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99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提出城市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

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局限性:

(1)机械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简单化,与人类的需求背道而驰。

(2)城市规划是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蓝图,并在这种终极状态下平衡各类用地,这显然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不协调。

9、《马丘比丘宪章》1977

主要观点:

(1)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里城市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3)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10、有机疏散理论

1934年沙里宁《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城市全面改建的对策,改建的目标包括:

(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将城市拥挤的区域分解为若干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11、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整节都是重点,简答、选择P48-53)

P84表格

12、城市用地:

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13、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经济属性;

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区划:

行政区划;

用途区划;

房地产权属区划;

地价区划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用地经济性评价

14、地震:

造成破坏的大多是构造地震,即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震。

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

地震烈度分基本烈度和设计烈度。

基本烈度:

一百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是设防的依据

设计烈度:

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基础上,考虑地区内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据此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15、在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5为老师课件上的)

(1)、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

(2)、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

(3)、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

(4)、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建设。

(5)、在城市的上游不宜建设水库,以免危及城市安全。

16、热岛效应:

城市建筑密集、硬地过多,生产与生活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温度比郊区高的现象,规划中应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

17

18、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筑现状;

基础设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生态环境;

文化遗存;

社会问题

19、城市用地的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按照行政隶属层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按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等。

20、居住用地的组成

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和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住宅用地:

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3).道路用地:

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4).绿地:

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21、居住用地的指标:

两方面来表达:

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居住用地指标拟定受下列因素影响:

城市规模、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城市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指标:

(1).居住用地的比重:

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人均18~28平米,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平米/人

22、居住用地的选择

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2).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域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3).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配以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

合宜的用地形状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

(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

23、

24、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A,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2).地形要求(3).水源要求:

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

(4).能源要求:

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

(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

不应选在7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耐压强度一般不应小于1.5kg/平方厘米。

山地城市的工业用地:

不要选址于滑坡、断段、岩溶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

黄土地区:

尽量选在湿陷量小的地段,以减少基建工程费用。

工业用地的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的基础,并能满足地下工程的要求;

地下水的水质要求不致对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

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水位0.5m以上。

最大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

厂址不应布置在水库坝址下游,必须布置在下游,应考虑安置在水坝发生意外事故时,建筑不致被水冲毁的地段。

(6).工业的特殊要求:

比如:

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电磁,辐射,防暴,防火等

(7).其他要求:

应避开以下地区:

军事用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

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

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

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B,交通运输的要求:

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的成败。

工业建设与工业生产多需要各地设备与物资,生产费用中运输费占有相当比重。

考虑工业布局时,要根据货运量大小、货物单件尺寸与特点、运输距离、经分析比较后确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

一般要求年运输量大于10万吨或单件重量在5吨以上,有形体很大及可燃气体、酸等不允许转运的货物才可铺设专用铁路。

内部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要布置在坡度小于2%的用地上。

当在不同标高建场时,不同台地间要保持较大距离,否则需采用折角运输。

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企业用地要布置在便于接轨的地段。

把有关工业组成工业区,统一建设铁路运输设施,可以提高专用线的利用率,节约建设投资。

(2).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廉,大宗货物尽量水运,当应注意在枯水期和冰冻期解决运输的途径。

只有在转运量不大、转运方便的情况下,水运优势才能发挥。

水路运输的企业要尽量靠近码头。

(3).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建设快、基建投资少。

沿途必须经过的公路构筑物和桥涵要能满足最大和最重产品的通过

(4).连续运输:

传送带、传送管道、液压、空气压缩输送管道、悬索、单轨运输等:

效率高,节约用地、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

C,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合理布局:

环境保护的重点在冶金、化工、轻工、钢铁、炼油、火电、石化、有色金属、造纸

(1).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

特别不要把废气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业布置在一起。

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季节、地形等多方面影响。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按要求隔开一定距离,称为卫生防护带。

带内遍植乔木,距离大小随工业排放物的性质与数量不同,防护带内,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停留时间不长的建筑。

(2).防止废水污染:

在城市现有及规划水源的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亦不得在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下游开辟新的水源。

集中布置废水性质相同的厂,以便统一处理废水,节约废水的处理费用。

(3).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主要来源于燃料和冶金工业,其次为化学和石油化工工业。

不能综合利用的废渣,要对其堆弃场地早作安排,尽量利用荒地堆弃废渣,并注意防止其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4).防止噪声干扰:

从性质看,噪声最大的是金属制品厂,其次为机械厂和化工厂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一般工业区域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在规划中,主要还是着眼于均衡分布工业区,减少单项高峰交通量。

D,工业用地与居住区之间的关系。

一般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25、工业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比重

一般占建设用地的15%~25%,但拥有大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比例可大于25%,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一般在10~25平米之间,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30m2,特大城市,由于城市总用地紧凑,工业用地面积大致在18平米/人以下。

26、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A,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

解决给排水问题

B,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C,工业区和城市个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D,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27、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A工业区包围城市

B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分布

C组团式布置

D群体组合式布置

28、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

(1).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2).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的布局结构

(4).社区建设与发展:

29、指标确定的方法:

(1)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来确定。

(2)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3)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用过调研,按需确定。

30、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以下方面: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

(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外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31、仓库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

(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2).有利于交通运输

(3).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4).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5).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照顾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利用岸线的需要

(6).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32、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

功能构成: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由多样的功能绿地进行系统的组合,也可以由不同的功能绿地子系统合成总

体的功能系统。

分级构成:

按照城市的用地结构所形成不同规模的服务范围,城市某些功能绿地可以对应的进行分级配置。

形态构成:

结合城市布局结构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呈现多样的形态构成特征:

点状绿地、带状绿地、楔形

绿地、环状绿地。

33、城市绿地的指标:

(1).人均公园面积:

对应于G1各项用地,表明城市各类公园的设置数量与规模,从一个方面反映市民享用公园设施的水平。

(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

(3).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是表示城市人口人均占有绿地的数量;

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是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

35、影响郊区范围确定的因素:

(1).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

(2).城市现状与自然条件的限制

(3).城市性质、布局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4).副食品供应的需要

36、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它的内容包括:

土地、水、矿产、

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

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

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等。

37、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38、一化二系三改造:

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

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即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职能结构)以及城镇的布局空间结构(如空间发展轴,发展过程中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确定其时序关系和动态空间结构。

以构成以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

39、城市性质的含义指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40、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明确它的主要职能,指出它的发展方向,从城市

的现有优势、潜在的优势和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

镇分工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科学的确立城市性质。

4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定性分析:

就是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

1、起主导作用的行业(或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2、采用同一经济技术标准去分析其比重占的分量有多大,是否占绝对优势

3、分析其行业(或部门)用地规模在总用地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

42、城市分类:

交通港口城市;

商贸城市;

科研、教育城市;

综合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城市。

43、城市按照人口密度、经济联系、管理条件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市区、近郊区、市辖县。

44、城市人口的构成:

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构成、劳动构成、产业与职业构成、文化构成

45、城市有大小之别,根据城市规划法,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以下三类

(1)大城市:

是指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

(2)中等城市:

是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

(3)小城市:

是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46、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

(网上查的)

(1)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

(2)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城市。

(3)连片带状结构类城市。

(4)带卫星城的大城市。

(5)一城多镇结构类城市。

(6)双城结构类城市。

(7)分散型结构类城市。

47、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

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

他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

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

根据指定的城市发展纲要,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

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48、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书上没有,可能在老师课件上)

49、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50、城市郊区化:

即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51、城市总体布局综合协调:

(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3)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4)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52、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方案比较的内容:

(1).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

说明其区位优势、地形特点、地下水位、土壤耐压力等情况。

(2).占地、动迁情况:

用地范围和占用耕地情况,需要动迁的户数以及占地后对农村的影响,在用地布局上拟采取那些补偿措施和费用。

(3).产业结构:

工业用地的组织形式及其在城市布局中的特点,重点工厂的位置,主要工业之间的原。

料、动力、交通运输、厂外工程、生活区等方面的协作

(4).交通运输:

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公路、城市道路系统。

(5).环境保护。

(6).居住用地组织:

居住用地的选择和位置恰当与否,用地范围与合理组织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公共建筑群的关系。

(7).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设施。

(8).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9).城市总体布局:

用地选择与规划结构合理与否,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在处理市区与郊区、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等关系中的优缺点。

(10).城市造价:

估算近期造价和总投资。

5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p207

54、矿业城市的城市总体布局基本特点:

(1)矿区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矿区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矿藏分布对矿区城市的结构有决定性影响,矿区工业的布局与矿井分布有密切关系。

一般:

矿井分布分散,因此也就决定了矿区工业分布的分散性特点。

(2)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

矿区地形比较复杂,排水和防洪问题也必须妥善处理。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但居民点过于分散,不便组织生活,应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一般可选择条件较好,位置适中的地段作为整个矿区城市的中心居民点。

其中人口、工业较多,生活服务与文化设施齐全的可作为全矿区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中心。

其他居民点规模主要与矿井的生产能力相适应,并与中心居民点有方便联系。

(4)由于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因此矿区的规划布局要很好的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5)由于矿区与农村联系较为密切,进行矿区总体布局时,应尽可能结合考虑矿区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基本建设,把矿区的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矿区公路与农村规划道路、矿区供电和农村用电统一考虑。

并对村庄的改造与矿工生活区的组织、矿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与农村使用要求统一考虑,使工农业相互支援。

(6)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55、风景旅游城市首先体现在对风景资源的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这一主要的城市职能上。

应着重处理好:

(1)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

在风景旅游城市发展工业首先要受到风景资源的约束与限制。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

(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5)休疗养地与纪念性城市:

一般,疗养区可以与风景区结合,但从整体考虑,不应占据过多风景较好的地段,

疗养区应布置在地势高爽,靠近风景及水面,交通方便而又不受游人干扰的地点。

56、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

城市交通是:

国民经济四大生产部门之一;

城市化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城市大多位于水路交通费枢纽。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交通对城市规模影响很大,它既是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的因素。

这是由于:

交通对工业的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而大量流动人口及服务人口是形成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

车站、码头等交通用地布置,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均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城市面貌的反映;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

因此,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7、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补充数据:

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次干路300—500m,支路200-300m.

58、城市道路三级划分规划指标:

(快速道红线宽度60—100m,车速≧80km/h,交叉口间距1000—2500m)

(1)主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