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159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学管理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管理规范.docx

《教学管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管理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管理规范.docx

教学管理规范

蛟河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试用稿)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建立教学秩序、开展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

为切实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吉林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现以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学工作文件为依据,结合我市教学工作实际,制定适应我市学校发展的教学管理规范,进一步促使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教学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执行课程计划制度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规范化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要根据地域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实际,充分论证后形成实施方案报教育局审批备案。

2、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时安排方案和教材使用意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因课改实验或其他原因需调整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的,应提出书面申请,经教育局审批后,方可实行。

3、学校和教师要保证教学的实施,不得擅自停课、串课、漏课、不得擅自增加或缩短课时。

有特殊情况需调整课时计划,应向教育主管部门请示,得到批准后方可实行。

4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和监控,及时调整方法和改进措施。

强化过程管理,开展阶段性的调研检测,实施随机性的教学质量抽测。

特别加强对起始年级教学质量的跟踪调查。

二、学校听课和评课制度

5、领导听、评课

(1)领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人,领导听课要制定计划,目的明确。

领导要在全面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了解老师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掌握教师教学基本水平的基础上,制定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听课计划。

(2)学校领导听课要具有广泛性,听课的对象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听课的学科要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广泛性,听课的课型要突出新授、复习、综合、活动等特点;听课要具有针对性,听课前要了解教学进度,把握教学内容、目标、重点等。

(3)听课应采取随机性听课、检查性听课、总结性听课、研究性听课、跟踪指导性听课等方法;听课形式应采取个人听课、集体听课、邀请教研组长听课等形式。

(4)学校领导要按各自工作职责要求的听课节数完成听课任务:

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其中学科课程占60%,综合实践活动占20%,校本课程占10%,地方课程占10%);教学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教务主任每学期不少于90节;兼课的领导在完成授课任务基础上,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

6、学校领导听课要有记录。

听完课后要及时评课并反馈意见。

评课时对不同层次的老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课型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指导教学。

7、教师听、评课

(1)听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作任务。

每学期都要制定出听课学习计划,以改进教学,促进共同发展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学习。

(2)教师应积极参加听课活动,凡是同学科的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以及学校要求的跨学科听课必须参加。

(3)每位教师都有听课的责任和接受听课的义务,不得拒绝他人听课。

教师之间听课应在听课前与执教者共同商定并以不干扰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为前提。

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4)教龄五年内的青年教师,主动听指导教师或同一备课组教师每一单元的先行课;指导教师每学期听青年教师的课不少于12节,听课后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8、学校每学期至少要举办一次专题性的校本教研或教学开放活动。

组织教师讲课、听课、评课、论坛,教师参与率90%以上。

9、教师听完课以后要写出评议意见。

在评议时将意见提出,互相交流讨论,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校本教研制度

10、机构与职责。

各校校长负责总体规划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教学校长负责学校教研和师培工作规划、计划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实施;以学科或年级学科为单位,建立各学科的教研组、校本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各学科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11、教研组是日常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阵地。

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组织形式。

学校应根据实际建立同学科、同学年和综合学科等教研组织。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包括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两个方面。

有本学期活动要点、活动时间、具体内容、活动形式、参与研究人员、预期效果和保证措施等。

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分别从教学实际出发,确定本学期教研课题和主攻方向,提出研究与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实验与改革。

12、教研组长要配备责任心强、爱岗敬业、钻研业务、有广泛群众基础,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组长率领全组教师,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

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

13、确立校本教研中心,坚持研训合一。

学校教研组要深入教学领域内部,抓住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矛盾,要抓住教师的“教”与学生“学”这一工作关键环节,确立与课堂教学、教材、学生实际相关的研究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分析问题症结,研究突破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14、教研组主要工作内容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基础,侧重于新课程实施的研究方面。

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学科讲座;学习与教育理论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创新型”课堂教学研究、学科课外活动、质量分析会等。

活动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包括问题研究、专题讲座、观摩教学、集体备课、课外小组、专题研究等。

15、组织、指导、督促、检查本学科各年级的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

集体备课要各抒己见、互相尊重,交流教学方法和体会,分析存在问题及弥补办法,但教学方法不强求一律,允许百花齐放,共同进步。

集体备课要作好记录,做到资源共享,减轻教师过重的备课负担。

(2)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五统一”: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重点发言人;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难点统一。

不得各行其是,每月进行不少于2次集体备课,超前一周进行。

(3)集体备课的形式可分为常规型、综合型两类。

常规型备课依据教学过程有期初集体备课、单元集体备课、重点内容集体备课;综合型集体备课是指在同年级备课的基础上,实行跨年级、跨学科集体备课、教师课题、项目、兴趣研究专题组等。

教研组期初要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根据实际确定集体备课形式、内容,整体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科综合化。

16、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规范教研行为。

要健全教研组活动制度,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

要加强备课、上课、作业与测评等教学流程的系统管理。

要定期开展教案展示、听课、评课、说课、论文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校建立期中检查执行情况,期末进行总结制度,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7、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落实学校布置的中心工作,讨论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问题,注意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大家畅所欲言,意见统一后,组织落实。

18、积累材料,总结交流经验。

教师每人每年至少写出一篇论文,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教师教学研究交流活动。

学校定期召开校本教研总结交流会议,交流校本教研活动经验。

四、教学工作计划制度

19、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本学期教学总目标,落实阶段具体目标。

20、每个学期开学前,教师必须通读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和结构特点,把握整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单元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教务处开学第一周进行检查。

21、教学计划包括:

对本班学生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本册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重点、难点;确定单元(或领域)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教学进度;提出对教材内容(实验)的改进意见,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设想和规划等。

22、教师期初制定课外活动方案,组织指导课外活动。

方案制定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兴趣小组,举办学科讲座,扩大学生视野,发挥学生爱好特长。

课外活动要创造性地与学科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校应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并健全管理制度。

23、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教务处在期中和期末对教师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五、备课制度

24、教师备课要在期初备课和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准备,应在本内容授课前3天完成。

教师备课要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水平,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标。

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课标》对教学内容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结构和各章节和重点内容;明确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以及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知识结构的关系;了解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新成果,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材料。

(2)、备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明确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哪些方法弄懂哪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什么技巧;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掌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体会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研究教学内容经过教学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程度。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调整、补充和改造。

但处理后生成的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备学生。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

要使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想和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年龄和个性差异等情况。

分析学生学习的多元智能结构,以便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既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增强教学设计的发展性和针对性。

(4)、备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也就是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教师的特点和教学设施情况,选取恰当。

教学方式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要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自觉地参与到课程之中,挖掘各种因素,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同时要探讨不同课堂结构和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5、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对习题、基本训练、演示实验、教学方法、采用教具(多媒体课件)、提问内容、板书布置和作业等都应周密考虑,精心构思。

要把师生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都列入设计之中。

26、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认真设计教案。

教案体现个性化,体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发展设计教学;教案书写整洁、美观、规范,提倡使用计算机设计教案。

教案有详略之分,因人而宜。

教材熟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可写略案;新教师或青年教师应写详案。

教案内容一般包括: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课题;本课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教学重点,关键和难点;教学过程及内容(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及相关的学生活动;写明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问题),各环节计划时间;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反馈练习,作业及教学反思等。

27、学校应根据年级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坚持超前备课,集体备课。

28、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科课程资源。

如学具教具、教学软件、教学媒体、实验器材等。

29、教案管理要求。

《学科课程(教案)设计》,每单元内容之前,要有单元教学计划;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有完整的课程教案设计,各类考试测查试卷要作出答案,并粘贴在相应课时的位置上;讲评课的设计(教案)必须有讲评内容的分析。

教案本簿上应装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程表、学生作业评估记录、单元(月)学生质量测查评估记录等。

期初集中备课,要写出1----2周的课程教案;平时课程教案至少要提前3天;做好教案的调整与修改,自教案写出到上课之前,通过作业批改辅导反馈信息,对教案作必要的补充、调整和修改;上课前教师对修改后的教案进一步熟悉,尽量达到脱教案讲课的程度。

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教案,校长、主管校长要定期或随机抽检教师的备课教案,保证教学质量。

检查必须提出指导意见,写出书面评语,并有专项记录。

六、课堂教学

30、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端正教学思想,贯彻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实践。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营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新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层次性目标。

教学各环节安排,要确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逐步形成,使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31、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教学内容选择要依据课程标准,参照材料,适度扩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应科学准确。

对概念、定义的表达,对原理、定律的论证,要确切无疑,并能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32、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对于重点内容,应采取灵活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重点知识落实到位。

对于难点,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突破,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处理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科学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间。

33、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辩证的综合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要体现学生主体发展性与个性差别,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也不排斥积极有效的接受式学习。

34、加强学法指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讲课注意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探求问题,促进智力发展,提高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充分发展个性品质。

35、把握教学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敏锐观察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知识、技能缺陷,上好每节课,重视检查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达到每一堂课质量过关,谋求最佳教学效果。

36、讲究教学艺术。

教师上课一律使用普通话(特殊情况除外,如英语教学、双语、朝语等),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板书字迹工整、条理清楚;教态亲切大方,穿着得体。

37、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积极开发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

38、严格遵守教学常规:

(1)教师上课前必须关闭通信工具,在预备铃响时应即站在教室门口,目视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上课铃响走上讲台,行上课礼,组织教学,开始授课。

(2)教师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离开教室,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不许在课中令学生为教师提取教学用品,不得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

不擅自调课。

(3)重视教学卫生。

指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七、教学反思

39、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从多角度进行,一节课的成功、或意外收获、甚至失误和改进办法都是值得反思的。

如:

重点、难点的设置是否处理合理恰当;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学生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情境创设是否适合;是否还有更佳选择等。

要将反思形成文字。

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善于进行案例剖析,总结教学经验。

八、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

40、教师应按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作业总量不超30分钟,四、五年级作业总量不超45分钟,六年级作业总量不超60分钟;初中学生作业总量每天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学生每天一般不超过两小时,减轻学生负担。

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应负责督促检查。

41、作业的布置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作业内容应精选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习题,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的技能技巧;小学除写、算作业外,加强口头和实践性作业,初中应恰当选择探究实践问题,锻炼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精神。

42、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布置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作业难易适度;提倡分层设置作业,鼓励弹性作业,提倡使用自编题。

不留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望。

43、指导作业方法,严格要求学生按本学科要求独立完成作业。

44、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认真处理作业,指明作业的正、误、并做好作业讲评;个别辅导和整体讲评相结合,对学困生要努力做到面批面改;树立作业典型,鼓励先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作业本(含作文)应在下次布置前处理好发给学生,不得拖拉。

45、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次数、时间、正确率等都应作记录和评分。

记分要客观公正、评语要实事求是,既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又要肯定优点,激励学生进步。

46、要求学生及时更正作业中和错误,并进行检查。

九、课外辅导制度

47、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提优补差。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提高,发展特长。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缺补差,改进学习方法。

48、课外辅导。

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确定分类指导和个别辅导的对象,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切忌加班加点搞全班性的补课,加重学生负担。

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实验

49、实验是学好自然科学的基础。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验证所学的理论,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技巧。

同时,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0、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课题,在学年或学期初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具体的实验内容,准确所需的仪器、材料、工具等。

51、对每项实验均要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要求,确定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熟悉实验过程,并要做好预先的完整操作。

52、实验前应将学生分好组,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验操作的机会。

53、上课时先讲清实验目的、步骤、仪器性能、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对难做的关键性的实验,教师要先做示范。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特别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实验后,应及时小结,检查实验效果。

对实验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应予以指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54、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给予评分。

十一、学生成绩考查与教学检测制度

55、明确考试目的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小学统一考试每学期只举行期末一次;初中统一考试每学期只举行期中、期末两次,平时不得随意停课统考。

可进行形成性测试和随堂教学信息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56、考前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上好复习课。

复习要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巩固技能技巧,形成综合运用公式、法则、原理的能力。

57、加强命题研究,做好命题工作。

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命题。

命题要突出教学重点,难易要适度,兼顾检查学生知识、技能和智能的发展,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题目编排按比例分低、中、高三档,不出偏题、怪题、难题,力求使命题科学化。

58、各科教师都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改革考试方法,除书面考试外,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听、说、动手操作、实践性等多种形式的考查和考试。

59、统一考试应严格执行监考制度,客观反映教与学的水平。

60、成绩评定要客观公正。

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做到灵活掌握,看答题思路,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61、做好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

考试后要对试卷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数据和文字),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查找和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解剖自己的学习方法,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学校、教研组每学期分别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至少1次。

62、各学校要加强期中、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的管理。

坚决杜绝考试后排名次。

教育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质量抽测或随机检测,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