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8693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ppt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考点1物质的变化12014哈尔滨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以下是生产、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用途。

铜制成导线氢氧化钠去除油污氧气用于医疗急救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石墨可制铅笔芯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请你从用途中体现出的主要性质角度,将上述用途平均分为两类:

其中一类的分类标准是_,包括事例为_(填序号)。

2.硫酸是常见的酸,也是常用的化工原料。

由于浓度不同,浓硫酸与稀硫酸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

某课外兴。

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解析】铜制成导线、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石墨可制铅笔芯等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都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氢氧化钠去除油污、氧气用于医疗急救、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等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都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趣小组为探究浓硫酸的某些特性做了如下一些实验。

请结合有关实验,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在滤纸上写字,过后观察,字迹显黑色,这主要是由于浓硫酸具有_性,使纸中的纤维素碳化的缘故;在洗气瓶中盛放浓硫酸,除去氢气或氧气中的水分,是利用其_性。

(2)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

兴趣小组把98%的硫酸10mL和63.3%的硫酸(用10mL98%的硫酸与10mL水配成)约20mL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大表面皿中,称量、观察、记录、分析。

根据室温环境下实验的数据绘成的曲线如,脱水,吸水,图所示。

第2题图稀释浓硫酸时,应将_缓缓地注入盛有_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由图中所示曲线你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有哪些?

浓硫酸,水,_;_(写两点)。

考点2物质的酸碱性32014沧州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请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举一生活中与之原理相似的实例:

_。

(2)在家庭中自制汽水时需要在饮料中加入白糖、果汁、,浓硫酸和一定浓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强(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会变红,小苏打(NaHCO3)、凉开水,还需加入柠檬酸,加入柠檬酸的目的是_。

4雨、雪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溶解了空气中SO2及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请回答下列有关酸雨的问题。

(1)要测定某地采集到的雨水是否为酸雨,下列提供的试剂(试纸)中宜取用_。

A蓝色石蕊试纸B紫色石蕊试液C无色酚酞试剂DpH试纸,柠檬酸和小苏打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D,第4题图

(2)已知CO2的饱和溶液常温下pH不小于5.6。

通常空气中CO2的含量大于SO2的含量,但人们反而将空气中的SO2认定为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同学想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寻找证据,你认为下一步的实验步骤是测,定_,只要出现_的实验结果,就可认定SO2溶于水有形成酸雨的可能。

(3)已知SO2与CO2有许多化学性质是相似的,亚硫酸钙(CaSO3)是白色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的固体。

某同学向一酸雨样品中滴加CaCl2溶液,未观察到有浑浊现象,继续滴入NaOH溶液后即有白色沉淀产生。

在以上实验过程中,下列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

ASO2CaCl2H2O=CaSO32HClBSO22NaOH=Na2SO3H2O,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pH小于5.6,A,CNa2SO3CaCl2=CaSO32NaClDH2SO32NaOH=Na2SO32H2O考点3酸与碱的反应5下图是对实验绘制的相关物质变化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A,第5题图,A图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B图是用H2还原CuO来测定CuO中铜元素的含量C图是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水D图是向10g质量分数为2%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盐酸溶液6.某兴趣小组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

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猜想:

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该组同学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_。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试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请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_。

由此说明酚酞试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把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氧气排尽和隔绝氧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当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0%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过大:

_。

取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置于两个烧杯中,,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再分别向两个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没有加水稀释的氢氧化钠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加水稀释的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并且红色不消失,说明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达到一定程度时,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接着能使酚酞试液褪色,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1)表中x_。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

则该同学根据_现象可以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考点4盐的性质72014山西同学们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如图所示久置的瓶口有白,7,第6题图,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上升,第7题图,色固体、瓶塞丢失的无色溶液。

已知原溶液可能是NaCl、NaOH或Na2CO3三种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溶液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小张同学取待测液测得pH10,他得出的关于溶液成分的结论是_。

他取少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看到_,由此小张同学认为,溶液为Na2CO3溶液。

小李同学对小张同学的结论提出疑问,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一定不是NaCl溶液(可能是NaOH、Na2CO3或,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有气泡冒出,取少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静置,(写出还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_。

通过实验,小李认为小张结论正确。

二位同学给试剂瓶贴一新标签:

Na2CO3。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试剂瓶原标签可能不是Na2CO3,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

8化工生产中需要对原料提纯,以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Na2CO3CaCl2=CaCO32NaCl,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原标签可能是NaOH,经测定某氯化钠样品中混有硫酸钠,为了除杂质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钠固体,在实验室研究中,某学生设计方案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能否用硝酸钡溶液?

说明理由:

_。

(2)进行操作后,如何判断硫酸钠已除尽,方法是,第8题图,不能,若用,硝酸钡溶液,则会引入新的硝酸钠杂质无法除去,_。

(3)操作的目的是_,操作顺序能否交换,其理由是_。

(4)此设计方案是否严密,说明理由:

_。

取上层澄清液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看是否有沉淀生成,使钡离子完全沉淀,不能,得不到滤液,不严密,过量的,碳酸钠没有除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