浪漫的艺术风格。

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略)五、寻根文学的重估(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