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806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docx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

工作方法(三)

 

激电中梯、激电测深

(中梯、对称四极装置)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

 

 

 

第一章基本原理

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以地下岩(矿)石的电性或电磁性质差异为基础的,利用直流或交流电(磁)场来研究地质结构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简称电法。

电法勘探所利用的岩石和矿石的电磁学性质主要有四种:

导电性,电化学性质,寻磁性和介电性质。

只要岩(矿)石与周围岩石在电磁学性质上存在着差异,就能使电磁场(天然的或人工的)分布规律发生变化。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电磁场的观测和研究,确定岩石和矿体在地下存在的形态(大小、形状、埋深等)及电性参数值,以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由于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是岩(矿)石的电学和电磁学性质之差异,其物性参数繁多,场源性质亦不同,加上观测参数(电阻率、极化率、电场、磁场等)的改变,因此电法种类很多,一般按照场源性质和方法原理进行分类,分为直流电法、激发极化法和电磁法三大类。

每类又分为许多方法,其主要如表1-1。

表1-1电法分类表

第一节直流激发极化法勘探原理及应用条件

一、直流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

向地下供直流电时,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性况下,地面两个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却随时间而有所变化(一般是变大),并在相当长时间后(几分钟)趋于某一稳定的饱和值。

断电后,测量电极间仍存在一随时间而减小的微小电位差,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后(几分钟)衰减趋于零。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而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

这种变化的附加电场,称为“激发极化场”,简称“二次场”。

(如图1-1)。

图1-1激电效应外在表现示意图

刚接通供电电流的瞬间,在测量电极间建立的电位差不包含激发极化效应,它只与岩石的电阻率以及观测装置、供电电流有关,称为“一次场电位差”△V1,一次场也就是外加的人工电场。

供电一段时间后电位差,除上述一次电位差而外,还包含了激发极化效应,称之为“极化场电位差”△V,它是一次场电位差(△V1)及一次场电位差(△V2)之和,即:

△V(t)=△V1+△V2(t)。

(如图1-2)。

图1-2激发极化特性曲线图

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存在多种假说,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产生的原因也不相同。

下面以超电压假说为例,简要说明电子导电矿物激发极化场产生的原因,如图1-3所示。

(a)未供电;(b)充电;(c)放电

图1-3超电压假说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机理示意图

超电压假说认为,电子导体的激发激化效应主要是由于电极极化而产生的。

a、未通电时,含有金属导电矿物的岩石与围岩水溶液接触时,往往在矿物与溶液的接触面上形成均匀分布的偶电层图(图1-3a)。

b、电子导电矿物位于人工电场中时,电场将使导体内部电荷重新分布,其自由电子将沿电场反方向移动,在电流流入导体一端聚集,成所谓“阴极”,而正电荷则在电流流出端聚集形成所谓“阳极”。

对于这一过程,我们称其为电子导体的电极极化图(图1-3b)。

c、断开供电线路之后图(图1-3c),一次电场即随之马上消失,从而在地下岩石中还有电场存在,即二次电场。

如果此时将测量电极MΝ置于地面上,即可观测到一个随时间衰减的二次电位差。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就是通过研究地下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解决找矿和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生产中用两根A、B电极向地下供具有一定脉宽的连续正负方波信号时,大地下的岩体受极化,在刚接通AB电极的瞬时,形成一次电场ΔV1,供电持续一定时间之后,还可产生由地下介质的激发极化特性而产生的二次场的电位差ΔV2,此时的地下电场是一次场与二次场之和。

断电后该地质体开始放电,由于充电达到饱和时的ΔV2值和断电瞬时的ΔV2值相等,因此,用MN接收电极接收,可测得二次场电位ΔV2。

根据二次场ΔV2的幅度大小和衰减快慢,可判断异常的性质。

直流激发极化法就是根据测得的一次电位计算电阻率,根据测得的二次电位计算激化率的。

二、(视)电阻率和(视)激化率的概念

(一)视电阻率(ρs)

物理学中,一段导体的电阻(R)与沿电流方向的长度L成正比,与垂直于电流方向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

…………(1-1)

式中:

L~导体的长度(米);

S~垂直于电流方向的横截面积(厘米2);

ρ~导体的电阻率(欧姆·厘米2/米);

R~导体的电阻(欧姆)。

式中的比例系数ρ(电阻率)表示了该物质的导电性能。

在电法勘探中导体为地壳,可借用上面公式(1-1),则电阻R单位仍为欧姆(Ω),而横截面积S单位为米2(m2),导体长度L单位为米(m),所以电阻率单位改为欧姆·米(Ω·m)。

即电法中导体电阻率定义为:

对边各为1米的正方体岩(矿)石,垂直于一对横截面通电时所产生电阻的大小。

由此可见,电法勘探所描述的电阻率是表示岩(矿)石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电阻率小表示岩(矿)石导电性能好,电阻率大表示岩(矿)石导电性能差。

即:

电阻率的大小表示岩石或矿石的导电的难易程度。

(二)岩(矿)石的导电性特征

1、大部分金属硫化物、部分金属氧化物及石墨属于良导电性矿物,电阻率低,大部分重要的造岩矿物都呈现劣导电性,电阻率很高;

2、岩浆岩、变质岩和化学沉积岩电阻率值均较高;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类电阻率值均较低。

3、同类矿物、矿石和岩石的电阻率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表1-2、表1-3)。

表1-2矿物电阻率表

10-6~10-3

(Ω·m)

10-3~1

(Ω·m)

1~103

(Ω·m)

103~106

(Ω·m)

>106

(Ω·m)

斑铜矿

毒砂

辉锑矿

赤铁矿

角闪石

石墨

方铅矿

辉铋矿

钛铁矿

石英

铜兰

赤铁矿

黑钨矿

辰砂

长石

磁铁矿

赤铜矿

赤铁矿

褐铁矿

云母

磁黄铁矿

白铁矿

锡石

蛇纹石

辉石

辉钼矿

软锰矿

闪锌矿

方解石

黄铁矿

菱铁矿

铬铁矿

石榴石

辉铜矿

铬铁矿

黄铜矿

表1-2岩石电阻率表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岩石名称

电阻率(Ω·m)

岩石名称

电阻率(Ω·m)

岩石名称

电阻率(Ω·m)

泥岩

10~102

花岗岩

102~105

泥质板岩

10~103

粉砂岩

10~102

正长岩

102~105

结晶片岩

102~104

砂岩

10~103

闪长岩

102~105

大理岩

102~105

泥页岩

102~103

辉绿石

102~105

片麻岩

102~104

石灰岩

102~104

玄武岩

102~105

石英岩

102~105

辉长岩

102~105

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是岩、矿石具有电性差异,对于电阻率法就是利用岩(矿)石电阻率的差异。

野外通常采用四极装置测定。

当地下电场控制的范围内仅存在一种岩石,并且它的导电情况是均匀各向同性时,获得的电阻率值可视为岩石的真电阻率ρ。

若电极不是布置在一种岩石上,或虽布置在一种岩石上,但电流分布的范围已涉及到不同电阻率的岩石时(实际情况基本如此),仍按在均匀岩石中测定电阻率的方法,获得的电阻率就不是某一种岩石的真电阻率,而是各种岩石电阻率的综合反映,称为“视电阻率”,用符号“ρs”表示,单位仍为姆·米(Ω·m)。

(三)视激化率(ηs)

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改变供电电流,二次电位差都与极化场电位差成正比,而没有非线性和正、反向极化的差异,也即:

△V2=η△V。

比例系数η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称之为“极化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于是△V2=η△V改写为:

……….(1-2)

式中:

△V是达到饱和值的极化场电位差,

△V2是断电瞬间(没有延迟时间)的二次场电位差。

因此,极化率(η)的物理意义是:

岩石在外电场的激发下,二次场与极化场的比值。

它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当地下存在两种或多种极化率不同的岩石时,比值△V2/△V是在供电电流分布明显范围内,各种岩石极化率的综合反映,称为“视极化率”ηs,即:

………(1-3)

公式形式和式中参数意义与公式(1-2)相同。

应当指出,在野外实际测量中,△V2的观测都是有延时的(200ms等,仪器可设)。

△V2(200ms)较△V2(0ms)已有一定程度的衰减,计算出的实测ηs值与理论值间将差一个系数。

但如果整个工区各点的观测都采用相同的延时,则此系数各点相同,观测得到的ηs异常形态不变。

如果测物性也用同样的延时,则视极化率ηs与地下岩矿真极化率ηi的关系也是统一的。

同理,在采用短脉冲供电或测量△V2(t)衰减曲线对时间的积分时,只要所有观测都采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则结果仍是统一的。

因此,野外生产中,同一测区观测参数要统一。

三、影响(视)电阻率、(视)极化率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视电阻率(ρs)的主要因素

影响岩石和矿石电阻率的因素可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于金属矿物它们是靠金属矿物中的自由电子导电的,称为电子导体;另一类对于岩石,它们是靠其空隙中水溶液的离子导电的,称为离子导体。

1、岩、矿石本身(内因)

(1)岩、矿石本身电性。

(2)矿物成分不同。

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每种岩石或矿石都是由许多种矿物组成的,而矿石中金属矿物的含量往往较岩石要大的多,这就是造成岩石与矿石间电阻率差异的根本原因。

岩矿石中含导电矿物越多其电阻率越低。

(3)组成矿物颗粒结构。

当导电矿物呈致密块状或细脉相连时,则便于电流流通,其电阻率就小,反之当导电性矿物呈浸染状分布时,由于导电性矿物被不导电性矿物隔开,其电阻率就高。

另外,当导电性矿物呈细脉或片状定向排列时,如电流方向平行细脉方向,电阻率则小,电流方向与细脉垂直时,电阻率则大。

岩(矿)石电阻率随通电方向而变化的这种性质,称为导电介质的“各向异性”,如果岩(矿)石电阻率不随通电方向变化而变化,则称“各向同性”。

金属矿产普查及勘探中,岩石中良导矿物的含量及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

(4)岩、矿石湿度及水溶液性质。

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属劣导电矿物。

尽管组成岩石的矿物电阻率很高,但是由于离子导电的结果还是能导电的,其导电程度的好坏随岩石的湿度及空隙中含盐水溶液的浓度而变化。

岩石湿度及含盐水溶液浓度越大,电阻率越低。

水文、工程地质调查以及沉积区构造普查及勘探中,岩石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及矿化度等成了决定性因素。

(5)岩、矿石的温度、压力。

温度升高时,一方面岩石中的水溶液的粘滞性减小,使溶液中离子的活动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又使溶液的溶解度增加,矿化度提高;所以岩石的电阻率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地下岩石在受力的过程中,随着所受挤压力的增加,岩石孔隙度变小,电阻率增大。

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中结晶水脱出,电阻率会下降。

地热研究、地震地质及深部地质构造研究中,温度和地应力的变化却是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观测装置及外部环境(外因)

(1)不均匀体的电性、大小和产状的不同。

(2)电极位置不同。

(3)供电电极距大小不同。

(4)MN电极处的电阻率有变化。

(5)地形起伏变化。

(二)影响视激化率(ηs)的主要因素

1、岩、矿石本身(内因)

(1)岩、矿石本身极化率高低。

(2)电子导体含量。

(3)电子导体矿物的形态与分布状况。

(4)电子导体成分。

(5)离子通道大小和形状。

2、观测装置及外部环境(外因)

(1)装置形式和装置相对极化体的位置。

(2)极化体埋藏深浅、规模和产状。

(3)地形影响小,地表岩石电阻率的局部不均匀无影响(而视电阻率则相反)。

当所有岩石极化率都一致时,纯地形不会引起ηs的假异常,ηs≡η。

当起伏地形下有极化体存在时,地形只使极化体产生的ηs异常畸变,而不致消失。

第二节直流激电工作装置示意图

一、直流激电工作装置概述

直流电法中工作装置主要分为电测深、剖面和中间梯度三大类。

根据电极组合和排列形式的不同又有许多变种,其中四极装置是其最基本的装置形式。

实际生产通常采用四极装置(其它装置是四极装置的变种)测量大地电阻率和极化率的。

通过两个电极A(+I)及B(-I)向大地发射电流,建立人工电场,由电法仪器测出另外两个电极M、N间的电位差及供电回路电流I,量取AM、AN、BM、BN之间的距离,经过测量和计算可获得在电场控制范围内岩石的极化率和电阻率。

如图1-4所示。

图1-4四极装置示意图

根据公式(1-1)电阻率的定义,电法中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为:

(1-4)

式中,I为通过A、B极向大地发射的电流值,单位为安倍(A);V为M、N极间观测的电位差,单位为伏特(V);k为几何因素,与野外观测的几何排列有关,称为“装置系数”或“布极常数”,单位为米(m)。

根据电位公式(电位叠加原理)可以直接写出地面任意两点M及N的电位:

(1-5)

(1-6)

式中AM、BM、AN、BN分别为点电源A和B到M和N点的距离。

于是可求出M、N两点的电位差:

(1-7)

根据上式可以得到测定电阻率的公式如下:

(1-8)

其中

(1-9)

二、激电测深装置

电测深法是以地下岩(矿)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直流电场或脉动电场,通过逐次加大供电(或发送)与测量(或接收)电极极距,观测与研究同一测点下垂直方向不同深度范围岩(矿)层电阻率的变化规律以查明矿产资源或解决与深度有关的各类地质问题的一组直流电法勘查方法。

生产中,保持观测点不动,而不断改变电极距进行多次观测。

随着供电电极距AB的增大,电流分布的范围加深变广,ρs与ηs值就反映了该测点周围更深更广范围内电性不均匀的情况。

电测深最适于在水平成层的地电断面情况下,探测岩层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因此称之为“电测深”或“垂向电测”。

此时如果工作充分,就能够定量地求出标志层的埋深和某些电性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电测深装置有多种排列方式,如:

对称四极测深、三极测深、偶极测深等,常被采用的是对称四极测深。

对称四极测深装置(—AMNB—)

图1-5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简图

如图1-5。

在这种排列方式中MN对称地置于AB的中心两侧,原点O是它们的公共中心点。

当保持中点O是固定的时候,测量的深度是通过增加AB供电线长度来实现的。

其装置系数K值计算公式:

(1-10)

三、激电中间梯度装置(A—MN—B)

中间梯度(简称中梯)的供电电极AB是固定的,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2/3的范围内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相邻两点电位差△VMN。

此外,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是一块正方形面积)。

这种排列实用于观察所要探测的相对地表一定深度的电阻率变化(如图1-6、1-7)。

该装置又有纵向中梯(AB垂直极化体走向)和横向中梯(AB平行极化体走向)之分。

图1—6中间梯度装置

图1—7中间梯度装置简图

中梯装置中,每个测点的K值都不相同,主剖面与旁侧剖面的K值计算公式形式也不一样,比较复杂,在开展野外工作之前应事先计算好。

根据K值的基本计算公式(1—9):

再利用中梯装置中电极A、B、M、N的相对几何坐标位置(图1—8),推算出该装置K值的一般表达式(2—2)。

图1—8中间梯度装置电极几何位置示意图

(1—11)

式中,x为MN中点的横坐标位置,y为MN中点的纵坐标位置,坐标原点取在AB中点O处。

当式中y=0时,便得到主测线上K值的计算公式(1—11)。

(1—12)

第二章仪器设备

第一节仪器设计基本原理

大功率激电系统野外常用工作方式(四极装置)如图2-1所示。

其中供电系统与测量系统(接收系统)的同步方式常用的有时钟同步、脉冲信号同步(上升延、下降沿)等,如图2-2所示。

图2—1大功率激电野外工作示意图

图2-2DJF-210kw发射机与DJS-9接收机工作信号同步方式示意图

产地:

中装集团重庆地质仪器厂。

接收观测参数:

N(点号)、M(剖面号)、VP(一次场电压)、M1~M4(极化率)。

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包括:

接收机、时间域激电发送机、整流电源、模拟器和假负载。

一、发送机

DJF10-1A型10kW发送机(图2-14)是将DZ10-1A10kW(图2-15)整流电源输出的高压电源转换输出具有一定占空比和脉宽的供电方波电压,同时可显示并储存随时间变化的供电电流值。

图2-3DJF10-1A发送机图2-4DZ10-1A整流电源

仪器采用了先进的大功率模块IGBT,具有体积小、发送功率大、时序精确、

功耗小、可靠性高、操作方便等优点。

其发送电压高达1000V,发送电流为10A,因而特别适用于高阻地区或在AB大极距供电情况下的电法勘探,为加大野外勘探深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采用大屏幕液晶,随时显示正供、负供、假负载及AB供电电流的平均值,有利于随时掌握发送机的工作状态。

有时间设定,在开始工作后,可随时发送电流,每隔给定时间采集IAB值,并随同电流对应的时间一起自动存储到仪器中,工作结束后,可将存储在发送机的电流值通过仪器的串口传到计算机中,结合接收机测得的一次场VP值,可以计算出一条剖面各点的电阻率值。

二、接收机

DJS—8微机激电仪(图2-5)是新一代直流电法仪器。

它结合国际和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情况,在传统的激电仪器基础上,增加了适用的技术含量,进一步的提高了仪器的抗干扰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并利用有关的解释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解释和成图,大大提高了解释效率。

图2-5DJS—8微机激电仪面板图

第三节主要技术指标

一、仪器的基本要求

1、灵敏度高。

仪器灵敏度越高,可测的ΔUMN值越小。

2、抗干扰能力强。

要求对50Hz工业干扰信号和各种偶然干扰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以保证仪器的高灵敏度。

3、稳定性高。

野外用的仪器要求能够在相当大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范围内保持性能稳定。

4、输入阻抗高。

要使在野外接地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仪器仍能保持所需精度,仪器应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

二、技术规程对仪器的要求

《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与《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均对常用的直均对常用的直流电法仪器和辅助设备提出如下要求:

(一)仪器的技术指标

电测深法常用接收仪器的一般技术标准应达到表2-1所列技术指标。

交流大电机供电,必须配置响应的调压,整流与平衡负载装置,供电电流应足够稳定。

在数分钟内其变化值不应超过±3%;发电机外壳对地绝缘电阻应大于10MΩ,其他技术性能应符合出厂规定。

(二)导线与线架的技术指标

导线应为抗拉力强、导电良好、绝缘性高、耐磨损的被复线或矿线;供电导线电阻应小于17Ω/km,耐压强度不应小于1000V/5A;供电与测量导线的断力不应小于500N;供电导线与地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MΩ/km,测量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MΩ/km;线架应轻便坚固,转动灵活,与导线的绝缘性能同导线对地绝缘电阻。

(三)电极的技术指标

供电电极为铝箔片状电极或金属棒状电极,金属棒状电极由60~100cm,直径1.6~2.2cm的圆钢制成;测量电极组必须同质同规格,常采用铜电极、高碳钢电极或不极化电极,铜电极长60~80cm,直径1.6~2.2cm;

不极化电极有瓷罐式、塑料管式及甲电池式,其技术指标:

电化学性稳定,极差变化小于0.01mV/5min;电极表面清洁、无锈无冰渣;固定接线坚固,导通良好。

表2-1仪器一般技术指标一览表

三、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

(一)DJF10-1A发送机

输入电压:

220V、50HZ交流电(用市电或发电机)。

输出电压:

50V、100V、200V、300V、500V、700V、1000V。

节拍选择:

T=1~64秒。

最大输出功率:

10kW。

输出电流:

0.1A~10A。

电压纹波系数:

<5%。

供电电流指示精度:

±1%。

仪器工作电源:

220V交流。

仪器功耗:

<100mA、<1W。

仪器使用环境条件:

-10℃~+45℃,相对湿度小于93%。

存贮温度:

-40℃~+60℃,湿度90%RH(+40℃)。

AB接地电阻:

>5Ω(50V/10A)。

带供电极性指示和直流电压指示。

过流保护:

电流大于10A时保护。

发送机外形尺寸:

60cm×41cm×34cm。

发送机重量:

10Kg。

输出波形:

(如图2-6)

图2-6DJF10-1A发送机输出波形

(二)DJS-8接收机

测量电压最大值±2.5V。

测量电压分辨率0.01mV。

测量电压精度±1%±1个字(>10mV时),±0.2mV±1个字(3mV~10mV时)。

仪器启动一次可同时测量Vp和Ms值,其宽度之比为1:

2:

4:

8。

(注:

Vp为一次场电位。

Ms为四个不同延时的极化率,其中M1的取样宽度可设(取样时间最小为20mS),M1~M4取样宽度的关系为M1:

M2:

M3:

M4=1:

2:

3:

4。

基本宽度为20ms:

40ms:

80ms:

160ms。

M1+M2+M3+M4的取样宽度之和必须小于供电方波宽度。

M1、M2、M3、M4宽度是可变的,是以×1、×2、×4和×8四种倍率来变化,相应的宽度如图2-7、表2-2所示。

图2-7DJS-9接收机采样示意图

表2-2M1~M4取样宽度的关系

仪器电流精度±1%±1个字。

供电周期1~60秒任选。

占空比:

与发射信号相对应。

极化率测量Ms≤3%时,为±0.3%±1个字;Ms≥3%时,为±2%±1个字。

重复测量次数1~10次任选。

延迟时间100ms~1000ms可任意设置,最小为100ms,以上任意选如120ms,150ms,200ms等。

(图2-6所示的td)

对50Hz工频压制优于60dB。

输入阻抗>50MΩ(5MΩ)。

自然电位补偿范围:

±1000mV。

数据存储容量128KB。

整机工作温度-10℃~+50℃。

第四节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一、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接收机

(一)仪器故障检查诊断

如果仪器发生故障可利用本机的诊断程序检查:

1、首先检查电池电压,按辅助键,选择1电池测量,显示BAT9.6V为正常,如果出现忽大忽小或有时不显示,很可能是电池接触不良,也可能是电池盒引线松动。

2、测量电池电压正常,但测量其他参数不准确或差异很大,故障出现在A/D转换之前可检查各运算放大器、滤波器及D/A转换情况。

3、是否提供各级静态工作点,各控制信号。

4、如果发送机部分不工作,检查控制信号是否正常,快速熔断器是否断,VMOS管是否坏。

5、供电电流大于5A,显示△!

电流大于5A,继续测量是、否。

6、发生过流保护时,显示△!

过流中断保护,请关机检查。

重新测量时,需要关机一次,并将高压断掉,经检查排除故障后,再开机。

7、测量电池电压正常,但测量其他参数不准确,或差异很大,检查M、N电极是否接地良好及不极化电极中的硫酸铜溶液是否饱和。

8、如果供电部分不正常,检查A、B是否短路(因本机有过流保护功能,一旦发生过流,只有关机后,再开机方能重新供电),保险管是否已断或接触不良,IGBT管是否已坏。

可测IGBT管C、E两极是否被击穿、短路,或按测量键,用万用表检测G、E两极应大于+10V正方波输出。

如有10V输出,说明供电脉冲正常,可能是IGBT管有问题。

9、串行口RS—232不能通讯,检查通讯电缆是否断线,通讯口连接与设定是否一致。

电缆连接方式:

七芯快速插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