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722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信息化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教育.docx

《信息化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教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教育.docx

信息化教育

1、信息化教育中有哪些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是与传统教育思想、理论相对而言的。

传统教育思想、理论一般是指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及其所表现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理论对我国教育影响很大,特别是它的六个弊端,今天已成为深化改革的严重障碍。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一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思想、理论,赞可夫、布鲁纳等是其主要代表。

它的基本精神是a.革除传统的六个弊端(忘了学生;忘了能力的培养;忽视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上课与谋生不搭界;教学上的注入灌输死记硬背法)。

b.实现教学上的四个重心转移和四个最佳结合(从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重心,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从以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能力为重心,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从以传统教学媒体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现代教学媒体为重心,力求做到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最佳结合;从以接受学习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与发现学习为重心,力求做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最佳结合。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和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使传统教育技术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对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育思维定势带来强烈冲击,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所以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模式产生的变革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

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

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改变传统模式,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

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

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

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二)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变革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

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

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

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性,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会贯通。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

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

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信息使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

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

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

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

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

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

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

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

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

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

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三)对教学方法产生的变革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

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

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

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

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

“教”师应该变为“导”师。

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

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

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

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

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第二,学生的“听”变为“学”。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

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矢口识将会更力口深刻、巩固。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象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

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授课基本方式有两种:

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

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

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构成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的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

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其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就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2、信息化教学方案设计

方案1: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

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

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

问题导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归纳小结→练习反馈。

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七、教学过程略

3、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或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什么是信息化?

首先信息化应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某个事物或某个过程(或统称为一个系统)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而言的,其次,信息化应是一个社会过程。

简而言之,信息化就是人们追求或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

因此,信息化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即信息资源应是信息化的核心;第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因此它是信息化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意志、技能以及团体的利益、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因此,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某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有与之对应的基础、核心、目的和保障方面等的若干要素。

事实上,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也与上述相似的观点。

她包括国家信息化定义、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

其中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就是:

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

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而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

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而对于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

4、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1、信息化教学对老师的意义 对比传统教学来看,信息化教学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范围,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反而提升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老师不再只是讲授,还有指导、计划、统筹等。

实行信息化教学,老师需要把握应对各种学习资源,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资源库,课上课下,老师的关注点也改变成从学习知识到注重学习能力培养。

 2、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被动接受的学生主动获取新鲜的知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

采用信息化教学,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方便是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很好的信息能力。

 3、信息化教学对未来教育的意义 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也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实施的意义在于:

为创新教育提供环境和保障;为人才培养提供条件和途径;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坚固的基础理论;为促进教育产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极大机遇... 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的利用计算机实现教学过程,而是借助多媒体电子设备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个人学习能力,让我们的视野更宽阔,观念更贴近时代气息。

5、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

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

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

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

其总的趋势是:

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