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055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赣州市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赣州三中2018~2018学年高三历史月考

一、选择题

1.《后汉书·朱穆传》载,“中常侍(注:

官名)参选士人。

建武以后,乃悉用宦……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

”该段材料说明东汉时期(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得到初步解决    B.皇权专制成为宦官专权的制度根源

C.皇权旁落使专制集权制度受到冲击    D.皇权被分割使皇帝的政治地位下降

2.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

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这反映了

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落后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3.秦朝、隋朝均二世而亡,然而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汉唐都出现盛世。

汉唐沿袭秦隋制

度,主要是基于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B.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C.缓和尖锐阶级矛盾D.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4.唐法典《仪制令》规定:

“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

表明唐朝时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5.隐士是古代远离权力中心的特殊群体,或洁身自好,守道不仕,或逍遥山林,与世无

争。

钱锺书在评价历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态度时认为,“为政者亦识隐士装点山林,

其作用每胜于趋跄廊庙”。

下列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C.“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D.“重贞退之节,息贪竞之风”

6.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

这反映出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D.门阀世族势力的强化

7.部分学者认为,日军如果像古代游牧民族那样自北而南攻取武汉,可以把中国切为两半,但日军没能实施其既定战略,这是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面的成功。

学者肯定的战役是

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

8.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中央的信中说:

“中国客观上早已到

了1917年”,“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工

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

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

”据此可知

A.该信件应写于湘赣边秋收起义以后

B.该信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

D.毛泽东的主张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9.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时说: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

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

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

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

”这表明李鸿章

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缓

10.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

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人中土(内陆)

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11.“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

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

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中国

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

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B.五四运动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北伐战争的发动

12.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此举()

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13.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

“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

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B.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C.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资*源%库D.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14.有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

这场“总运动”的发生说明中国社会

A.民众日趋觉醒B.近代文化转型成功

C.反对专制成为时代主题D.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15.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1895年以后,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趋向。

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中变”的代表性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立民国”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6、从建国初期国家机关的职权设置来看,虽然在《共同纲领》和宪法中分别规定了中央人民政府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立法权的拥有者,但是拥有行政权的政务院及其之后的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占建国初期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立法任务。

这主要表明建国初期

A.《共同纲领》和宪法至高无上B.民主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还不完善

C.人民政府的职能得到逐步完善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17.曾在文革中当过红卫兵的刘伯勤刊发“郑重道歉”启事广告,引起舆论沸腾。

在广告中,刘伯勤向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自己批斗、抄家和骚扰的众多师生、邻里道歉。

他在道歉广告中说:

“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化大革命’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责,亦不可泯。

”对刘伯勤的言行认识正确的是

A.“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阶级矛盾尖锐

B.通过政治运动巩固人民政权是必要的

C.国内外环境的恶化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是良心和现实的需要

18.香港的确没有变:

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

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

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

这里的变与不变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19.公元前5世纪,面对波斯大军的入侵,雅典组建军事联盟的努力带来了希腊走向统一

的希望,但由于“不能上升到一个巨大的、非城邦的、联合在一种共同公民权的国

家”而没有实现。

这反映了雅典城邦

A.压制公民个人自由B.珍视独立自治传统

C.抵制区域经济合作D.缺乏集体团结精神

20.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

批准。

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

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21.美国制宪会议的许多代表认为民众“动乱多变”,主张“人民尽量少管政府的事”,华盛顿也呼吁代表们不要仅仅“为了取悦人民”而制定文件。

下列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大法官的产生和任期B.国会议席的分配方式

C.有关分权制衡的内容D.种族歧视的相关内容

22.法国1875年宪法的一条修正补充条款: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国1875年宪法为主要蓝本,同时根据当时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特殊需要加以改造而成。

两部宪法都(  )

A.因人修订有关内容                                B.结束了本国的君主专制

C.是本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阻止了本国的帝制复辟

23.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

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

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

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B.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D.平民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24.图6所示局面的出现

A.标志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B.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

C.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D.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25.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实行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

这反映了当时的德国

A.经济发展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欧共体成立后推动北约东扩

C.拉拢东欧国家以实现国家统一D.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政策调整

 

26.(16分)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

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

……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

 

——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材料二近代宗族组织的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

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其中规定:

族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份、年龄等因素决定……近代族学的教育对象从男子变为包括女子;生源从族人子弟扩大到外姓子弟;教学内容从单一读旧书变为谈格物之学,族学从宗族制度中脱离开来。

 

——摘编自《中国族谱之研究》《戴氏修谱——族约》

材料三建国初期宗族制度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取消了族田,“耕者有其田”的实行使农民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对家族依附的必要性大大减弱,宗族制度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

1958年……农民回归向宗主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

1978年后人们对宗族制度的依附减弱。

——摘编自《功能转换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阐述近代宗族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宗族作用在1958年后增强和1978年后减弱的经济原因各是什么?

(4分)

 

2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 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

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

1

 

 

 

 

 

汉惠帝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表1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

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

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

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

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

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

(6分)

 

29.(11分)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对方的兴衰存亡,也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

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

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

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

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

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

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的理解,并指出这一“不正常状态”结束的直接原因。

(3分)

 

答案

1~5BBDAD6~10CCCBC11~15CCBAA16~20BDCBC21~25AAADD

26、

(1)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分) 政治:

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

(2分) 

(2)内因:

民主运动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反封建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

(4分,答对两点即可)外因:

侵略战争打开国门;列强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

(4分,答对两点即可) 

(3)增强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民生活困难。

(2分) 衰退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2分)

27、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情况,既可指出某一类出身的变化,也可指出几类出身的总体变化,根据史实对变化原因的说明应充分恰当。

示例:

变化:

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3分)

原因:

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

(8分,任答四点即可)

28、

(1)趋势:

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

(2分)

评价:

积极: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分)

局限: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2分)

(2)特点:

有法律保障;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

(4分)

进步:

中国古代监察服务于皇权,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

(2分)

29

(1)对中国而言: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分)

对日本而言:

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2分)

(2)影响:

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4分)

(3)理解:

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

(2分)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