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730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docx

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

转《中國文化裡的魂魄密碼》2012-07-0723:

31

“就故事的内容来说,它们千变万化,几乎可以是无限的;但就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来说,却是有限的。

它们是以人类活动的一批存余物质,在历史的作坊里,不断地组合、拆开、再组合而已。

“特殊的感官知觉经验、古老的思维模式、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内涵、中国文化的特质等是构筑魂魄传奇的基本材料,它们就像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可依不同的比例和方式,组合成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

“全能的想像此一心灵巧妙的内在能力,就是将上述四种材料组合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剪刀、针线和碎布。

“在这个过程申,它们企图塑造的是既有人类普同性又有文化独特性、既能符合意识信念又能满足潜意识需求的灵魂信仰结构与故事结构。

故事篇

 

故事一 屋顶上的太监

明朝初年,皇宫大内遗失了一个黄金宝罐的盖子。

经四处追查盘问后,认定是某位执事太监所偷。

皇上知情,非常震怒,下诏将这名太监绑赴刑场,斩首示众。

正要执刑时,赦免令突然赶到,原来金罐的盖子找到了。

这名太监在幸免一死之后说:

当他被押解到刑场时,心里万分恐惧,但忽然觉得自己脱离躯壳直往上飘,飘坐到一户人家的屋顶上,低头看到下面有一个人双手被反绑,跪倒在地上,眼看就要被砍头了。

这时,听到有人高呼:

“赦免令到!

”他才从屋檐上飘下来,和自己的身体再度合而为一。

(己疟篇;明.刘玉)

故事二 僧人与小蛇

某个夏日,蔚门地方一位里长,一早就带著仆人出门,要下乡收取役钱。

来到半路,主仆两人在一户人家门前歇脚。

坐在阶下的仆人很快就睡著了。

里长也颇有睡意,蒙胧之间,他看到有一个很小的小人攀在仆人身上蹦跳戏耍,然后走下台阶,越过门前小溪上的一座小板桥,跑到对岸的菜园里。

里长推一推仆人,但仆人却酣睡如猪,根本叫不醒。

於是里长自个儿起身,走到小溪边,拿走那块小板桥。

不久,小人从菜园里出来,找不到桥过不了溪,急得在对岸徘徊。

里长见状,将小板桥放回原位,小人连忙走过桥来,爬回仆人身上,转眼就消失不见。

而仆人也在这个时候醒来。

里长问他怎么睡得像头死猪?

仆人说他刚刚作了一个好梦:

梦见自己过桥到一个美丽的花园里,乔木参天,他徜佯其间,觉得畅快无比。

但要回来时,桥却被人拆了,害得他差点回不来。

里长听他这么说,才晓得刚刚看到的小人原来是仆人的灵魂。

又嘉定地方有一位书生,某日去拜访一位和尚,不巧和尚正在午睡,书生不想打扰他,就坐在床边等候。

坐著坐著,忽然看见一条小蛇从和尚的鼻孔溜出来,蜿蜒爬到地上。

书生觉得奇怪,随手拿起茶几上的小刀插在地面,只见小蛇爬到刀边时,害怕地停了下来,等到书生拔起刀子,才又继续往前走。

书生捉狭地朝地上吐一滩口水,小蛇竟爬过来舔,好像还喝得津津有味。

不久,小蛇爬到屋外,在门前的水池里载浮载沈,泡了好一会儿,才又穿过花丛,循原路回来,上床钻进和尚的鼻孔里。

和尚醒来,看到书生在座,连忙起身,还说他刚刚作了一个好梦:

梦见出外踏青,半路遇到强盗持刀插路要胁,他差一点就遭杀身之祸。

后来,看到路旁有一洼清池,他啜了几口,觉得甜美宛若甘露。

然后,他走到海边,在海中沐浴一番,涤去一身尘虑。

最后,又畅游了一处植满奇花异草的花园,才尽兴而归。

和尚说:

“但不知这个好梦是因什么感应而生?

”书生只点头笑笑,并未将他刚刚目睹的一切告诉和尚。

(庚巳编;明.陆粲)

故事三 穆小琼复仇

余干县有一位张某,到南京做生意,住在长干里的一家客栈。

某夜,一位少妇过门来找他,自称就住在隔壁房。

张某见她妆扮艳丽,而且姿色撩人,不禁神魂为之颠倒。

两人在一番眉来眼去后,便双双同床共枕。

第二天,张某查看隔壁房间,发现空空如也,毫无人住的迹象。

当晚,少妇又来,张某仔细盘问,少妇才说:

“我其实不是人,而是鬼。

我有一件事想拜托你。

有一个叫杨枢的人和你同乡,你认不认识?

”张某说:

“认识。

”少妇接著又问:

“他是不是本来很穷,后来忽然变成暴发户的?

”张某回答说:

“不错。

於是少妇咬牙顿脚道:

“他是一个薄幸的负心汉!

我名叫穆小琼,原是个妓女,在长干里一带享有艳名。

我对杨枢一见钟情,而他也对我甜言蜜语,两人曾经海誓山盟,说好要生死相从。

但在我把过去的积蓄全部交给他后,他竟一去不回。

我痴心等待,谨守盟誓,闭门谢客七年。

直到后来才听说他拿了我的钱财回家后,就别娶他人,我因此抱恨而死。

这家客栈原是我的故居,在你的床下还埋有两斤金子和几个玉雕同心盒,现在就送给你,但请你能带我到余干县去,我想和杨枢做个了断。

翌日,张某果然在床下挖出金子和玉雕同心盒。

於是他照女鬼的吩咐,刻了一个神主牌位,上面写著“穆小琼神位”,带著上船,随他回乡。

晚上,只要他对神位呼唤,穆小琼就会现身。

到了余干县后,穆小琼表示要自己去找杨枢,就离开了张某。

杨枢当时康泰无恙,而且适逢寿诞,正在大宴宾客。

但在宴席上,他却突然暴毙;而他回乡所娶的妻子也突染重疾,差点一命呜呼。

  

此事原委张某心知肚明,但不敢告诉大家。

后来,他又对著神位呼唤,穆小琼再也没有现身。

(秋泾笔乘;明.宋凤翔)

故事四 汤公还魂

辛丑年进士汤聘,身染重疾,在临终时,忽然觉得有一股热气自身体下部缓缓上升。

热气升到大腿时,脚就死了;升到腹部时,大腿又死了。

当热气升到心脏,汤某只觉得童年至今各种琐碎久忘的经历,又都随心血而来,如潮水般一一涌上心头。

若是善事,心头即清静恬适;如为恶事,心中便懊恼烦躁不堪。

一直等到生平经历一一显现,才觉得一缕热气穿喉入脑,从顶门逸出,如炊烟般上升。

而又过了数十刻钟,灵魂才完全脱离躯壳。

当汤公的一缕幽魂渺渺无归,正漂泊郊路时,忽然一个巨人走过来,随手将他捡起,纳入袖中。

在进入巨人的袖子里后,汤某顿时觉得袖中有很多人,彼此叠肩压股,壅塞气闷异常。

於是他口诵佛号,才念了三声,就飘落袖外,巨人见状,又将他捡起来重新纳入袖中。

如此三纳三坠,最后巨人不再理他,扬长而去。

汤某落地后,独立旁徨,不知要前往何处,忽然想起佛祖在西天,於是便往西走。

不久,遇到一个在路旁打坐的和尚,汤某向他问路,和尚说:

“读书人的生死录由文昌帝君和孔圣掌管,你得先到这两个地方除名后,才可以到别处去。

於是汤某依和尚的指引,先到孔子的圣庙。

进殿后,但见孔子南面高坐,汤某连忙上前拜祷,孔子对他说士人名籍的削除还得找文昌帝君。

於是他依言来到文昌帝君殿。

文昌帝君在检视名册后,对他说:

“你心地纯正,应该还有生还的机会,但你的躯壳已腐败,恐怕只有求菩萨帮忙。

”於是又指引他前往观世音菩萨处。

走了不久,汤某看到一片茂林修竹。

在进入后,只见螺髻庄严、金容满面的观世音菩萨赫然在座,他不禁肃然起敬,连忙叩头禀述文昌帝君的交待。

观音菩萨听了,脸上露出为难之色,但她身旁的一位尊者却说:

“只要菩萨您稍施大法力,就可以撮土为肉,折柳为骨,让他重生。

於是菩萨折下一段柳枝,倒出净瓶里的神水,合土为泥,拍附在汤某的魂体上,然后命童子携送到汤家的灵堂,将汤某一推而下。

汤家的人在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棺木里传出呻吟动弹声,他们惊骇地打开棺盖,将还魂的汤某扶出来,而他的病竟因此豁然痊愈。

汤某从死亡而复活,前后共计气绝七日。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故事五 梦魂受享

江西布政使黄岩林,在某年中元节的午后,因疲倦而入睡,梦见一位老妇人摆著香案酒食,正对著他祭拜。

他从梦中惊醒,不仅梦中所见祭祀场所的街坊屋舍仍历历在目,连齿颊间居然也还残留有妇人祭祀食物的余味。

他觉得奇怪,於是叫来一位衙役,将梦中所见的街坊屋舍及方位告诉他,要他去查访。

衙役果然在某个街坊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在祭祀她的亡夫,所烧冥纸的灰烬还未熄灭。

衙役查问了她祭祀的食物和丈夫去世的年月日后,回来禀报黄岩林,结果竟和他在梦中所享用的食物及自己出生的年月日一模一样。

(寓圃杂记;明.王琦)

故事六 棺中生子

新安县万安街上有一位孕妇,怀胎十月却忽然过世。

家人在将她入殓后,棺木暂时停放在郊外某处。

之后,死去的妇人常於夜间到市镇上来买糕饼之类的食物。

有好事者随后跟踪,结果听到她的棺材内有婴儿哭啼声,连忙奔回告诉她的家人。

家人开棺一看,发现里面果真有一个刚出世不久的婴儿,原来是死去的妇人在棺中产子。

家人将婴儿抱回抚养,长大后发迹,成了大富翁,乡人都叫他“鬼生朝奉”。

(耳新;明.郑仲夔)

论述篇

 

将魂魄传奇拆解开来

魂魄传奇,顾名思义,是以故事的方式来传递有关灵魂信仰的讯息。

但做为一个精明的读者或议论者,总是喜欢注意“其他的讯息”。

要如何获得“其他的讯息”,传统的做法是透过比较,譬如将故事里所流露出来的四维八德、七情六欲和现实人生里的四维八德、七情六欲做一番比较,然后获得它们是“如何的别有寓寄”之结论。

这种比较法基本上是将每一则魂魄传奇视为“不可分割之最小单位”,只是绕著魂魄传奇在打转而已。

就方法学来说,它既属陈旧,也难免流於肤浅。

在序言里,我们曾提到李维史陀的“交响乐”比喻,说它有助於我们对魂魄传奇的理解。

但在这里,我想再提他的另一个比喻——“修补匠”(bricoleur)。

他说,修补匠的最大特色是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都是人类过去活动的一批存余物质,而其主要工作就是利用现成的工具将手边的材料不断地组合、拆开、再组合,企图塑造出某些理想的结构来。

笔者认为魂魄传奇恰似这样的“修补匠”产物。

就故事的内容来说,它们千变万化,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但就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来说,却是有限的,只是以几种“人类存余的”材料和工具,在历史的作坊里,不断地组合、拆开、再组合而已。

因此,面对汗牛充栋的魂魄传奇,我们的第一项工作是如何将“无限”化为“有限”,也就是如何“拆解”魂魄传奇,找出组合它们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在另一个更基本的层面上从事比较和分析。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传统的观点之外获得“其他额外的讯息”。

本章所举的六个故事,就是我们准备拆解的对象。

首先,我们必须先对它们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加以“指名”。

特殊感官知觉经验与生命异象

构筑魂魄传奇最基本、也最核心的材料是令人难解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或生命异象。

〈屋顶上的太监〉所描述的就是一种特殊感官知觉经验,在灵魂学的语汇里,它叫做“灵魂出窍”;但在现代科学的辞典里,则被称为“自视性濒死经验”。

它并非文人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自古以来,即让人类困惑不已的一种奇特经验。

美国艾默利大学的心脏科医师萨门(B.Sabom)访问一一六位从濒死边缘又被救回来的病人(一九七六到八二年间),发现其中三十二位有过如下奇特的“自视性濒死经验”:

在濒临死亡时,会觉得自己从肉体脱离而出,浮升至约天花板的高度,向下俯视自己空空如也的躯壳,并看到当时围在自己身边的医护人员或家属的一举一动,而且在复苏后还能对此做详细的、近乎正确的描述。

譬如有一位心脏病病人,在从死亡边缘被救回来后,说他“看到”医师用一个“有柄的圆盘”按在他的胸膛上。

所谓“有柄的圆盘”乃是心脏复苏术中,“电动去纤化”时所用的“轮翼”。

它是一种特殊的装备,这位病人在事前不太可能看过它。

因此,从“材料”的层面来看,〈屋顶上的太监〉其实不是“故事”,而是这种“自视性濒死经验”的早期民间记录。

生命充满了各种令人难解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或者说“异象”,而每一则魂魄传奇,在解构后,都能找出一种或多种特殊感官知觉经验的内涵,譬如濒死复活、噩梦成真、目睹鬼魂的出现、看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突然判若两人等。

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特殊感官知觉经验,就没有魂魄传奇存在的余地。

当然,要如何解释这些经验或异象是另外一回事。

古老思维模式的显影

  古老的思维模式是构筑魂魄传奇的第二种材料,〈僧人与小蛇〉这个故事就含有此一成份。

故事里的里长和书生,他们的外在观察和仆人与和尚的内生梦境间有一种神秘的对应关系。

但它亦非出自作者陆粲个人的灵感,而是人类某种古老而共通的思维模式之产物。

在弗莱泽(J.Frazer)的人类学巨著《金枝集》里,有一则与此非常类似,采撷自印度南方桑塔尔人的传说:

有一个人在入睡后,觉得口很渴,他的灵魂遂变成一只蜥蜴,溜出他的身体,爬到一个小水罐里喝水,但梦中的他却觉得自己是下到一口井中喝水。

正喝得畅快时,他又梦见有人从上面将井口封死了,原来是水罐的主人回来盖上水罐的盖子,结果蜥蜴爬不出来,而那个人也就无法从睡梦中醒来。

当他的朋友以为他死了,而准备将他的尸体火化时,有人又打开水罐的盖子,蜥蜴即时逃出来,回到那人体内,他才又苏醒过来。

〈僧人与小蛇〉和桑塔尔传说的类似性,绝不是巧合,更不是“中国受印度影响”所致,因为有很多原始民族,譬如卢特卡印第安人、马来人等也都有类似的传说。

它们在反映的其实是人类某些古老而共通的思想模式。

这些古老的思维模式,有些属於弗莱泽所说的“魔法思考”(magicalthinking),有些则属於佛洛伊德所说的“原本思考”(primarythinkingprocess)。

在很多魂魄传奇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魔法思考”或“原本思考”的影子。

思考原是一种工具,但因古人常将“思想”视为“真实”,甚至让“思想真实性”凌驾於“客观真实性”上,而魂魄传奇也常将这类思维产物当作一种具体的真实来描述,所以我还是将这些古老的思维模式视为建构魂魄传奇的第二种材料。

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内涵

构筑魂魄传奇的第三种材料是心理内涵,它包括意识与潜意识的内涵。

〈穆小琼复仇〉这个故事就同时具有这两种内涵。

意识层面的心理内涵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自觉”到的,在这个故事里,它指的是女鬼的复仇行动。

被始乱终弃的穆小琼,死不瞑目,透过张某之助,而达成了她复仇的愿望。

但“女鬼的愿望”其实是人类心理内涵的外射。

因为在这个污浊的尘世,像这种不公不义,令人忿懑不平的事太多了,让恶人得到他应有的惩罚,使善恶终有报,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超我的正义与道德愿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在现实生活里受欺凌、被侮辱、而又束手无策之弱者心中攻击欲望的替代性发泄与满足。

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内涵则是较不易察觉的,因为它常经过修饰,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故事里。

在〈穆小琼复仇〉里,张某所获得的财欲与色欲满足,就是此一潜意识的内涵。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女鬼主动提供的,而不是出於张某的要求,但这正是所谓“潜意识欲望的改装”,也是典型的心理外射作用,把某些不太光彩的“我要”推给别人,变成“不是我要,而是她要(给我)”。

而且把它们推给鬼更是方便,因为鬼的行事可以“超乎礼法”,同时“总是知道你心里在想(希望)什么”。

像这样,魂魄传奇经常含有“渴望灵魂存在”之外的其他心理内涵,而且意识层面与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内涵经常夹杂在一起。

中国文化的特质

文化的特质是构筑魂魄传奇的第四种材料。

本书谈的是明清笔记小说里的魂魄传奇,因此它指的自然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质。

〈汤公还魂〉就含有这种材料。

汤聘从死亡到还魂期间的经历,用现代科学的语汇来说,叫做“超越性濒死经验”,它也是一种让人困惑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

根据医学哲学家穆迪(R.A.Moody)对濒死复苏病人的调查,“超越性濒死经验”包括:

对自己的一生做快速而整体的回顾、觉得自己正在一个黑暗的隧道中滚动、遇到指引者、死去的亲友、看到具有人形的灿烂光体、目睹光城、某人将他从肉体死亡中拯救出来、怀著不同的信念重返人间等。

如果以此来对照汤公还魂的情节,不难发现其中有颇多雷同之处:

所谓“从童年至今各种琐碎久忘的经历,又都随心血而来,如潮水般一一涌上心头”,乃是在对自己的一生做快速而整体的回顾;而“被塞进巨人袖中”则是在一个黑暗的隧道里滚动的知觉变形;路边打坐的和尚是指引者;孔子圣庙、文昌帝君殿是伟大的光城;而观世音菩萨则是拯救者。

但根据报告,一个西方人在濒死复苏后,往往会说他“看到”的指引者是牧师、神父或天使,而拯救者则是耶稣基督、圣母玛丽亚或上帝,至於目睹的伟大光城通常是像教堂之类的建筑物。

在比较之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它们其实是受到文化制约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这些幻觉反映了一个人所浸淫的某些文化特质。

在汤聘以文化特质来包装其特殊感官知觉经验的过程中,又显现出另一种中国文化的特质,因为他的游魂所遇到的孔子、文昌帝君和观世音菩萨,分别是儒、道、释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儒、道、释是一直在互争雄长的文化势力,汤聘的游魂在途中“巧遇”这三个代表人物,可以说是此一文化现实的投影。

大多数的魂魄传奇也都具有诸如此类的中国文化特质,而它是使这些故事显出“中国特色”的最重要材料。

材料间的有机组合

特殊的感官知觉经验、古老的思维模式、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内涵、中国文化的特质是构筑魂魄传奇的基本材料,它们就像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可依不同的比例和方式组合成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

若将魂魄传奇拆解开来,则每一个故事其实也都是由上述四种材料依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

〈屋顶上的太监〉这个故事最简单,它所含的也许只有特殊感官知觉经验这种成份。

而〈僧人与小蛇〉则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古老思维模式外,显然也含有特殊感官知觉经验的成份,因为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感官知觉经验。

大多数故事都含有三或四种材料。

〈穆小琼复仇〉这个故事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内涵外,亦以“见鬼”此一特殊感官知觉经验来串场;而女鬼要求张某为她刻的“穆小琼神位”,则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质;不过这种认为灵魂会依附在一个具有象徵意义之东西上的观念,亦普遍存在於世界各民族,譬如非洲的阿闪提人就认为死者的灵魂会依附在他生前所坐的木凳上,而在人死后,这只代表其个人身份的凳子即被用煤灰涂黑,放在家族的“凳屋”(类似中国的祠堂),接受阳世子孙的供奉祭祀;因此,它其实也是人类古老而共通之思维模式的显影。

至於〈汤公还魂)这个故事,除了我们已提到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及中国文化的特质这两种材料外,汤聘游魂与孔子、文昌帝君及观世音菩萨的遇合经过,多少亦是在显示中国民间百姓的某种集体心思,从情节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民间百姓对儒、道、释是三者都要,但却又各有评价。

在照顾灵魂这个问题上,儒家多少被认为是“徒具虚名”的,释家则显得“技高一筹”,而道家则是儒与释间的中介角色。

至於汤聘这个读书人,平日在朝为官,讲的是孔孟的圣贤之道,但死后却渴望前往西方的极乐世界,这种“外儒内佛”的心理样貌,更是自魏晋以降,甚多中国士子的心理样貌。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特质中亦纠葛著某些集体的心理内涵。

另外,“技高一筹”的观世音菩萨,她所施展的大法力——折下一段柳枝,倒出净瓶里的神水,合土为泥,拍附在汤某的魂体上——其实是常见於原始民族的“模拟巫术”,亦即是古老思维模式的产物,而观世音菩萨不过是“螺髻庄严,金容满面”的女巫师罢了。

在这里,古老的思维模式又和文化特质纠葛在一起。

总之,拆解任何一则魂魄传奇,我们都可以发现它是由上述四种材料依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

组合的工具:

全能的想像

一个以修补衣服为业的裁缝师,他如果想利用手边现成的几块布料缝制一件“心目中理想的衣服”时,他所使用的工具除了剪刀和针、线,也许还需另外再去找一些碎布料。

但对一个说故事或写小说的人来说,当他想以上述的几种材料编造出一个“心目中理想的故事”时,他所使用的工具则是“全能的想像”。

佛洛伊德曾说:

“人类具有一种极巧妙的内在能力,能将他们所抓到的任何材料(知觉或思想),变成连贯而易於了解的事件;当然,要是由於特殊的情况而无法从事真实的连接时,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伪造任何需要的东西。

”这段话虽然是在说“梦的构成”,但也同样适用於“魂魄传奇的构成”,这种“心灵巧妙的内在能力”就是将上述所说的四种材料组合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剪刀、针、线和碎布。

从单一故事我们很难看出“全能的想像”如何裁剪、增添、衔接、补缀材料的过程及手法,但如果我们能找到显然是利用同样的材料编造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故事时,则比较版本与版本之间的差异,就不难看出它们各自使用了何种剪刀、针、线和碎布料。

故事的形成:

修补匠的手艺

〈梦魂受享〉就是一个理想的检验对象,因为单在明人笔记小说里,除了王琦的《寓圃杂记》外,闵文振的《涉异志》及陆粲的《庚已编》里也都有大同小异的故事。

限於篇幅,我们只提《涉异志》里的故事:

弘治年间,天台的卢布哲进士到黄州当太守。

有一天,他在庙堂上假寐,梦见一位老太婆邀他到某座桥旁的一户民家,请他吃馄饨。

他在饱餐后回家,不觉从梦中醒来,而口中仍留有馄饨的油腻味。

他深感怪异,於是叫来差役,告诉他梦中所至民家的方位及特徵,要他去查访。

差役果然找到那户人家,看到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婆正准备收拾祭祀的香案。

差役上前询问,老太婆说:

“先夫过世三十多年,他平日最爱吃馄饨。

今天是他的忌日,所以特别准备了馄饨祭拜他。

差役回报卢太守。

太守更感惊讶,因为他刚好也是三十多岁,心想自已可能是那位老妇人亡夫的后身,於是又派差役去请那位老太婆前来,结果和他梦中所见的老妇人一模一样。

卢太守不胜唏嘘,遂送给那位老妇人一斤白金。

这个故事和〈梦魂受享〉显然是出於同源,但在细节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一个是“江西布政使黄岩林”,一个是“黄洲太守卢希哲”;一个是“七十多岁的老妇人”,一个是“八十岁的老太婆”;一个说祭祀是在“中元节”,一个则说是在“忌日”;一个只吃“馄饨”,一个则吃“几种食物”;一个说“老妇人亡夫去世的年月日就是黄岩林出生的年月日”,一个则“请那位老太婆前来,结果和梦中所见一模一样”。

在比较之下,我们可以肯定有一个故事用心灵的“剪刀”和“碎布”动了很多手脚,但更可能是两个故事都有这种嫌疑。

它最原始而真实的材料也许是一种特殊感官知觉经验:

某人作了一个怪梦——梦见一位老妇人请他吃东西,梦醒后觉得口中有怪味。

於是我们的“修补匠”就将这种材料加上手边的其他材料——含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中元节或忌日祭祀”、“梦是灵魂出游”之古老思维模式及“灵魂转世”此一满足不朽渴望的心理内涵,加上一些“无中生有”的碎布料,以心灵的“剪刀”和“针线”将它们剪裁、缝合在一起,结果就成了一个符合灵魂信仰的理想故事结构。

夸张与渲染的手法

“毫不犹豫地伪造任何需要的东西”也许是“全能想像”此一工具最特殊的地方,〈棺中生子〉这则故事可为代表。

棺中或墓中生子的故事,在中国的魂魄传奇里源远流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并非纯属子虚的无中生有,而是由某种特殊感官知觉经验延展而成。

就这类故事来说,最原始而且最接近事实的情况也许是一个子宫已经开始收缩的临盆产妇,因某种原因而陷入昏迷中(看起来像是死亡),但自律性的子官收缩仍持续进行,将婴儿排出体外,不过产妇却再也没有苏醒过来。

对旁观者来说,这种“死后产子”是一种令人困惑的生命异象,但在口耳相传之下,因为人类丰富的想像力及擅於扭曲、夸张事实的习性使然,就越传越离谱,由死后产子变成到棺中生子,而且死去的产妇还会在夜里外出买糕饼来哺育婴儿。

在清人陈嵩泉的《谲谈》里,有一则与〈棺中生子)类似但却复杂得多的故事(因全文太长,此处从略):

大意是说有一个怀胎仅七月的孕妇因染病而死,被埋到坟墓里,二个月后始在墓中生子,她因患乳瘫,血枯无乳哺子,所以每天黄昏背著孩子到镇上买糕饼。

她所用的银子到第二天早上即变成冥纸,在被店家发觉后,她才流泪吐露实情,说自己原本要回乡通知丈夫,但灵魂被河神所阻,无法过河,如今事已至此,只好麻烦店家通知她丈夫来抱回孩子。

她丈夫闻讯赶来,挖开坟墓,果然发现棺中有一个活生生的婴儿,而尸体旁边还有一块糕饼。

我们虽无法确知这个故事的“灵感”是来自〈棺中生子〉,但却清楚可见其夸张、渲染的痕迹:

由怀胎十月死后生子变成怀胎仅七月也可在死后生子;由放在荒野的棺材里生子变成到深埋土中的坟墓里生子;由在夜里只身出来买糕饼变成在黄昏时就背著婴儿出来买糕饼;然后银子变成冥纸、灵魂被河神所阻等也跟著纷纷出笼。

这种“全能想像”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笔墨”,小说家正是随心所欲地操控、延展、增添、衔接、渲染各种材料,将它们编成理想故事的“最后全能思想者”。

不断地组合、拆开、再组合

  在对构筑魂魄传奇的材料类别和工具特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我们可以说,自古迄今的魂魄传奇虽如汗牛充栋,但其实只是这些材料和工具不断地组合、拆开、再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企图塑造的是既有人类普同性、又有文化独特性,既能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