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070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化学与社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与社会.docx

《化学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与社会.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与社会.docx

化学与社会

绪论

1.下列几种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哪些属于物理变化?

(1)铁的生锈

(2)从海水晒盐(3)蜡烛燃烧(4)蔗糖溶于水中

2.下列说法是否合理?

请举例说明。

(1)发展农业最需要的化学产品有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等。

(2)化学式污染环境的祸首。

(3)化学在科技发展中,处于中心位置。

(4)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

(1)发展农业最需要的化学产品有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等。

答:

不合理。

发展农业的化学产品有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只能适量使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科学技术不能只停留在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基础上来发展农业,因为这些使用过多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都是有害的。

如化肥,虽然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买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过多使用会使农作物基因突变,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农药和塑料薄膜也不列外。

现在倡导绿色食品,这些都与之格格不入。

所以发展农业最需要的是寻求绿色的化学手段,创造绿色食品,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长久发展。

(2)化学是污染环境的祸首

答:

合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化学用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几乎是形影不离,然而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其中化学污染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工厂每天排放污水,污水中含有重金属元素、有毒物质(氯气),污染河流。

汽车排放废气,废气中含有CO、CO2、颗粒物质,污染空气。

这些污染与化学密切相关。

这些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松山湖的湖水的湖面上漂浮的死鱼。

虎门那条海,有蓝色变成了黑色,石油泄漏,导致海里的许多生物灭亡,然而以前化学在我们的世界里化学斌不是那么的发达,所以那时的环境很好。

由此可见,化学是污染环境的祸首,但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

所以在发展的同时要把化学污染降到最低才是可持续发展关键。

(3)我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

答:

合理。

可以夸张的说我们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在接触化学,从我们的衣食住行,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丰富多彩的合成纤维更是化学的一大贡献。

要装满粮袋子,丰富菜篮子,关键之一是发展化肥和农药的生产。

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调味剂和色素等等,它们大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用化学分离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

现代建筑所用的水泥、石灰、油漆、玻璃和塑料等材料都是化工产品。

用以代步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不仅需要汽油、柴油作动力,还需要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以及机械部分的润滑剂,这些无一不是石油化工产品。

此外,人们需要的药品,洗涤剂、美容品和化妆品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也都是化学制剂。

可见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人人都需要用化学制品,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

2.判断下列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2)原子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

(3)AgH2和AgO2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

(4)0.5mol的铁和0.5mol的铜所含原子数相等。

(5)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质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物质的量是用摩尔数来衡量的,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即1mol该物质所具有的质量与摩尔质量的数值等同.1mol粒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或相对分子质量(Mr)相等.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比,即n=N/NA

区别:

物质的量,就是“个数”,单位是摩尔(mol)

物质的质量,就是“质量”,单位是是千克(kg)

1mol二氧化碳分子,就是6.02x10的23次方个二氧化碳分子

(5)化合物的性质是元素性质的加合。

能源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国际相比有何特点?

.

2.什么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那些随着人类的大规模、长期使用,总量不会逐渐减少,可以不断再生的能量资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能、海洋能、潮汐能等。

生物质能主要靠人工种植而再生,而且再生的周期要长一些。

一般说来,可再生能源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地球以外的长流能源(太阳)。

以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非可再生能源是指那些随着人类的大规模长期使用,总数量会逐渐减少而趋于枯竭的一次能源。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原子核能等。

一般说来,非可再生能源都是指储存在地球上的能源,因为贮量有限,开发利用一点就少一点,不会再生,总有一天会消耗尽。

3.能源的利用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何联系?

人类利用能源的概念不是说把能源消耗掉,使之消失,而是利用能量的集中到分散的转变过程使我们获益。

或者是不同类型的能量的转变过程中我们获益。

但这个集中到分散,类型的互相转变是有自然规律的趋势的,一旦发生,我们人类又不能无代价的逆转,就导致可用资源越来越少。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被转换成别的形式的能量存在,而这些能量却变成人类无法利用的形势,例如我们现在利用的能源石油,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存在的能量我们却基本无法利用,所以才产生了能量危机。

所以我们才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能源,并开发新能源。

4.某种天然气发热量为38.9MJ*m-3(标准状况),那么100m3的这种天然气相当于多少公斤标准煤?

5.原煤、石油气(液化气)、天然气、柴草都是我国的家用能源。

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6.煤焦油、焦炉气中的主要成分各是什么?

有何重要用途?

焦炉气主要由氢气和甲烷构成,焦炉煤气作为钢铁产业的副产品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特别是脱硫、脱氰后焦炉煤气的可燃分高、杂质低的特点更为明显,从而焦炉煤气可以广泛应用在以下方面:

1、焦炉煤气用于发电。

2、焦炉煤气用于生产化肥。

3、焦炉煤气用于生产甲醇。

4、焦炉煤气用于生产氢。

5、焦炉煤气用于生产直接还原铁。

煤焦油主要含有苯、甲苯、二甲苯、萘、蒽等芳烃,以及芳香族含氧化合物(如苯酚等酚类化合物),含氮、含硫的杂环化合物等很多有机物,

(1)萘用来制取邻苯二甲酸酐,供生产树脂、工程塑料、染料。

油漆及医药等用。

  

(2)酚及其同系物生产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农药、医药、燃料中间体、炸药等。

  (3)蒽制蒽醌燃料、合成揉剂及油漆。

  (4)菲是蒽的同分异构体,含量仅次于萘,有不少用途,由于产量大,还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5)咔唑是染料、塑料、农药的重要原料。

  (6)沥青是焦油蒸馏残液,为多种多环高分子化合物的混合物。

用于制屋顶涂料、防潮层和筑路、生产沥青焦和电炉电极等。

7.石油和煤相比,它们的成因和成分有何异同?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

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煤中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石油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所组成。

8.石油炼制工业主要包括那些过程?

石油炼制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原油通过石油炼制过程加工为各种石油产品的工业。

包括石油炼厂、石油炼制的研究和设计机构等,石油炼厂中的主要生产装置通常有:

原油蒸馏,是把原油通过石油炼制过程加工为各种石油产品的工业。

包括石油炼厂、石油炼制的研究和设计机构等,石油炼厂中的主要生产装置通常有:

原油蒸馏(常、减压蒸馏)、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催化重整以及炼厂气加工、石油产品精制等,主要生产汽油、喷气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石油蜡、石油沥青、石油焦和各种石油化工原料。

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科学技术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为人类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

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9.乙烯产量是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根据何在?

乙烯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有机化学化工实力的标志。

乙烯是几乎所有有机合成化学品的原料,乙烯的生产能力间接说明了其他化工生产的能力

10.什么事辛烷值?

汽油中添加四乙基铅有什么作用?

又有何点?

汽油辛烷值是汽油在稀混合气情况下抗爆性的表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在规定条件下与试样抗爆性相同时的标准燃料中所含异辛烷的体积百分数。

 防爆震防锈防冻除臭。

四乙基铅是一种带水果味、具有毒性的油状液体,它可以通过呼吸道、食道或皮肤进入人体,而且很难排泄出去。

当人体内的含铅量积累到一定量(大约100mL血液中含80μg)时,就会发生铅中毒。

11.衰变、裂变、聚变都是原子核反应、举例说明它们的异同。

核电站发应堆发生的是哪种核反应?

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叫做聚变。

需要高温的作用

铀核在俘获一个中子后,发生了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过程——裂变。

所以裂变是在受到高速离子轰击时出现。

把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

[解题过程]

同:

都是原子核的反应

异:

聚变是合成,裂变是分裂,衰变是转变

衰变是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状态下的自身转化,与其本质有关(衰变的速度叫半衰期)

裂变是从外界打入中子使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快速分裂!

聚变是将轻元素(如H,HE等)聚合形成重元素.

裂变和聚变过程中会伴有质量的变化,用E=MC2可计算其产生的能量!

12.写出下列几种电池的电池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1)锌—银电池(Zn—Zn2+和Ag—Ag2+)

阳极/负极(氧化反应):

Zn=Zn2++2e-

阴极/正极:

2Ag++2e-=2Ag

总反应:

Zn+2Ag+=Zn2++2Ag

(2)铅蓄电池

(3)镍蓄电池(碱性可充电电池)

镍镉电池充电时,正极发生如下反应Ni(OH)2–e+OH-→NiOOH+H2O负极发生的反应:

Cd(OH)2+2e→Cd+2OH-总反应为:

2Ni(OH)2+Cd(OH)2→2NiOOH+Cd+2H2O.

(4)银—锌电池(Ag—Ag2O2和Zn--Zn)

银锌电池负极:

Zn+2OH--2e-===ZnO+H2O正极:

Ag2O+H2O+2e-===2Ag+2OH-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Ag2O+Zn===2Ag+ZnO

13.当前有实效而又有前景的新能源指哪些又各有何特点?

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氢能等几大类生物燃料水电解燃料核能前两个污染小,成本高。

核能你知道了,成本低,能量大,但是控制不易,如果出现污染很严重、如切尔诺贝利核污染。

14.美国、日本把节约的能源列为煤、石油、自然能(水力、风能、地能、太阳能等)核能之后的“第五常能源”。

这对我国的能源建设有何启示?

一是市场问题,市场需要才会有出路,在当今社会只有行业产业化,规模化,才能产生出效率和利润。

但现在市场还不成熟,包括技术方面也是,并没有多少可以投向市场的,现有能源还是主流。

节约是一个发展方向,是从可持续和降低使用成本考虑的。

二是建设思路问题,像国内流行的太阳能,其原料多晶硅这几年的产量增长了几十倍,而一个在建的太阳能电厂,一块太阳能板每天的供电量只够带动一台电冰箱,但生产一块板需要烧掉2吨的煤,这两吨的煤却能带动一台电冰箱20年!

也许是从清洁卫生方面考虑,但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

仍然是技术不成熟,还是以降低消耗和提高使用效率为主

环境污染

1.人类环境的结构和特征是什么?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工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它随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社会环境的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社会环境的质量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的进步都有极大的影响。

以人为中心的环境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物质来源,又同时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的各种作用。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不同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

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能自动调节并维持自身的稳定和正常功能,但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因素1.自然因素:

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他们对生态系统的破很严重,地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出现频率一般不高。

2.人为因素:

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这是大量的、长期的、甚至是多方面的。

3.生态平衡的特点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特点:

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能自动调节并维持自身的稳定和正常功能,但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因素1.自然因素:

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他们对生态系统的破很严重,地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出现频率一般不高。

2.人为因素:

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这是大量的、长期的、甚至是多方面的。

4.请举例阐述食物链或者食物网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按取得食物的顺序排成一列,一环扣一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结成一个整体,即为食物链,如植物、蝗虫、青蛙、蛇、鹰,实际上生物系统里食物链不止一个,因为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止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的食物可能被不同的动物消费掉。

例如植物,不仅被马、牛、羊吃,同时昆虫也在吃草。

因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形成一个食物网。

5.大气中硫氧化物、氧化物、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危害有哪些?

1、硫氧化物SOx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

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

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 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

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

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

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6毫克/立方米。

    2. 氮氧化物(NOx)

    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 、一氧化氮(NO)、二氧

化氮(NO2) 、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

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

     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 (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 ;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

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

    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

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

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

国家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的平均浓度低于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5毫克/立方米。

3、一氧化碳CO

      环境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和人群吸烟等等。

     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是:

      它进入肺泡后很快会和血红蛋白(Hb)产生很强的亲合力,使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阻止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合力要比与氧的亲合力大200~300倍,同时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

一旦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向机体组织运载氧的功能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对供氧不足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大脑)和心肌功能,造成组织 缺氧,从而使人产生中毒症状。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后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毒起病急、潜伏期短。

    轻、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 悸、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持续时间短,经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可较快苏醒、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重度中毒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状态,往往出现牙关紧闭、 强直性全身痉挛、大小便失禁。

部分患者可并发脑水肿、肺水肿、严重的心肌损害、休克、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皮肤水泡或成片的皮肤红肿、肌肉肿胀坏死、肝、肾损害等。

6.试评述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气候将明显变暖。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

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

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7.请举例讨论水体中的主要化学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被污染的水中可能有无机污染物、致病微生物、植物营养素、耗氧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等五类。

一、毒理学指标

1、氟化物

氟化物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氟易患龋齿,饮水含氟的适宜浓度为0.5~1.0mg/l。

当长期饮用含氟量高于1.0~1.5mg/l的水时,易患斑齿病,如水中含氟量高于4mg/l时,则可导致氟骨病。

氟可与骨组织的羟磷灰石的羟基交换,并通过抑制骨磷酸酶或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难溶性氟化钙,从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低血钙症、氟斑牙及氟骨症等。

2、砷

砷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元素砷的毒性极低,而砷的化合物均有剧毒,三价砷化合物比其他砷化合物毒性更强,人所共知的毒药“砒霜”即是三氧化二砷(三价砷)。

砷可以在人体内积累,是致癌物质,人们还怀疑它有致突变作用。

砷化物的毒性作用,主要是亚砷酸离子与人体细胞酶蛋白的巯基结合,使细胞酶失去活性,引起代谢障碍,促使细胞死亡。

砷化物对神经细胞的危害最大,它还能通过血液循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使其扩张松弛,渗透性增加。

当人体摄入的砷量超过排出量时,砷就会在肝、肾、脾、肺、肌肉、骨骼等部位积蓄起来,尤以指甲和毛发储留最多。

毒性强的砷化合物在肝、肾内结合迅速并且牢固,比毒性弱、结合差的砷化物排出慢。

砷化物慢性中毒症状与急性中毒症状相似,只是发展缓慢,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和消耗不良、肝肿大、疼痛,有黄疸,个别严重者可发生肝硬化。

3、铅

儿童、婴儿、胎儿和孕妇对铅较成人敏感。

铅是有毒金属。

铅可引起溶血,也可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的正常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

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机体,主要沉积于骨骼系统,少量存留于肝、脾、肾、脑、肌肉等器官和血液内。

4、镉

镉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在自然界,镉通常以硫酸盐形式出现,并常与锌矿石和铅矿石伴生。

在矿区和冶炼厂附近,积累在土壤中的镉可导致临近水域局部地区镉有很高的浓度。

镉的主要污染源有电镀、采矿、冶炼、染料、电池和化学工业等排放的废水。

镉是剧毒性物质,且有协同作用,可使进入体内的其他毒物的毒性增大。

镉进入人体后,可以在人的肝、肾、胰腺和甲状腺内积累。

由于肾小管中毒变性及钙质吸收能力下降,可引起骨、消化道、血管的病变,表现有神经痛,肾炎、骨质松软、骨折、高血压、贫血、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镉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饮水中镉不得超过0.01mg/l。

5、铬(六价)

铬的化合物常见的价态有三价和六价。

受水中pH值、有机物、氧化还原物质、温度及硬度等条件影响,三价铬和六价铬的化合物可以互相转化。

铬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价态有关,通常认为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高100倍,六价格更易为人体吸收而且在体内积蓄。

铬的工业来源主要是含铬矿石的加工、金属表面处理、皮革揉制、印染等行业。

6、汞

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被人体吸收。

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慢性中毒引起的。

甲基汞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各种加工、烹调方法都不能把它除掉。

甲基汞极易被肠道粘膜吸收(80%以上)。

当摄入量超过排出量时,就会在体内积蓄。

甲基汞在脑组织中的蓄积程度虽然不如其他器官,但一旦进入脑组织后,衰减非常缓慢,并对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有特异的选择性损害。

症状表现为视野缩小,听力下降,手、脚、嘴唇麻痹发抖,步态不稳,口齿不清,严重者出现神经紊乱,运动失调,进而疯狂痉挛致死。

甲基汞还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损害胎儿。

7、硝酸盐(以氮计)

水中硝酸盐是在有氧环境下,各种形态的含氮化合物中最稳定的氮化合物,亦是含氮有机物经无机化作用最终阶段的分解产物。

亚硝酸盐可经氧化生成硝酸盐,硝酸盐在无氧环境中,亦可受微生物的作用而还原为亚硝酸盐。

硝酸盐在人胃中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还可以与仲胺作用形成亚硝胺,现在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8、氨氮

水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的初始污染,受微生物作用,可分解成亚硝酸盐氮。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氮过高,饮用此水将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长期饮用对身体极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