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295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4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12课淝水之战

本课话题——纳谏

一、从课本中积累

“阳平公融言于坚曰:

‘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

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

’坚不听。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有多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善于纳谏,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

权利,让秦王苻坚戴上了有色眼镜,失去客观看待自己与事物的能力,听不进那些真正正确的意见。

可见,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善于纳谏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

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从生活中积累

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春晚给13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

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

”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

又剪。

“他听十遍都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

央视春晚举办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

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

三、从历史中积累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

韩国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

秦王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

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君之手,实在令人叹息。

但是这也正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朝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政通人和,国家安定。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如果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

一、作者简介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

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史学家。

自幼聪慧,曾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

进士出身,历任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

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

死后追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作品:

《资治通鉴》,笔记《涑水纪闻》等;另著有诗文集《传家集》。

二、背景回放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

在南方,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

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秦建元十九年(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谏,调集90万大军分三路攻晋。

淝水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

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政权,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所杀,前秦随之灭亡。

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三、相关知识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历时15年写成。

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此书名字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的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的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一、通假字

(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通“以”

(2)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通“娴”,译为“熟习”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通“缺”,译为“缺少”

(4)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通“阵”,译为“军队的行列”

二、古今异义

(1)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

古义:

战乱今义:

比喻旅途劳累

(2)幽、冀之兵至于彭城

古义:

到达今义:

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

(3)朝廷处分已定

古义:

处置谋划

今义:

多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的决定

(4)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

古义:

年青人今义:

人十岁到十五岁的阶段

三、一词多义

1.兵

①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士兵

②民每十丁遣一兵当兵

③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军队

④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羽之死》)兵器

2.却

①谢安固却之推辞

②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后退

3.以

①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动词,任命

②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连词,表目的

③昔朕以龙骧建业介词,凭,凭借

④未尝轻以授人介词,把

⑤我以日始出(《两小儿辩日》)动词,认为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介词,凭借

4.于

①阳平公融言于坚曰介词,向,对

②安棋常劣于玄介词,比

③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介词,在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5.其

①卿其勉之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②吾其左衽矣副词,表示猜测语气

③又分兵断其归津人称代词,梁成及王咏的将士

④其走者闻风声鹤唳指示代词,那些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连词,是……还是……

6.而

①今陛下信而用之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②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③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④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栅淮以遏东兵设栅栏

(2)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驻军

(3)使不得上攻上

(4)时方与客围棋下围棋

2.名词作状语

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在白天,在晚上;在荒草中;在野外

(二)动词使动用法

(1)秦兵遂退,不可复止使……停止

(2)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3)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鲜卑、羌虏,我之仇雠(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

(2)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皆”表判断)

(3)此不祥之征也(“……也”表判断)

(4)琰,安之子也(“……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与”后省略“之”)

(2)谢玄入(“入”后省略“朝”)

(3)潜遣使告石等曰(“告”后省略“于”)

(4)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遣”前省略“其”,代“苻坚”)

(三)状语后置句

(1)问计于谢安,安夷然(正常语序为“于谢安问计”)

(2)阳平公融言于坚曰(正常语序为“阳平公融于坚言曰”)

(3)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正常语序为“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言曰”)

(四)被动句

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词“为……所……”式的被动句)

(五)定语后置句

(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正常语序为“其有材勇者,年二十已下良家子”)

(2)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正常语序为“至者良家子三万余骑”)

(3)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正常语序为“死者士卒万五千人”)

[明大意]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通过苻坚以强盛始、以失败止的经历,表现出他是一个好大喜功、色厉内荏的人物;通过对谢安临战不乱的言行描写,表现了他的大将风度。

本文按时间顺序,以前秦、东晋两方为线,先写双方的战前准备,在交战时两线交汇,又通过写交战时双方的部署,得出前秦失败、东晋以弱胜强的最终结果。

作者写此战,主要想让人从中吸取前秦失败的教训和借鉴东晋胜利的经验。

[理脉络]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良臣谏阻秦王坚出兵的一组是()

①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②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

③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

④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

⑤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⑥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③⑤⑥D.①⑤⑥

解析:

选B①仅说事由和气势之盛。

⑤是两个奸佞的怂恿。

⑥是秦王坚的部署。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大举入寇”,第2段的“此不祥之征也”都是作者站在东晋的立场上说的。

前者是说攻打东晋是非正义的,后者是说对东晋是不吉利的。

B.文中在是否对东晋进攻的问题上,作者用苻坚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前秦苻坚急于求成,且用人不当,不纳忠言,势必导致失败,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C.第2段作者对苻坚采用语言和表情的描写,表现苻坚狂妄无忌,以致得意失言,说明苻坚空有狂妄自大的外表,没有为君者应有的缜密。

D.左将军窦冲及慕容楷、慕容绍与慕容垂的两处出征前的话语,预示了前秦必败的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

解析:

选AA项,“此不祥之征也”是秦王坚的左将军窦冲所说,他是指苻坚封姚苌做龙骧将军那几句话说得不慎重,是苻坚失败的预兆。

二、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属于间接表现谢安面对前秦大军沉着冷静、成竹在胸的一组是()

①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②安夷然,答曰:

“已别有旨。

③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

④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⑤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⑥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③⑤⑥D.①②④

解析:

选C②④都是谢安所说的话,直接表现了谢安的沉着冷静;①③⑤⑥属于间接反衬谢安的沉着冷静和指挥若定的将帅之风。

4.下列对文章这三段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详写前秦出兵,兵力之盛,气势之大,“前后千里”“东西万里”近乎夸张的数字意味着秦军战线太长,难于指挥,实际战斗力不强,为后文朱序献策埋下了伏笔,预伏失败的结局。

B.第5段略写晋军水陆应敌的安排,兵力明显少于前秦,力量悬殊,但有条不紊,衬托出主帅从容不迫的气魄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C.第6段采用对比手法,刻画谢安的过人之处。

如写武将谢玄、桓冲的震恐与谢安的镇定自若、安然处之相比,表现出谢安超出常人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

D.文章详写前秦大兵压境时,谢安亲朋毕集、围棋赌墅、游陟至夜,这样做的目的:

一方面是想以此激怒东晋将士,奋勇杀敌,夺取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显示自己举重若轻、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的军事指挥才能。

解析:

选DD项,谢安“这样做的目的”以下的文字错,他的目的应是给全体将士以鼓励,稳定军心,也表明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超乎常人的风范。

三、阅读课文第7~1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前秦军队失败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石闻坚在寿阳,甚惧

②怃然始有惧色

③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④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⑤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⑥朱序在陈后呼曰:

“秦兵败矣!

A.①③⑤B.②③⑥

C.②④⑥D.①④⑤

解析:

选C①谢石惧怕前秦;②苻坚开始惧怕对方;③秦兵逃跑的情状;④苻坚的狂妄自大;⑤秦兵作战的结果;⑥朱序的呐喊声动摇了前秦军心。

应排除①③⑤三项。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反映晋兵以少胜多原因的一组是()

①晋兵部陈严整

②秦诸将皆曰:

“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③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不可复止

④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⑤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⑥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②③④D.①⑤⑥

解析:

选B②前秦诸将对苻坚的正确建议,不属于原因;⑤描写战争的形势,不是说明原因。

7.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文段中有很多成语今天仍然在使用。

如: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B.苻坚率领大军深入,在淝水列阵,想利用晋兵渡河之机,一举将晋军消灭,无奈事与愿违,导致的却是自己军队的溃败。

C.秦兵因后撤而引发溃败,加上自相践踏,许多人受伤,在逃跑的路上,因为担心,又因为饥冻,死了十七八个人。

D.结局写苻坚的涕叹,说明苻坚还有“自知之明”,揭示其痛悔心理。

与开头的狂妄骄矜、嚣张气焰对照呼应。

解析:

选CC项,语句理解错误,原文说“死者什七八”是说“死了十分之七八”,并不是“死了十七八个人”。

        秋七月, ……秦王  坚 下诏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秋七月,……前秦皇帝苻坚下达诏令,

大举入寇。

开始大规模入侵东晋。

[秦王坚:

苻坚,氐族所建前秦国的皇帝,字永固,一字文玉,少博学多才,有大志。

水战后,国为慕容垂、姚苌所分裂。

坚为苌所执,缢死。

下诏:

下达诏令。

下,动词,颁布,下达。

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大举:

大规模地,修饰动词“入寇”,表程度,作状语。

入寇:

入侵,侵犯。

这是作者站在东晋的立场上说的。

后省略宾语“之”,代“东晋”。

]民 每十 百姓中每十个

丁  遣 一 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 有材 勇成年人选派一人充军;那些年龄在二十岁以下,有才能勇气的者,   皆 拜羽林郎。

良家子弟,全都被授官羽林郎。

[民:

百姓。

丁:

成年男子。

遣:

派遣,差遣。

一兵:

即“一个兵”,文

言文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量词往往略去,但翻译时要补上。

其良家子……有材勇者:

定语后置句。

良家子,出身清白、从事正当职

业人家的子弟。

]  又曰:

“其 以 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苻坚

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    势    还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以此

[又曰:

前省略主语“其”,代

“苻坚”。

其:

代词,代“前秦”。

司马昌明: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

尚书左仆射(yè):

尚书省副长官。

谢安:

字安石。

当时任中书监、录尚书事(相当于宰相)。

淝水之战时,加封征讨大都督。

战后,以功拜太保。

吏部尚书:

吏部正长官。

桓冲:

字幼之。

时以车骑将军领荆州刺史。

侍中:

相当于宰相,应对顾问、相礼仪、议大政的长官。

以……为……:

任命……做……官职。

为,动词,担任。

势还不远:

看趋势,不久就能凯旋。

“还不远”之前省略主语“前秦兵”。

还,凯旋。

为起第:

“为”,介词,可译为“替”“给”,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司马昌明、谢安、桓冲三人)。

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

起第,造好宅第。

]良家子至者  三万余 骑,良家子弟应征的有三万多骑兵,

   拜 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苻坚[者:

结构助词,与动词“至”组成名词性

词组。

有人把这种句式理解为定语后置,即“……者”修饰“良家子”,亦可。

至:

应征。

骑(jì):

骑马的人,骑兵。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骑皆舍马步走。

”秦州:

地名。

在今甘肃天水一带。

主簿:

官名。

主管文书,为长官的僚属。

少年都统:

年轻士兵(即上文的“良家子”)的总管。

拜:

任命,授给官职,“拜”前省略主语“其”,代“苻坚”。

]是时,朝 臣皆不欲 坚  行,这时,朝中大臣都不想(让

独 慕容垂、姚苌及 良家子 劝 之。

惟独慕容垂、姚苌以及良家子弟鼓励他。

[是时:

这时。

是,指示代词,译为“这”。

欲:

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是主观上的打算或希望,可译为“打算”“想要”,后省略动词“让”。

行:

出征。

独:

副词,可译为“惟独”“只有”。

慕容垂:

鲜卑人,投降前秦。

后来建立后燕政权。

姚苌:

字景茂,羌族首领。

投降前秦,有战功。

及苻坚侵晋,作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苻坚失败后,据长安称帝,在位十年,历史上称后秦。

劝:

鼓励,鼓动。

之:

代“苻坚”。

]阳平公融  言于坚曰:

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

“鲜卑、羌 虏, 我 之仇雠,常 思 风尘之变“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常常盼望发生战乱兵变,以 逞    其 志,  所陈策画,  何 可从也!

以便乘机实现自己的志向,他们所陈献的办法,怎么能听从呢!

[阳平公融:

苻融,苻坚之弟,封阳平公。

言于坚:

向苻坚进言。

介词词组作补语,译时作状语。

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为“向”。

鲜卑、

羌虏,我之仇雠:

判断句。

名词性短语“我之仇雠”作谓语,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鲜卑,羌虏,指慕容垂、姚苌等人。

垂为鲜卑人,苌为羌人。

他们的国家都是被秦灭亡的,二人都有乘乱复国的打算。

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仇雠(chóu),仇敌。

风尘之变:

突然发生的变乱。

以: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所陈策画:

他们所陈述的计划谋略。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所”和动词组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句中“所陈”作“策画”的定语。

陈,陈述。

策画,计策,谋略。

何可从也:

何,怎么。

可,可以,能够,属助动词,助动词的特点是后面必须带动词。

从,顺从,听从。

]良家少年皆  良家少年全部都是

富饶子弟,不闲军旅, 苟 为谄 谀之言以  会富家子弟,不熟悉军事,只是苟且说些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

陛下之意 耳。

陛下的心意罢了。

[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

判断句。

皆,都是,表判断。

富饶,富足,多。

闲:

通“娴”,熟习。

军旅:

军队。

苟:

苟且。

为谄(chǎn)谀(yú)之言:

为,动词,结合语意可译为“说,进献”。

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以: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用来”。

会:

迎合。

陛下:

对皇帝的敬称。

耳:

语气词,表示肯定。

]今陛下 信而用   之,如今陛下相信并采纳了他们的话,

轻举  大 事,   臣恐功既不成,    仍轻率地进行大规模行动,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又会有 后患,    悔 无及也!

” 坚  不听。

产生后患,(到时候[信而用之:

相信并且采纳。

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之,代词,代慕容垂等劝勉苻坚大规模进兵东晋并亲征的话。

轻:

轻率地,副词,作状语。

举:

发动。

大事:

此处指代征讨东晋之事。

臣:

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

既……仍……:

仍,又,而且。

相当于“既……又……”格式,表明是并列复句,强调此次征讨东晋的双重危害。

也: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坚不听:

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苻融的劝告”。

]

八月,戊午, 坚  遣阳平公融督 张蚝、慕容八月,初二日,苻坚派遣阳平公苻融督率张蚝、慕容垂等 步骑二十五万   为 前锋;以 兖州刺史姚苌垂等人的步、骑兵二十五万人作为前锋;任命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 益、 梁州诸军事为龙骧将军,督促益州、梁州众军事。

[督:

监察,监督。

步骑:

步兵和骑兵。

以……

为……:

任命……担任……。

兖(yǎn)州:

地名。

今山东、河南部分地区。

益:

益州。

今成都一带。

梁州:

地名。

今陕西汉中一带。

诸:

众,各。

]

坚谓苌 曰:

“昔 朕以 龙骧    建  业,苻坚对姚苌说:

“过去我靠龙骧将军的官位建立了功业,

[昔:

从前,过去。

朕:

皇帝的自称。

以龙骧建业:

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译为“凭借”,与“龙骧”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

苻坚在龙骧将军任上杀其堂兄苻生而得帝位。

未尝:

未曾。

轻以授人:

轻,轻易地。

以,介词,把。

“以”之后省略宾语“之”(代龙骧将军这一职位)。

授,授予,给予。

卿:

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此处译为“你”。

其:

副词,表期望语气。

勉:

努力。

之:

代词,代“龙骧将军”这一官位。

]左将军窦冲曰:

左将军窦冲说:

“王者无戏言,此  不祥之征也!

”坚 默  然。

“君王无戏言,这话是不祥的征兆!

”苻坚默默不语。

[王者:

君王。

无戏言:

无,

没有。

戏言,开玩笑的话。

此不祥之征也:

判断句。

此,代词,代苻坚的话,译为“这”。

也,用在名词性短语后,帮助判断,表示肯定语气,翻译时此句要加上判断词“是”。

然: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

]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

 “主上骄矜 已 甚,慕容楷、慕容绍向慕容垂进言说:

“陛下骄傲得太过分了,

[于:

介词,译为“向”,介宾词组作动词“言”的补语,翻译时作

状语。

主上:

指苻坚。

骄矜:

骄傲。

已甚:

太过分了。

甚,厉害,严重。

建中兴之业:

指恢复鲜卑族人的前燕政权。

中兴,复兴,由衰而兴。

之,结构助词“的”。

业,事业,功业。

此:

指示代词,代“苻坚亲征”。

]  垂曰:

“然。

非  汝,慕容垂说:

“对。

除了你们,

[然:

应对之辞,同口语中的“是的”“对的”相似。

非:

除了。

汝:

第二

人称代词,译为“你们”。

与:

和,同。

“与”后面省略宾语“我”即“慕容垂”。

成:

完成,实现。

之:

代词,代“恢复前燕政权的大业”。

]

甲子,   坚发长安,  戎卒 六十余万,八月初八日,苻坚从长安发兵,将士共有六十多万,骑 二十七万,旗鼓  相望,  前后千里。

骑兵二十七万,旌旗战鼓遥遥相望,绵延千里。

[发长安:

“发”后面省略介词

“于”,即“发于长安”,介词词组作补语,翻译时作状语。

戎:

士兵,军队。

骑(jì):

骑兵。

相:

互相。

]九月,坚至 项城,九月,苻坚抵达项城,

凉州之兵  始达 咸阳,蜀、汉之兵 方顺流而下,幽、凉州的军队刚刚到达咸阳,蜀、汉的军队正顺流而下,幽州、冀 之兵 至于彭城,东西  万里,水陆齐进,运冀州的军队到了彭城,东西长近万里,水陆并进,运输

漕  万    艘。

军粮的船只多达万艘。

[至:

抵达、到达。

项城:

地名。

今河南项城一带。

凉州:

地名。

今甘肃武威一带。

兵:

军队。

始:

刚刚。

蜀、汉:

今四川、湖北一带。

方:

正。

顺流而下: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表明军队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