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807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项中“洎”读“jì

”。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互:

交互。

盖失强援盖:

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

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

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

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

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

如果。

B项中“厌”应为“满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

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

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

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

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①被打破,被攻克;

②攻克;

③解除,破解;

④被攻占,被攻克;

⑤攻克,攻破。

[来源:

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④⑥[来源:

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

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

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A项,表顺承/转折;

C项,因为/用;

D项,表列举/那么。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

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来源:

K]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

(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

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第一问:

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来源:

(1)遮蔽 

(2)挺身而出 (3)暗中 (4)发展到……

14.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

“休息”即休养生息;

“阴”是指暗地里。

15.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

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16.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

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17.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8.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