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171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x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血浆蛋白质与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血浆中几种重要蛋白质的性质及其临床应用;血清蛋白质电泳组分的临床分析;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机制;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蛋白电泳的检测方法。

熟悉:

血浆蛋白质的种类及生理功能;原发性和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的概念;含硫氨基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了解:

苯丙酮酸尿症、酪氨酸血症、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

第一节血浆蛋白质及其代谢紊乱

蛋白质是人体中含量和种类最多的物质,蛋白质占人体干重的45%,种类约有10万之多。

几乎在所有的生理过程中蛋白质都起着关键作用。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已有所了解的血浆蛋白质约有500种。

血浆蛋白的IEF/SDS-PAGE电泳图谱

取一滴血浆在电泳板的左下角点样。

先在水平方向进行等电聚焦电泳(IEF),接着在垂直方向进行SDS-PAGE。

一、血浆蛋白质的种类

盐析法:

将血浆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蛋白两大类。

通过醋酸纤维膜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将血浆蛋白质分成清蛋白和α1、α2、β、γ-球蛋白等五个主要区带。

二、血清蛋白质电泳组分的临床分析

(一)血清蛋白电泳的正常图谱血清蛋白电泳(serumproteinelectrophoresis,SPE)正常图谱,由正极到负极可依次分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五个区带。

血清蛋白电泳的正常组分

各条区带中多个蛋白质组分可有重叠、覆盖;两区带之间也有少量蛋白质;某些蛋白质组份染色很浅。

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测得血清各区带蛋白质的参考值:

清蛋白(Alb):

57%~68%、35~52g/Lα1球蛋白:

1.0%~5.7%、1.0~4.0g/Lα2球蛋白:

4.9%~11.2%、4.0~8.0g/Lβ球蛋白:

7%~13%、5.0~10.0g/Lr球蛋白:

9.8%~18.2%、6.0~13.0g/L。

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agarose):

从琼脂(agar)中去掉杂质和能沉淀脂蛋白的琼脂果胶(agaropectin)后所得,是由半乳糖及其衍生物构成的中性物质。

评价:

电渗作用小,对蛋白质的吸附极微,分辩率和重现性均较好,电泳图谱清晰。

常用的浓度:

0.5~1.0%。

商品化的琼脂糖凝胶板透明度好,散热均匀而且快,电泳重现性好,适当的条件可以保存半年。

加之结合半干胶技术,电泳时可以不需要缓冲液,是目前自动化电泳系统最佳的介质。

(二)血清蛋白电泳的异常图谱

血清蛋白电泳异常图谱分型血清蛋白电泳典型异常图谱浆细胞病与M蛋白

1.血清蛋白电泳异常图谱分型

2.血清蛋白电泳典型异常图谱

3.浆细胞病与M蛋白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上显示的宽γ区带主要成分:

免疫球蛋白。

发生浆细胞病(plasmacelldyscrasia)时,异常浆细胞克隆增殖,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或重链片段,病人血清或尿液中可出现结构单一的M蛋白,在蛋白电泳时呈现一个色泽深染的窄区带,此区带较多出现在γ或β区,偶见于α区。

三、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分析

(一)前清蛋白(prealbumin,PA)

理化性质:

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其半衰期很短,仅约12小时。

生理功能:

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和一种运载蛋白。

结合T4与T3,而对T3亲和力更大;PA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具有运载维生素A的作用。

前清蛋白的临床评价

1作为营养不良的指标,其评价标准是:

PA200mg/L~400mg/L为正常,100mg/L~150mg/L轻度缺乏,50mg/L~100mg/L中度缺乏,<50mg/L严重缺乏。

②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在反映肝功能的损害与恢复方面的敏感性优于清蛋白。

③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创伤等任何急需合成蛋白质的情况下,血清PA均迅速下降,PA是负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二)清蛋白(albumin,Alb)

5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66.2kD含17个二硫键,是唯一不含糖的血浆蛋白质?

肝实质细胞合成半寿期19d!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

清蛋白的功能

(1)血浆中主要的载体蛋白:

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与清蛋白的结合而被运输,包括胆红素、长链脂肪酸、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如Cu2+、Ni2+、Ca2+)、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2)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清蛋白丢失或浓度过低时,可引起水肿、腹水等症状。

(3)具有缓冲酸碱的能力(4)重要的营养蛋白:

清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用于组织修补。

因疾病等食物摄入不足或手术后病人常给予静脉清蛋白注射液。

血浆Alb作为营养指标的评价标准>35g/L正常28g/L~34g/L轻度缺乏21g/L~27g/L中度缺乏<21g/L严重缺乏

清蛋白的临床评价低清蛋白血症:

Alb合成不足、Alb的分布异常、Alb过度丢失、Alb分解代谢增加、无清蛋白血症(analbuminaemia)。

血浆Alb增高:

少见Alb的遗传性变异由Alb含量估计其配体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三)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或AAT)

39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51kD;pI为4.8。

含糖10%~12%。

在醋纤膜电泳中位于α1区带。

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单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也能合成。

α1-抗胰蛋白酶的生理功能作为蛋白酶的抑制物,作用于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尿激酶、肾素、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纤溶酶和凝血酶等,占血清中抑制蛋白酶活力的90%左右。

AAT抑制作用具明显的pH依赖性,最大活力处于中性或弱碱性,当pH≤4.5时活性基本丧失。

α1-抗胰蛋白酶临床意义:

①AAT缺陷:

ZZ型、SS型甚至MS表型常伴有早年(20~30岁)出现的肺气肿。

ZZ表型可引起肝细胞损害。

ZZ表型的新生儿中10%~20%在出生数周后易患肝炎,最后因活动性肝硬化致死。

低血浆AAT还可发现于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②急性时相反应时AAT增加。

(四)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glycoprotein,AAG)18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40kD;pI为2.7~3.5血浆中含糖量最高(达45%)、酸性最强的糖蛋白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在肝脏产生,某些肿瘤组织也可产生

α1-酸性糖蛋白(AAG)的的生理功能

(1)AAG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时增高,与免疫防御功能有关。

(2)AAG可以结合利多卡因和心得安,在急性心肌梗塞时AAG升高,而干扰药物剂量的有效浓度。

α1-酸性糖蛋白(AAG)的临床评价①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等一般增加3~4倍,3~5天时出现浓度高峰,AAG增高是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可靠的指标之一。

②糖皮质激素增加,包括内源性的库欣综合征和外源性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时,可引起AAG升高。

③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肾病综合征以及胃肠道疾病致蛋白严重丢失等情况下,AAG降低。

④雌激素使AAG降低。

(五)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和转运蛋白。

在电泳中位于α2区带。

由α与β链形成α2β2四聚体,α链有α1及α2两种,而α1又有α1F及α1S两种遗传变异体,两种变异体仅为一个氨基酸残基不同。

结合珠蛋白的遗传表型

结合珠蛋白的功能与红细胞中释出的自由形式存在的血红蛋白结合,运输血管内游离的血红蛋白(Hb)到网状内皮细胞降解,防止Hb从肾脏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留铁,并能避免Hb对肾脏的损伤。

每分子Hp可以结合两分子的Hb,结合后复合物在几分钟之内转运到肝细胞而被降解。

结合珠蛋白的临床评价

Hp下降:

①溶血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疟疾。

血管外溶血不会使Hp发生变化。

②严重肝病患者,其Hp合成减少。

Hp升高:

属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烧伤和肾病综合征情况下,血Hp常明显升高。

(六)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α2-MG或AMG)

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糖蛋白,约为725kD,含糖量约8%。

由肝细胞、单核细胞和星形细胞合成。

半寿期约5d。

α2-巨球蛋白的功能:

能与多种离子和分子结合,特别是能与蛋白水解酶结合而影响这些酶的活性。

当酶处于复合物状态时,酶的活性部位没有失活,但不容易作用于大分子底物,分子量小的蛋白质则能被α2-MG-蛋白酶复合物所催化水解。

——α2-MG可选择性地保护某些蛋白酶的活性

α2-巨球蛋白的临床评价

不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α2-MG增高:

低清蛋白血症,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时,显著增高——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以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妊娠期及口服避孕药时血浓度亦增高。

α2-MG降低:

严重的急性胰腺炎和进展型前列腺癌治疗前。

(七)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

含铜的α2球蛋白,每分子结合6个~8个铜原子,由于含铜而呈蓝色由10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糖约8%~9.5%95%的血清铜存在于Cp中,其余5%呈可扩散状态血循环中的Cp可认为是铜的无毒性代谢库

铜蓝蛋白的功能特征:

①能调节铁的吸收和运输,对多酚及多胺类底物有催化其氧化的能力,具有亚铁氧化酶(可催化Fe2+氧化为Fe3+)及胺氧化酶的活性。

②抗氧化作用,可防止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生成,特别在炎症时具有重要意义。

铜蓝蛋白的临床评价:

Cp浓度减少:

包括Wilson病、营养性铜缺乏和Menkes病(遗传性铜吸收不良)。

在营养不良、严重肝病及肾病综合征时往往下降。

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妊娠、感染、创伤和肿瘤时血浆浓度增加。

在妇女妊娠期、口服避孕药时其含量有明显增加。

Wilson病的诊断标准

定义: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患者血浆Cp含量明显减少,血浆游离铜增加,铜沉积在肝可引起肝硬化,沉积在脑基底节的豆状核则导致豆状核变性,因而该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病诊断标准:

Cp下降,血清总铜浓度降低、游离铜增加和尿铜排泄增加,肝中铜的含量升高。

(八)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

分子量约79.5kD;pI5.5~5.9;半寿期为7d为单链糖蛋白,含糖量约6%电泳位置在β区带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能可逆地结合多价阳离子,每分子TRF可结合2个Fe3+

转铁蛋白的生理功能:

负责运载消化管吸收的铁和由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

以TRF-Fe3+的复合物形式进入骨髓中,供成熟红细胞的生成。

转铁蛋白的临床评价:

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在缺铁性的低色素贫血时TRF水平增高,但铁的饱和度很低。

TRF在急性时相反应中含量往往降低。

因此在炎症、恶性病变时常随着清蛋白、前清蛋白同时下降。

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在营养不良及慢性肝脏疾病时下降。

(九)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

CRP是由肝细胞所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含5个相同的亚单位,非共价地结合为盘形多聚体。

相对分子质量为115kD~140kD。

循环中的CRP半寿期约19h,电泳分布在慢γ区带,有时可以延伸到β区带。

1、C-反应蛋白的生理功能:

结合多种细菌、霉菌及原虫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可以结合卵磷脂和核酸。

结合后的复合体具有补体系统的激活作用,作用于C1q,引发对侵入细胞的免疫调理作用和吞噬作用而表现炎症反应。

2、C-反应蛋白的临床评价:

第一个被认识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指标。

结合临床病史监测疾病:

如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

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

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3、

(1)CRP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性指标

CRP参与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CRP具有与IgG和补体相似的调理和凝集作用,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表达及其它免疫调节功能。

CRP的高低与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关系密切。

当有炎症存在时CRP会明显升高血浆CRP的浓度没有昼夜波动,临床上检测血浆CRP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进行。

血清CRP在感染发生后5~8h即开始升高,48h达到峰值。

血浆半衰期19h,高峰值可达正常的数百倍。

随着感染控制它可在24~48h迅速下降,1周内恢复正常。

CRP的水平和持续时间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CRP持续升高或再度升高提示临床应重视病情的变化。

感染类型的鉴别

CRP在细菌与病毒感染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CRP在绝大多数病毒感染的血清浓度变化不大或不变——大多数病毒感染是在细胞内增殖,完整的细胞膜上缺乏暴露的磷脂蛋白质,故不能触发CRP的产生和结合。

直接创伤和多数细菌感染发生在细胞外,足以使细胞膜分离,暴露出胆碱磷酸和提拱CRP的附着点,通过IL-6将信息传递给肝,并刺激肝产生有活性的CRP。

在腺病毒和疱疹病毒等极少病毒感染时,CRP升高明显——与这些病毒感染症状严重,广泛地破坏组织,触发CRP的产生有关。

CRP对脑膜炎感染G+和G-的病原菌有一定鉴别意义——G+脑膜炎脑脊液(CSF)中CRP变化不明显;G-脑膜炎CSF中CRP明显升高,CSF与血清CRP比值升高。

病情的监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感染时大部分患者的CRP明显升高,在SLE活动时CRP大多正常或略高。

感染性肾积水和肾积脓患者的CRP水平明显升高,CRP最低值为30mg/L,而肾积脓的CRP值明显高于感染性肾积水,CRP水平随感染程度加重而升高。

疗效的判定

经抗生素治疗后CRP水平下降,提示治疗有效。

——CRP可作为抗生素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

肺炎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早期,无病原学检测的条件下,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灶不明确,WBC和体温不高者,CRP可以预示其疾病严重程度,对老年人院内呼吸道感染提供辅助诊断。

如对CRP实行动态监测,对指导临床及时使用抗生素更有价值。

(2)CRP和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

CRP浓度增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直接因素,还是仅仅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损伤、心肌的缺血或者坏死等非特异性刺激下,导致在急性期的一种反应性增高?

慢性感染引起的血浆CRP浓度增高,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高危因素。

在纠正了其它危险因子的影响后,血浆CRP浓度的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子。

在炎症组织的局部如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处,心肌梗死区有CRP的沉积。

CRP与动脉粥样硬化

最近发现,CRP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CRP刺激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及组织因子,增加LDL的摄入,促进泡沫细胞形成;抑制骨髓源性内皮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加速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通过外周巨噬细胞刺激组织因子合成,促进炎症时血管内聚集和血栓形成。

已证实CRP通过与LDL和受损细胞膜或感染病原体的磷脂结合参与AS损伤中补体的激活。

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引起AS炎症反应的因素之一,而CRP对其他炎症介质的致AS有放大作用。

CRP与心房颤动

CRP是发生心房颤动的重要独立危险因子。

CRP与脂蛋白结合,由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继而可产生大量终末复合物C5B-9,造成心肌细胞受损。

CRP可增强房颤患者心房的氧化损害并导致心房的结构改变,心房改变可导致复律后房颤早期高复发率。

CRP和冠心病的关系

CRP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在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血浆CRP的含量是正常人的2倍,而在心肌梗死的患者是正常人的4倍。

CRP和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血浆CRP的水平与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和严重性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冠心病猝死有很强的相关性。

CRP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CRP在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上较血浆肌钙蛋白T更具价值。

(3)CRP与妊娠糖尿病

GDM发生率约占孕妇3%~5%,该病易导致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病、巨大儿、死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钙及低血糖。

血清CRP的测定可作为GDM的产后随访的新指标。

(4)CRP在生殖医学中的临床应用

在生殖医学中,无论是正常的卵巢排卵,还是接受控制性促超排卵(COH)治疗,或是导致不孕不育和早产的感染因素无不与CRP等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CRP可产生对调节女性卵细胞发育、成熟、排卵以及受精、胚胎着床、妊娠过程起到重要作用的炎症因子。

CRP成为预测早产风险的最佳指标,使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活产率成为可能。

CRP对男性由于感染原因所致的不育提供更多的临床检测依据。

(5)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

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两种疾病可通过炎症反应相联。

在2004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将CRP列为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明确了炎症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

健康人体中含量非常少,平均浓度大约1mg/L,常规CRP检测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低水平的CRP浓度的变化。

特定(种)蛋白:

特定蛋白(specialprotein):

在机体内具有某种生理功能,疾病状态时又有着特定的病理生理意义的蛋白质。

PAALBAATAAGAMGHpCpTRFCRP…….

第二节氨基酸代谢紊乱

原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由于参与氨基酸代谢的酶或其他蛋白因子缺乏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由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器官(如肝、肾)出现严重病变而导致。

氨基酸血症(aminoacidemia):

当酶缺乏出现在代谢途径的起点时,其作用的氨基酸将在血循环中增加。

氨基酸尿症(aminoaciduria):

升高的氨基酸从尿中排出。

一、原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一)苯丙酮酸尿症

苯丙酮酸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主要由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的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苯丙氨酸的正常代谢

1.苯丙氨酸的代谢紊乱

当出现遗传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不足时,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在体内蓄积,并可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

2.苯丙酮酸尿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PKU患者有智力缺陷。

PKU患者还表现有毛发和皮肤色素较正常人略浅。

患儿在出生后3月内就需用低苯丙氨酸膳食(如低苯丙氨酸的奶粉)治疗即饮食治疗。

治疗最少要坚持到10岁,甚至终生。

在停止饮食治疗前需作负荷试验。

若脑电图正常,则可停止饮食治疗。

女性在幼时若治疗恰当,可正常生长发育。

妊娠时,则应使用治疗本病的膳食,以免因再发高苯丙氨酸血症而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二)酪氨酸血症

1.酪氨酸的正常分解代谢和转变

2、酪氨酸血症——Ⅰ型(tyrosinemiaⅠ)

原因:

酪氨酸分解途径中的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活性降低。

该症可出现:

血和尿中酪氨酸水平增加;血中甲硫氨酸浓度升高;尿中排出大量多巴和其他酪氨酸代谢物。

I型酪氨酸血症又称肝肾型酪氨酸血症。

急性患者有肝大、肝细胞脂肪浸润或坏死,如未治疗,常在1岁前死于肝功能衰竭。

慢性患者可有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症状较轻,常在10岁前死亡。

3.酪氨酸血症——Ⅱ型(tyrosinemiaⅡ)

原因:

肝细胞液酪氨酸转氨酶缺乏。

血中和尿中酪氨酸水平升高,尿中酚酸和酪胺浓度增加。

Ⅱ型病罕见。

与Ⅰ型不同的是:

血中甲硫氨酸不升高。

(三)含硫氨基酸代谢紊乱

1.含硫氨基酸的正常代谢

Hcy在细胞内代谢途径

(1)Hcy在蛋氨酸合成酶及维生素B12参与下,与5-甲基四氢叶酸合成蛋氨酸和四氢叶酸。

(2)Hcy在胱硫醚-β-合成酶及维生素B6参与下,与丝氨酸缩合成胱硫醚,进一步代谢。

(3)Hcy在细胞内形成后排出至血浆参加循环。

在体内同型半胱氨酸以氧化形式与一般蛋白质结合,并循环于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Hcy浓度是非常低的,因为很快被体内的叶酸和维生素B12需求性甲硫氨酸合成酶所代谢而合成甲硫氨酸。

2.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紊乱

(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合成和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的酶系统、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的缺乏、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甲硫氨酸合成酶、胱硫醚-β-合成酶的缺陷都可引起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与血浆Hcy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水平越低,血浆Hcy水平越高。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形成机制

营养因素:

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的缺乏。

遗传因素: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胱硫醚-β-合成酶的基因突变使酶活性降低等。

年龄:

血浆Hcy水平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且男性Hcy水平明显高于女性,45岁以上者升高的尤为明显。

绝经前女性的Hcy浓度通常比男性低20%,绝经后则升至同龄男性的水平。

其他:

种族、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咖啡、高蛋氨酸饮食等)、地区、药物(氨甲喋呤、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和其他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

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增加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增加

(1)同型半胱氨酸内酯化合物形成:

①可与反式视黄酸共同引起血小板的凝集;②引起血栓素(TXB2)的形成,从而促进血凝块的形成,引起临床上常见的梗塞性疾病;③与低密度脂蛋白形成复合体,随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转变为泡沫细胞,堆积在动脉内参与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2)同型半胱氨酸氧化:

同型半胱氨酸会发生自发氧化,形成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因而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并可造成血管平滑肌持续性地收缩,引起缺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二、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主要发生在肝和肾疾患(蛋白质营养紊乱)以及烧伤等的氨基酸代谢失衡。

(一)肝功能衰竭和氨基酸代谢失衡

多数氨基酸如芳香族氨基酸(aromaticaminoacids,AAA)、丙氨酸主要在肝脏降解,而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aminoacids,BCAA)主要在肌肉、肾及脑中降解。

肝功能衰竭时,AAA在肝脏中的降解减少,引起血浆AAA浓度增高;BCAA在肌肉等组织中的分解没有减少,相反因肝脏降解胰岛素减少致血浆胰岛素含量增高,促进BCAA进入肌肉而降解增多,血浆BCAA浓度降低。

BCAA/AAA正常比值为3.0~3.5,慢性肝病时可降至2左右;若此比值降至1左右,往往发生肝性脑病,肝昏迷时可降到0.77~0.71。

这些AAA在脑组织中可形成假神经递质,是引起肝性脑病和肝昏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肾脏疾病

肾功能衰竭常有蛋白质营养紊乱,表现为血清中必需氨基酸浓度降低。

继发性肾性氨基酸尿:

由于肾小管损害、肾近曲小管的功能障碍引起,如肾中毒、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某些肾脏疾病仅有肾小管重吸收氨基酸障碍而导致氨基酸尿;另一些病人则肾近曲小管的所有重吸收功能均受影响,如Fanconi综合征患者,除氨基酸尿外,还出现糖尿和高磷酸盐尿等。

第三节核苷酸代谢紊乱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嘌呤核苷酸合成和分解中最多见的代谢紊乱是高尿酸血症,并由此导致痛风。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的酶缺陷可引起乳清酸尿症。

一、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

合成原料:

CO2、甲酰基、氨基酸等合成场所:

肝细胞的胞液合成过程:

包括两个阶段  ①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的合成  ②腺苷酸(AMP)和鸟苷酸(GMP)的合成

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

嘌呤核苷酸分解

二、高尿酸血症

人体内缺乏尿酸酶,尿酸无法再分解,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体液尿酸浓度的高低取决于体内嘌呤合成量、食入量和尿酸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或体内嘌呤来源过多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一)尿酸排泄

尿酸的排泄有四个步骤:

①血浆中的尿酸全部经肾小球滤过;②在近端肾小管的起始部,滤过尿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