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581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docx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

语文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最新教案3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唐诗宋词选读滕王阁序》教案35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

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

 

【二】背景介绍 

1、 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

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 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

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

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

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3、 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三】 熟读课文 

1、听录音 

2、指名朗读,正音。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那么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3、齐读 

【四】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

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

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

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

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五】 研习第一段 

1、根据课文注释,翻译本段。

 

补充注释:

 

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

故:

旧 

地接衡庐   接:

接壤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

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

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

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

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高朋满座   高:

尊贵 

腾蛟起凤:

《西京杂记》中说:

“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

”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2、赏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称名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

----具体写地理位置。

 

“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表达,又升华了情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又变而为四字短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

【一】在写作方法上,由平和的表达转为抒情;【二】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腾蛟起凤”和“紫电清霜”两句,接着写来宾。

句式又变成四六式,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婉含蓄。

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3、小结: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 “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采星弛” “物华天宝……” 〔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六、 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点名背诵  

【二】骈体文有关知识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

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

即对仗。

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

 A 雄州 雾列,俊采 星驰。

  

B 披 绣闼,俯 雕甍。

  

C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E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

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

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

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

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

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

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请同学们找出例句。

  

例:

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三】学习第二三段 

1、口译本段内容 

补充注释:

 

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

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彩彻区明   彻:

普照 

雁阵惊寒   惊:

被……惊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

时间。

属:

是。

 

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

因而。

尽:

干涸。

寒:

寒冷。

清:

澄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

山岚。

凝:

凝聚。

暮:

傍晚。

紫:

呈现紫色。

 

即冈峦之体势   即:

依附。

体势:

态势,形势。

 

2、分析鉴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

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表达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用三字句,加快节奏。

“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

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

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3、小结 

本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四】解读【四】五两段 

1、 翻译本段 

补充注释:

 

四美具   具:

具有,都有。

 

而难并   并:

会聚一起。

 

穷睇眄于中天   穷:

望尽。

中:

最高处。

 

极娱游于暇日   极:

尽情。

娱游:

欢乐。

 

兴尽悲来   兴:

兴致。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

悲怜。

失路:

迷路,不得志。

 

屈贾宜于长沙   屈:

被……贬谪。

 

所赖君子见机   赖:

依赖。

 

老当益壮:

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穷且益坚:

且:

反而。

 

不坠青云之志   坠:

抛弃。

 

2、鉴赏 

“甫畅”和“遄飞”,都说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

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

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情意绵绵。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么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

“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

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说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3、小结 

第四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第五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第三课时

【一】点名提问,复述二至四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六七段 

1、翻译课文内容。

 

补充注释:

 

一介书生    介:

个 

等终军之弱冠    等:

等同。

弱冠:

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有怀投笔  怀:

心思。

 

奉晨昏于万里    奉:

侍奉。

 

接孟氏之芳邻    接:

结交。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

美好。

再:

第二次。

 

兰亭已矣    已:

过去。

 

奉承恩于伟饯   于:

在。

 

是所望于群公    是:

这。

于:

对。

 

敢竭鄙怀   竭:

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2、鉴赏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

〔参见后面附录〕 

“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

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路出名区”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弃官事父,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杨意”“钟期”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

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3、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说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说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三】写作特点分析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

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

“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

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表达;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表达或抒情的展开部分。

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

这样,全篇的行文。

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

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对偶的情况,下面举几个别的句式。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

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

“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

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

〔以上“觉”“识”“屈”“曲”“乏”“落”“一”“色”“极”“日”为人声字,算仄声;“共”古代为平声字,“暇”古代为去声字。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

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

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

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警句品味 

例:

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四】作业 

1、背诵

2、黄皮书 

附 

【一】我国九大名楼 

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历代屡毁屡建。

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楼”。

 

岳阳楼 

是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北宋岳阳郡守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

岳阳楼曾多次兴废,清代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解放后整修一新。

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市南湖湖心岛上,于五代吴越钱元潦所建。

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49年),从湖滨移至湖中小岛。

四面临水,晨烟暮雨,风物清华,堪称胜景。

 

镇海楼有三:

 

1、浙江杭州吴山东麓(吴越旧城之南门)。

原名为朝天门,元改称拱北楼,明始换为镇海楼。

楼上眺望钱塘江,历历在目。

 

2、福建越王山(屏山)顶的镇海楼明洪武二年(1365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高约20米,过去海船昏夜进口,都以此为标志。

 

3、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楼高五层,登高远望,全市尽览。

解放后重新整修,辟为博物馆。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莆州镇城西南,系北周(557─581年)大将宇文护守城时所建,元初倒塌,目前正修复中。

 

甲秀楼 

在贵阳鳌头矶上,明万历年间兴建,清代屡有修筑。

 

望江楼,在东南的锦江南。

已辟为望江公园。

园内有丽阁、濯锦楼、呤诗楼等,均系清代所建,绚丽玲珑。

具有江南庭园特色。

 

太白楼 

在安徽马鞍山南长江岩翠螺山麓的采石矶上。

唐元和中始建,宋、元、明、清屡毁于兵火,清光绪重建。

 

大观楼 

位于云南昆明滇池北岸,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后毁于战火,同治时重建。

楼阁耸峙,绿树成荫,有揽胜阁、涌月亭、观稼堂及“蓬菜别境”等胜景,已辟为大观公园游览胜地。

 

【二】名楼诗作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南昌历代名称 

南昌自形成都市以来,历朝历代也曾更名多次,所以其名称也委实不少,屈指算算,包括俗称在内,不下十多个,诸如豫章、洪都、灌城、钟陵、龙兴等等。

 

南昌历史悠久,远在五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在这里开拓、生活和栖息。

由于古文献的贫乏,那原始居民点的名称我们无从知道,但名称是一定有的。

据可考的文字,夏、商、周时期,南昌地区为扬州之城。

春秋战国属吴楚。

秦代属九江郡。

旧史学家们每每称之为“南蛮”之地。

南昌政区独立设置始于汉代。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灌婴大将军率兵南下,进驻南昌;六年〔前201〕立豫章郡,领十八县〔辖城相当于今江西省境大部〕,郡的治所设于南昌县中,希望以这一块“南方昌盛”之地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缰”。

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缰”之意,“南昌”之名始此。

从此这块“南蛮”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称。

据传,灌婴大将军是南昌城的创筑者,故俗称南昌城为“灌婴城”和“灌城”。

 

自西汉以来,南昌一直是郡、州、道、路、府、县的治所,故人们或以郡名,或以州道名,或以路府名,或以县名,但都是指南昌这块地方。

莽新的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南昌县易名宜善,故南昌又有了“宜善”一名。

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那么为豫章,以郡治所名那么为南昌。

隋开皇九年〔589〕罢豫章郡置洪州,治豫章〔南昌县改〕,从此南昌又多了一个“洪州”之名。

唐至德元年〔756〕,豫章郡名章郡,“章郡”又成了一个名称。

唐宝应元年〔762〕,豫章县改名钟陵县,帮南昌又称“钟陵”。

南宋、元朝,洪州为隆兴府、隆兴路、龙兴路,治所为南昌、新建,这样一来,“隆兴”、“龙兴”、“新建”的新名称又出现了。

明代初年,龙兴路改江都府,所以南昌又称“洪都”〔王勃《滕王阁序》中亦有“洪都新府”之句〕。

此外,赣江,古亦称章江,所以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称为“章江城”、“江城”。

因南昌八一起义而被人们称之为“英雄城”、“八一城”。

 

【四】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 

王勃作《滕王阁序》一般定为26岁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时而作〔如清人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及一般的教科书〕。

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如此流传千古的美文会出自一年仅14岁的少年之手。

实际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动的记载: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

‘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曰:

‘星公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沈吟不言。

又云: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其实,我们怎能把王勃这样一个“六岁属文”、“九岁读颜氏汉书”、“十岁包综六经”的天才少年,与一般少年等量齐观呢?

《滕王阁序》中一再申说:

“童子何何知,躬逢胜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等语,都说明作者是个未成年人,与王勃后期的心态、境遇不合。

况且,他晚年〔王勃死时仅27岁!

〕早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四海扬名,都督阎公岂能“不之信”?

杨炯《王子安集序》云:

“年十四,时誉斯归。

”这“时誉”不正是指王勃写了《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的事实吗?

 

    【五】《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表达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