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425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docx

消费经济学论文00001

消费经济学论文

论文类别:

消费经济学

 

自控、头脑帐户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周期假说(LCH)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经典理论框架,但在实证分析中,由于该理论的假设太强而不断遇到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对消费者行为问题更加现实的思考,其中包括对不确定性的思考、对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思考,这些思考丰富和发展了消费函数理论,产生了诸如预防性储蓄,缓冲存货,流动性约束等消费者行为理论。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是建立在持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钱颖一,1988;王燕,1995;ModiglianiandCao,2004)和预防性储蓄理论(臧旭恒2001;张颖,万广华2002)上,这些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中国消费者行为运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理论在某些方面难以解释中国消费者行为。

表现为1、中国农村家庭很少为生命周期而储蓄,他们往往是几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家庭内部通过某种机制,将资源在生产者和被抚养者之间、高生产率和低生产率之间进行代际分配和转移。

家庭内部的资源转移可以保护家庭成员免于疾病和养老的风险。

因此,储蓄仅仅作为一种缓冲存货抵御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而非生命周期储蓄。

2、中国的信贷市场还不发达,信用评估机制还未健全和完善。

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没有抵押或者具有高收入风险的消费者,即使能够贷款也因手续繁杂而令人望而止步。

由于中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着流动性约束,难以达到生命周期消费效用最大化。

3、中国居民正经历着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无不触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生命周期理论并不能就转型经济对消费者的影响给予深刻的解释。

其次,尽管预防性储蓄理论在解释中国消费者行为方面补充了生命周期理论的某些不足,但也存在以下欠缺:

1、高估了消费者理性化程度,认为消费者能够理性地制定计划,同时也能够理

弈关系而将自控问题何嵌入生命周期理论中的。

假定行动者是完全近视的,仅仅关心当前消费,在时刻t,行动者的效用函数为Ut(ct);假定计划者是完全远视的,仅仅关注行动者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由于行动者的效用依赖于既时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这就存在一个消费机会集Xt,代表在时刻t所有可能的消费选择。

如果选择是无成本的,近视的行动者将会选择能够产生当前效用最大的ct。

与此相反,计划者通常选择较小的ct,因为计划者往往通过行使自制力来降低消费,而这又必然产生心理成本。

假定行使自制力后的心理成本可以用Wt表示,它被看作是一个负效用,将部分地抵消由消费产生正效用。

假定计划者的效用函数为Zt,可由消费的愉快和痛苦表示:

Zt=Ut+Wt

自制力Wt的大小可以通过Zt与Ut的比较得到,它的大小影响了计划者的效用函数,因此自制力成本被纳入计划者的决策中。

为了降低成本,计划者需要寻找一些技术途径来达到自控,头脑帐户就是达到自控的一种有效途径。

解决计划者和行动者偏好不一致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对消费的选择集Xt增加约束条件,例如强迫人们将可支配收入存入养老金帐户,不得随意动用,以此缩小行为者的选择集。

头脑帐户也是一个约束条件,只不过养老金计划是一外部约束手段,而头脑帐户则是一个内部约束手段。

若计划者在制定消费计划时,预先规定了未来消费的专门路径,执行者无权选择其他消费路径,也就不存在动用自制力的成本问题,这应是一个最优化效用模型。

实际上这相当于LC消费模型,也就是说,LC模型是自制力成本为零的BLC模型。

然而自制力成本为零在现实中是及其罕见的,即使养老储蓄和其他金融产品极其丰富,执行者还是具有选择空间的,因此单靠外部金融市场机制是不足以完全决定消费者的消费路径,更何况,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这些金融工具在具体操作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这种由外部机构完成的强制手段,例如养老金计划,我们称其为外部规则。

还有一类规则是自我强制手段,我们称其为内部规则,例如强迫自己不要以贷款的方式购买消费品,但这需要动用自制力才能完成。

如何才能降低动用自制力的成本呢?

这就需要人们考虑收入、财产与消费的关系,很自然的思考方式就是先对总财产进行头脑分类,这种思考方式被心理学家称为“头脑帐户”。

最简单的头脑帐户为:

当前可支配收入(I),当前财产(A),和未来收入(F)。

在BLC模型中,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与LC模型不同,例如LC模型是将各类财产因素等同看待,汇总后计算边际消费倾向的,如工作中收到奖金1000$,意外中大奖1000$,房屋升值1000$,得到遗产1000$。

而BLC模型则把这些财产分别记录在不同的头脑帐户中,然后分别计算不同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其中有些帐户有可能有消费倾向,而有些则不然。

每个人都有一个分配财产到各个头脑帐户的框架,不同帐户的财产具有可替代性。

当然,这三种帐户与实际头脑帐户相比过于简单化了,更加现实的帐户体系是将这三类帐户具体细分为一些亚帐户,分别帖上标签,如孩子受教育帐户,财产收入帐户(包括利息、股息、租金),购置房屋帐户,医疗帐户,防不测帐户等等。

在某时点上,边际消费倾向在(I)头脑帐户中最高,A帐户次之,F帐户最低。

这意味着BLC总量消费函数需要计算三种及以上与头脑帐户相关的收入和财产类型。

以函数表示为:

C=f(I,A,F),其中I,A和F代表了总分类,模型为:

1≈∂C/∂I>∂C/∂A>∂C/DF≈0,该不等式产生了一系列需要实证的问题。

HershM.ShefrinandRichardH.Thaler(1992)运用该理论分析了养老金计划、房产、消费与持久收入的非比例问题,消费对收入的过渡敏感性问题,暂时收入以及储蓄的充分性等问题。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家对BLC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实证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有:

1、损失厌恶理论(Lossaverson),该理论认为由于头脑帐户的存在,人们对财产的损失比对财产的增加更为敏感。

他们的实证结果证实:

损失对人们心理的负影响两倍于所得的正影响,如损失100元的负效用两倍于得到100元的正效用(TverskyandKahneman,1991)。

2、时间非连续性偏好(time-inconsistentpreferences),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不耐心的,愿意尽可能早的得到利益,而将成本尽可能地延迟。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Hyperbolicdiscounting模型(Laibson,1996),主要用以解释人们储蓄行为时间偏好的不一致性。

3、偏于现在的偏好(Present-BiasedPreference),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当前变化的敏感程度超过其实际水平。

例如,当我们适应了酷暑,温度急剧下降到零度,其寒冷感远远胜过冬天同样温度的寒冷感(Rabin,1999)。

以行为经济学分析消费储蓄问题已成为当前该领域的主流。

这也为我们研究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消费者行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中国消费者自控与头脑帐户

(一)中国消费者自控与头脑帐户的历史考察

自1949年以来,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双轨制和市场经济三种经济体制,三种不同的制度背景,为消费者所设计的外部规则不一样,消费者的选择集不一样,消费者所需要动用的自控也不一样。

我们对中国城镇消费者自控与头脑帐户的变动做一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消费者行为基本上被外部规则所控制,外部规则表现为:

职工的低工资和全面的福利补偿;消费品短缺和消费品的行政配给。

在这种外部规则下,消费者的年平均消费倾向为98.50%,这意味着消费者作为计划者,其前瞻期仅仅是一个月,而作为执行者则别无选择,只能按照计划行事,计划者与执行者在该时期得到完美的统一。

由于外部规则的刚性,消费者不需要动用自控来进行跨时资源配置,因此也就不需要动用自制力成本;与此外部规则相适应,头脑帐户中仅仅是现期收入帐户,以及对现期收入帐户的再分类,如食品帐户、衣着帐户和用品帐户。

1979年以后-1992年为双轨制时期,外部规则表现为:

收入分配多元化,使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福利制度被进一步强化,表现在价格补贴、住房补贴、医疗就业及退休福利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龙志和,1994)。

在这种外部规则下,消费者的年平均消费倾向为80.97%看,消费者的内部规则和自控开始发挥作用。

1988年中国社科院所做的调查显示:

城镇居民储蓄动机排在前二位的是“购买耐用消费品”和“供养子女”,从居民的储蓄动机看,自控主要是为了满足购买耐用消费品,这说明居民的前瞻期大致1-2年。

尽管自控在人们的消费选择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成本并非很高,因为由储蓄动机折射出的头脑帐户,仅仅是增加了一个财产中的日常消费帐户和积累帐户,而不具投资、计划和预防账户的功能。

1992年以后,消费者面临的外部规则发生了变化为:

除了收入继续增加以外、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解体,就业、养老、住房、医疗和教育改革逐步展开,不确定性预期开始产生。

随着这些外部规则作用于消费者,消费者逐渐调整内部规则。

该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为67。

85%,说明消费者在跨时消费选择上较前一时期更偏重于未来。

为什么消费者会进一步控制自己的消费呢?

主要源于社会保障解体导致居民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期行为强化,要求规避风险的动力不断加强,1997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状况调查中居民储蓄动机调查显示,排在前二位的是“子女教育”、“应付疾病及意外急用”。

由于外部规则不断放松,自控在人们的消费选择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此形成的头脑帐户既包括日常消费帐户、积累帐户也包括投资帐户、计划帐户和预防帐户,而计划性帐户和预防性帐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说明需要动用的自制力成本则相当高。

(二)中国消费者头脑帐户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数据来源与分类方法

本文运用截面数据对中国消费者头脑账户的影响因素做一分析。

分析数据来源于1997年中国职工生活进步抽样调查,该项调查是由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卫生部、劳动人事部、民政部联合组织的,调查样本14977个,调查城市72个。

本次调查包含详细的居民家庭预算信息,如收入、收入构成,消费、消费构成,储蓄动机,资产及负债,住房、耐用消费品等状况;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本文选用该调查数据的原因是由于1997年前后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一个大的转折点,政府人事制度改革,企业削减冗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都对消费者的资源配置与头脑帐户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以认为该年是考察中国消费者复杂头脑帐户生成的重要时点。

本文参照HershM.ShefrinandRichardH.Thaler(1988)的头脑帐户分类,首先将居民总资产分为现期收入帐户、财产帐户和未来收入帐户,在此基础上,再对收入帐户和财产帐户做进一步的分类,如收入帐户分为经常性收入帐户和暂时性收入帐户;财产帐户分为日常生活帐户、积累性帐户、投资性帐户、计划性帐户、预防性帐户。

由于资料有限,本文暂不对未来收入帐户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对当年家庭总收入做了7种划分,1、户主的工资、退休金等单位收入;2、赡养、赠送收入;3、个人兼职兼营收入;4、家庭其他成员工资合计;5、家庭财产出租、利息收入;6、社会救济和亲友救济;7、其他收入。

本文将户主的工资和家庭其他成员工资合计为一项,为经常性收入帐户;将另外五种划分合计为一项,为暂时性收入帐户。

对财产进行头脑帐户的再分类,最直接的分类标准就是依据居民的储蓄动机。

本次调查对居民的储蓄动机分为13类,分别是:

0、没有存款;1、日常开销;2、买电器家具等耐用消费品;3、应付疾病及急用;4、防老;5、准备装修、建、购房;6、子女教育;7、成人学习深造;8、准备投资经营;9、获得利息;10、购买汽车;11、外出旅游;12、其他。

由于储蓄动机可以直接体现居民财产的头脑帐户,本文的财产帐户是以居民的储蓄动机做为头脑帐户的分类依据。

共分为日常开支帐户(包括日常开销、其他)、积累性帐户(买电器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准备装修、建、购房、购买汽车、外出旅游)、获利性帐户(准备投资经营、获得利息)、计划性帐户(防老、子女教育、成人学习深造)和预防性帐户(应付疾病及急用)。

各类帐户的分布见表1:

 

2、收入帐户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OLS模型建立两类收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因变量为家庭人均经常性收入和家庭人均暂时性收入,自变量根据户主的基本特征以及家庭人口经济特征选择若干变量,户主的基本特征涉及以下变量:

1、性别;2、文化程度;3、目前的工作状况;4、单位的所有制形式,自变量多为定类或定序变量。

我们选择这些变量基于两个原则:

一是从微观经济学理论出发,建立收入及构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变革出发,寻找影响收入及构成的制度因素。

从回归结果看,1、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经常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影响,学历越高,经常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越多。

2、所有制形式对二种收入帐户有显著影响,若单位的所有制形式是私营企业,对经常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影响;若所有制形式是外商投资、港澳台企业对暂时性收入有正的影响。

然而若所有制形式是科研事业、群众团体、党政机关、联营、私营、其他所有制形式则对暂时收入有显著的负影响。

因此,市场化程度在解释居民经常性收入帐户和暂时性收入帐户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财产帐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观察各类财产帐户的影响因素,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建立五类财产帐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

因变量分别为日常生活帐户,积累帐户,获利帐户、计划帐户和预防性帐户。

本文选择户主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单位所有制形式、是否享有医疗保险、与过去和其他人相比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作为自变量。

自变量的选择依据ThalerandShefrin(1981)的观点,即消费者的内部规则的建立主要依据社会阶层、教育、年龄及习俗。

由于自控及其头脑帐户是从心理的角度展开对居民储蓄行为分析的,不仅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要受文化水平、职称、职务等反映居民人力资本存量因素的影响,而人力资本存量又决定着居民的远见、精明程度和自控能力。

这些因素最终应该通过居民对待财产的方式和对风险的态度上得到具体体现。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不同收入等级居民,由于在财产总量及财产结构的积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在时间偏好和风险厌恶上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使其在自我控制的方式和成本上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从被访者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主观判断上,讨论不同阶层居民的头脑帐户。

居民当前的工作状况以及医疗保障的资金来源与居民的财产积累方式密切相关。

若家庭成员发生失业、下岗或生老病死,其直接后果就是动用财产来平滑消费。

对五类财产帐户的动用方式与动用次序的考察可以验证BLC理论有关不同财产有不同边际消费倾向的基本思想。

Logistic模型的结果如下,1、性别对预防性储蓄帐户有显著性影响,若户主为男性,则相对于女性有较低的预防性储蓄帐户,这说明女性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更高。

2、受教育程度对预防性帐户有明显的正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理性化程度高,其收入也高,头脑帐户的选择空间相应大。

3、从工作状况看,若户主是下岗失业,他在头脑帐户的分配上将增加日常生活帐户而减少预防性帐户和其他帐户。

若户主是就学、自由职业者或无业者,则削减日常消费帐户而增加预防性帐户。

4、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对头脑帐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户主是自我雇佣者或就职于私营企业,对日常生活帐户有显著的正影响。

而在集体企业工作的户主头脑帐户更多倾向于积累帐户,其前瞻期要长于前者。

若户主就职于股份制企业,则有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4、专业技能对头脑帐户有显著的影响,若专业技术技能低,则倾向于配置更多的资金于计划帐户和预防性帐户。

5、享受公费医疗保障对预防性储蓄帐户有显著的负影响,这意味着预防性头脑帐户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替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

6、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变量对各个帐户都有显著的负影响,若家庭与过去或与其他家庭相比感觉生活有很大改善,则财产帐户的目的性不强,或更多用于当期消费。

 

(三)消费函数的建立

Levin(1992)运用Longitudinalretirementhistorysurvey(RHS)首次检验BLC模型中各类头脑帐户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问题。

他对该数据中50岁以上人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

该项调查将消费区分为十类,头脑帐户为当前收入,当前财产和未来财产(社会保障利益),他又进一步将财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未来财产分为有社会保障利益和无社会保障利益。

他的结论是当前收入有显著的边际消费倾向,特别是对日杂消费;动产对旅游支出和娱乐有显著的边际消费倾向。

本文参照Levin的研究思路,运用1997中国职工生活进步调查数据,建立头脑帐户与各类支出的消费函数,其中消费的分类见表5,我们选择经常性收入、暂时性收入以及头脑帐户作为自变量,鉴于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对消费结构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也将其包括在内。

从表5的回归系数看,1、经常性收入帐户对日用品、衣着、住房、交通通讯、教育和娱乐支出有显著的正影响,但边际消费倾向却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对日用品、住房和文化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暂时性收入对衣着、住房、交通通讯和娱乐支出有显著的正影响。

二种收入帐户对食品和医疗的影响都不显著。

2、财产帐户对各项支出有不同的影响。

其中日用品消费主要来自日常帐户和积累帐户;住房消费则来自日常帐户、获利帐户和预防性帐户;教育支出则来源于获利帐户、计划帐户和预防性帐户;文化娱乐消费要受各类帐户的影响。

3、家庭人口结构对各类消费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20—39岁对日用品消费有显著正影响,而30-49岁对住房消费和教育消费有显著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1、本文通过比较生命周期理论和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生命周期理论仅仅是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特例。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关于影响消费者行为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理论,特别是内在规则中有关头脑帐户的划分是研究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者行为的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

从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随着外部规则的不断放松,中国消费者的内部规则发挥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头脑帐户。

2、截面数据的分析显示,消费者的头脑帐户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社会阶层、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有着显著的关系。

人力资本存量决定着居民的远见、精明程度和自控能力。

文化程度越高,其在计划性储蓄和预防性储蓄的比例越大,说明其在对外部规则和内部规则的把握上更加理性。

就业状况决定着居民的收入水平与预期,同时对居民的头脑帐户和自控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若居民失业下岗,首先动用的是日常性帐户,然后依次为积累性帐户、计划性帐户和预防性帐户;若居民离退休,则计划性帐户中的养老储蓄将被起动。

社会保障对居民的头脑帐户中的预防性储蓄是一个补充,能够克服居民的不确定性支出预期,从而增加日常支出帐户或积累帐户。

3、消费者的支出结构不仅要受家庭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还要受头脑帐户的影响,其中经常性收入帐户较财产帐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尽管计划性与预防性帐户对教育和文化娱乐支出有较显著的影响,但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经常性收入帐户。

这一结论进一步验证了Thaler(1992)头脑帐户理论。

4、1997年美国PublicAgenda的一项对BabyBoomers的储蓄动机调查显示,76%的被访者认为他们到了应该储蓄的年龄了,这其中只有6%的人已经行动了,而其余的人仅仅是有储蓄计划,而并未实施。

报告的结论指出人们的计划、动机与行为的不一致性有孛于经济学家的理性人假说,这其中的原因便是一心理因素——缺乏自控。

与美国消费者相比,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消费者是否太有自制力了?

中国消费者的储蓄动机及其头脑帐户中是否包含更多的Present-BiasedPreference,即对社会经济变化的过度反映呢?

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我们相信随着消费者外部规则的重新构建(如社会保障制度和信贷制度),消费示范效应的增强,中国消费者的自控力将会下降的。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以及前瞻期较长的储蓄目的,实际上仅仅是动机。

心理学研究显示,动机与行为常常是不一致的。

当美国经济学家研究如何让消费者能够约束自己,而使储蓄行为更接近于储蓄动机时,我们应关注的则是使消费者放松自己,而使行为有别于动机。

这其中关键在于在自控没有形成习惯以前,尽快健全外部规则,以此降低消费者的自制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