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111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题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极端气象事件

  B.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C.

  D.由于

3.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

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文言文:

汪琬《书沈通明事》)

 

5.三实一虚,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之“率”(都,全)。

7.“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8.翻译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鉴赏】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

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

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

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

地理志。

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

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

”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默写

 

⑴里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⑷《赤壁赋》里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⑸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⑹苍山如海 雄关漫道真如铁《忧秦娥·娄山关》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上善若水

 

 

张笑天

 

 

  上善若水,应当是一个哲学命题。

尽管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表面是说水,而后面所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却无疑是喻人的,是在告诫人们,其安身立命,人也应像水一样,随遇而安,善于处低洼之地,心若止水。

 

 

  上善,当然不是一般的善,而是最高的善,水善于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李耳认为,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目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也许是当今为善不举,人们才屡屡呼唤善的回归,电视屏幕以及城市广告趋之若鹜,“上善若水”出现的频率奇高,成为商家赚钱的工具,连卖房子也打“上善若水”招牌,且常与“厚德载物”联用,有时让人一头雾水,老子如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这次的都江堰之行,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也有“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我在试猜,是实指水吗?

是在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水文化精神?

我想都是吧。

这一次,我当然希望不被愚弄和亵渎。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脚步跨越几千年,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你站在鱼嘴、飞沙堰,置身摇晃的安澜索桥上,或在伏龙观俯视从宝瓶口喷涌而下的激流,你会有恍如隔世之感。

岷江水几千年如一日,奔腾而下,水声宏大,吼声如雷,一如往昔。

 

 

  科学发展了,技术先进了,我们今天也许不屑于李冰时代的原始手段,靠火烧、水浇裂石开山,切断玉垒山,凿离堆、修飞沙堰,会被今人视为“原始”,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高坝那样令人惊叹的同时,也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回游的线路,用不着把鱼儿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出来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长大,人活得很累,鱼儿也跟着累。

 

 

  都江堰这带有蛮荒色彩的工程,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不曾淹没地下的文物,也用不着担心它会改变气候、诱发地震,它才是生态的杰作!

 

 

  这几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很时髦,祭古狂潮席卷中国,黄帝、炎帝、大禹、孔子、老子纷纷被抬出来顶礼膜拜,为争历史名人“故里”,口水战连年不休,他们既不是真心承袭文化传统,也不是保护文化遗产,炒作的功利目的极强,打着复古、复兴的旗号,背后不过是利益驱动,为官员的晋升台阶添砖加瓦。

我担心,狂潮过去,会遗下遍地垃圾。

 

 

  所幸都江堰的放水节不是这样。

他们不是单纯的祭祖,不为抢注名人故里,而两千多年祖宗留给我们、迄今仍在惠民的都江堰工程,那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还在保障川西人民的衣食之周。

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活着的文物”、“历史延续的恩泽”。

 

 

  原生态的未必先进,但它干净、持久,都江堰“分四六、平潦旱”的科学治水理念,使它像永动机一样循序、从容运转,造福于民,无疑是川东北、成都平原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这生命之泉,滚滚而来,历2264年如一日,由当初浇灌川西平原的80万亩,到今天滋润37县1330万亩的规模,怎不令人浩叹。

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成帝业”,此言不虚。

于是,都江堰放水节体现的这种对先人的追思、感恩色彩,不同于急功近利的“炒作”。

它恰是中华儿女不忘本和报本心怀的体现,令人怦然心动。

 

  历史跋涉了这么久,我们仍在吃祖宗的饭、受先人的荫庇,你怎样评价李冰在岷江的杰作都不过分。

据说,1981年那场罕见的大洪水中,两吨重的巨石被冲得如轻飘飘的皮球翻滚,人们担心的飞沙堰却稳如泰山。

 

  李冰肯定不是个功利主义者,有传说,他就任蜀郡守时已是耄耋之年,是耶、非耶,不足采信。

但如果真是这样,他更了不起,他肯定不是在制造“政绩”,寻求借此升迁也就无从说起。

都江堰不是李冰一个人的,他的众多后任父母官,不管哪朝哪代,总有许多人追踪着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管理、疏浚、修缮着都江堰工程,诸葛亮、高俭、刘熙古、卢翊、施千洋、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维修都江堰、确保天府之国年年风调雨顺的官吏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的全身塑像就矗立在伏龙观前的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他们的名字与都江堰同辉。

 

  我有幸躬逢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当然不再有当初祀水的原始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纪念、感恩、宣传,作为光大地域文明的一种手段,都江堰市因为有了都江堰和青城山,一年的旅游收入多达30个亿,这当然无可厚非,人们不能不感念李冰和大自然的厚赐,李冰赐予人们粟米,也赐予蜀民以光荣和梦想。

都江堰人视水为命,而这命的内涵就是极深的水文化特质。

史前传说中,人们既恐惧洪水,又须臾不可离开,从鲧到大禹到李冰,大概最成功牵住水怪使之驯服的,莫过于李冰了。

 

  发源于海拔6200多米的四姑娘山上的岷江,一路如难以驯服的野马,咆哮而下,洪水频仍,蜀人久为水害困扰。

是李冰锁住了这条肆虐的蛟龙。

李冰治水,摒弃传统的筑坝挡水法,采用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灌溉三大各司其职的配套工程,即使是当今水利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叹服他高超的智慧,他是盘古开天以来无坝引水的巨匠。

 

 

  于是人们有理由把祭水演化为祭祀李冰,使之神化,也正体现了人们感恩的情结。

 

  你一进入都江堰,仿佛被带进了天然“氧吧”,当你从大城市郁闷的、喧嚣的、紧张的、禁锢的罐头盒子里突然释放出来,到了都江堰,你会有醉了的感觉。

 

  我愿长久伫立在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着奔流,我觉得我的心与那波涛一同律动,我的身心被那凛冽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二为一。

 

  这样至纯的河,中国还有几条?

 

  当黄河成为泥河、长江成为黄河、淮河成为劣五类水质的黑水河,当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近海和大湖频发蓝藻快变成死水时,我仿佛就是那受了汞和重金属污染快要窒息的鱼儿,无处安身。

何处有生命之泉?

我们还拥有几块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这就是都江堰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他们有理由骄傲。

但它是否因汶川大地震而划上了终结符号,令人忧伤,我希望那些悬在人们头顶的堰塞湖会消失,让千万年的岷江大峡谷回复到“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真未凿时代。

 

  姑且不论天灾。

 

  在我们的国度,只有一个环保部呼喊、重视保护生态,这声音太微弱了。

更何况,有些地方的环保官员也在监守自盗,与危害生态者沆瀣一气,不过为了一点眼前的蝇头小利。

叫嚷环保的地方官员,往往更重视的是硬指标、GDP,或称为政绩,这才是他升迁腾达的进身阶梯,环境优劣与我何干,这是那些污染源无法根除或常以阳奉阴违手段对付的根本症结。

 

  我不妨极而言之,也许只有因噎废食才可疗此痼疾,不再把经济效益、人均收益指标与官运挂钩,上帝才会还给我们蓝天丽日、净土清水,惩罚我们的是我们自己。

 

  我在这里盘桓的几天里,大有“醉氧”之感,不舍得离去。

我想找一些污染环境的工厂,没有。

连居民都无随地遗弃垃圾的陋习,我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挑剔眼神去观察,河渠里,竟没有遍布中国的垃圾袋和废物,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岷江和河渠里野生的鱼何其多!

我们那天晚上在临河的郡府楼吃着美味河鲜,听着涛鸣的和弦,那真是一种久违了的幸福。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让污染远离现代文明的功绩,远在创造了多少利润之上,毁了我们赖以存身立命的地球,我们每个人富得流油又能怎么样!

 

  可以毫无夸张地说,都江堰是人类文明史的瑰宝,是永远灌溉着中华文明之邦的幸运之水,山水和谐,天地和谐、天人合一,那么,把老子的“上善若水”奉承给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那就再贴切不过了。

 

  在都江堰,有两条河在流淌,明河是岷江的内外江,而暗河是水文化孕育的精神之河。

后者更宝贵。

 

  “上善若水”绝不是说水的,有人说,李冰虽是官员,却又是科学家、水利学家、工程师。

没错。

但我以为成就一番事业的却是那蜀郡郡守官衔,当时的郡守是银印、青绶、两千石。

相当于中央的郎中令、卫尉、太仆,为一郡之长,官阶不低,有掌治其郡、号令一方大权,除所属各县令长由中央任命外,一郡属吏都由郡守从本郡人士中辟举,其治郡方略,得以发挥个人才干,朝廷不加干预。

这样他才有权力、有威望凿山引水,铸就都江堰旷世伟业。

 

  如李冰仅仅是一介书生或水利专家,他有再大的宏大理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

 

  由此及彼,当今的官员,对保障都江堰千秋万代,保障这里生态永续,同样有举足轻重作用,他人岂可替代!

 

  为此,再看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其要义在于如下阐述: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这里,道家鼻祖老子明确地告诉人们,与人交往,应怀有水那样博大胸怀,大仁大爱,说话应如水的汛期那样守时守信,为政当如水般清静而治,做事则该像水那样善于发挥效用,行为宛若水一样善于把握天时,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本应像水一样与物无争,这才不会出现过失与偏差。

 

  你看这像不像是对李冰以及所有后世主事川西官员的箴言?

 

  都江堰电视台记者希望我给都江堰人留下一句感言。

我几乎未加思索,说了这样一句:

都江堰是人类留给我们的最后遗产了,让我们好好保护它吧。

 

  这是说给我们每个人的。

 

  就在我离开都江堰一个月后,那场毁灭性的地震,让我留存在记忆底片上的清明澄净的都江堰影像和上述文字一道成为废墟。

没有理由和证据表明,这是大自然的报复,是“上天示警”,但我宁愿看成是“上天示警”,让我们多一份敬畏之心吧,也许不是坏事,上善若水,善是为我们自己而积。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6分)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说“导”》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瞠目“异类”,凝视“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1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

 

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

 

精美洁白的雪花,它的凝结中心或许就是一粒灰尘。

 

疯狂施虐的台风,其中心竟然是一孔无风无雨,晴朗安宁的“风眼”。

 

蜡烛的中心不过是根棉线。

其实燃烧的真正主体还是外面的石蜡。

烛芯的毛细作用主要是引导蜡液在此化为可燃性气体燃烧,虽为异物,但绝对不可或缺。

 

若审其源起,名将起于草莽,名媛栖身青楼,大亨白手起家,其“中心密讳”真的不宜深究,所谓英雄莫问出处。

 

高尚的科学若溯本求源,其萌发中心也多为蒙昧异类。

医学源于“巫术”;化学起于“炼丹”;天文学源于“占星术”;地理学源于“风水”;数学起于“数术”;概率论源发于“赌博”。

就连科学的许多根本问题也都源自于宗教的原始追问,如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宇宙起源、智能起源。

 

大气中的水汽之所以能凝成雨滴,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

倘若天空绝对干净,哪怕大气中的水汽再多也绝不会下雨。

可见,天空里若缺了这些“脏东西”,陆地上就没有雨,没有河流,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当然更不可能有我们人类。

一句话,没有灰尘我们就不能活!

 

其实,有时能成为“中心”的还非得异类。

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谁的中心。

异类的介入打破了这种无差异的均衡,“中心”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想当年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各怀绝技谁肯服谁?

倒是位武不如诸将,文不如军师的“异类”人物——宋公明,凭着“急公好义”的道德威望成了山寨的最高首领。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了凝聚义民,往往借助“会道门”等异类组织作为核心。

而且农民起义的领袖也多非农民。

刘邦是个乡官亭长。

洪秀全是位乡村塾师。

农民起义的权力“中心”却往往“农民”缺位。

 

2有异类存在,可以避免事物在转变时刻出现“过头”现象。

 

对于绝对纯净又不含空气的净水而言,当温度缓慢降至冰点以下,它有时并不立即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状态;反之,当水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甚至高出十几度),它还不沸腾,这就是处于“过热”状态。

这些“过头”状态都极不稳定,稍有异类扰动,立即发生相变转为新态。

曾做过“苯”的过冷实验:

温度已低于苯凝固点近20摄氏度还未出现“结冰”。

此时(按实验程序要求)用玻璃棒着力在玻璃试管底部稍作摩擦,苯晶体立即大量析出。

正因为研磨产生了难以察觉的玻璃微屑,以其作结晶中心,过冷状态的苯才得以瞬间完成相变。

 

相比之下,液体过热是危险的。

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气化极易发生爆炸。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在液体中投入几粒多孔质的“沸石”。

当达到沸点时,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汽,遂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即可达到平稳沸腾。

有了异物沸腾中心,就足以消除液体过热危险。

 

过于纯粹,容不得任何杂异存在,这样的体系在形态转换时极可能出现滞后“过头”,导致险象环生。

异类的适时参与常可化险为夷。

 

 “以异制异”(如同“以毒攻毒”)或许也是消解“过度”危害的一剂良方。

“避雷针”的尖端放电消除了电荷的过度积累,从而避免了整座建筑物因静电积蓄过多而出现爆发式放电(雷击)。

同理,借助“牛痘”疫苗接种,让此小小“异类”预先介入体内产生抗体,就能够防止“天花”的大肆施虐。

此皆以小异消解大异之良策也。

 

3异类可以歪打正着地成就事物。

 

西施病心颦美,引得东施效颦;狮虎“白化”,反成珍宠;邮品中的“错票”却成了集邮家们争相追逐的异宝。

 

葡萄美酒也曾经被视为“异类”。

关于发现葡萄酒的传说,被引用得最多的是一个“波斯版本”:

据说在波斯王詹姆希德的宫廷中,葡萄被存放在罐子里,以备反季节时食用。

如果罐子里的葡萄起了泡,发出怪味,人们就认为它有毒而不可食用,并弃置一旁。

国王有位妻子正值罹病头痛难忍,她想用这种有名的“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谁知服用之后非但没死,反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头也不痛了。

她将此事如实告诉国王,于是国王开始大量酿造这种“葡萄酒”,并用它来款待群臣。

([英]休·约翰逊著《酒的故事》。

)本为“毒药”后成“美酒”,一种绝妙的饮料就这样传开了。

 

 “异类”也造就了我们人类。

当别的猴子还在树上四脚并用地嬉戏悠荡时,却有少数异类下到地上,直立身躯用双脚走路。

正是这些异类猴子演进成了今天的人类。

如是说来,作为“异类”的后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携带祖上传下来的“异类基因”,有的显性,有的隐性。

它不断地激发人们“标新立异”的创造欲望,并在日益强烈的“求异创新”开拓中扩展了人类文明。

 

与人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鸟类”。

当所有陆地脊椎动物都用四脚爬时,只有人类和鸟类闲空出两支前肢。

一对变成手,一对变成翅膀,此皆为“异类”所成就。

正因为有了“翅膀”才有可能“天高任鸟飞”,使鸟类成为唯一能够独霸天空的脊椎动物。

 

4异类可以玉成旷古奇才。

 

异类之中往往大有奇才存焉。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曾“罕然厉色”地针对天下人才话题狠发过一通宏论。

这类假语“村言”的大段文字在整部书中并不多见,但极具振聋发聩,醒豁冥心之伟力。

雨村概言: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者,余皆无大异。

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应劫而生。

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

”然而在那些既非大仁又非大恶的芸芸众生之中也必有为“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

此气漫无所归,亦必赋人。

“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

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娼。

”贾雨村列举了各个方面的异类奇才,诸如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刘伶,皇帝中的南唐陈后主、宋徽宗赵佶,以及唐伯虎、祝枝山、米芾、柳永……“此皆异地相同之人也。

 

纵览古今,这些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凤毛麟角。

其落草之境虽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千差万别,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

身居尘世,递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随波逐流,难免身不由己。

惟“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

 

 “无争”是一种自由。

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

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感悟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

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信手拈来,辄得千古奇作。

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

在完成独立自我人格的同时,他们都是以特色丹青点染历史的旷古奇人,从而创造了中华文明最为顶极的艺术绝品,历史也因他们的存在而精彩。

倘若把历朝历代这些异类大家的绝世作品全部剔除,真不知我们的中华文学艺术史还会剩下点什么正统杂碎。

 

5异类也可以公然风行世上。

 

当人们愚蠢排斥一些并非异类的同时,却又习以为常地接受那些本该视为真正异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