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598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docx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

  

  近年来,中国烟草坚持“做精做强主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基本方针,围绕提高总体竞争实力的战略性目标,积极实施卷烟品牌整合扩张战略,着力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卷烟品牌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外部环境的日趋严峻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卷烟品牌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在体制、政策、营销、技术、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回顾:

近年来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成效显著

  亮点一:

品牌发展“强者趋强”,重点骨干品牌持续扩张。

过去一个时期,中国卷烟品牌曾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者趋弱”现象,制约了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提高。

最近几年,中国卷烟品牌“强者趋弱”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一批重点骨干品牌规模持续扩张,总体上呈现出“强者趋强”的良性发展态势。

2006年,全国共有12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和8个产销量超过100万箱的优势品牌。

今年上半年,全行业有19个品牌销售额超过了50亿元,其中,“中华”、“云烟”、“白沙”、“芙蓉王”、“双喜”、“利群”、“红河”超过了100亿元;有14个品牌产销量超过了50万箱,其中“红梅”、“白沙”、“红金龙”超过了100万箱。

近年来,上述品牌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30%左右,总体上呈快速增长之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红塔山”产量达57.9万箱,销量达56.9万箱,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07.2%和131.3%,预计全年产销量将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亮点二:

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全国卷烟品牌整合扩张取得了显著进展,品牌数量不断精简压缩,品牌集中度持续提高,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2002年,全国生产卷烟品牌758个,最大的10个品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15.9%。

到2006年,全国卷烟品牌生产数量被压缩至224个,比2002年减少了534个;最大的10个品牌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为31.9%,比200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品牌生产数量被进一步压缩到165个,按销售额计算最大的10个品牌在全国总销售额中所占比重为41.2%,按销量计算最大的10个品牌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为37.2%,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4.4和6.1个百分点。

当前,行业工商税利的一半以上来自重点骨干品牌,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强。

  亮点三:

高档价位卷烟品牌增长强劲,品牌竞争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高档价位重点骨干品牌是烟草行业提高形象、提高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品牌,是实现行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中华”、“芙蓉王”、“玉溪”等高档价位卷烟品牌增长较为强劲,其中,“中华”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25.9%,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5.4%;“芙蓉王”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32.8%,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4.5%;“玉溪”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35.7%,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6.0%。

除上述3个高档价位品牌外,“黄鹤楼”、“苏烟”两个高档价位品牌增长也非常迅速,其中“黄鹤楼”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34.8%,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9.3%;“苏烟”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33.7%,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7.7%。

此外,“云烟”、“利群”、“南京”等品牌零售价超过200元/条的高档规格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无论从绝对销量还是从市场份额来看,近两年高档价位卷烟品牌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档价位卷烟品牌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有的虽然保持了较强的优势地位,但市场份额趋于下降;有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有的市场份额则呈现上升趋势。

  亮点四:

全国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拉动重点骨干品牌发展的效应迅速显现。

近年来,行业通过深入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通过工商管理体制分开和实行“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06年,全国卷烟省际间交易实际执行量占国内销售总量的比重为38.9%,比2004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省际间交易实际执行量占国内销售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43.0%。

随着各省卷烟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重点骨干品牌的发展环境不断好转,发展空间逐步扩大。

总体上看,近年来重点骨干品牌市场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张,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地区,重点骨干品牌的成长态势更为良好。

譬如,“红塔山”、“玉溪”、“中华”、“芙蓉王”、“云烟”、“白沙”、“利群”(按增长率排序)2006年试点地区销量同比分别增长80.3%、73.9%、67.4%、59.3%、45.0%、35.2%和31.6%,比该品牌在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分别高出2.4、38.2、41.5、26.5、14.7、16.8和3.3个百分

  现实二:

对国内和省内市场依赖度过高。

长期以来,中国卷烟品牌基本都是依托国内甚至省内市场发展。

虽然以云南卷烟品牌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骨干品牌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均有销售,但总体上看,当前许多卷烟品牌对省内市场的依赖度仍然过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比较低,影响力比较小。

譬如,2006年全国销售额最大的10个品牌对省内市场的依赖度(省内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为42.1%,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国内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为96.0%;全国销量最大的10个品牌对省内市场的依赖度为51.9%,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接近100%。

而同期跨国烟草公司的核心卷烟品牌多为全球性品牌,境外市场销量占主导地位。

从2006年境外市场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来看,中国卷烟品牌不到1%,而奥驰亚集团卷烟品牌为81.9%,英美烟草公司卷烟品牌为99.6%,日本烟草公司卷烟品牌为55.9%,帝国烟草公司卷烟品牌为87.5%。

从各个跨国烟草公司核心品牌的市场覆盖面来看,目前,“万宝路”为160多个国家,“柔和七星”为40多个国家,“云丝顿”为60多个国家,“健牌”为70多个国家,“登喜路”为120多个国家,“好彩”为90多个国家,“波迈”为60多个国家。

相比较而言,中国卷烟品牌不但境外销量很小,而且境外市场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是少数国家的海外华人,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还很有限。

  现实三:

相关的配套及保障措施亟需跟进。

第一,烟叶原料、尤其是高等级原料的有效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常情况下,烟叶需要经过两年左右的醇化期才能投入卷烟生产,因此烟叶原料必须提前两年进行采购储备。

近年来,随着卷烟品牌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如何从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获得有保障的烟叶原料,是当前许多重点骨干品牌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第二,实现异地加工、多点生产是绝大部分卷烟品牌规模扩张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处理好品牌输出与输入方的利益关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防止出现大的市场波动,当前在技术、管理和政策方面都有许多需要继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

第三,“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促进了工业企业之间的适度竞争,逐步打破了原有品牌格局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平衡,营造了有利于优势品牌持续扩张的良好环境,但当前在工业快速响应商业订单、工商企业主体能力以及工商共同培育品牌的机制建设等方面,迫切需要实现创新和突破。

第四,部分卷烟工业企业联合重组规模做大以后,患上了一定程度的“大企业病”,一些企业出现决策效率低下、市场反应迟缓、职责分工模糊、业务流程不顺畅、管理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这对品牌培育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现实四:

品牌基础素质有待提高。

在专卖体制保护、特殊市场(主要是礼品烟市场和公务烟市场)需求拉动和相对较低的税收负担下,中国卷烟品牌虽然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但在研发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文化内涵等品牌基础素质方面,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许多卷烟品牌依然存在高原料、高包装、高投入现象,成本竞争力较弱,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在品牌培育维护过程中,目前还没有走出工业企业过度重视高结构,商业企业片面追求高毛利的“双高”误区,许多卷烟品牌在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较为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低水平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风格特色不鲜明,品牌文化建设较为落后。

此外,中国卷烟品牌发展历史相对较短,面临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较为特殊,品牌运作市场化程度较低,如何构建形成一套定位清晰、架构合理、流程顺畅、营运高效、保障充分的品牌运作模式,当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

  现实五:

社会环境压力日趋加大。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后,烟草企业面临着额外成本不断增加、广告赞助日益受限、社会形象有所弱化等巨大压力,发展环境日趋严峻。

为切实做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相关工作,国务院已于今年4月27日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

可以预见,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国烟草企业在广告宣传、制造包装、税收价格、消费需求、公共关系等方面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卷烟品牌培育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特别是卷烟包装警示语的增加,对以礼品性消费、公务性消费为重要支撑的高档价位卷烟品牌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思考:

推动中国卷烟品牌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策一:

在卷烟百牌号基础上,着力培育壮大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

近年来,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均以发展少数几个重点品牌为支撑,全力推进品牌全球扩张战略。

譬如,在排名前四的跨国烟草公司中,奥驰亚集团重点发展“万宝路”和“蓝星”两大品牌;英美烟草公司重点发展“健牌”、“登喜路”、“好彩”、“波迈”四大“全球驱动品牌”(GlobalDriveBrands);日本烟草公司重点发展“柔和七星”、“云丝顿”、“骆驼”、“沙龙”四大“全球旗舰品牌”(GlobalFlagshipBrands);帝国烟草公司重点发展“大卫·杜夫”和“威斯”两大品牌。

我国地域广阔,消费层次较多,消费习惯差异较大,卷烟品牌发展必须坚持以百牌号为基础。

同时,要整合优势资源,在卷烟百牌号基础上,着力培育壮大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以此实现烟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总体竞争实力的持续提高。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在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纲要》和国家局、总公司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同时,中国烟草应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和竞争力导向,对现有品牌进行全面分析和梳理,积极构建重点突出、定位清晰、层次合理、体系完整的品牌结构。

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的发展方向,认真搞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细分工作,避免一味追求税利增长和高档高价的片面倾向,把提高品牌目标市场占有率、提高实现“两个跨越”的能力、提高成本控制能力、提高技术含量以及打造品牌个性特色、加强品牌文化建设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重点骨干品牌发展方向和工商企业行为的引导。

要充分发挥烟草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健全完善配套的“扶优扶强”政策体系,努力为重点骨干品牌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要通过市场竞争、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重点骨干品牌在引导消费、创造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整体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努力实现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持续提高。

  对策二:

推动卷烟工业企业跨省联合重组,加大卷烟品牌定向整合力度。

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体制,要求实行更加严格的计划管理;而培育壮大卷烟品牌,客观上要求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品牌在生产指标方面的束缚,实现烟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为此,要在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体制前提下,切实履行好总公司对所属企业的出资人权利,一方面继续推动已经实现省内企业联合重组的省级中烟工业公司发展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产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卷烟工业企业跨省联合重组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着力培育壮大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

要妥善处理好市场机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在坚持现有卷烟生产计划管理体制前提下,深入推进卷烟产销衔接模式改革,对卷烟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放开衔接,适度引导,定向整合,促进发展。

新增的计划指标应主要用于扶持重点骨干品牌;对于产大于销品牌的“剩余指标”,要通过定向整合方式,调整用于生产重点骨干品牌。

  对策三:

加强烟叶基础工作,积极构建与卷烟品牌规模扩张相适应的原料保障体系。

解决烟叶原料的瓶颈性限制,是培育卷烟品牌的关键性环节。

为此,烟叶生产要切实围绕卷烟品牌的发展需要,优化种植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改进生产组织方式,加强配套技术研究,认真搞好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切实保障烟叶原料的有效供给。

卷烟工业企业要加强配方和工艺创新,进一步挖掘原料的使用价值,拓宽配方的视野和思路,解决对高等级原料、局部地区原料和进口原料依赖度过高的问题;要积极参与烟叶育种、种植技术、烘烤工艺和特色烟叶的研究和开发,高度重视烟叶基地化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超前谋划烟叶原料保障工作。

全行业要按照《中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加强烟叶基层建设的决定》等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认真落实“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和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

在国家局、总公司的主导下,要进一步完善烟叶生产、流通和打叶复烤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积极构建卷烟工业与烟草农业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和谐共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对策四:

加强工商协同和批零互动,为卷烟品牌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

卷烟品牌是中国烟草的宝贵财富,发展壮大重点骨干品牌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

当前,要继续深入推进“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和组织生产工作,不断提高网络建设整体水平,切实加强工商协同营销,努力提高卷烟品牌适应市场、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要按照“两个跨越”的要求,坚持统一市场的方向,工业企业要解决过分依赖省内和国内市场的问题,合理选择目标市场,不断提高省外和国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商业企业要解决过分依赖省内品牌的问题,合理选择目标品牌,切实加强对卷烟品牌的培育和支撑力度。

要构建工商企业共同培育品牌的机制和环境,工商双方既有专业分工,又要紧密合作;工业要围绕品牌做企业,商业要围绕品牌做市场;工业要保证市场供应,商业要保证渠道畅通;工业要更多地研究消费者,商业要更多地研究零售客户;工业要进一步突出品牌核心价值、突出品牌主导规格、突出品牌风格特色、突出品牌技术创新、突出品牌质量控制、突出品牌主体标识,切实提高品牌基础素质,商业要进一步完善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切实克服非市场因素,保障卷烟品牌之间的适度、有序、公平竞争。

为协调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和各环节利益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卷烟价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各环节价格差率,切实维护零售客户的合理利益。

要努力把零售客户纳入统一的品牌培育体系,从战略高度与零售客户建立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切实加强批零互动,真正形成各环节齐心协力共同培育卷烟品牌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对策五:

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认真做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各项工作。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后,国际烟草市场发展环境变得空前严峻。

要紧紧抓住现阶段我国市场非常宝贵但可能稍纵即逝的战略性机遇,进一步推进实施品牌整合扩张战略,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产销规模大、市场覆盖面广、消费者忠诚度高、综合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品牌。

当前,要切实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在认真履行公约条款的同时,积极研究由于包装改变、广告营销限制、税负提高等控烟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要切实改变拼原料、拼包装和一味追求高结构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力争在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精心组织重大专项计划的实施,力争在烟草育种、卷烟调香、特色工艺、减害降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要推动烟机工业与卷烟工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为培育卷烟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和保障。

从全球卷烟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卷烟品牌在坚持中式卷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淡味型低焦油工艺配方、烟气及烟支燃烧剩余物减量化处理、低成本多点均质化生产等方面的研发创新。

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包装创新和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努力在履行有关控烟政策的同时,维护好高档价位卷烟品牌的目标市场,避免目标顾客和目标消费群体的迅速转移和流失。

  对策六:

加大打假打私力度,切实减少假冒商标卷烟。

假冒商标卷烟的盛行,对卷烟品牌尤其是重点骨干品牌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切实减少假冒商标卷烟,当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联合打假长效机制的作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始终保持打假高压态势,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努力提高卷烟品牌的防伪水平,不断增加造假贩假的难度和成本。

要与零售客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努力提高零售客户依法规范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向消费者广泛传递卷烟品牌的相关信息,努力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系国家烟草专卖局经济研究所李保江 ) 

  链接

  近年中国卷烟品牌发展大事记

  2001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了“2001年度全国烟草行业名优卷烟品牌”名单,36种卷烟获此称号。

同年,国家局制定了《中国卷烟品牌战略研究提纲》。

  2002年初,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发展战略;同年8月,国家局推出99个年度卷烟优等品牌号。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实施工商分开体制改革,带来了工商企业的整合和变化,逐步形成大市场,促成大品牌的产生;同年底,国家局提出了发展“中式卷烟”品牌,为中国烟草打造强势品牌阵营指明了方向。

  2004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布出台了《卷烟产品百牌号目录》。

  2006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台《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10多个全国重点骨干品牌。

 2008年,20+10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

2010年,“235”和“461”009年,面对卷烟市场重大变化和税收政策重大调整的双重考验,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仍然保持了产销规模不断扩张、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产品结构快速增加的良好势头,对行业保持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0”重点骨干品牌,全年实现销售2446.88万箱,同比增长15.67%;市场集中度首次超过50%,达到54.02%,同比提高5.74个百分点;单箱批发价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15万元,同比增长2.94%。

1.为什么是“235”?

  姜成康局长将未来的重点骨干品牌格局定义为“235”,即:

2个500万箱、3个300万箱、5个200万箱。

为什么是“235”,而不是“334”或者“442”?

根据“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战略规划,目前烟草行业的改革进程,以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需要,“235”的提出,充分考虑到了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中国烟草必须有大品牌作支撑,参考2008年全球销量前5位品牌的销量,万宝路904万箱,云斯顿252万箱,七星196万箱,乐福门184万箱,波迈141万箱,以500万箱作为最大规模坐标,保证了品牌有足够的体量参与更为长远的国际竞争。

二是“235”具备了现实可能性,目前全国有12个品牌年产销量超过100万箱,其中白沙、红塔山、红河、红金龙、红旗渠等5个品牌产销量超过200万箱,预计今年年内就有望实现300万箱目标,500万箱目标也将在未来2-3年达成。

三是“235”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烟草的发展实际,全行业实现这一目标既可望又可及,对于重点骨干品牌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同时,也考虑到了中国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多样性匹配问题,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幅员辽阔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是“235”是烟草行业此前一轮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国家局以“工商分离”为突破口的最近一轮改革,极大地释放了行业的发展活力,取得了突破性的改革成果,“235”的提出,将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改革成效,加速和推进改革步伐。

 3.哪些品牌有望进入“235”?

很显然,“235”不是针对某家企业、某个品牌的“淘汰赛”,而应当视作整个烟草行业的全民“运动会”,在大局最终确立以前,大家都有机会,一切皆有可能。

以此而言,与其关注哪些品牌有机会对位入座,倒不如更加冷静深刻地对“235”的规则与标准加以理性分析。

从字面上理解,“235”的要求无外乎是500万箱、300万箱、200万箱的销量指标,如果仅以此为标准,如前所述白沙、红塔山、红河、红金龙、红旗渠等产销量200万箱品牌,以及在2009年产销量超过100万箱的12个品牌将最有希望进入这一序列。

实际上,姜成康局长在报告中已经指出,“235”是“定位清晰、风格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并且在国际市场要有所突破。

”我们可以对此要求作进一步表述,即符合“235”标准的品牌,除了产销规模这一硬指标之外,还应当具备以下要求:

一是定位清晰,符合国家局产业政策导向,符合市场实际与消费需求,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二是风格特色突出,具备鲜明的技术特征和风格特点,能够体现中式卷烟发展方向,在品牌所在目标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市场布局合理,已经建立全国性的市场布局,在核心市场趋于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足够的销售规模,具有稳定的消费忠诚度和品牌影响力;四是产品结构均衡,品牌的产品构成应当以一、二、三类烟为主,其单箱批发价应不低于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能够承载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跨越的发展愿景,具备在国际市场取得突破的潜力,有望向国际市场“走出去”。

6.为什么还要提“461”?

  2009年,全国卷烟单箱批发均价为1.63万元,同比增长8.05%,“20+10”重点骨干品牌单箱批发均价虽然达到2.15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万元,但有12个品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问题更为严峻的是,众多规模型品牌(即:

100万箱以上)都不同存在着结构偏低、增速偏缓的突出矛盾,包括:

白沙、红塔山、红河、黄果树、双喜、黄山、七匹狼等品牌在内,都有高结构产品难以突破、低结构产品尾大难掉的现实压力。

在总量增长趋缓、结构压力更重的宏观背景下,一味做大规模已经丧失了国家局产业导向的应有之义,同时品牌原有做大规模的方式和环境也不复存在,规模与结构并重将成为品牌发展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从目前国内一、二类高结构卷烟的现有容量及增长预期分析,以中华、芙蓉王、玉溪、黄鹤楼等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达到200万箱销量规模,国家局必须为这些品牌的发展指明方向。

表象分析,国家局在“235”的基础上提出“461”,既是对“235”的进一步补充,也客观上保证了品牌组合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但其意义又远不止于此。

分析姜成康局长对于“461”的论述,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600亿元和1000亿元,只是品牌实力的外在形式,关键是改进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品牌溢价能力,增强品牌的认同感、知名度和影响力。

也就是说,在有效促进结构提升的命题下,“235”与“461”的组合,给重点骨干品牌提出了做强品牌、提升价值的内在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