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454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1汇编

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教材梳理

赵场中学全体语文教师

总序冉启权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

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个年级、三本书围绕总体目标,各有侧重点,层层深入(具体见各单元分析)。

分析课文,不要纠缠在一些细微末节,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从字——词——句——节——段——篇,学会从具体内容中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习掌握更多的词汇(读、写的基础)。

3、读懂、理解、分析课文的内容(从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及作者如何表达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上册)教材梳理

一、本册重点提示:

本册教材针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这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好本册语文的教学重点:

引发兴趣,关注语文,立好规矩,打好基础,养成好习惯。

针对初一新生,要发扬继承好小学中学语文的一些传统(如认真书写、教师指导细致等),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学、自我分析的能力。

基础能力培养的重点一是阅读能力(重点是记叙文),二是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得一笔好字),三是写作能力(逐步了解和掌握五种表达方式,重点是记叙文),四学习语文的一些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写作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

记载人的行为经历,叙述事情的经过变化。

描写:

写景状物,描摹景的氛围,形容物的形态。

说明:

剖析事物构造,解释概念含义(析理释义)。

议论:

讲道理,明观点,论是非。

抒情:

抒发感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初中开始,学生将接触文言文,所以应明确初中文言文教学总体目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要围绕文言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展开教学(如实词的古今变化、虚词的运用、词类活用、主要的句式等),给予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各篇课文又要根据要求突出一、两个重点,逐步深化,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实译能力)。

二、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

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

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第二单元:

人与自我之二(理想信念)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

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

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

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

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

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本册教材共有古诗15首。

从时代分:

东汉三国2首,唐代7首,宋代5首,元代1首。

从体裁分,古体四言(旧题乐府)2首,格律诗9首(七绝5首、五律3首、七律1首)从题材内容看,一类写景抒情,一类写人生哲理。

教学:

1、熟读并延伸介绍有关古诗。

2、介绍有关诗歌和诗人的知识。

3、诗歌艺术手法:

直抒情感、间接抒情(写景抒情,景中寓情)。

4、诗歌语言特色和诗人风格。

三、课外古诗词主要有:

曹操《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孟浩然《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请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外古诗词在考试时主要以填空的方式出现,如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

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四、名著导读:

冰心诗歌《繁星》、《春水》主要体现母爱、童真、自然;《伊索寓言》主要表现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名著导读主要以填空或制作读书卡的方式出现.《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填作品)美在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法与书写:

硬笔楷书

第一单元教材梳理

刘正友

(一)单元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从内容上说主要是以人生为话题的文章,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是本单元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散文为主,以记叙文为主,同时皆有诗歌和随笔,浅显的古文也列入本单元为的是让学生对古文有一定的了解,这已成为以后几个单元古文选择的一个特点之一。

(二)编排意图: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

所选五篇文章都是以谈人生感悟为主的精彩篇章。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的人生将翻开新的一页,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思考和憧憬将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所以本单元的编排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体味生命,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1、字词,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生字词的积累量。

所以初中阶段生字词的教学永远都是一个重点。

本单元生字词的教学就是一个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2、阅读,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要从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语文。

3、了解并掌握在本单元出现的各种写作手法,表达手法,记叙方法,表现手法,象征手法,以及人物描写手法等。

4、正确理解文言词汇以及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流畅自如的翻译简单的文言文为白话文。

5、理解本单元各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并能正确的人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体验生活,思考生命。

树立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

6、加强习作的训练,把本单元所学知识运用于写作训练中去,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和各种写作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本单元知识点、知识机构:

《在的那边》

一、词语积累

痴想:

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

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

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

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

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

依旧。

喧腾:

喧闹沸腾。

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二、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

三、文章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

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四、文章思路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想望。

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

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

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诗中已经自然分层。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的意思。

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

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五、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理解时要弄清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关键是“海”与“山”,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重重的山”,说明人们起初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失所望,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词语积累

耸立:

高高地直立。

峭壁:

陡直的山崖。

灌木:

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如荆、玫瑰、茉莉等。

颤抖:

哆嗦;发抖。

迂回:

回旋;环绕。

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

嘲笑:

用言辞笑话对方。

恐惧:

惧怕。

屡次:

一次又一次。

疲乏:

①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

②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

灰心丧气:

(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应付:

①对人对事采取方法措施。

②敷衍了事。

③将就、凑合。

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意思。

二、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耸立(sǒng)峭壁(qiào)凸(tū)颤抖(chàn)

嶙峋(línxún)晕倒(yūn)迂回(yū)目眩(xuàn)

啜泣(chuò)纳罕(nà)小心翼翼(yì)屡次(lǚ)

三、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四、文章思路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全文共23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13):

冒险。

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不得上,下不敢下。

第二部分(14~22):

脱险。

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

感悟。

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五、记叙的技巧

本文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注意前后的伏笔与照应,使得文章记叙很周密。

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

文章多次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

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

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

文中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蝉》

一、字词积累:

1、积累:

零落断续收敛宽恕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二、写作方法: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蝉鸣;第二部分

(2):

厌烦;

第三部分(3-6):

生命;第四部分(7):

宽恕。

四、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五、鉴赏: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

起——承——转——合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

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托物言志:

蝉——生命感悟

六、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贝壳》

一、字词积累

精致、一丝不苟、脆弱、卑微

二、文章主旨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

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三、写作技巧:

托物抒情,以小见大。

四、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总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

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紫藤萝瀑布》

一、词语积累

辉煌:

光辉灿烂。

文中形容花色的艳丽。

迸溅:

向四外溅出或喷射。

终极:

最终,最后。

挑逗:

逗引;招惹。

沉淀:

比喻凝聚,积累。

文中指想像中的紫颜色沉到花穗的下部,显得深。

仙露琼浆:

神仙饮用的汁液。

文中形容花托中的物质。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

焦虑:

着急忧虑。

繁密:

多而密。

宁静:

(环境、心情)安静。

梦幻:

梦境,比喻美妙的境界。

稀落:

稀少。

伶仃:

①孤独;没有依靠。

②瘦弱。

文中形容紫藤花的稀少。

遗憾:

①遗恨。

②不称心;大可惋惜。

盘虬卧龙:

文中形容枝干的回旋盘绕,弯弯曲曲。

花舱:

文中把花瓣想像为帆,把花瓣下边“尖底”的花托想像为花舱。

二、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迸溅(bèng)挑逗(tiǎodòu)沉淀(diàn)琼浆(qióng)

伫立(zhù)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穗(suì)

绽开(zhàn)酒酿(niàng)嚷嚷(rāngrang)枯槐(huái)

三、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对如今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写,追忆十多年前(“文革”时期)紫藤萝在一种极“左”思想的驱遣下被砍的遭遇,揭示其象征意义: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文中写花实际上是写人,写由人组成的社会。

一片繁茂的花象征着当前社会的繁荣昌盛和充满活力,同时也是借花来赞美生命的美好与顽强。

四、文章思路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组成,层层深入,表达主旨。

第一部分(1~6):

看花。

侧重描写紫藤萝花的盛开景象,按花瀑、花穗、花朵的顺序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

这一部分写花由“大”到“小”,有严密的顺序。

第二部分(7~9):

忆花。

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与生的喜悦”,再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

第三部分(10~11):

思花。

作者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五、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篇文章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和想像因素,大量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文章的标题“紫藤萝瀑布”就是一个比喻,作者用瀑布形象而贴切地表现出紫藤萝的盛大、灿烂、流动的特点。

文中还有很多比喻,如“紫色的大条幅”、“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等等。

文中运用得更多的是拟人手法。

如“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它们在笑……它们嚷嚷”等等,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无限生机;又如(花朵)“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暗示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惶惑与不安。

另外,作者还运用通感、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写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向人的心底”,表现出自己观花赏花时心情趋于宁静平和的细微感受;用“浅紫色”来形容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逸无形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在人们面前。

作者用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花繁枝茂相比,并从中感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

六、含蓄地表达感情

本文作者对感情的表达很注意分寸,她没有将感情宣泄得慷慨激昂、大悲大喜,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折磨,也只是淡淡地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表达自己的感受;对那时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

对于小弟的病症更是不着一笔,将自己悲痛欲绝的感情用“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一句带过。

但是,作者这样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不是感情不深沉不真挚。

作者的出身、性格、教养使她能节制、含蓄,而这种感情上的节制,使她能理性地深刻地洞察到生命的本质。

《童趣》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è癞lài虾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

(2)徐喷以烟徐:

慢慢地。

(3)鹤唳云端唳:

鸟鸣。

4)以土砾凸者为丘砾:

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林:

树林。

(6)兴正浓兴:

兴趣。

(7)方出神方:

正。

(8)驱之别院驱:

赶。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强通僵解释为僵硬

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1)成语:

明察秋毫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成语:

怡然自得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成语:

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点拨:

注意“藐”“壑”等字笔画较多。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自己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4)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三、重点段

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是清(朝代)文学家沈复。

2.《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等童年趣事。

(五)本单元教法学法:

本单元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单元具有定式定位的意义,在教学中要争取一个好的开头,始终坚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者。

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努力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偶遇交际能力,写作能力。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考点指导

在以上归纳的知识点中本单元考点有以下内容:

1、每课的“读一读,写一写”及课下注字词的拼音、词意的积累与应用。

2、区分诗歌、散文的文体

3、象征手法、倒叙写法、欲扬先抑写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写法

4、表达方式,比喻的修辞,写景言志文章的欣赏,学会概括文章的主题

5、文言文的积累以及文学常识。

第二单元教材梳理

刘正友

(一)单元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从内容上说主要是以人生的理想、信念、意义、价值为话题的文章,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本单元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而在形式上则仍然是以散文为主要文学体裁,以记叙文为主要文体,同时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扩大学生视野对古文中外有一定的了解。

(二)编排意图:

本单元仍然以人生为主题,是第一单元的延续。

不过所选五篇文章则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

这些内容都要严肃深刻,理想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

其编排意图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更近一层,就是要引发学生对人生的理想、信念、意义、价值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生命的真正真谛。

(三)本单元重难点:

1、生字词,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生字词的积累量。

所以初中阶段生字词的教学永远都是一个重点。

所以本单元生字词的教学就是一个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2、阅读,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要从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语文。

3、了解并掌握在本单元出现的各种写作手法,表达手法,记叙方法,表现手法,象征手法,以及人物描写手法等。

4、正确理解文言词汇以及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流畅自如的翻译简单的文言文为白话文。

5、理解本单元各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并能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加强习作的训练,把本单元所学知识运用于写作训练中去,包括对人生的理想信念的理解和各种写作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本单元知识点,知识机构:

《理想》

一、词语积累

蜕化洗濯倔强玷污扒窃诅咒无精打采改邪归正可望不可即

二、文章主旨

这首诗从多角度赞美了理想,阐述了理想丰富的内涵,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修辞手法

比喻: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排比: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顶针: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拟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四、文章思路

第l节,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

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第6节,理解“获得”与“牺牲”“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第9节,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第12节,表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