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109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6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docx

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

专题14种群与群落(解析版)

 

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B.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保持不变

C.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D.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小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增长速率,根据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推测该种群呈“S”型增长,T3时刻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5时刻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据分析可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不为0,说明种群数量都在增长,A正确;T5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若增加饵料的投放,则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T3时草鱼的种群数量为K/2,T5时草鱼的种群数量为K,因此,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正确;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使幼体逃脱,从而导致调查值偏小,D正确。

2.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

B.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减小

C.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

D.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b时期不断减小

【答案】B

【解析】据图示可知,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a和c点对应的Y值为0,b点时,Y的值最大。

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为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能高于第二营养级。

小型犬浣熊属于动物,活动范围较广,如果对其进行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A正确;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浣熊呈“S”型增长,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变慢,B错误;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在a~b时期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差值不断增大,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小,D正确。

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能合理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与R关系的是()

A.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B.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D.田鼠种群数量在A~D间先升后降,而C~D间一直在下降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样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两点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在O~D范围内,种群数量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C错误;

在A~D之间,依据R值先大于1后小于1的变化可推知:

田鼠的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D正确。

4.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t2时刻,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程度最低

B.0-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

C.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

D.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答案】A

【解析】识图分析可知:

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2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2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2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A正确,D错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B错误;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为1,但是0-t1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乙种群在此时间段内在竞争中受到抑制,因此甲种群的死亡率较低,而乙种群的死亡率应该较高,故二者死亡率不同,C错误。

5.如图是某海域的大黄鱼种群数量与增长速率的关系曲线图(a、b点对应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点时大黄鱼的出生率要大于a点时的出生率

B.该海域的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

C.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的种群密度时,估计值一般都偏大

D.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答案】A

【解析】题图分析:

由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于种群K/2值。

b点时大黄鱼的增长速率要大于a点时的种群增长速率,但不能比较两点的出生率,A错误;由于种群曲线表现S型增长,符合呈逻辑斯谛增长,B正确;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的种群密度时,由于第二次捕获更加困难,所以估计值一般都偏大,C正确;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因为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

6.下列关于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动物的数量越多

C.在群落垂直结构的各层次上栖息的动物都不同

D.光的穿透性对湖泊中植物的分层分布有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就越多,B错误;有些动物在群落中栖息在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多个层次,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等决定,D正确。

7.研究性小组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除40℃组,另外两组均先呈现J型增长

B.实验表明30℃是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C.如图a点时l0℃组和30℃组浑浊度相同

D.培养至48h,不同温度组的年龄结构均呈衰退型

【答案】C

【解析】由于资源空间有限,10℃、30℃都呈S型曲线增长,A错误;实验表明30℃起初种群增长最快,但由于不同温度的实验组太少,不能确定30℃是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B错误;a点时l0℃组和30℃组种群数量相同,浑浊度相同,C正确;培养至48h,30℃、40℃组的年龄结构均呈衰退型,而10℃呈增长型,D错误。

8.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育良好的森林群落树冠层影响力最大B.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C.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基本上是均匀的D.物候学就是研究生物活动的季节变化

【答案】C

【解析】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树冠层位于群落的最上方,对群落的影响最大,A正确;表水层阳光丰富,水生植物种类较多,水生动物种类也较多,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B正确;陆地群落的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是均匀分布的,C错误;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9.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在1971-1975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1975年时相比,1971年时该种群的生存阻力相对较小

B.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C.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周期性波动,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

D.该种群成熟植株每年的净初级生产量在年际间能保持基本稳定

【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生存阻力也相对较大,A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B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周期性波动,种群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C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成熟植株数量在1972-1975年间保持相对稳定,推测每年的净初级生产量在年际间基本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10.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的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注:

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猕猴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达K值

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

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

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

【答案】D

【解析】猕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猕猴种群的数量和密度,A正确;由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还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正确;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1:

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D错误。

11.如图是在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而绘制的曲线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性比率保持1:

1

B.第10年时该生物种群数量最少,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

C.第25年时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下降

D.第15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解析】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明性比率保持1:

1,A错误;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B错误;第25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会使得其他种群的资源减少,故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C正确;在15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约为0,不是最大值,D错误。

1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一直永恒延续下去

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生长起来的森林称为次生林

C.北温带湖泊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为4℃

D.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答案】A

【解析】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A错误;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B正确;北温带湖泊水层表面若结冰,则同质量的冰体积比水的体积大,密度小,故湖泊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为4℃,C正确;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呈镶嵌分布,其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D正确。

13.福寿螺的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能取食水生植物。

为研究福寿螺对水稻的影响,将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种到不同的水稻田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稻田中各生物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福寿螺属于初级消费者,与水稻和水花生为捕食关系

B.用样方法来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C.中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与各植物的竞争压力小于其他密度的小区

D.中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个物种的日均密度增长速率;根据题意,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据图分析,随福寿螺种群密度的增加,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速率减小,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

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因此与水稻和水花生为捕食关系,A正确;由于福寿螺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中密度福寿螺与各植物的竞争压力大于其他密度的小区,C错误,D正确。

1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这种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生物课外小组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S”型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到达K/2后仍继续增大

【答案】D

【解析】该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B错误;生物课外小组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单子叶植物常为丛生或者蔓生,不容易进行计数,故不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D.“S”型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到达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之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大之后达到K值,D正确。

15.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选择,描述正确的是()

A.某丛生植株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亚洲鲤鱼的丰富度

C.利用黑光灯发出的物理信息可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丛生植株难于辨别个体数目,所以不宜选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亚洲鲤鱼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丰富度是群落中的物种组成,B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光、声、磁力等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季节的变化会影响某些种群的数量,如某种一年生植物,可能夏季数量多,秋天结种子,冬天温度低可能没有分布,所以有些生物的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错误。

16.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

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易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D.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垃圾填埋场上存在着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有植被的种子等,因此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植物根系需要从生活的垃圾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如果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B正确;由于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细胞呼吸过程,需氧型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会消耗氧,从而造成土壤中缺少氧气而导致植物根系缺氧,C正确;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17.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18.下面的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C.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

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

【答案】C

【解析】由图1可知是戊是生产者,甲、己、丁、庚是第二营养级,同时丁和庚又是第三营养级,乙是第三和第四营养级,丙是最高营养级。

由图2可知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X是“J”型增长,曲线“Y”是“S”型增长,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甲和己虽都是第二营养级,但不一定是同一个种群,故A错误;戊是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故B错误;当新物种刚进入新环境时,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呈“J”型曲线即X增长,故C正确;当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2时增速最快,即t1,此时捕获鱼,将在很短时间内会重新恢复原来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9.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若渔网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

C.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生物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D.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密度的大小和天敌数目的多少都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漏掉较多的鱼,常使调査值偏小,A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B正确;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天敌数量增多会降低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B。

20.下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

B.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

C.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

D.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一定下降

【答案】D

【解析】一龄期二代棉铃虫寄生率约为0,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A正确;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捕食率约为0,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B正确;种间斗争形式包括寄生、捕食和竞争,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C正确;种群数量是否增加决定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不一定下降,D错误。

21.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

A.防治农业害虫应把害虫数量控制在K/2处

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水平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原因是受天敌、资源等影响。

D.a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防治农业害虫应把害虫数量控制在K/2以下,因为种群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a时期,因为a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C正确;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达到c点时,即达到种群的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22.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

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

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

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甲乙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突变导致的,但这种突变不是采蜜导致的,采蜜只能对其进行选择,B错误;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23.在榕树花期,榕果由于有苞片,可以防止非传粉小蜂进入其内产卵。

只有头部楔形的传粉小蜂才能钻过苞片进入榕果交配、产卵,并帮助榕树传粉。

杨氏榕树金小蜂为一种非传粉小蜂,但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

科研人员研究了进入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对榕果种子产量及小蜂产生后代数量的影响,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

榕果内种子数量

传粉小蜂后代数量

杨氏榕树金小蜂后代数量

传粉榕小蜂

5.5

108.5

0

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

10.0

10.5

80.7

A.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

B.榕果内传粉榕小蜂比杨氏榕树金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

C.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有助于榕树传粉

D.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根据“杨氏榕树金小蜂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A正确;传粉榕小蜂单独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8.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5,可见榕果内杨氏榕树金小蜂比传粉榕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B错误;由表格数据,只有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5.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10.0,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也有助于榕树传粉,C正确;传粉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传粉榕小蜂的幼虫提供营养,说明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D正确。

2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B.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项,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故A正确。

B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数量的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可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故B正确。

C项,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而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C正确。

D项,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很大,但是不能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地震、海啸等,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