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267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docx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

出处:

中华传媒网|2005-10-1216:

26:

20|阅读8691次

新闻导语和新闻主干的关系长期以来含糊不清。

国内新闻专著往往笼统地使用“新闻导语”这个概念。

比如许多教科书上说新闻导语(或导语)要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但这种导语和那些非开门见山非简洁明快的导语是什么关系呢?

[5]所有的新闻文体都有导语,但对导语的要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

有的学者从写作特点入手,将新闻分为动态消息、特写性消息、公报式消息和谈话记;[6]或将导语分为概述式,设问式,评论式,见闻式,对比式,引用式。

[7]这些复杂纷繁的分法固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却无力廓清一些基本困惑:

为什么有的新闻体裁用倒金字结构?

为什么有的新闻体裁用倒金字塔结构以外的其它结构?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按以上的分法,动态消息和人物消息或特写可以使用同一类导语吗?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

张威

硬新闻(HardNews)和软新闻(SoftNews)是西方新闻界新闻业务中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

在英、美及澳大利亚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教材中,硬、软新闻的分类之所以成为喋喋不休的话题,是因为对这两种新闻形式的科学区分直接涉及对新闻报道类别和写作方法的确认。

对此问题的宏观把握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内新闻写作的研究者虽然早已注意到硬软新闻的区分,但深入探讨该问题的篇章却是凤毛麟角。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20余本新闻写作的著作,提到这两个概念的只有汤世英等的《新闻通讯写作》,[1]周立方的《新闻写作研究》,[2]康文久主编的《实用新闻写作学》,[3]且都是一带而过。

1997年出版的杭州大学沈爱国的《消息写作学》[4]是研究消息写作的专著,对硬新闻的概念只字未提。

也许可以这样说,硬、软新闻的分类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闻导语和新闻主干的关系长期以来含糊不清。

国内新闻专著往往笼统地使用“新闻导语”这个概念。

比如许多教科书上说新闻导语(或导语)要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但这种导语和那些非开门见山非简洁明快的导语是什么关系呢?

[5]所有的新闻文体都有导语,但对导语的要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

有的学者从写作特点入手,将新闻分为动态消息、特写性消息、公报式消息和谈话记;[6]或将导语分为概述式,设问式,评论式,见闻式,对比式,引用式。

[7]这些复杂纷繁的分法固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却无力廓清一些基本困惑:

为什么有的新闻体裁用倒金字结构?

为什么有的新闻体裁用倒金字塔结构以外的其它结构?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按以上的分法,动态消息和人物消息或特写可以使用同一类导语吗?

在新闻的分类方面,国外一直乐此不疲。

英、美和澳大利亚大学出版的新闻写作教材都花了相当篇幅来讨论。

它们的主要分法是:

将硬新闻和软新闻一分为二,在这两个巨大的框架之下对新闻文体进行分类,然后再研究导语和主干的关系。

这种两分法似乎可以这样概括:

两分法中的硬新闻只有一类,即动态消息。

对它的新闻文体要求基本上是倒金字塔结构(例外的情况见下文)。

软新闻分两大类:

简明软消息和特写。

对其文体要求是自由式,或曰非倒金字塔结构,没有限制。

这样分法的结果不仅使新闻文体分辨得清楚明晰,导语和文体之间的关系也容易确认。

本章试图对西方新闻学新闻文体的两分法加以诠释,探讨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和依据、硬新闻的变体(硬软新闻的交叉问题)以及这两种新闻文体导语和主干之间的关系。

本章的主要英语参考资料均为90年代流行的西方新闻专业的重要教材,其中包括美国:

AlfredLawrenceLorenzandJohnVivian的News:

ReportingandWriting(Allyn&Bacon,1996),[8]TedBuchholz的ReportingforthePrintMedia,(HarcourtBraceJovanovich,Inc,USA.1993)[9]以及澳大利亚SallyWhite的ReportingandWritinginAustralia(Allen&Unwin,Sydney,1991)。

[10]

理论误区

硬新闻和软新闻之所以在国内受到漠视是由于存在某些理论误区。

由此导致人们看不清区分二者的价值。

当我们比照国内和西方新闻界对上述概念的诠释时,这个误区就可以看得比较真切。

先看国内流传较广的3种说法:

1.硬新闻:

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受众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软新闻:

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观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

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第11页

2.西方新闻界对新闻还有这样一些分类法:

分作硬新闻(意即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软新闻(意即重要性不足,趣味性浓厚的报道),纯新闻(意即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

――汤世英等《新闻通讯写作》第4页。

3.如同新闻有硬软之分,导语也可分为硬软两大类。

硬导语适用于动态新闻,它一般概括介绍稿件最为重要的事实。

硬导语必须精炼,因为松散臃肿的导语难以吸引读者。

软导语用于特写类稿件,它通常使用别出心裁的描写、趣味隽永的小故事或者巧妙借用的成语之类引起注意。

硬导语一般只含一句话,而软导语则可长达四、五段,在最后一段才点破同全篇的关系。

――周立方《新闻写作研究》第99页。

以上说法对软硬新闻把握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没有试图对硬软新闻作出系统的解释。

其共同特点是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在分野中的作用。

同时,它们都没有提到硬软新闻分野的另一个关键――时间性。

毫无疑问,重要性在硬、软新闻分野中具有关键作用。

在这一点上,国内和西方观点比较一致。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重要性因时间问题而退居第二,因此,一条重大题材的硬新闻就会采用软新闻的手法来处理。

比如拉宾遇刺的消息一家日报就可能这样开头:

拉宾昨晚遇刺。

但一家晚报再这样开头就不会吸引读者,因为同样的事实已经被日报报过了,出现以下的导语是可能的:

“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一位街头妇女说。

今天,全城市民处于一片悲痛之中,以悼念昨晚被刺的拉宾。

第一例是典型的硬新闻,事件重大,时间紧迫,重在将拉宾被刺的事实尽早报道出去。

第二例至少可以看作是经过软处理的硬新闻。

由于是晚报发稿,时间和重要性都下降了一个档次,这一切都是时间造成的。

可见,决定新闻的硬与软,时间的因素往往比重大性更具有决定意义。

但时间在硬、软新闻分类中的决定因素被大多数国内学者忽略了。

康文久主编的《实用新闻学》是少数例外之一,硬新闻的时间性在这里得到了肯定:

硬新闻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事件消息,主要是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诸如政治事件、军事冲突、外事活动、经济动态、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等等。

这类事件有的是突发性的,有的是事物发展进程的飞跃阶段,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

由于突变,变化过程短促,有很强的时间性……[11]

有疑问的是,康文久在对软新闻的概括时提到“软新闻属于非事件消息,主要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等等”。

[12]这个论断似乎有些局限性和不严密。

首先,旧的事物和旧人物同样可以出现在软新闻中。

此外,将软新闻放在动态消息里,缩小了软新闻的概括范围(康在前面指出“动态消息,按照题材的性质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大类”)。

因为软新闻不但包括软消息,它还包括特写(见下节)。

然而,无论如何,康文久对硬、软新闻进行概括的尝试是值得注意的。

现在我们来看西方新闻学对软、硬新闻的概括。

先看1993年美国版新闻教科书《印刷媒体的报道》(ReportingforthePrintMedia)中的描述:

新闻有两种形式:

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通常指那些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

这些新闻故事可能报道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演讲,劳工纠纷或政治战役。

硬新闻也称现场新闻或称直接新闻。

同样,由于它报道即时发生的事件,它也被称为“易碎新闻”。

[13]

这里强调了硬新闻的易碎性,意即时间性。

下面是该书对软新闻的概括:

软新闻通常指特写或人类共同兴趣的新闻报道。

它们的主题可能有些不应时或不甚重大,但决不枯燥。

软新闻主要为愉悦,通告消息并非绝顶重要。

它从感情上吸引受众,不以理智上吸引读者为主。

这些新闻故事使读者欢笑或悲泣,喜爱或憎恨,嫉妒或遗憾。

这些故事用更多姿多彩的风格写就,更多地使用奇闻逸事,引语和描写。

[14]

另一部美国的新闻教科书中这样写道:

硬新闻的概念适用于那些事件性新闻,比如市政厅会议、飞机失事以及调查性新闻故事的纵深报道。

[15]

那些强调娱乐甚于通报新闻的故事被称为软新闻。

有时也用“特写”和“人类兴趣”这样的称谓来指“软新闻”。

[16]

以下的概括出自澳大利亚的一本有影响的新闻教材:

硬新闻是重大新闻,软新闻是不平常的、奇特的、娱乐的新闻。

在结构上这两种新闻区别是硬新闻使用倒金字塔结构或镙丝钉结构,软新闻则不拘一格。

[17]在软新闻里,新闻故事最重要的部分不必出现在导语中。

然后,接下来,软新闻结构不使用倒金字塔或镙丝钉形式。

它们几乎总是以间接或延缓的导语开头,以这种方式,读者的注意力被一种即将出现的许诺抓住,而不是由于一种重大性……与重要性相较,软新闻更倾向于不寻常和娱乐。

[1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将导语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直接性导语和延缓式导语。

前者是直接叙述已经发生和正在发展变化的事件,大多数动态消息都使用这种导语;后者对时间要素有所回避,也不强调正在发生或发展变化中的事件,而将重点放在对新闻的解释、阐述和背景介绍上,通常以描写新闻现场的某种情景或创造某种气氛,常为软新闻和特写所采用。

[19]

误区探源

如前所述,笼而述之地讲“新闻导语”的要求,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比如一部新闻写作专著在“新闻导语的作用”时援引了两个例子,例1是为说明导语要引人入胜:

例1:

一个老爷爷抱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甜甜地拍了一张照。

这是祖孙俩吗?

不,小女孩是普通的农村娃娃。

她外婆的独生女,招了女婿,妈妈又是独生女,也招女婿;如今,她刚出世不久,父母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又是个独生女。

一些人替这家可惜,说:

“三代无子,再生一个吧!

”市委副书记陈沂听罢却翘起拇指,说:

“生一个好,爷爷抱你!

”[20]

例2:

是想说明导语要定弦定调:

长江今年第二次洪峰昨日凌晨已过汉。

百里长堤巍然屹立,武汉三镇安然无恙。

[21]

显然,以上两条新闻导语的风格截然不同。

第一个是软新闻,第二个是硬新闻,二者导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将它们混同起来谈只能徒增混乱。

遗憾的是,在中国,笼统地讲“新闻导语”的新闻写作著作不在少数,是个集体现象。

比如《解放军报》为导语曾下过一个定义:

“导语是置于新闻前边的第一个小段或第一句话。

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新闻中最主要的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一篇新闻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22]

这个导语的要求对软新闻就不适用。

因为软新闻不一定非要在开篇首句“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一篇新闻的主题思想”。

如果标明这是硬新闻的导语定义,就可以理解,可惜作者没有这样做。

一部在2001年出版的新闻学理论著作仍然笼统地谈导语写作,它说:

一般来说,导语中一定要体现最重要的最精彩的内容,‘不管写什么新闻,都要努力地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放在导语之中,则是写作的一个要领。

’‘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求一开头便把新闻中最新鲜的事实提取和揭示出来,一下子摆在读者面前’。

美国威尔逊大学一位新闻学教授认为’导语是揭示摘要,是整个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的摘要,是用一句简明的话回答读者渴求知识的要求’.[23]

实际上,以上讲的全是硬新闻导语写作的特点,完全不能概括软新闻的导语。

造成混乱的原因之一也许是英文“News”带来的困惑。

英文中的“News”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个泛指“新闻”的普遍概念,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指“消息”(常常要靠语境分析)。

“Thefeatureofnews”(新闻的特征),其中的“News”只能译成“新闻”而不能译成“消息”。

事实上,英语中表示新闻的概念往往精确而细致。

比如“News”,“NewsStory”=“新闻”;“HardNews”=“硬新闻”;“SoftNews”=“软新闻”;“SpotNews”=“现场新闻”。

“消息”是中国文字中的独有的概念,与英语中的“News”并非完全的对应关系。

在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英语“News”才可能翻成“消息”。

“News”与“新闻”和“消息”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给国内新闻界带来了麻烦。

许多学者在探讨新闻写作中笼统使用了“新闻导语”这一概念,从而使问题变得混乱。

[24]有些学者虽然标明他们所说的“新闻”指的是“消息”,但由于在讨论中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和举例不当,仍然不能廓清新闻体裁的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比如一部新闻教科书在开篇时声明: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是就狭义来说的,便是通常所说的消息,又称电讯。

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及时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25]但在正文中,作者交叉使用“新闻”和“消息”,极易产生歧义,如下面一段:

消息通常是由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所组成。

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端部分,是新闻结构上的第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层次,在新闻中起着“一语定意”的作用,从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消息如何展开叙述。

[26]

实际上,段落中所有使用“新闻”的地方都可以用“消息”代替。

这样会更精确而消除歧义。

作者在讲到消息的特征时说:

“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及时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和西方硬新闻的定义一致)但所举的例子却不能与之完全符合。

我们来看以下4个例子:

1.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的裙子吗?

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种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

[27]

2.您想观赏八达岭长城的雄姿吗?

您想领略在北戴河畅游嬉水的乐趣吗?

您想得到在承德避暑山庄消夏纳凉的快意吗?

密云县开发旅游的目标就是:

让国内外广大游客在本县得到以上种种享受。

[28]

3.几年前还是水草不长,螺蚌不生,水鸟不停,鱼虾绝迹的鸭儿湖,现在又复活了!

记者亲眼看到经过治理的湖面碧波粼粼,渔舟点点,成群的野鸭在湖里嬉戏。

[29]

4.“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拥有二百多万人口的北平,今日宣告解放。

……”[30]

严格地说,1、2、3条都是些时间性很差的新闻,怎么也无法和作者先前所概括的消息的特征“最直接、最简练……迅速及时”相吻合。

但第4条显然是标准的消息(硬新闻)。

作者没有说明四条新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却把它们混淆在一起来谈消息的导语,从而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显然,消息中诸种类别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

就像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一样,消息也分为“硬消息”和“软消息”。

硬新闻的硬消息(动态消息)是一回事,但软新闻却包括“软消息”和“特写”两个品种。

“软消息”和“特写”虽然具有软新闻的特点,但前者篇幅较短规模较小,后者篇幅较长规模较大。

顺便说一句,在西方新闻概念中,没有特写和通讯的区别。

本文也将特写和通讯看成一类文体。

西方新闻学对硬、软新闻的导语的要求特点非常鲜明,比如美国的一本新闻教材指出:

就像新闻故事本身一样,导语也分成两种——硬导语和软导语。

最普通的是硬导语,这种导语以直接了当的方式讲出发生了什么。

[31]

第二种形式,软导语延缓新闻的主要主面,它经常用在深入报道、特写和广播稿中,尽管有些记者在硬新闻中以间接导语开头,将其作为一种引起读者或听众兴趣的方式。

[32]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

猛然间一问什么是硬新闻,人们的回答会各不相同。

笔者2001年在石家庄日报授课时,曾就此问题对学员提问,结果对一些反馈大跌眼镜.一位学员说,硬新闻就是会议新闻政策性新闻会见性新闻,就是那些比较枯燥但不得不发的新闻。

这个看法当然与西方对硬新闻理解的内容是不相吻合的

尽管人们对硬新闻涵盖的内容理解不同,但它们都能在时间性和重大性方面得到统一。

虽然西方新闻界对硬、软新闻的讨论方兴未艾,但真正做出严格定义的不多。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归纳出其要点:

硬新闻:

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形式,重在迅速传递消息。

在形式上,它与国内学界所说的动态消息基本相一致。

软新闻:

一种注重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形式,重在引起受众的情感呼应。

比如愉悦或深思等,更多地强调人类兴趣。

在形式上,它分为软消息和特写两种。

二者之间的联系:

都是新闻;新闻价值的诸种要素(如时间性、重要性、接近性等)都起作用。

二者之间的区别:

1.要求重点不同:

硬新闻重在迅速传递信息,强调时间性,多为动态新闻和现场报道。

软新闻重在引起读者兴趣和情感呼应。

2.尽管新闻价值和诸种要素都起作用(特别是时间和重大性),但硬新闻要求的程度较高,软新闻要求的程度相对较低。

3.写作方面:

硬新闻有一定之规(在大多数情况下沿用倒金字塔结构);软新闻则不拘一格。

硬新闻直接了当,简明扼要,形式简练,具有直接性;软新闻样式复杂,细节描写和记者感情色彩占据重要地拉,具有间接性。

硬新闻形式上基本是动态新闻,软新闻则有软消息和特写之分。

4.在新闻导语方面,硬新闻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要求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概括新闻的中心。

软新闻导语则不拘一格,有较大的宽容性。

概而言之,新闻的基本形式是硬新闻和软新闻;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导语和文体写作要求也不同。

由此出发,可以这样认为,硬新闻即动态新闻。

除动态新闻以外的新闻都可以划入软新闻。

软新闻是一个大类,其中包括不少品种,在西方新闻学中,它基本包括“软消息”(Briefsoftnews)和“特写”(Featurestory)。

尽管国内的报刊实践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新闻文体(例如:

新闻素描,评述性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典型报道和通讯等除动态新闻以外的新闻体裁),但它们仍可以被软新闻囊括。

区分硬软新闻的关键依据在于时间性和重要性。

硬新闻是易碎的,时间性是第一位的。

软新闻的“软”不是指“软绵绵的故事”,而是指在时间性重要性方面不如动态新闻那样“过硬”。

传统说法认为,硬新闻主要报道重大事件,软新闻报道非事件性或不重大的新闻。

其实不尽然。

一个重大事件同样可以写成软新闻。

比如1963年11月23日合众国际社记者梅丽曼·史密斯在达拉斯目击肯尼迪遇刺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梅丽曼·史密斯是这样开头的: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

车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是公园的地方。

我当时就坐在所谓的白宫记者专车上,这辆车属于一家电话公司,车上装着一架活动无线电电话机。

我坐在前座上,就在电话公司司机和专门负责总统德克萨斯之行的白宫代理新闻秘书马尔科姆基尔达夫之间。

其他三名记者挤在后座上。

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

第一声像是爆竹声。

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

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下一辆是副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专车,接下去是保卫副总统的特工人员的专车。

我们就在这后面。

我们的专车可能只停了几分钟,但却像过了半个世纪一样。

我亲眼看见历史在爆炸,就连那些饱经风霜的观察家,也很难领悟出其中的全部道理。

我朝总统专车上望去,既没有看见总统,也没有看见陪同他的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

我发现一件粉红色的什么东西晃了一下,那一定是总统夫人杰奎琳。

我们车上所有的人都朝司机吼了起来,要他将车向总统专车和他的保镖车开近一些。

但就在此时,我看见高大的防弹玻璃车在一辆摩托车的保护下,号角着飞速驶开。

我们对司机大喊:

“快!

快!

”我们斜插过副总统和他的保镖车,奔上了公路,死死地盯住总统专车和后面特工人员的保镖车。

前面的车在拐弯处消失了。

当我们绕过弯后,就可以看到要去的地方了——帕可兰医院,这座医院就在主要公路左侧,是一座灰色的高大的建筑物。

我们向左边来了一个急转弯,一下子就冲进了医院。

我跳下汽车,飞快地跑到防弹玻璃汽车前。

总统在后座上,脸朝下,肯尼迪夫人贴着总统的身子,用双手紧紧将他的头抱住,就像在对他切切私语。

……

总统被刺的情况直到新闻第11段以后才出现,然而,肯尼迪遇刺是一个重大的动态事件。

但梅丽曼·史密斯将这个重大事件以特写的形式处理(软新闻的一种)。

这条新闻稿深入细致地描写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重在满足读者兴趣,同以单纯报道总统被刺的硬新闻不一样。

[33]

时间性是区别硬软新闻的首要因素。

两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专家学者们对新闻文体从各个角度进行分类的尝试。

它只是提供一个框架,从大处着眼。

各种尝试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

两分法的好处是摈弃了繁枝缛节,视野清晰,简单扼要。

使人们准确地把握两大新闻类别以及导语和新闻主干之间的关系。

硬新闻在文体上的典型标志就是倒金字塔方式。

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本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

倡导软新闻的人们说,一条导语是软还是硬没关系,关键要看它是否有效。

他们轻视传统的概括式导语,认为“倒金字塔”风格不自然并使所有的故事看起来千篇一律。

一些人认为软新闻在顺序描写是更为自然的表达方式,就像讲故事。

在风格上更加文学化亦有助于报纸同电视竞争。

电视广播报道新闻虽然比报纸快,但是使用软导语,报纸能使故事更有趣。

反对派则指责,软新闻对大多数新闻故事不适合:

过于附庸风雅,文学化以及非职业化。

还说软导语太长,不能突出新闻,过于文学化,虽然时髦但不清楚不鲜明。

一些批评家认为传统的概括式导语更为清晰和直率,更适合硬新闻。

他们不希望记者们以概括式导语开始每一条新闻,又不希望(软新闻)的延缓部分那么长,令人痛苦。

一些编辑对软导语采取不鼓励的态度,他们尤其厌烦那些翻过页去还没有传递出主要观点的以软新闻开头的头版故事。

[34]

当硬软新闻的争论发展到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终于说:

“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

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再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别的材料了。

”[35]

竞争的压力首先来自电子媒介。

自20世纪40年代后,广播、电视的出以其高速、真实、生动迫使印刷媒体必须改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

电视在美国新闻界的崛起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三大商业电视NBC,CBS,ABC抢尽风流,在60-70年代晚间黄金时段中,90%的美国人争相收看它们的节目。

通过对肯尼迪遇刺事件,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以及人类登月球等节目的栩栩如生的实况转播,电视终于站稳了阵脚。

首先使电视新闻令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相形见绌的事件是1963年发生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事件。

当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来到达拉斯市搞竞选活动。

在蜂拥而至的记者队伍中,电视台记者完全不像今日那样耀武扬威。

当总统车队经过当地一所学校的图书馆时,一颗子弹突然击中总统的脑袋,总统当即倒下。

合众国际社的电讯在5分钟之后将总统被刺的消息报道出去。

但10分钟之内,电视台显示出了更大的威力。

CBS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在屏幕上向全国通报了总统罹难的消息。

在后来的几天中,人们凝视着电视机,关注着事件的进展:

抢救过程中的肯尼迪,肯尼迪夫人陪伴着总统的灵柩回到首都,一家夜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