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952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21热点难点试题突破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琦善(1790年—1854年)鸦片战争期间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处理与英国有关事务。

后人对于琦善的评价呈现多元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

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

——摘自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1931年)

材料二当时人的描述和后来研究者给琦善罗列的四大罪名是:

一、主张弛禁,成为清王朝内部弛禁派的首领,破坏禁烟。

二、英舰队到达大沽口外时,乘机打击禁烟领袖林则徐,主张投降。

三、主持广东中英谈判期间,不事战守,虎门危急时又拒不派援,致使战事失败,关天培战死。

四、私自割让香港予英国。

核心就是:

卖国罪名。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蒋廷黻研究琦善,其目的是研究近代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

肯定琦善,是为了借此抒发自己心中的一个信念:

帝国主义这种现象是“国际积势”导致的,要真正战胜帝国主义,方法不是除了抵抗,什么建设也不做,而是应该了解这种“积势”,并利用它去寻找中国的出路。

——摘自蔡乐苏、尹媛萍《反抗帝国主义的另一条道路:

论蒋廷黻的琦善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作者对琦善的态度及其依据。

(8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蒋廷黻研究琦善的原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7分)

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有关“历史人物排名榜”活动时,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古代几个帝王展开了讨论。

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认为秦始皇南征越族,不仅给越族人民带来痛苦,也给秦朝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你同意小张的观点吗?

(1分)请说明理由。

(2分)

(2)小李对唐太宗很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小论文。

他拟定了其中的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

沿着这一思路(句式),请你帮助他再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3分)

(3)小王纵观历史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请问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而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

这个新问题指什么?

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2分)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

保守还是激进?

——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

“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

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

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伦威尔“激进”和“保守”的表现。

(4分)

(2)材料二体现出了孙中山哪些精神品质?

(3分)

(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为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

(3分)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天下大利之所在,即大害之所在,有目前以为甚便而后蒙其祸者,当时以为无伤而久承其弊者,如今西人之互市于中国是也,西人工于贸易,素称殷富。

五口输纳之货税,每岁所入不下数百万,江南军响转输,藉以接济。

此海禁大开,国用以裕,一利也。

西人船坚炮利,制度精良,所造火轮舟车,便于行远,织器田具,事半功倍,说者谓苟能仿此而行,则富强可致,西情既悉,秘钥可探,亦一利也。

西人学有实际,天文历算,愈出愈精,利氏几何之学,不足数也。

且察地理,辨动植,治水利,讲医学,皆务析毫芒,穷其渊际。

是以有识之士乐与之游,或则尊之曰西儒。

中国英俊士子,诚能屏弃帖括,从事于此,未必无实用可裨,则又一利也。

然识音以为中外异治,民俗异宜,强弱异势,刚柔异性,溃夷夏之大防,为民心之蠢贼,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材料二今君青先生开府吴中,其算学为海内宗师,可于各县书院中别设历算一科,悉心指授,则西学不难大明……此亦千载一时不少失之机也。

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

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盘石焉。

愚见以为官办不如商办,商办费用浩繁,工役众伙,顾避忌讳甚多,势不能尽展其所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海林《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韬的思想特点。

(4分)

(2)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变化?

导致其思想变化的原因何在?

(11分)

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众多的共和体制里,凯末尔式的共和政体是代议民主制,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及政府首领任期有限。

总统没有行政权,但有否决权,并有权在公民投票中角逐。

总理及各部长负责营运政府。

政府由国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产生。

行政、立法及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没有任何个人及团体有绝对的权力。

——摘自雏基百科

材料二凯末尔虽然使得土耳其人从君主制封建体制走向了民主共和,但是也走向了其个人强权与独裁的另一个极端一他试图摆脱了阿拉伯与波斯文化的影响,却一味地向欧美文化靠拢。

凯末尔本人拥有的民族英雄光环和一支对其绝对服从的军队。

在军事力量支持下,凯末尔依靠暴力和强权推行全盘西化政策,在社会各个方面,以西方为蓝本进行一系列强力的改革。

由于凯末尔的独裁指导思想,导致了土耳其政坛至今仍存在独裁政府与军官的长期干政。

所有法律必须经过由军方控制的“宪法法庭”审查才能生效,“民主”两个字,变成了土耳其军人把持国家命运的美丽外衣。

——摘自XX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政治改革的得失。

(8分)

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

今日的日本,虽然有些不及西洋各国富强之处,但如果我们日本人从此立志求学、充实力量,先谋求个人的独立,再求一国的富强之处,但西洋人的势力又何足惧?

国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代表全体国民的政府,……严守同政府的约定,服从国法并接受保护。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劝学篇》(1874)

材料二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

一日保国家,一日保圣教,一日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

……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摘编自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福泽谕吉和张之洞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近代日本、中国社会发展

的历史作用。

(5分)

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

“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

……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

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

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

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宗曰: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

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

……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有何具体举措?

试举两例。

(3分)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3分)

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禄禄之徒,必须排除出去。

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

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富人来统治。

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国家就是家庭与公民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

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请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关键词。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3分)

(3)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位东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

(2分)

1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

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

“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

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

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

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6分)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9分)

1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〇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1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人口普查全国有6亿多人。

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通过调查研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科研的后腿,

——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材料二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大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底,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1980年新《婚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指出其提出的背景。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未80年代初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

(7分)

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一九0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

《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

《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分)

1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

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6分)

1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

并且规定:

“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利用其特权扩大侵略权益,在重要职能机构安排英员,而海关总税务司这一价值重大的机构,英人全力以争,以期在对华贸易中维护自身的利益。

清前期的海关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继续。

海关全部事务由海关监督管理,此职多由内务府和户部满旗司员派充,有时由各省督抚或将军兼任,未形成制度化和专业人才所掌管的近代海关。

加之此时粤海关自身监督不力,各职员从中收受贿赂,中饱私囊,故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关管理机构势在必行。

英国人赫德从1863年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任职期间,制定出各项海关管理制度,同时将各地的海关行政和人事任免集中于手中,对各地分关实行直接的统一领导,大量雇用有技术有经验的洋员,并颁布《通商各口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

重新制订征税规则,税率有长期的统一标准,保证关税的稳定征收。

同时,建立新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仿照英国财政部的国库制度、吸收西方先进的会计制度而制定的。

人员录取采用考核之法,赫德坚持“考试任用实为海关人事制度之核心”,在全球公开选拔招考。

——摘编自周瑶《赫德与晚清海关》

(1)根据材料,指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历史作用。

(9分)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吃饭是个大问题,搞得人们吃不饱饭是不行的。

当然会有灾情,就是有灾,也要想法使他们吃饱,抗旱救灾是个好办法。

把生产队搞好,自留地分配好。

其余如大队企业如何办好,这些问题都要有个规定。

只要按这些办法办,今年就会是个好年成。

是否可以改变形势?

我想,今年如果搞好,形势就能改变。

积极性要提高。

要有信心。

机关也动手,开一点荒,搞一点水利,见缝插针。

不吃食堂了,农民家里可以节省点,有啥吃啥,使农民有点家底,能够养老养小。

这几年把家底搞掉了,要恢复起来,这不是开倒车,因为我们的基础还是建筑在生产队上面。

把生产队搞好,又把农民的家底搞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1962年朱德《纠正“左”的偏向,恢复和发展生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文章发表的背景,并回答朱德关于解决农村问题的具体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朱德关于经济建设的观点。

(4分)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梅兰芳在其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首创京剧唱腔南都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

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广大地区,他先后编演了京剧《杭金兵》和《生死恨》……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他毅然告别了舞台,先后隐居香港和上海,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侵略者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61年病逝于北京。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梅兰芳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梅兰芳一生所作的重要贡献。

在他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9分)

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材料二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

(9分)

(2)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

(6分)

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易永卿在《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中提到,郭嵩焘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

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势包括中国和西方进行交往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式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式,坚持以和为主、努力笔战的策略方针……理是郭嵩焘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理包括:

(1)以理相待,对西方各国要据理而行,当时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实力不足,更要强调讲理,以便对对方可以产生制约。

(2)具体谈判时要据理力争,应对得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3)反对蛮干,一味言战。

材料二郭嵩焘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的非议,“汉奸”之类的咒骂,汹汹而至。

1875年,当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驻外公使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为中国最早以为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郭嵩焘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郭松涛把西洋诸国看作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有着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主权国家。

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取法、学习。

而对中西相差的史实,郭嵩焘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大势,盲目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1)根据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