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470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docx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

危机干预疗法

危机干预,属广义的心理治疗范畴。

危机干预则借用简单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干预的对象不一定是“患者”,尽管大多数国家将此列为精神医学服务范围。

干预的最低目标应是保护当事人,预防各种意外,故常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

存在主义疗法

存在主义疗法基于哲学的途径来探讨人类及其生存,论述重要的生命主题,它是对生命问题的态度,而不是是技术和方法。

生命的主题包括生存、死亡,自由、选择、责任(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责任),爱和孤独、找到生命的意义、应付无意义的感觉。

相对其他疗法,存在主义疗法更多地检验个体的自我认识,对生存所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能力及与他人发展诚实亲密的关系是存在主义疗法的主题。

存在主义疗法认为焦虑是由于在世需要选择而不去选择并逃避由此而产生的责任所致。

存在主义疗法就是心理治疗师帮助客人在时间上即昨天、今天和明天及空间上即客观世界、同世界和自我世界中找到同一感,并对生命的主题即在世做出深入浅出的探索与感悟,从而找到个体在宇宙间的准确的定位,实现心理治疗的中远期目标。

交互分析疗法

交互分析疗法,由伯尔尼(EricBerne,1910-1970)创立于50年代,其主要观点有。

(1).人格由3种自我状态组成:

“父母式自我”(ParentSelf)、“成人式自我”(AdultSelf)和“儿童自我”(ChildSelf)。

其中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是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化,也不权威化;C是人格中的儿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绪化。

这3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2).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

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人物。

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

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积极、正面的生活脚本(lifescript),反之,则会导致不良的人格表现,使人在交往中充满焦虑和自卑。

(4).在操作技巧上,“交互分析疗法”十分强调倾听分析的作用。

它旨在推动来询者深刻反省其人格中“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冲突,以“成人式自我”的眼光来审视个人的生活脚本,积极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增强自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

(1976)使用认知练习;古奇和赖特诺(1978年)使用认知和行为塑造与再塑造;埃利斯(1973年)使用理智一情绪方法。

这些方法具有下面一系列步骤,但不必受此限制:

这些方法,如果运用得恰当,可以造成一种风气,即自我评价,自我观察,自我管理,自我接受,科学的思想,灵活性,容忍,承担义务,以及冒险成为规则而不是例外。

这个模型与其他模型迥然相异的是,它促进过程定向,即估价自己的能力,它不是建立在一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运用于思考中的守程的有效性的基础上。

这个模型倾向于功效,但未必有这样的保证,即既定的目标将成为达到的目标。

而且,通过这个模型,人们会认识到,目标定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当他或她停止朝这一目标努力时,失败才会降临。

良好的自我感觉与懂得达到自己目标的最佳进程是有关系的。

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由佩尔斯(FrederickS。

Perls,1893-1970)创立于60年代,其要点简述如下:

(2).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实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

人的许多焦虑都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

这严重阻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3).使人积极的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business),这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他们犹如一个个心结,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自由。

而要使人全心全意的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的干扰。

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FeamilyTherapy)又称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以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

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家庭疗法与以个人为对象而施行的个体心理疗法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不太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而是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家庭疗法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家庭看成一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需从组织结构、沟通、扮演角色、联盟与关系等观念和看法出发,以了解此小群体,并且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此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

即在家庭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而系统也影响其成员。

这种系统相关的连锁反应,可导致许多所谓病态的家庭现象;而一个人的病态行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员和心理需要而被维持。

基于此种观念,家庭疗法主张,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治疗对象。

家庭治疗通过语言疏通家庭关系,指导生活模式,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治疗,以改善病人生活环境,促进病人康复。

婚姻疗法

婚姻疗法(Maritalrherapy)又称夫妻疗法,是指一对夫妻就他们的夫妻关系及婚姻问题为主要焦点而进行的治疗方法。

要施行婚姻治疗,施治者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充分了解夫妻关系的真相。

施治者要能清楚了解并能辨认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的夫妻关系,体会导致夫妻题的根源,才能确立治疗和辅导的方向,帮助夫妻消除病态的关系,建立健康的婚姻生活。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先生在1920年创始的心理疗法。

它的主要适应证是神经质症。

森田疗法的秘诀是“顺应自然”。

其含义是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症状和不良情绪。

对症状不能抵抗,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也不要受症状的干扰,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森田疗法的主要内容:

(2)神经质性格的陶冶。

“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是必须首先采取的生活方针。

否则,就不会得到在实际行动中产生的适应人生的自信。

(3)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积极服从。

如对不安、恐怖等本来正常的心理产生抗拒之心,就会进一步增加痛苦。

(4)注意力的转移。

如果当事人固执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困惑,就应该使他的注意力从困惑上转移开来,采取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

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至所做的事情上去。

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oedbacktherapy)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称植物神经学习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技术/方法。

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通过内脏学习达到随意调节自身躯体机能,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

实验证明,心理(情绪)反应和生理(内脏)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心理社会因素通过意识影响情绪反应,使不受意识支配的内脏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生物反馈疗法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精神分析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therapy)又叫精神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的启蒙者是催眠术的先驱者麦斯麦,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

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里而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

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

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患者借助于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精神分析的奠基不是出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诸如抗拒、压抑、性欲、攻击、恋亲情绪等诸多无意识的心理反应。

探讨病人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病人对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过分防御,调节超我的适当管制,善用病人与治疗者的移情关系,来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的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团体心理疗法

团体心理疗法(grouppsychotherapy)是一种通过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很早,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就出现关注团体心理治疗的趋势.阿德勒-弗洛伊德的早期追随者,对社会和文化问题很感兴趣,1922年,由于阿德勒对团体心理治疗的创意感到困惑.因此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学会,最终他认为团体成员之间的支持和鼓励是团体治疗理论发展的基本要素.20世纪四十年代早期,社会心理学家KurtLewin(勒温)指出,这条路将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和社会系统.40年代晚期,国际训练实验室发展了这个训练团体的概念.倾向于它应当是一个教育、学习的团体.60年代,演变为"成长团体”.7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过去事件对人的影响,通过团体对此的认知理解,许多现实问题都得以解决.80年代,Powles指出:

"团体治疗是一种普通的心理治疗模式.”"团体心理治疗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这与它把团体成员放在一个真实,反映真实生活,社会状态,在团体成员中,成员与领导者之间鼓励平等,以低于个案治疗的费用提供心理治疗等是密切相关的。

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Supportiveplaychotherapy)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治疗法,是期经验,也不用去分析求治者的潜意识,而主要是支持、帮助求治者去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故又称为非分析性治疗。

也就早说,当求治者面对严重的心理挫折或心理创伤,如发现自己患了癌症而无法医治,或发觉自己的配偶有不忠行为,或面临亲人受伤或死亡等意外事件时心理难于承受,难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精神几乎崩溃,感到手足无措,需依靠别人的“支持”来应付心理上的难关时,由施治者提供支持,帮助其应付危机。

精神支持疗法创于1950年,是由Thorne首先提出的。

它是目前我国使用很广的一种心理治疗概念。

这一治疗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是医生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谈方法,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

支持疗法的另一含义,是指对求治者的人格不成熟、情感脆弱或患有慢性精神障碍、退化性障碍,需要施治者长期支持与照顾,以降低复发或恶化的可能性,增强应付现实的能力。

咨客中心疗法

咨客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

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C·R·Roners)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

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

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

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催眠治疗在精神科及其它科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主要适应于神经症,以及胃溃疡、结肠炎、高血压、慢性哮喘、冠状动脉机能不足等。

此外,还可作为镇痛手段,在“催眠麻醉”下施行外科手术。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恍惚状态。

催眠术就是心理医生运用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言语或动作等向求治者的感官进行刺激,诱使其意识状态渐渐进入一种特殊境界的技术。

通过催眠后的求治者,认知判断能力降低,防御机制减弱,表现得六神无主、被动顺从。

这时,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状态下明显,求治者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凭心理医生的暗示或指令转换,而对周围事物却大大降低了感受性。

在催眠状态下,求治者能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经历和体验,畅述内心的秘密和隐私。

换句话说,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呈现一种缩小了的意识分离状态,只与心理医生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顺从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指令和暗示。

这样,心理医生对求治者运用心理分析、解释、疏导或采取模拟、想象、年龄倒退、临摹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存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

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

正如艾利斯所说:

“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为此,艾利斯宣称:

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ve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起了C。

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一种运用主观意识对人体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求治者的意识控制,以达到使肌肉放松、精神安宁、思想入静、呼吸深匀的目的,从而调节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气功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气功疗法是根据一定的固定程式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达到自我入静的放松。

通过躯体内部自我调整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的目的。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行为疗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锻炼活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先秦到清代的历代医学内籍中对气功疗法的理论和实践皆有诸多论述。

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气功研究的深入,气功疗法在国外也流行起来,从事气功锻炼的人约有200多万。

据调查,练功后普遍反映头脑清晰、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改善。

这说明气功确实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功能。

气功对机体的影响是整体的,它不仅具有祛病强身的作用,还具有神清意静、陶冶性情、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气功不仅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腺功能,也能够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实验研究表明,练气功后大脑各皮质区域的脑电波波幅增大至150—180微伏,是正常人的二倍之多,气功能明显提高人体痛阈,提高顺背和倒背数字的记忆广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中国气功流派众多。

从练功的动静分,有静功(如内养功、松静功、强壮功、快速诱导气功等)与动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盘经等)之分;从练功的手段来分,有侧重意念锻炼的意守功、侧重呼吸锻炼的呼吸功和侧重姿势锻炼的调身功;从练功的姿势来分,有卧功、坐功、站功、活步功等。

无论何种功法,其基本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固有程式长期反复锻炼,以达到自我入静和放松的目的。

音乐疗法

用音乐治疗疾病称之为音乐治疗。

古今中外,早有此类记载,国内外在4000~6000年前就有音乐治疗疾病的记载,20世纪以来更是风行于世界。

如产妇聆听音乐,有助于解除产前紧张情绪。

在精神病医院,用音乐可作为治疗抑郁症、躁狂症、神经症及假性痴呆等疾病的手段及促进精神康复的方法。

音乐为何能治疗疾病呢?

这是因为,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

轻松、欢快的音乐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节奏明快能使精神焕发,消除疲劳;旋律优美能安定情绪,增加注意力,增强患者生活情趣,有利于心身健康的恢复。

音乐治疗可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节奏鲜明的音乐具有兴奋作用,使人精神振奋;节奏缓慢、优雅的音乐具有镇痛、降压、镇静及调节情绪的作用。

因此,音乐能改善人的心理功能及生理活动,故用音乐治疗疾病,称之为音乐治疗。

在心理治疗界对音乐治疗的原理虽然解释不同,但对其治疗作用的肯定却达成了共识。

音乐心理治疗瑞典学派的创始人Pontwick仔细研究了心理共鸣理论,认为音乐通过音响的和声系统反映了某些原始形式的精神生活,和缓而平稳的音乐使人安慰,而宏亮、欢快的音乐则使人激动、振奋。

另有人研究音乐与情绪的关系证明,徐缓的大调忧郁、悲切、苦闷、伤感、凄凉使人感到忧伤,快速的小调内含激情、焦虑不安、惊慌、不宁、凶狠、危急,易使人愤怒,快速的大调则欢腾、愉快、喜悦、富有朝气,能使人感到愉快。

研究表明正确的音乐既能消除病人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能享受到的感觉和体验的领域,还能使听音乐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

因而大多数病人可依据这些不难理解的原则进行音乐心理治疗。

漂浮疗法

漂浮疗法源于限制环境治疗,是美国近十年来最新发展的综合心理治疗,而且正在加拿大、日本及欧洲迅速普及。

此疗法让受试者十分轻松地漂在漂浮器中,有效地限制了外界环境的刺激,使人的意识产生“虚无”或“空白”,肌肉可以达到深度放松,对于消除紧张、焦虑、头昏、失眠等症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且有“维持效应”。

在漂浮器中放入具有增加浮力,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接触痉挛等作用的药物,对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身心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漂浮疗法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从而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受试者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漂浮疗法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的限制环境刺激疗法,是美国近十年来最新发展的一种心治疗方法,目前正在欧美迅速普及。

漂浮疗法的治疗过程是这样的:

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中使被治疗者漂浮在特制的漂浮液上,治疗师可以通过指导语或特定的音乐、影像等对被治疗者进行心理治疗。

其治疗原理如下:

由于漂浮液的浮力作用,被治疗者可轻松漂浮在液面上,漂浮液的温度与体温相同,整个身体就像没有边界一样“融化”了,“重量感”也随之消失了。

人在漂浮状态下,全身可以进入一种深度的放松,意识进入“虚无”及“空白”的状态。

这对于消除紧张、焦虑、抑郁、强迫、恐惧、头昏、失眠等精神症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有“维持效应”。

由于漂浮液的特殊成分具有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解除痉挛等作用,对于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身心疾病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漂浮可使受治疗者的大脑释放出“内啡肽”,从而对减轻疼痛有很好的作用。

加上漂浮的中西结合式按摩,对全身的多种疼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漂浮可增强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增加暗示感受性,增加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美国人称之为“心理生物学中的‘开山斧’”。

漂浮前后的学习研究发现,受试者学习效率大为改善,思维更清晰、感觉更敏锐,记忆力大大提高。

因此,对大、中、小学生的学习,对于运动员技能与心理训练有极好的帮助。

该疗法还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音乐感受性,加上音乐治疗。

还可依托漂浮治疗进行精神分析、催眠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

它可以起到许多心理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的奇妙的治疗作用,给人天然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