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940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热点难点试题突破.docx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热点难点试题突破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

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

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XX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

(3分)

(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

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

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

(3分)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

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4分)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

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

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XX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

(3分)

(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

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

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

(3分)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

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4分)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1799—190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2分)

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4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当代·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

(4分)并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

(2分)

5.【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材料二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造成了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场改革并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请回答:

(1)阿里改革的主要目是什么?

据材料一说明这次改革使“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

(4分)

(2)分析材料二,为什么说改革牺牲了农民利益?

这对俄国的现代化有何影响?

(4分)

(3)两次改革共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分)

6.【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观察上图,回答问题。

(1)图1反映了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

说出你的依据。

(5分)

(2)图2反映了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

这两个事件在欧洲和中国产生的共同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5分)

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兵多而弱、财富而贫这两大严重问题,必须变法革新。

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于公元1059年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献朝廷。

他指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禁锢,人才缺乏;制禄太薄,不足以养,迫使官员廉耻日毁,贪污盛行;再加上风俗大坏,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又不得理财之道。

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

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推进改革。

——李锡炎《解读王安石变法:

摸石头过河,全面推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特点。

(9分)

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撒彻尔夫人是在英国经济地位更加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上台组阁的。

她主张放弃扩大政府开支、大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政策;采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

为此,自1979年5月入主唐宁街10号之后,便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改革”。

她还认为英国企业过分国有化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

为此,英国政府陆续把电讯、港口、航天、汽车等12家大企业,以不同形式私有化了,价值50亿英镑的煤气公司等企业到1986年也出卖了。

改革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首先取得了成果,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3.3%下降到1985年的5.5%。

但是紧缩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失业,英国的工业基础也萎缩了。

首相强调她的政策已见成效,不仅顶住一些经济学家和工党的猛烈攻击,而且一再改组内阁,撤换了反对现行经济政策的大臣。

撒彻尔夫人的改革终于使英国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1986年,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3%,比美国或世界上其他三大工业国家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中的任何一个都快。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撒彻尔夫人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彻尔夫人改革的影响。

(7分)

9.【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太学三合法》:

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

“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

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

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

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Saxon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

《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9分)

10.(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所谓“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给淮盐一引,引二百斤。

商人鬻(卖)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

”……而盐商在响应朝廷开中赴边纳粮后,明廷却无现成的官盐供其支取,使其被迫困守盐场,长期等待支取。

明中叶,除粮食外,棉花、花生、生丝、烟草等经济作物也都成为重要的商品。

到宪宗成化时,赋税的征收,徭役的征发以及国库的开支极大部分均开始用银折纳,促使叶淇于弘治五年对开中盐法进行了改革。

他将中盐方式由传统的纳粮等实物为主改变为以纳银中盐为主,把上纳的地点由边仓改为盐产地运司,以致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诸淮商悉撤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于淮”。

历史学家吴晗指出,变法后“盐商从此可以用银买盐,不必再在边境屯田,边军所需是月粮,边地所缺是米麦,商屯一空,边饷立绌。

——摘编自王团伟《论明代开中盐法的转变——以叶淇盐法改革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叶淇盐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淇盐法改革的影响。

(9分)

1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报论中国》中报道了日本基于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建议:

“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成与维新而后可。

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日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

——据《时务报》第36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在武备、度支、学校等方面改革的主要经验。

(6分)

材料二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尊性、自爱性、排他性。

太阳底下,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对外来文化是不加选择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的。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中在政治方面对外来文化是如何加以选择、加以过滤的?

并分析其共同原因。

(4分)

1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1分)

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

1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实行土司制度。

土司管理各自的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

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

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

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

清朝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是:

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

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

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

设流官。

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

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

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吴永章《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材料二: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

为了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

……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

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当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并把这些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民主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

材料一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

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梭伦改革是如何达到社会力量的“平衡”的?

(4分)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不可也”的原因,(6分)

16.(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以上改革措施的认识。

(4分)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6分)

17.【改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政治:

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地方自治局)。

1864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

司法:

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实行公开审判。

教育: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

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纷纷要求改革。

经济:

(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国内市场,提供资金;借鉴西方技术;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XX百科:

《俄国农奴制改革·其他内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能否成功的因素。

(4分)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2分)

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1799—190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

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

(2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1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

(2分)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

(2分)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1分)

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

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