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330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4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择性必修一 13章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docx

选择性必修一13章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期末备考练习1

选一1-3章期末备考练习1

一、单选题

1.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

患下列哪种疾病时机体内环境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A.1型糖尿病B.高原性肺水肿

C.稀释性低钠血症D.镰状细胞贫血症

2.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

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C.A、B、C的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D.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

3.大部分哺乳动物的神经元在形态上具有轴突和树突两种突起,它们的区别构成了神经元的极性。

中国科学家发现GSK-3β(蛋白激酶)与神经元极性的形成有关:

GSK-3β的活性在未分化的神经元突起中比较均匀,在分化的神经元突起中,轴突中的活性比树突中的要低。

GSK-3β如果活性太高,神经元就会没有轴突,如果活性太低,就会促进树突变成轴突。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神经元的功能与其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B.神经元的极性保证了信号传导不会紊乱

C.可以通过抑制GSK-3β的活性来诱导轴突的形成

D.提高GSK-3β的活性有利于突触的形成和信息的传递

4.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

图1中①②③④表示神经纤维膜上的位点,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①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兴奋传导到②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

C.若增加培养液中Na+的浓度,电流计指针偏转幅度会减小

D.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电流计的测量结果不变

5.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拇趾会缓缓地

上跷,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逐渐消失。

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

C.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D.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

6.乙酰胆碱(Ach)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脱敏现象,其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对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状态①下钠离子通道关闭,但仍有其它离子进出该细胞

B.Ach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主动运输到细胞内,细胞进入状态②

C.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也会导致状态③的发生

D.脱敏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或过强的刺激

7.大脑的威尔尼克区受损伤会引起印人性失语症。

患者表现为说话语音语法都正常,但话语没意义,能听到语音,但不能辨别出语义。

据此推测威尔尼克区()

A.位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B.包括言语区的S区和H区

C.是产生形象思维生物基础D.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8.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4个实验: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对上述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促胰液素的靶器官是胰腺

B.促胰液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支配

C.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9.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进行的。

临床发现,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TSH的水平降低,但TRH的水平正常或降低,也可升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的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都可能引起甲亢

B.甲亢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应迟钝的症状

C.TSH和甲状腺激素可能对TRH的分泌均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D.轴系中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10.人受到惊吓时,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另一方面还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

对两种调节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激素调节

B.两种调节方式中信息分子种类相同

C.后者的调节反应速度通常比前者快且持续时间短

D.心脏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支配

1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

正确的有几项()

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②血浆蛋白、载体蛋白、消化酶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④人体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⑤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⑥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⑦坎农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调节

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

12.如图为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是突触小体的一部分,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B.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胺都是信息分子,能与相应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

C.据图判断,若乙神经元的Ca2+通道被抑制甲神经元兴奋后会引起丙兴奋

D.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离不开神经递质,因而神经递质会全部被回收重复利用

13.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点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

B.若控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C.④中的物质属于神经递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胞吞

D.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4.在外界压力刺激下,大脑“反奖励中心”脑区中的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神经元上N、T通道蛋白活性变化,使神经元输出抑制信号,抑制大脑“奖赏中心”的脑区活动,从而产生抑郁,具体机制如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适量的氯胺酮可以阻断N通道的开放,从而缓解抑郁症。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K+通道数目增加

B.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N和T通道开放

C.“反奖励中心”脑区的神经元可以电信号方式向“奖赏中心”脑区输出抑制信号

D.T通道蛋白的激活剂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15.屈肌反射是当机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如缩手反射。

下图表示人体屈肌反射的部分反射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奋由a传至b时,b处Na+通道开放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

B.神经递质在c处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C.c处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该处化学成分的改变将影响兴奋的传递

D.当传入神经接受兴奋后,能引起屈肌与伸肌同时收缩与舒张

注:

(十)表示促进、

(一)表示抑制,a、b、c表示结构,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16.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和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双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D.“植物人”的脑干和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17.当健康人处于炎热、缺水的环境中,会发生

A.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B.皮肤汗腺的分泌增强

C.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D.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18.下列有关体液调节叙述正确的

A.垂体能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

B.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被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

D.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所以体内的激素含量总处于剧烈变化中

19.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为了研究新药T对糖尿病的疗效,需要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

科学研究中常用药物s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

给甲、乙、丙、丁4组大鼠注射药物s。

下图显示各组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基础血糖值。

能用于研究该新药T疗效的图是()

A.

B.

C.

D.

20.图为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t2时段。

散热量增加可能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

C.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0-t1时段

二、不定项选择题

21.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条件和体液条件都参与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可理解为一种自我反醒的调节方式,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

对上述概念的辨析错误的是()

A.在神经—

体液调节中,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B.神经调节方式为正反馈;激素调节方式为负反馈

C.激素调节中存在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中不存在分级调节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22.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其受体位于细胞内。

该激素和受体结合后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B.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C.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

D.醛固酮发挥作用后导致尿量和尿的成分发生变化

23.硝酸甘油(C3H5N3O9)在医药上用作血管扩张药,是预防和紧急治疗心绞痛的特效药,该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舌下含服而不是吞服,舌下黏膜薄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硝酸甘油在舌下溶于水后立即被吸收,最终到达心脏血管壁外的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并释放NO,使平滑肌舒张,扩张血管,从而在几分钟内缓解心绞痛。

关于上述过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时,尽可能坐好,因为硝酸甘油会使某些人的血压急剧下降,可能会造成跌倒危险

B.NO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中由突触前膜胞吐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C.在惊恐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能够加快呼吸、加速心跳与血液流速,可见NO和肾上腺素对心脏血管壁外的平滑肌收缩状态的调节结果一致

D.心肌供血不足是心绞痛的直接发病原因,推测心肌缺血时疼痛的发生,可能是心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刺激心脏神经导致的

24.下列对图示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A.学生上完两节课后到放学前,X代表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B.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X代表血浆的pH,Y代表血液中乳酸的含量

C.饱餐半小时后,X代表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D.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时,X代表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Y代表尿液的量

25.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

A.切除胰岛及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

B.该实验前后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作用相抗衡

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实著

26.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如下:

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到突触间隙,突触闻隙中的NE将发生如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NE是一种神经递质

B.NE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后,抑制NE释放属于反馈调节

C.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说明某些兴奋可以双向传递

D.NE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发后膜电位变化

三、综合题

27.电解质的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通常所说的电解质紊乱指血液中的钾、钠、镁、钙等偏离了正常值的范围。

电解质出现紊乱会造成人体代谢失衡,进而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疾病。

生活中多数的电解质紊乱往往是由于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造成的。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其中_____________对渗透压影响更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偶尔吃咸的食物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持续升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钙离子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而镁离子会拮抗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

当血镁浓度升高时,会_______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释放,从而使肌肉_______________。

(4)酸性体质论主张应更多摄入碱性食物身体才会健康的观点是错误的,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巨大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请分析以下材料井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并转运性激素。

材料二: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

此现象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

(1)SHBG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_________作用。

(2)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量_______________(增加,减少)。

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_______________(增强、减弱)。

(3)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中利用____________。

材料三:

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

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据图分析回答:

(4)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

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

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5)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其中因____________(抗体1、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内是此种抗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9.GLP-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而在血糖水平正常时,则不会使其进一步降低。

肠道进食可以促进入体整个肠道内GLP-1的分泌,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1)GLP-1分泌后,一方面在促进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还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脏分泌激素FGF21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该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一代降糖药物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有口服片剂和注射针剂两种。

实验发现:

同样的治疗效果,注射用药量是口服用药量的1/10。

推测口服疗效低于注射疗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索马鲁肽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传统降糖药相比,索马鲁肽这类降糖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肠分泌细胞可直接与迷走神经形成突触,将肠腔内的葡萄糖信息快速传给大脑,使大脑感觉到兴奋并对葡萄糖产生渴望,俗称糖瘾,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

(1)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I蛋白特异性结合会促进肠分泌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吃甜食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传递愉悦感。

有糖瘾的人要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愉悦感需摄入更多的糖,据此推测糖瘾是食糖量增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______的结果。

若据此原理研发作用于突触的药物戒掉糖瘾,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同时给予多只小鼠提供清水、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水,最初小鼠对三者的选择频率相同,48h后它们几乎都只从含葡萄糖的瓶子里喝水,发生了明显的糖偏好。

研究表明,激活大脑的cNST神经细胞是产生糖偏好所必需的,为验证该结论,把健康小鼠用标记的神经活动替代物处理后,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提供上述三种试剂。

(注:

已知可以通过标记神经活动的替代物来检测cNST区域是否被激活,若该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则表明被激活。

①实验中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段时间后检查它们的大脑,预测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对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的杰出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敏感化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

下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神经调节模式。

图2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1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_________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图中a、b、d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_处。

(2)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后,引起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_________。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

此时,若刺激图1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损;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接部位受损。

 

选一1-3章期末备考练习1答案

1.D【详解】A、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的含量会高于正常值,A错误;B、高原性肺水肿是由于突然升高的气压导致肺泡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同时肺淋巴循环受阻造成肺内产生氧化物,引起炎症,此时组织液变多,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B错误;C、稀释性低钠血症是由于血浆中钠含量过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C错误;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因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D正确。

2.A【详解】A、图中A为血浆,A错误;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A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进入B(组织液)中,导致B增多,B正确;C、内环境中的HCO3-、H2CO3等物质形成离子缓冲对,能够维持pH的稳定,C正确;D、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3.D【详解】A、神经元的功能与其结构特点密切相关,A正确;B、GSK-3β(蛋白激酶)与神经元极性的形成有关,GSK-3β的活性与轴突的形成有关,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突触(由轴突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的参与,因此神经元的极性保证了信号传导不会紊乱,B正确;C、如果GSK-3β的活性低,则会促进树突变成轴突,C正确;D、如果GSK-3β的活性太高,神经元会没有轴突,这样无法形成突触。

因此,提高GSK-3β的活性,不利于突触的形成和信息的传递,D错误。

4.B【详解】A、刺激①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A错误;B、兴奋传导到②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B正确;C、若增加培养液中Na+的浓度,兴奋时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峰值增大,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幅度会增大,C错误;D、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兴奋不能传到③处,不能发生第二次偏转,D错误。

5.B6.B7.B8.B9.B

10.D【详解】A、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心脏心肌为效应器,此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作为效应器做出反应,分泌激素(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使心跳加快,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B、神经调节中的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是激素等,B错误;C、体液调节的速度通常比较慢,作用时间较长,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C错误;D、内脏的活动一般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D正确。

11.A【详解】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①错误;②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③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含量和无机离子含量有关,③错误;④CO2可以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如含CO2较多的血液,可以对呼吸中枢形成有效刺激,使呼吸加深加快,④错误;⑤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⑤正确;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