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373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docx

山东高考模拟现代文汇编7套含答案

(潍坊2014)不喜欢草的母亲凌仕江

这些年,我经常到外游荡,遇到惹眼的花草树木就会花钱将它们买下,抱回高楼里养起来,有的草儿甚至是我从城外的山中采摘回来的。

还好,花们、草们不负我望,一直在我愿望里长势诱人。

有一天,我在给植物们松土喂水时,发现一个废弃的死花盆里生出了星星点点草芽,它们低矮的样子犹如油菜籽刚冒出地面的嫩芽。

看着它们醒目刺眼的表情,我做了顺水人情,给它们也喂一些水。

哪知,相隔几天后,它们便一头窜出盆沿,变得绿油油、活脱脱,让人格外兴奋,真不知它们还会长成什么样子。

可自从母亲住进我的城,这盆长势迅猛的野草命运就发生了逆转。

母亲常年住在乡下,与庄稼打交道是她生活的全部。

为了获取一个好收成,母亲绝不允许草儿们影响庄稼的生长。

母亲没有朋友,庄稼就是她最信赖的朋友。

在一个农妇眼里,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这是乡村哲学,也是母亲的哲学。

只要发现田间地头的草太猖獗,母亲便发动父亲扛起锄头与她一道去除草,就像理发师手持剃须刀,一棵一棵地剃,直到庄稼地变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直到过路的人,向他们和庄稼投来美丽的微笑。

母亲是大地上最伟大的诗人,庄稼就是她最美的诗,因此,母亲的庄稼地容不下半棵草。

我真正赞美草、依恋草也是进入城市之后的事。

在我的城里,建筑每天都在疯长,其速度远远胜过草的生长;马路年年都在扩建,只是越来越难见到草的陪衬,缺少了草的路边,总感觉眼睛里少了点儿什么。

我的城在轰鸣的街道边日夜经受喧嚣的折磨,那些被铲除地面的草儿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它们是穷人,它们是不幸者,它们在城里没有可靠的朋友,它们总是被搬来运去,最后连根也生不稳,就因为它们的名字叫草,所以最容易被拔掉;在高空的梦中,窗外的风暴常常将我惊醒,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

与草相依,是我脱不掉草根的唯一气息,草是这个城里我最核心的朋友。

因此那一盆野草突然有一天被连根拔起,晒在阳台上,奄奄一息的模样,足足让我惆怅了许久。

在我眼里,没有了青草的花盆,泥土顿时变得苍白、空虚、像被捣碎的心脏,光秃秃的,光景衰败又无力,掏空了绿色的花盆又成了死花盆。

似乎原本在草的沉浸中获得的宁静又被推向了旷野的城市。

我想这样的事,也只有闷在家无事可做的母亲干得出来。

因为母亲看不顺眼草,她不愿被草占据她的生活,在母亲眼里,草就是荒芜,草就是灾难,草就是一无是处,她不知道她儿子正需要草一样宁静的生活,她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我丝毫没有责怪母亲的意思,只是在几天后的一次谈话中,若无其事地提及了此事。

我说,嘿,妈你把那草扯了哈!

母亲说是我扯的呀,这些天天乱长的草,一天比一天长得多,害怕以后不好收拾哟。

我说,扯得好,扯得干干净净的,妈,你还是改不了勤快的老家习性。

坐在一旁看电视的父亲听我难得夸赞母亲,转过头,乐呵呵地笑。

我笑不出来,我在想草。

想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是一棵草,或许大家都有开花的机会,只是总有些人根本等不到花季来临,他们总是倒霉、纠结、运气不佳,被人算计,最终夭折——多年以来,正是那些不开花的草让我看清了大自然最本质的生活。

同时,我看清的还有我自己!

当古典的一切被机器碾碎,宁静便显得极其珍贵,当人被卷进城市的速度之后,那些仍然渴望返身向慢的人,就有了草的气场。

我常常提醒自己,面对纷繁的生活,要像草一样冷静,不要忘记地平线,草就是“慢”,草就是乐趣,草就是底蕴,草就是宁静。

而这种贴着地平线思考的慢和这种宁静中的乐趣,正是草的精神气节。

城市越大,人心越被挤压,是大城里的小时间和快速度剥夺了人的兴趣和宁静,人不知不觉成为快的追随者,也成为信息时代的抵押者。

何为慢生活?

就是懂得品味一棵草的心情。

或许,这种心情只会赋予给那种认真和孤独的人,赋予给那种让自己慢下来的人。

当人的灵魂被野草塑造,得到的或许就是整个春天。

母亲不懂这些,她只懂比草更难的永远是生活。

她害怕重蹈覆辙,她不让草耽误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庄稼。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9.联系全文分析,母亲为什么要拔掉花盆里的草?

(4分)

20.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1)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

(2分)

(2)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

(2分)

21.文中说,母亲“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试分析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4分)

22.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不喜欢草的母亲”与文章主题不符,对这一看法,你同意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与理由。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科学家在路上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

上世纪20年代,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他带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

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

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

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

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

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

北京市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2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

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

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

而就在约90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6位院士中,有4位出自这个调查所。

有评价称:

“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

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

他的《甘肃地震考》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

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

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石油地质实地考察。

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

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慢写就。

“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

”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

地质调查所的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

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

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手推车赶路。

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

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

而翁文灏领导的地质调查所,被称作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

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

“文革”前期,一户姓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办公楼。

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断,变成住宅。

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黄鼠狼来回奔跑。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

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一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

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示出这位科学家钟情山野。

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地质学家翁文灏的主要事迹。

(4分)

20.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1)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

(2分)

(2)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

(2分)

21.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2.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但感情倾向明显。

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是怎样表达的?

(6分)

(一)

19.①常年的乡下生活使母亲视草为敌人,她的眼中已容不下草。

②母亲认为生活比草更难,她不允许草耽误孩子的生活,也理解不到草对“我”的意义。

(每点2分)

20.

(1)运用比喻,将草比作敌人、毒品,形象生动地体现母亲对草的憎恨之情。

(2)运用拟人,通过“呻吟、无助、哭泣、呼喊”、“招手”等拟人化的描写突出作者对草的遭遇的痛心与关切。

(手法答“想象”也可)(每句2分,表现手法与效果各1分)

21.①草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作者城里最核心的朋友,温暖着心灵。

②草启示作者:

要具有贴着地平线思考的慢,要学会享受宁静生活中的乐趣。

(每点2分)

22.观点一:

同意。

①从内容上看,文章绝大部分篇幅写“草”,“草”是作者议论抒情的对象。

②从主题上看,作者借“草”来阐发自己在生活方式与态度上的思考与见解,“草”是文章主题的载体。

③母亲因不喜欢草而拔草这一情节仅是后文作者议论抒情的引子,而非主题。

所以,现标题“不喜欢草的母亲”确实是与文章主题不符。

(每点2分。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

不同意

①是母亲拔草这件事引发了作者思索,而非单纯草本身。

②本文的主题在自己与母亲对待草的不同态度对比中得以深化,现标题能更好地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③“母亲不让草耽误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庄稼”,饱含了浓郁的母子深情,升华了主题。

(每点2分。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

19.①带病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②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③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组织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石油地质实地考察;④指导调查员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

(每点1分)

20.

(1)运用对比,突出了翁文灏及其科研机构的被冷落。

(手法1分,作用1分)

(2)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北京猿人”的发现使中国地质学迅速产生的巨大影响。

(手法1分,作用1分)

21.①描写孤身徘徊于“田间阡陌”的情景,突出他一直“在路上”的科学探索精神,回扣标题。

②以细节描写结尾,使文章意蕴悠长,引人深思。

(每点2分)

22.

(1)表达了对其成就和实践考察的科学精神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他被人逐渐遗忘的惋惜和遗憾之情。

(“赞美之情”和“惋惜遗憾之情”各1分)

(2)一是通过叙述其成就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是前后(成就与被冷落)对比,让人体会到惋惜之情,三是通过描写抒情,如“潮湿肮脏”“种满葡萄和柿树”等,抒发感情。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我是爸爸,再见(2014济宁2)

弧笑弦

我爸不好了。

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这里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

我匆匆忙忙往国内赶,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

总之,自从三年前我的母亲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

我甚至不愿去想:

说不好哪一天,患心肌梗塞又贪杯的父亲也会死去。

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

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

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

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

他是我爸爸,我没能为他送终,总得为他办个体面一点的葬礼吧?

这样凄凄凉凉地总不成个样子,可我又能怎样呢?

“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手机,“你爸临终前叫我把这个给你。

一部新手机。

新得连指纹都看得清清楚楚。

“开机,”孙姐又说,“这也是你爸说的。

”我照办了。

开机不到三分钟,手机上传来了短信提示音。

“打开看看。

”孙姐又说。

我又照办了,手机屏上显现一行字:

“回来了?

我是爸爸。

现在按我说的做……不要发愁,我会帮你把我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的。

”事出意外,我有点发蒙。

不过,我还是按照短信提示回到家,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找到一个信封。

信封里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共有六七十人。

他们全是有必要请来参加我父亲葬礼的人。

我爸的遗体转到了殡仪馆,接到我电话的人们陆续赶来。

自从接到第一个短信,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一条新短信。

“刘×,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

“别让来宾饿肚子。

你给××饭店打电话,我跟老板打过招呼了,让他们送盒饭来。

每日三餐不能少,少了失礼。

“别求车,我不在乎那排场。

找公交公司雇一辆大巴,一天才二百块,省钱又实惠……”

“我快火化了吧?

骨灰盒简简单单的就行,不就是个盒子嘛。

简单说,我爸的葬礼办得很好。

这一切,居然是凭借他留下的手机,凭借那一条条有如神算般的短信促成的,以致我都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

葬礼过后,我正在整理他的遗物,孙姐敲门进来。

“对了,”孙姐看着遗物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

”我说没有。

“再没收到短信?

”孙姐满面狐疑。

“没有。

”我说着取出那部手机。

可巧,这时一条新的短信出现了:

“我是爸爸。

我的葬礼办得还好吧?

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因为我老是认为,儿子就该听老子的……这些都不提了。

你现在要办两件事,一件事是去通信公司结算。

他们开通了预约短信业务,你接到的所有的短信都是我预约设定的。

另外一件事是,我给你留了笔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

你可以随时去领取,保险箱有我设定的密码,密码号是5468□□□□□……”怎么回事?

后面的密码号不显示了。

我和孙姐相互对视,瞠目结舌。

我找到了通信公司,对方答复说:

没错,那些短信都是我爸过世前半年预定的。

根据双方合同,一旦手机开机,就会自动发送那些由我父亲预先拟好的短信。

“可是,最后这条短信不完整,”我说,“密码部分后面的五位阿拉伯数字,看不见了。

”“我也觉得很奇怪。

”对方说,“你是第一个开机的人吗?

”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根据合同,这部手机里的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

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把密码弄没了?

”的确,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我回到了美国,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偶尔拿出父亲留给我的手机,出神地看上一会儿。

一天,我的邮箱里忽然多了一封国内寄来的挂号信。

看过信,我立即跑去银行,发现我的账户里果然多了一笔钱,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泪眼模糊。

“我是爸爸。

原谅爸爸在短信里骗了你。

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偷看,所以银行保险箱和密码什么的,都是我编的,逗她玩儿的。

现在邮局的信件、银行的国际汇款,都开通了预约业务,只要医院把我的死亡通知转告你刘叔,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

总之,等你看到这封信时差不多就可以去查看汇款了。

现在得说再见了。

再见,儿子。

爸爸爱你。

(选自《故事世界》2013年18期,有删改)

19.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

对于这一点,小说在前文埋了哪些伏笔?

(4分)

20.分析概括小说中“爸爸”的人物形象。

(4分)

21.小说以“我是爸爸,再见”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

22.这篇小说特别注重讲故事的技巧,即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

请根据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

(6分)

19.①爸爸留下的新手机,上面指纹看得清清楚楚。

②孙姐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并问我有没有再收到短信。

③通信公司问“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

④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而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4分,每点1分。

③④两点也可合并为一点作答。

20.①知错能改。

生前一度对儿子专横,后来能反省自己,并通过短信向儿子道歉。

②洞察人情。

能准确判断亲友、邻居谁可托付,谁会负心。

③处事周密。

料事如神,并能采取恰当的方法,将身后之事安排得十分妥帖。

④爱子情深。

对儿子可能遇到的大小事考虑得无微不至,彻底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4分,每点1分。

有其他答案,只要合乎文本实际,也可得分。

21.①新颖活泼,吸引读者并激发阅读兴趣。

②这是小说中短信里最有代表性的话,体现了小说情节的基本特点。

③这是小说中爸爸的话,强化了爸爸的人物形象。

④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父爱主题。

(4分,每点2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2.小说中的悬念一个接一个:

爸爸病故,葬礼怎么办?

父亲留下的手机竟然能用短信指示我办葬礼,这些短信从何而来?

短信中的密码号为何不全?

是否有人先开过手机?

父亲的遗产是怎样汇到美国的?

直到结尾,所有的悬念才得到了彻底解答。

小说步步为营,层层设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6分,其中分析技巧4分,概括效果2分。

意思对即可。

 

大河汤汤(节选)(2013淄博

学群

这块地方浓缩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耕耘。

黄河边,一个山包包从黄土地上隆起,隆起在蓝幽幽无边无际的天穹下,隆成星球的一端。

四条腿的骡马或黄牛拖着犁,两条腿的人跟在后面,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来来去去,把塬上的土地由南到北纺织一遍。

犁过的土地就像一块纺织出来的黄布。

人在纺织中将手里的种子下到地里。

种子从地里长出来,土地变成绿色。

等到那些庄稼变成黄色,变成土地一样的颜色,人们拿起镰刀开始收割。

收割之后又是耕种。

上一代人走了,下一代人接着来,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就像犁地,一来一去,来来去去纺织着土地。

就像季节,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换了一茬又是一茬。

人就像地面上的庄稼.阳光在我们身上闪耀着面包的光辉。

那些玉米,那些麦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在麦子身上,在玉米身上,在泥土中扎根生长。

季节,以镰刀的脚步,一步步走近。

黄土是沉淀的太阳,庄稼是长在泥土上的太阳,黄河是移动的太阳。

河水泛着阳光的亮色,那是土地的光辉,是发过酵的阳光,是我们的肤色和面容。

20090327

那么柔软,那么母性,这是世界上最柔情的土地,温柔得可以跟水一样流淌。

人们用一道道田埂把它们挽住.挽住它们,也就挽住绿色,挽住食物和燃料,生活得以在山坡上停留。

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的努力似乎是横向的。

而流水好象是要把这些梯田经过一番梳理牵成纵向,带进黄河的涛声。

水荡洗着人类那些蠢笨而生硬的界线。

一场雨水之后,那些梯田,那些被人一块一块圈起来的土地,被扫抹成光滑的波浪线--整个梯田仿佛跟着水在柔柔地荡漾,那一道道漫过田埂的黄土带就像披散的长发,叙说着水的流淌。

雨水不断地把泥土带走.剩下来的黄土梁就像一具脊椎骨:

两边布满一道道纵深切入的沟壑,残存的泥土就像一块块骨片,将骨片连到一起的是中间那道脊椎.辽阔的高原大地,横陈着一具具这样的脊椎。

黄河一次次纵深切入,把它的脉络伸入高原内部。

一马平川的大地,一块块齐整整绿油油的田垄,笔直的大道欢快地一个劲儿向前.突然间一个纵深的断裂,路吓了一跳,来不及缩回的路,就像一只僵在那里的断臂。

只有一条人行小道,就像一不小心跌入深谷。

一跌下去就像一根掉进波浪的带子,被水卷着扭着,弯来扭去忽上忽下,眼看就要被卷走扯断,谁知它竟从波峰浪谷中飘上来,一缕烟似的飘上来。

路一次次断裂。

每一次断裂总被人们的脚步跌跌撞撞连到一起。

有时,它们干脆来到沟底,沿着水道前行,直到找到一块稍稍平整的地方。

在下一次水毁之前,生活照样在残留的地方热闹起来。

千山万壑,眼目力所及,大地尽是这个样子。

时间和流水不断改变着地面形状,旧有的一切不断被流水带进黄河,直到不剩一点绿色,不剩一点泥土。

留下沙子在风中回忆着这块土地曾经有过的形态。

看看这块大地,人世间的一切都在这里上演,悲喜,伤痛,最后还有我们自己,我们生活过的场景,通通扔给大地。

一代又一代人过去了,大地依旧摆在那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谁分得清楚哪一块地方曾经枕过我们祖先的头颅,哪些泥土由一只只抓食玉米的手变成,哪一瓣花朵上开放着某个女子多少年以前的笑脸?

风吹起漫天尘土,咸阳城里几十万大军就这样开过去了。

就在那儿,河面上浪花一涌,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举到浪尖上。

在那片浪谷里,也许有几代人在行走。

在冬天,有几串行走的波浪被冻僵,成了兵马俑。

等到他们醒转来,发现周围全是泥土,满河流淌的都是泥土。

有趣的是,女娲造人,用的也是泥土。

起先,她一个一个地捏,后来干脆用一根绳蘸上泥浆,四处挥舞,泥点落地即是人。

黄河就是她用过的那根绳子。

19.根据文章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至少写出四点,4分)

20.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4分)

(1)我们在麦子身上,在玉米身上,在泥土中扎根生长。

(2)在下一次水毁之前,生活照样在残留的地方热闹起来。

21.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画曲线段进行简要赏析。

(4分)

22.文章结尾说黄河是“女娲造人”用过的那根绳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9.①人们世世代代在黄土地上耕耘。

②黄河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③黄河改变着高原的面貌。

④人们在黄土地上顽强地生存。

⑤黄河与黄土地是伟大的、永恒的。

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每条1分,答出4条、意思对即可。

20.

(1)人和庄稼一样,都生长在黄土地上,黄土地养育了我们。

(2)面对一次次灾难,人们顽强生存,乐观生活。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运用拟人和比喻。

既形象描写出黄士高原上大道中断的情景,又生动描写出小径蜿蜒、盘曲的形态,表现出人们遭受的磨难与不屈的精神。

(写出修辞方法,给2分,分析意思正确,给2分。

22.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歌颂黄河的伟大;运用神话和比喻的方法,使表达富有民族特色。

(言之成理即可。

)(6分)

梦里梦外的婺源

程越华

①一如戏剧,再华丽的舞美,都不及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辐射的感染力。

婺源的最大看点,其实是随着脚步娓娓而来的民宅。

那季季耐看、年年可赏的徽式古民居相伴着一株株古树名木,在小桥流水、青山萦岚的衬托下,如宋元风格的国画意境幽远,又似印象派莫奈的油画,处处流淌着光彩和色影融合的韵味。

②婺源的民居与徽州古村落如出一辙,依山傍水,粉壁黛瓦马头墙,村头屹立着古牌坊,在河水微澜中,荡漾着岁月泛起的层层涟漪,也荡漾着远离尘嚣的神秘。

③婺源的民宅中,随处可见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如一个叫李坑的村庄,气势恢弘的官宅和雕梁画栋的商宅不胜枚举。

看似不起眼的一扇小门,跨进门槛,才发现闯入的是明代某位尚书的客厅,梁枋槅扇上排山倒海的雕花尽显物是人非的沧桑,层层叠叠的宅院,像迷宫一样交织和连接,殷实而不嚣张。

所有的屋宇,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儒雅之美。

房屋的布局很讲究风水,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雕饰,也很强调寓意,如“喜上梅(眉)梢”、“荷(合)鹤(和)美好”、“鹿(禄)鸣幽谷”。

④徽式民居中,最为考究的当算设在房屋内的天井,每家皆有,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

因徽式民居山墙高筑,窗户很小,天井便成了高墙深院内的天窗,在四面八方的中轴瓦檐下,形成室内别有洞天的气势,仿佛能容纳大千世界,为屋中人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

那翘角走兽,似俯瞰守卫着方寸天地,在日月光辉的投射下,形成光与影交叠、气与流相通的理学,起到了屋内通风、采光、透气的调节作用。

据说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

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锁型井底蓄水,寓意暗室生财,是想锁住来之不易的财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