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81904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docx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真题精选

  [填空题]1简述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

  参考答案: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正值三十年战争末期阶段,欧洲主要大国忙于大大小小的战事,无暇顾及英国,客观上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在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仍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关注。

具体表现在:

⑴法国:

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

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

  “三十年战争”期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

战后意图以武装干涉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

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

  ⑵西班牙:

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

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

  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

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

  ⑶荷兰:

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

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获益。

联省共和国议会支持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

  不愿看到英国强大。

  ⑷俄国:

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⑸教皇:

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

  ⑹丹麦:

支持英王。

  ⑺瑞典:

支持英国议会。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

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

  [填空题]2试论18世纪欧洲列强争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参考答案:

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是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⑵俄国崛起与北方战争(1700—1721):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中欧。

但俄国没有出海口,仍然是一个内陆国。

于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与瑞典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北方大战。

1721年8月30日,双方缔结了《尼什塔特和约》。

战争以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海口而告结束,随后,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⑶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状态。

其中,勃兰登堡在对外扩张中日渐强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⑷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因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为在奥地利获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

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⑸七年战争(1756—1763):

七年战争是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⑹俄普奥瓜分波兰(

  1772、1793、1795):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国,到18世纪衰落下来。

18世纪的最后30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波兰,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理形势。

  ⑺英、法两国的争霸混战:

从17世纪末起,英、法矛盾日趋尖锐,并贯穿于整个18世纪。

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英国成为欧洲的霸主。

  [填空题]3试析法国大革命的国际影响。

  参考答案:

⑴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又一次政治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拿破仑战争早期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⑵经济上,法国在18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

  ⑶思想上,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填空题]4试述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国际关系现状。

  参考答案:

拿破仑战争结束了,法国失败了。

战胜国按照自己的心愿,对欧洲进行一次重新安排,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

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战胜拿破仑的欧洲各国封建君主齐聚奥地利王国首都维也纳,在俄、普、英、奥四大国的主持下,同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缔约,由此,维也纳体系出台,它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之前的一个全欧性的战略关系格局。

  ⑴维也纳时代的到来: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

1812年,由于俄国公然违抗拿破仑对英国大陆封锁的法令,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却在莫斯科遭到惨败,帝国开始崩溃,1814年3月31日,10万反法联军攻占巴黎,拿破仑退位,到1815年,帝国最终瓦解,至此欧洲在国际关系格局方面进入到维也纳体系时代。

  ⑵强权政治体系: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出现了一幅用强权绘制的政治地图。

我们看到,维也纳体系的出台,导致欧洲封建主义的复辟,如法国的波旁王朝、撒丁王国的撒伏伊王朝、尼德兰的奥仑治王朝,还有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德意志大大小小的王公们也纷纷登场,体现出历史的倒退;塔列朗的“正统主义原则”,使法国免受瓜分之祸,是一个巧妙的外交政策;俄国利用这一原则,首倡建立“神圣同盟”,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体系,俄国也由此建立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英国为促成大陆均势,避免同俄国冲突,选择了德、意的分裂,将中欧塑造成东、西欧间的矛盾缓冲地带。

当“正统主义原则”与大国领土扩张发生冲突时,出现了“领土补偿原则”,这是“强权政治”的表现,“强权政治”、“大国意愿”辅以“补偿原则”来保持平衡,这是维也纳体系的一大特征。

欧洲新的统治秩序由此形成。

  [填空题]5试析东方问题。

  参考答案:

⑴东方问题是什么?

东方问题最早出现在欧洲协调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腊问题时使用的。

其中东方是指欧洲的东方,具体是指奥斯曼土耳其。

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

东方问题源于土耳其帝国的衰落,所以它的本质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侵略和争夺,以及这种侵略和争夺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

  ⑵东方问题的由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7世纪开始衰落。

同时,随着欧洲资义的发展。

列强日益对外扩张。

19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尔干以及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

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

上述两海峡扼守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

  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俄国沙皇追求的目标。

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斗争,1744年俄国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楚库克——凯尔那吉和约》,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地区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的种子。

此后,俄国又多次进攻土耳其,并获得大量利益。

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⑶欧洲列强如何卷入东方问题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端舞台上,主要国家为俄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和统一后的德国。

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其领土并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

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明独立的奥斯曼帝国,维持其庞大的殖民体系中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以保障它在东方特别是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黑海海峡,遏止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为此俄英双方在近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

法国在近东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利益,其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保持一致。

奥地利对东方问题的政策一开始与俄国较一致,双方还曾联合入侵土耳其,但随着双方关系的恶化,奥地利开始与统一后的德国联合推进东进政策,与英法俄在近代展开激烈争夺。

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东方问题对欧洲国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东方问题重要性使欧洲列强均参与其中。

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东方问题的发展在最终摧毁正统秩序和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填空题]6试析梅特涅与维也纳体系。

  参考答案:

根据第一次巴黎和会的规定,1814年9月,维也纳国际会议召开。

维也纳会议实际上是战胜国按照自己的心愿,对欧洲进行一次重新安排,这次会议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

会议由英、俄、奥、普四大强国主持,西、葡、瑞典等二流战胜国遭到排斥。

奥地利的代表是深得奥皇信任的梅特涅。

他效忠于哈布斯堡家族,同时又信奉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法则,工于心计,外交经验丰富,遇事沉着冷静。

在拿破仑战争后期,他在法、俄之间施展其左右逢源的手段,既促成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俄国向西扩张的企图,对于欧洲均势的恢复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使奥地利在维也纳会议中居于主导地位。

会议的地点选在维也纳,这本身就是梅特涅对外政策的产物。

因此,尽管哈布斯堡帝国只是金玉其外,但由于梅特涅的竭力维持,竟也能显赫一时。

  会议的两个焦点问题,德国和波兰,直到1815年的2月才得以解决。

梅特涅可谓喜忧参半:

奥地利享有的华沙公国将成为俄国的附属国。

作为补偿,普鲁士只能获得部分萨克森领地(本来普鲁士要求获得萨克森全领)。

他的工作重点现在是要让大多数德意志邦国同意放弃一些曾经拥有的权利去成立一个新的联邦国会。

他同时要协助瑞士委员会的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琐碎的事情。

他还私下讨论关于南意大利的命运,因为乔吉姆穆·拉特在那不勒斯的军队正在变强。

不仅如此他还有各种各样的代表团要接待,包括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来自于欧洲各地。

3月7日,一条新闻把梅特涅惊醒,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越狱了。

得知消息的一小时之内他同时会见了普鲁士和俄国皇帝,一开始梅特涅没心情去改变大会进程,而且事情的进展对大会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最终3月13日,五国联盟宣布拿破仑为逃犯,并于25日签署新协议将召集15万人的军队。

一切似乎一夜之间回到了两年前。

随着军队开拔渐行渐远,维也纳会议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并且迅速修改了独立尼德兰的边界,正式提议解散瑞士联邦,批准了此前关于波兰的协议。

到4月底,只有两个问题了,新德意志联邦的组织问题和意大利问题。

  之后事情马上到了紧要关头。

奥地利加强了对伦巴第-威尼斯的控制,也加强了那些在玛利亚路易斯名义之下领地的保护。

4月18日梅特涅正式向那不勒斯的穆拉特宣战。

5月3日奥地利在拖伦蒂诺战役中取胜,并在其后不到三周的时间里就占领了那不勒斯。

梅特涅觉得可以在回到维也纳之后再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德国问题的讨论拖延到了6月初,之后一个奥普的联合提议获得了批准。

许多纲领性的事项都需要德联邦议会讨论,议会主席是弗兰茨皇帝。

尽管还是有许多批评声音认为奥地利应该在德国有更高的影响力,不过对这个结果梅特涅已经满意了,这已经相当于控制两个哈布斯堡家族了。

当然,梅特涅此时可以利用议会为自己谋取利益。

虽然如此,这些安排还是得到了大多数议会代表的欢迎。

与此同时更高一级的官员准备向法国重新开战。

最后一份协议6月19日在维也纳签署(俄国一周后签字),维也纳会议也就此正式结束了,随后大多数的代表都离开了这个城市。

梅特涅自己早在13日就前往了前线投入到了战役之中。

不过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拿破仑在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中完败。

  在维也纳会议上,他积极推行欧洲大国均势政策,调和俄、英、普、奥列强瓜分领土和殖民地的矛盾,在巩固欧洲旧秩序上取得各方一致的意见。

同时,又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与英、法代表签订反对俄、普的秘密协定,确保奥地利在意大利和德意志联邦中的优势地位这次会议名义上是为了重建欧洲和平,实际目的却是复辟封建王朝,打压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

因梅特涅及多数与会领袖都认为,民族主义及民主运动是致乱之源,并采取敌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他们致力使欧洲回归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原状,恢复旧秩序下的思想与制度,重新建立欧洲的保守势力。

在梅特涅的强势主导下,维也纳会议订下欧洲各国以后的“协调”方针,亦种下日后四国同盟的建立的恶果。

  [填空题]7试析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国际关系特点(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国际局势)。

  参考答案:

普法战争结束后,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法国由于战败削弱,丧失了克里米亚战争以来欧洲霸主的地位。

一度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都实现了统一。

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关注的焦点。

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到不安。

  对俄国的影响:

因为德皇威廉一世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存在着舅甥关系,俄国在普法、普奥战争中保持“善意中立”,以及1871年,俾斯麦帮助俄国在是年召开的伦敦会议上取消了1856年的《巴黎条约》对黑海“中立化”的规定,完全恢复了克里米亚战争前俄国在黑海上的主权,并确认了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封闭的原则,所以德俄之间依然存在着传统的王朝友谊。

  对德国的影响:

首先,德国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德国仅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便一跃而成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

  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德国统一这一因素外,还有阿尔萨斯和洛林提供的自然资源,法国的赔款所提供的资金,加上世界正处于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德国经济很快发展起来。

  其次,德国统一,其综合国力强大,使德国在欧洲政治格局中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形成了新的政治和军事的不平衡,为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这样看来,一战与普法战争确实存在某种必然联系。

  对法国的影响:

普法战争使法国一蹶不振,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欧洲均势遭到破坏。

  六十年代,法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还据世界第二位。

但战后,由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丧失了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德国的巨额赔款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经济发展失却了动力;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已经落在美国、德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

  对英国的影响:

法国的过分削弱,德国的过分强大都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因此英国被迫开始调整在欧洲大陆的政策,实行扶法抑德的政策。

  对奥匈帝国的影响:

奉行接近德国的政策,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

  [填空题]8试析德国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最终结束了德意志在政治上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把德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德国的统一是经由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所建立的政权是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大量残余。

它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以后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

  ⑵、德意志统一使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法国由于战败遭到削弱,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

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的焦点。

  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动忧虑不安。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维也纳体系意在维持德意志分裂的状态),标志着支配欧洲政治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填空题]9试析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参考答案:

⑴门户开放政策①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

英、俄、德、法、日各国都在中国抢占了港口,划分了势力范围,而美国则是个迟到者。

但美国并不甘于无所作为,面对中国的政治现实,决定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同各国在中国展开竞争。

  ②提出:

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

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

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

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

这两次照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门户开放”政策。

  ③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

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

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⑵大棒政策①背景:

美国在拉丁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初先后提出了“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②提出:

  “大棒政策”是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的。

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

  ③应用:

  “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

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⑶金元外交①背景:

美国在拉丁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初先后提出了“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②提出:

  “金元外交”是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就是“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

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

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填空题]10试析英日同盟。

  参考答案: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

  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

1902年1月30日,英日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主要内容是:

⑴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日本在中朝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⑵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⑶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

  条约有效期为5年。

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

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

  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

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二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

1911年签订第三个同盟条约。

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填空题]11试析英法协约。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德国的世界政策构成了对大英帝国的严重威胁。

而英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处于孤立的地位,为此,英国外交政策在20世纪初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变“光辉孤立”政策为结盟政策。

在亚洲,表现为与日本结盟以阻止沙俄在远东的扩张;在欧洲,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主张与往日的对手法国接近以对付德国的威胁,这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推动了英法两国的接近。

英国不愿直接卷入日俄战争。

  因为根据英日同盟条约,英国有义务协助日本作战;而俄国与法国也存在着同盟关系,因此,英国如果能同法国达成协议,就能促使法国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从而避免自己卷入战争。

而法国此时也需要英国的支持,因为日俄战争使俄国的力量集中于远东,削弱了法俄同盟在欧陆的作用,法国显然不能指望对德战争中得到俄国的有力支援。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双方外交的安排,1903年5月,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和外交大臣兰斯多恩访问法国,这是一次正式的国事访问,为两国接近开辟了道路。

同年7月,法国总统卢贝和外交部长德尔卡塞回访英国,这是两国正式讨论缔结协约的开始。

双方的外交谈判一直在紧张地进行,就殖民地问题进行着激烈的讨价还价。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的爆发推动了谈判的进程。

4月8日,英法协定正式在伦敦签字。

  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两国停止关于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而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的威胁。

在协定中,双方就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权达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马达加斯加、中西非洲、暹罗(泰国)等地。

谅解条约同时也对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

  [填空题]12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参考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侵略基础上发生的战争。

一战的这个性质是由交战国的掠夺目的所决定的,这是一次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

但同时,受到奥匈帝国侵略的塞尔维亚,其参战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解放;受到德国侵略的比利时,也是同样情况。

它们进行的战争则是正义的自卫战争。

尽管如此,在整个战争期间,这种民族的战争因素只有从属的意义,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性质。

  [填空题]13试析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合作与冲突。

  参考答案: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考虑(合作):

⑴要求战败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赔偿给协约国造成的损失,名正言顺的掠夺战败国。

  ⑵在反苏问题上达成一致。

  ⑶在处理战败国领土问题上,有限的承认民族自决权,重建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⑷为保护战胜国既得利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战胜国的目的:

⑴美国最为跃跃欲试,想法颇多。

战争成就了美国经济,也刺激了美国的政治野心。

美国企图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谋求扩大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逐步建立世界霸权。

  ⑵英国由于利益分布广泛,意图比较复杂。

首先要尽一切努力,掠夺德国殖民地;其次,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再次,在东亚地区利用美日矛盾,维护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⑶法国的打算比较集中和单一。

围绕严厉制裁和防范德国展开。

一是最大限度地制裁德国,甚至要求肢解德国,二是要谋求建立防范德国的安全体系。

通过实现这一目标,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

  ⑷日本的图谋比较现实和具体,它对欧洲的争夺没有胃口,而只想把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那些岛屿变成自己的既得利益,巩固在中国扩张的地位。

  在战败国已经被彻底击败的条件下,它们心中考虑的除了制裁德国的直接目的外,更主要的是怎样使自己获利更多,以及建立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格局。

  由于战胜国目的的多元性,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列强之间几乎对每一个问题都有争执,其中最主要也是争吵最厉害的有以下几个:

⑴国际联盟问题。

和会第一天,列强就为先讨论什么问题而陷入了激烈的争吵。

威尔逊坚持要先解决国际联盟问题,以通过对国联的控制来操纵对战败国的处置和瓜分殖民地,从中获取更大利益。

而英、法等国已经占领了大量德国、奥匈、土耳其的领土和殖民地,它们都想让会议及早讨论和确认它们占领的领土,使之“合法化”,因此英、法显然不会同意美国的主张。

  ⑵对德和约问题。

对德和约问题是和会的中心问题,也是和会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其中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