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810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崔燕

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

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摘要

“走出去”发展战略是近年来社会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从过去的单纯的“引进来”战略到现在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并举,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领导层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毅力。

民营企业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走向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拓展其生长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产权相对清晰、机制灵活等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之一。

研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有文献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涉及民营企业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我国对外经济转型时期,民营经济又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崛起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本文认为研究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将为民营经济的下一次腾飞,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字]民营企业;

东盟自由贸易区;

直接投资;

ABSTRACT

“Going一out”strategyisahottopicofthesocietyinrecentyears,andhasarousedtheattentionfromeachside.Fromdeveloping“going-out”strategyonlyinthepasttodeveloping“coming-in”and“going-out”simultaneouslyatpresent,wecanseeourleaders’determinationandwillpowertothereformandopeningpolice.

Aftermorethan20years’development,thenon-state-ownedenterpriseshavealreadybecomeanimportantcomponentofnationaleconomy.Underthegreatenvironmentopentotheoutsideworldofourcountry,itistheinevitablechoicethatthenon-state-ownedenterprisesexpandtheirdevelopmentandgrowthspacetomovetowardtheinternationalmarket.Thisisalsodeterminedbymacroscopiceconomicenvironmentofthepresentstageinourcountry.Comparedwithstate-ownedenterprise,thenon-stateownedenterpriseshavetheadvantageofclearpropertyright,flexiblemechanismandsoon,andhavetheabilityandconditiontobecomeoneofthemainbodiesof“going-out”inourcountry.

TheexistingliteratureswhichstudyoutwarddirectinvestmentofChineseenterprisesmainlyrelyonstate-ownedenterprise;

thereisrelativelylessresearchrelatedtothenon-state-ownedenterprise.Inthetransitionperiodofforeigneconomicofourcountryandunderthegreatbackgroundofprivateeconomy’semerginginnationaleconomydaybyday,thepaperfingersthatithasveryimportantmeaningtostudyoutwarddirectinvestmentofthenon-state-ownedenterprises,andthiswillmakeimportantcontributiontopromoterapiddevelopmentofprivateeconomynexttimeandpromotetheprosperityofourcountryfu

目录

一、引言·

·

(1)

二、理论研究框架·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2)

2、产品周期理论·

(3)

3、市场内部化理论·

(4)

4、边际产业扩张论·

(6)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2、技术地方化理论·

(7)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

(8)

四、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0)

(一)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优势分析·

(二)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劣势分析·

(12)

五、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13)

(一)人才资源战略·

(二)品牌战略·

(三)融资战略·

六、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一、引言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已经15年,在这期间,双方经贸关系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贸易额由1991年的80亿美元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1304亿美元,增长了15倍,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也不断扩大,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

但是和东盟国家的对华投资相比,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比例仍然很小。

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

2005年7月20日,中国和东盟各国按照协议,开始全面降低关税,双方自此走进了一个贸易投资的黄金期。

根据自由贸易区建设计划,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6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之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4个成员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之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也就是说到2010年将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面对这样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大市场和未来几年的大好时机,我国企业应更多地走出国门,利用东盟的各种资源为自身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平台,在东盟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为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开展更广阔的对外直接投资奠定基础。

二、理论研究框架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这篇论文于16年之后由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推荐发表,并经其导师以及约翰逊(H.G.Johnson)、凯夫士(R.E.Caves)等学者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

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种纯粹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较多存在的市场条件是不完全竞争。

这里说的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和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美国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中才能拥有和维持各种垄断优势,取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垄断利润。

海默及其垄断优势论被西方公认为开拓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

这一理论的突破在于:

首先,它摒弃了古典西方经济学中自亚当·

斯密开始的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假设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市场缺陷与境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内在关联着眼进行考察,创立了境外直接投资研究的崭新体系。

其次,它将境外直接投资与境外证券投资区别开来研究,明确指出不能用国际间利率差异来解释境外直接投资,这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局限性,而且能较好地解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和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问题。

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不足和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其一,它是以战后美国制造业等少数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是美国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创办跨国企业的经验分析与描述,其理论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难以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

其二,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要发展境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有偿的技术转让或出口来获得那些潜在的收益。

2、产品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农(R.G.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进一步作了修正。

其间,威尔斯(L.T.Wells)等美国经济学家也发展了这一理论。

佛农把产品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1)产品创新阶段。

此时的产品具有新颖性,因市场上尚无竞争对象,故价格偏高仍有需求。

在这一阶段,由于创新国企业掌握着技术秘诀,最安全最有利的抉择是在国内生产,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出口的方式得到满足。

由于其他国家尚未掌握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所以无法生产,更谈不上竞争。

(2)产品成熟阶段。

此时产品已定型,国内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增多,市场竞争加剧,成本和价格问题日趋重要。

为了拓宽销售市场,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同时也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创新国企业开始境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

投资区域一般选择那些技术水平较先进、劳动

者素质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并与本国需求类型相类似的国家和地区。

(3)产品标准化阶段。

此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创新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已经完全丧失,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成为竞争的关键。

因此,创新国企业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一般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3、市场内部化理论

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在1976年合作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在1981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内幕》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巴克利和卡森认为,市场内部化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由于中间产品交易困难而产生内部化。

这里讲的中间产品不仅指半成品和原材料,而且包括具有专利权的技术和人力资本中的各种知识、信息。

前者依靠外部市场供应不仅来源渠道不稳定,质量不可靠,而且价格变动大,交易成本高。

后者的实际价值和效果难以确定,从而使买方难以接受其报价;

即使成交,买卖双方都存在泄密的可能,使技术为社会所共享。

面对这些中间产品交易的困难,企业将力求使中间产品在其体系内实行内部化转移。

(2)由于外部市场失效而产生内部化。

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外部市场失效,使企业难以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

于是,企业需要用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使资源和产品在企业内部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3)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内部化。

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一般包括:

发现中间产品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合约双方责权的成本,接受合约的有关风险,有关市场交易应付税款等。

此外,政府对汇率、关税的干预也构成成本。

如果这些成本大于内部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必然采取内部化。

当这种内部化过程跨越了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际间实行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就是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过程,正是市场内部化的动机促成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基础可溯源于科斯的产权经济学理论。

英籍学者科斯(R.H.Coase)在1937年撰写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指出,由于市场不完善,缺乏效率,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各项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即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就能节省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当然,科斯的这些思想,最初只是用来说明企业在一国内的组织规模扩展的。

巴克利和卡森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们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原理引入了境外直接投资领域,首次从企业组织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境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这种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战后各种形式的境外直接投资,包括服务性行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形成和发展。

尤其是它着重强调了技术保护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得理论的分析更加接近了现代企业的跨国投资实践。

但是,内部化理论单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寻找其从事境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这就使其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商品经济产生后,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就已存在,而境外直接投资只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内部化优势并非境外直接投资的初始动力。

此外,该理论把发达国家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仅仅归结为节省市场交易成本,淡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跨国企业本质和特征的认识,这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

4、边际产品扩张论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其1977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

小岛清认为,海默等人将境外直接投资视为寡头垄断企业发展和扩张的必然结果,境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外扩张使寡头垄断体制得以生存、巩固和扩大,这种解释符合美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

从日本的情况看,境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是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

劳动密集型技术,这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明显区别。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核心是:

境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这些边际产业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等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从而扩大两

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创造条件。

与其他境外直接投资理论相比,边际产业扩张论有明显的特点。

它否定了垄断优势因素在境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运用与东道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标准化技术,这样既容易在境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而且保证本国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通过扩大出口来拓展国外市场。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特征:

一是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以适应需求量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市场。

二是接近市场的优势,尤其是与母国联系密切的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上更具优势。

三是低价营销优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用低价营销策略。

小规模技术理论同时认为:

由于世界市场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即使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中小企业,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为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技术变动过程中主动性的技术创新为其带来了竞争优势。

表现在:

第一,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与一国的要素成本和资源禀赋相联系。

第二,这种技术创新能使企业生产更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市场需要的产品。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往往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且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第四,这种竞争优势还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以及民族或语言的联系。

该理论从技术层次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可能性。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

东盟是个区域性国际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迄今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1.政策上的机遇。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目的之一是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更加便利,继而促进投资。

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抱有很大希望。

他们在重要口岸上兴建经济特区,面向中国招商,在首都等重要城市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国企业前去投资。

这些优惠的投资政策势必会决定在东盟投资比在其它地区投资更有利。

2、市场的机遇。

首先,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不仅可开发东道国当地市场,而且按其原产地原则,当在东盟投资量达到40%时,生产出的产品就可享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税优惠,这样实际上就是直接地针对整个东盟的5亿消费者市场。

其次,在东盟的直接投资可绕过东盟以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实施的种种贸易壁垒,提高出口总量。

中国通东盟建立如此紧密的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民营企业上网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许多机遇。

3.广泛参与竞争的机遇。

我国民营企业投资于东盟,不仅直接同东盟企业竞争,还要面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

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民企的成长,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国际化意识。

这种竞争环境在国内不曾有过,对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难得机遇。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

1、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产业结构相似性大

按照现代技术经济理论,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

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就越大。

因为,处于同一和近似的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国家(地区),其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而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

正是由于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尤其是与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的发展水平非常接近,在大分类的产业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均以采矿、纺织、仪器、轻工制造为传统工业部门,以电子、汽车、汽车装配或飞机装配等为新兴工业,都在努力强化外向型制造业,因此,在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方面要高于他们各自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水平。

2、气候、资源条件接近,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气候多为热带、亚热带气候,水资源较为丰富,除新加坡外,其他各国的矿藏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煤、铁、铜、石油、铅、金、银、宝石等均有较大的储量。

其产业结构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

又由于除新加坡、文莱外,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因而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与中国一样,都积极引进和接受外国的技术、设备转移,采用国外的原材料生产家用电器等高价值的生活必需品。

3、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华人多,华人在文化传统、消费

行为和生活习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导致了其产业结构也

具有相似性。

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相连,各国人民之间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从19世纪开始,大批华人流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目前,东盟十国有华侨华人2000万以上,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集中、人数也最多的地区之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尤其是深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其价值观念、道德取向,乃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语言、消费偏好等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和共同之处。

这些都成为这些国家在进行初始的产业选择时必须共同考虑的因素,使它们与中国的主导产业带有相同或类似之处。

四、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优势分析

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有人主张采用“先贸易,后投资”这一传统的国际化经营步骤。

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曾有过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应循序渐进。

但我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开展投资与在其它地区开展直接投资有所不同,具有一系列相对优势。

因此,很多民企完全可选择跳跃式开展跨国经营,即直接开展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我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区位优势。

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跨国公司在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或区位优势的前提下可进行跨国经营。

我国民营企业在前两方面有所欠缺,但对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无疑具备较强的区位优势。

东盟各国在地理位置上与我国为近邻,对东盟的投资符合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先投向较近国家,再向较远国家扩展的一贯做法。

此外,东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东盟国家与中国具有亲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