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602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docx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讲解词

第一厅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简介

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参观,我是今天的志愿讲解员XXX,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并向大家介绍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希望大家参观愉快。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和沈阳师范大学共建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

本馆的建筑面积为19000平方米,主题建筑共分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组成。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第一厅也是博物馆的简介厅。

进入简介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条长廊叫做地质长廊,它像一条时光隧道一样带我们回到30亿年前的辽宁,看看当时是什么样子。

在我的左手边的是地层的剖面,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辽宁30亿年来地层沉积的过程;而这边的复原图所还原的生态环境与地层在地质时代上是相互对应的。

在地层沉积过程中有四条黑色的地层,代表辽宁的四次大型成煤期,第一个是晚古生代本溪组。

这个时候辽宁由海洋刚刚上升为陆地,有一些蕨类植物和早期的软体动物为形成第一次成煤期提供了条件。

第二次是中生代北票组,这个时候就发现了我馆非常珍贵的赫氏近鸟龙,再往下面看就是两个比较宽厚的煤层阜新组和抚顺组,我们看一下复原图就能得知当时辽宁地区蕨类植物非常丰富,为这两次成煤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大家都知道古生物学分为生物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在我们馆的外形设计上我们也采用地质体和生物体相结合的形式。

也许刚才您进门的时候可能没有全面的看到整个博物馆的外

貌,前面的这个模型就是我们博物馆的建筑模型,这块正方体代表庞大的地质体(辽宁),是由古老的地层组成,断层将它们垂直切割;这条石阶代表火山熔岩,自上而下奔泻流淌,带我们走进辽宁30多亿年地质历史的长河,南侧的拱形建筑代表辽宁巨大恐龙的身躯,中间的钢架是恐龙脊柱,两侧的钢架是恐龙的肋骨。

这组钢架共有21根,象征21世纪辽宁人民挺拔的身躯和辉煌前程。

在恐龙的身下还藏着一枚巨大的恐龙蛋,它孕育着希望同时预示着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美好的明天。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由台湾李祖元事务所免费为我们设计的(象台北的101大厦、还有沈阳的方圆大厦等都是该事务设计完成的)。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建设一直得到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是中央有关领导、国内外科学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热诚的关心与支持。

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辽宁省的古生物化石非常丰富,堪称化石的宝库。

这个沙盘上可以体现出来,您可以在这个显示器上随便点一个地方,对应地方的灯就会亮起来,视频显现的是该地出产的化石。

如此众多的古生物化石,它们的保护尤为重要。

例如在北票建立国家级鸟化石保护区,在本溪、朝阳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和2011年起实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这些措施加强了对省内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力度。

我们博物馆的建立也是一种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方法。

 

在我们博物馆所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中有四大明星级化石,

赫氏近鸟龙(命名纪念赫胥黎)(迄今世界最早带羽毛的恐龙,是我馆胡东宇教授带领课题小组研究发现的,曾在世界顶级杂志,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它还在上海的世博会上展出,保价2千万这个就是赫氏近鸟龙1:

1的复原图)。

资料链接:

赫氏近鸟龙的命名,为了纪念Huxley在140多年前提出的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理论。

(他在一次吃火鸡的过程中,发现鸡骨与恐龙的骨头有20多处的相似之处)

沈师鸟(同时具有鸟类和恐龙类特征的古鸟,它的命名赠与沈阳师范大学,希望他的明天像鸟一样展翅高飞)。

赵氏翔龙(是迄今发现最早会滑行的蜥蜴,也是早白垩世唯一会滑翔的蜥蜴。

它以沈阳师范大学前任校长赵大宇的姓氏命名,感谢他对古生物研究所和古生物博物馆的关心与支持)。

辽宁古果(迄今世界最早的花,是我馆馆长孙革教授带领课题小组发现研究的,曾在世界顶级杂志,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

在世界顶级杂志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文章是很不容易的。

这也足以证实我们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实力。

链接资料:

辽宁古果为什么没有花?

在辽宁古果中发现了雌雄蕊以及花粉的痕迹,但并没有花瓣和花萼的痕迹,所以我们认定它是花,之所以没有花瓣,有可能是我们发现的时候花已经脱落,或是没有演化出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辽宁古果是水生植物,因为它的根比较短,就今天的水生植物而言,有一些也是没有花的。

这些古生物方面成就的取得要感谢那些曾在辽宁工作过的和为辽宁做出过贡献的古生物学家们,这些是他们研究的成果和发表的文章。

这位就是我们馆的馆长孙革教授,带领课题小组研究辽宁古果,被尊称为花王。

花王小龙王大龙王

这里展示的是一块真实的鸭嘴龙恐龙小腿骨(在黑龙江嘉荫地区发现的),让我们摸一下这块恐龙小腿骨化石,摸龙骨,添龙气。

(大的小腿骨化石为复制品)

资料链接:

真实的化石放在外面是因为它已经石化了,相当于一块石头,而复制品是翻模出来的,这么大的翻模化石做出来很不容易,我们要注意保护。

第二厅地球与早期生命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梦幻世界,第二展厅——地球与早期生命厅,在我们面前的是“浩瀚宇宙”的模拟场景,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颗小行星,围绕天体运行轨道转动,近距离的体验被群星环绕的感觉。

宇宙大约在距今约150亿前形成,而地球大约形成于距今46亿年前。

在这颗年轻的星球上,生命几乎不可能出现,因为当时的地表还异常的炽热,完全没有水的踪迹。

那么,生命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探索吧。

大家知道宇宙是什么意思?

宇代表上下四方指的是空间,宙代表的是古往今来指的是时间。

在距今约150亿年前,宇宙由炽热而稠密的物质与能量“大爆炸”而形成。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形成原始星云。

随着原始星云的膨胀、冷却,逐渐衍生成众多的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星系、星体和行星。

大家请随我到这边来,我相信很多人一定都听过陨石吧?

但真正见过的人可能不多。

我们这边的展柜里所展出的就是陨石的实物。

陨石:

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

大家从展柜里的实物会发现陨石表面都布有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凹坑,这个是熔蚀坑。

资料链接:

大家请看这幅展板,这个是近年来在我省鞍山岫岩发现的陨石坑的位置图。

大约5万年前的一次陨石撞击地球事件,在这个村留下了一个直径1800米的大坑,碗状,实际深度约500米。

陨石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因为摩擦燃烧变得很小,一块很小的陨石实际上能有一台卡车那么大。

关于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历史上有很多种假说,其中一种假说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

但那些微生物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温度过高而被杀死。

还有一种假说就是我左手边的米勒试验:

米勒在他的实验中假设在生命起源之初大气层中只有氰气,氨气和水蒸气,其中并没有氧气,他把这些气体放入模拟的大气层中并通电引爆(大气中的火花放电,雷电之类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流回瓶底,模拟降雨的过程,通过持续一周不断的这种循环试验终于产生了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物质,而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因此他认为生命从无到有的理论将可确立了。

但他的实验仍存在疑点,他所假设的这个大气层是模拟出来的,并不是原始大气层,所以得到的结论还是不确定的。

(也可按照图上的实验步骤解释)。

资料链接:

米勒实验是一个假说性实验,它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化学起源是有可能的。

生命是不可能由陨石带来的,但有可能是由彗星带来的。

因为彗星是由冰组成,在其进入地球的过程中,通过和大气的摩擦而产生高温使冰融化成水蒸气,而水里面是有可能带有生命的。

最早的生命存在形式是细菌和病毒。

那么生命到底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呢?

经科学家研究,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化学演化阶段(冥古宙)→原核生物阶段(太古代)→真核生物阶段(太古代-元古代初期)→早期多细胞生物[后生生物]阶段(元古代)

地球上最直观的、最早期生命存在的记录是——叠层石。

叠层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氧气是由叠层石是释放的。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会看到它上面一层一层的叠层状的花纹(是蓝藻和生物尸体的沉积物)。

这边是产自大连(金州)的两块叠层石。

大家请看那边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伊迪卡拉生物群是斯普里格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伊迪卡拉地区首先发现的。

与伊迪卡拉生物群同时存在的还有水母。

在距今约5.8亿年前。

大家看到画面上的那些像海带一样的生物,它们并没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只能改变外部形态。

换句话就是说只长个不长心,在没有内部器官情况下进行呼吸和摄取营养。

(在“雪球”事件中灭绝)因此它被称作是一次失败的进化。

距今约5.3亿年前,新物种在海洋中出现。

这其中包括了最早的拥有明显腿部、头部、感觉器官、骨架和外壳的动物。

今天所有的无脊椎(无脊柱)动物蜂拥而出,科学家称这次神秘的新生命爆发事件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展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物群主要有3处:

我国云南的澄江生物群、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我国贵州的凯里生物群(按顺序);而我国澄江生物群的时代为目前全世界最早的,距今5.3亿年。

这些是最早的动物,它们生活在黑漆漆的海底,它们拥有非常简单的盘状或叶状的柔软躯体,并利用它们来收集海水中的营养物质。

这些奇异的生物没有腿,没有头,没有嘴,没有感觉器官,甚至没有内脏。

水母,它是一个圆而平滑的有机体,似乎有明显的前端和尾端,但却没有头、嘴和肠。

研究表明水母一般固定在海底,通过它的底座来取食物。

奇虾:

看上去像一只巨大的虾。

研究者认为它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会用长在头部的两只多刺的巨爪捕捉三叶虫等猎物。

它没有腿,但可以通过屈曲多节的身躯和挥舞身体两侧的片状物来游动,巨大的眼睛说明它有着出众的视力,

这对觅食非常重要。

怪诞虫:

长相最奇特的动物之一。

其躯体的一端长着一个可能是头部的团状物,但上面并没有嘴和眼睛,因此也可能只是化石上的杂质,而非其身体的一部分。

它蠕动样的躯体上长着竖排锐利的骨刺和多肉的触手。

科学家一开始以为这些骨刺是怪诞虫的腿,但现在认为肥胖多肉的触手才是腿。

澄江动物群:

1984年7月,我国学者侯先光在云南澄江首次发现了纳罗虫的化石,从此揭开了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序幕。

随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化石,以及“云南虫”、“海口虫”等十几个门类上百种生物化石均被发现。

澄江生物群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我国的澄江生物群较之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要早1500万年以上。

再来看一下我国贵州的凯里生物群:

它是1982年由贵州大学赵元龙教授等发现的,产于贵州凯里组灰绿色泥页岩中,是我国又一个大型的布尔吉斯型生物群。

大家可以走近来看一下这些小巧的、珍贵的软躯体动物化石。

凯里生物群化石展览是首次在中国北方展出。

请大家看一下这边的地质大转盘,这个转盘就像一个时钟,把生命演化进程分为24个小时,午夜零点地球诞生,随后经历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到了距今约5.4亿年的时候,也就是晚上的21点多的时候,才出现了我们刚才讲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同时显生宇开始);到了23点半的时候,也就是中三叠纪时期,恐龙家族匆匆登场不到十分钟便谢幕而去;最后20分钟,哺乳动物出现并迅速分化,我们人类诞生于400万—700万年前,地球诞生于约46亿年前,那大家猜一猜人类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呢?

确切的说是在23点59分13秒的时候出现的,人类历史仅相当于全天结束前的47秒,而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仅相当于0.09秒,生命是如此的转瞬即逝,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时间,关爱我们的地球呢?

第三厅30亿年的辽宁古生物

首先大家看到的这个叫做凌—宽大剖面。

它是一条贯穿辽宁省东西的地质剖面。

西起凌源,向东一直到丹东的宽甸,全长550km。

大家可以看到剖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颜色,它代表不同的地质构造,这也向我们展示了辽宁地区在漫长的30多亿年的地质历程中的主要构造格局和各时代的地层分布。

辽宁省的古生物化石以地质历史悠久、化石类群丰富、以及盛产“热河生物群”化石等三大特点著称于世。

下面我们走进第三厅,主要给大家介绍辽宁十大古生物群”。

现在我们就以时间的顺序加以介绍。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太古代鞍山群早期生命,距今约38亿年。

我们现在看到的展柜里的铁矿石都是当时形成的,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生物化石记录。

大家可能会感觉这些铁矿石和我们现在的铁矿石没什么区别,为什么就认定它们是形成于太古代呢?

大家请看这两块展板,这上面向大家展示的就是铁矿石的内部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蓝藻、细菌等原核生物。

我们的这些铁矿石都开采自本溪南芬露天铁矿。

南芬露天铁矿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铁矿山。

在我的左手边向大家展示的就是南芬露天铁矿的复原图。

大家知道铁矿是怎样形成的吗?

在太古代时期蓝藻大量繁殖,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由于海水中氧气的增加,促使海水由于火山喷发积累了大量溶于水的二价铁(FeO)转化为不能溶于水的三价铁(三氧化二铁),从而使海水中的铁大量沉积下来。

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铁矿山。

在鞍山群之后的是寒武——奥陶纪海生生物群,距今约5.42—4.88亿年。

这一地质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生物界出现大量的带壳类化石,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大家现在看到背面的复原图上的就是奥陶纪海洋中最大、最凶猛的头足类动物——鹦鹉螺。

它最大可以长到4米,是奥陶纪中名副其实的海洋巨无霸。

大家将在第五厅看到的菊石就是从鹦鹉螺逐渐演变的。

现在菊石已经灭绝而鹦鹉螺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后代灭绝而祖先依然存在,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

资料链接:

鹦鹉螺分为直椎鹦鹉螺和卷曲型鹦鹉螺。

前者最长的能有7米长加上软体部分能达到10米。

后者最大的直径能有4米。

鹦鹉螺喷水式前进。

这块展板向大家展示的大家可能听说过——三叶虫。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数量最丰富、多样性最高的类型。

寒武纪在云南澄江生物群被发现之前一直被称为“三叶虫”时代。

为什么叫三叶虫呢?

就是三叶虫横向分头、胸、尾三部分,纵向分为中间的中轴和两边的肋叶,由于横向和纵向都分为三部分,因此取名为三叶虫。

资料链接:

三叶虫,有最早的3D视觉效果,它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组成的,是晶体的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35公里的太子河畔,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长的地下冲水溶洞。

这一溶洞形成于4—5亿年前的寒武奥陶纪灰岩中。

它被赞誉为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

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此一洞天。

资料链接:

从上往下长得是钟乳石,从下往上长得是石笋,两者接到一起叫石柱。

提到本溪,我们就来看一下我们的第三个生物群,晚古生代本溪生物群。

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展板,我们辽宁省已经逐渐由海洋上升为陆地,气候温暖潮湿,很适合植物的生长,这就为我们辽宁的第一次大型成煤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本溪生物群的特点还体现在牛毛领剖面上,这一时期还以牙形刺为代表:

它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海生生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

资料链接:

晚古生代本溪生物群预示着两栖动物慢慢的转向陆地,一般大的气候变化都伴随着生物的进化。

四楼的参观就结束了,我们继续到三楼参观。

接下来我们走进第三厅B,继续给大家介绍30亿年的辽宁古生物——走进中生代

在我的右手边是早三叠世红层,距今约2.5亿年,在大家的右手边是还原当时的地层剖面。

大家会发现这时地层是呈红褐色的,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三价铁,三价铁是红褐色的。

在大家的右手边对应的是地上的生态环境复原图,当时的气候比较干燥,动植物也很繁盛,代表晚古生代的结束,我们即将走进中生代。

我们辽宁的前三个古生物群都是晚古生代时期的,后七个是中生代和新生代的。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第四个生物群,中三叠林家生物群,距今约2.3亿年。

这个时候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当时植物的叶子都很小。

大家可以看我们展柜里向大家展示的植物的化石。

资料链接:

早三叠世红层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化而形成的

为什么干旱?

该地区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形成的,板块的运动阻断了海洋的洋流,而洋流是带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洋流的不流动造成了干旱。

在我们身后的就是第五个生物群羊草沟生物群,产于辽西北票,距今约2.1亿年。

在这个时候气候就变的湿润了,很适合植物的生长大家通过我们展柜里的化石也可以看出来。

这时候植物的叶子都很硕大。

这块展板上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个羊草沟化石的开采地点,大家可以看到这上面的一堎一堎的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石头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所以石头是非常坚硬的。

研究人员不用借任何支撑,方便出入,安全可靠。

我们看到的这个是羊草沟的复原图。

这个时候就发现了最早的恐龙是始盗龙(杂食性恐龙)。

体长仅1米左右的小型动物,两足行走,可以食肉。

中间的较小的叫半甲齿龟,它是现在的乌龟的祖先。

它和我们现在龟的区别就在于它没有龟壳,腹甲发达(当时的威胁来自水下)。

我们的这个展柜里向大家展示的就是羊草沟生物群的实物。

我们的这四块都是真实的化石,可以清晰的看到植物的叶子。

我们的第六个生物群是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这个时候就有了我们辽宁省的第二次大型成煤期。

我们馆的明星级化石赫氏近鸟龙也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并且还发现了现今还存有的活化石银杏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

辽宁的第七大古生物群是“热河生物群”,将在第四展厅为大家专绍。

最后的阜新生物群和抚顺生物群是我们辽宁的第三和第四次大型成煤期。

我们面前的这个复原图向大家展示的有赫氏近鸟龙。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容易发现的,就是在我所指方向的树干上趴着的翔兽。

它是一种会滑翔的哺乳动物,体长大约12—14厘米,体重约70克。

 

最左边的是五彩冠龙(产自于新疆的五彩盆地),它和暴龙、霸王龙是同一种类,是食肉性恐龙。

身上长满了漂亮的羽毛,推测可能是用于吸引异性的。

我们看了很多的动植物化石,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辽宁的古人类。

我们辽宁省的古人类距今约45—50万年,发现于本溪的庙后山古人类。

之后逐渐演化为金牛山人、鸽子洞人、小孤山人、以及丹东前阳人。

我们的展柜里向大家展示的都是当时的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

在我身边的这个展柜里向大家展示的是古人类用于缝纫的骨针,还有当时的人类用贝壳串成的项链,也体现了当时的人类就已经有了爱美的情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个大展柜里向大家展示的是金牛山人的化石和它的头骨等(这些都是复制品,真品在北京大学)。

这边还有一个金牛山人的复原图。

大家可以猜一下,我们的这个复原图的性别以及年龄是多少?

她是一位女性,年纪大约在20岁。

她看上去要比我们现在的人类要苍老很多。

这个也和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比较恶劣的。

资料链接:

人类一共有206块骨骼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边的两个大型的哺乳动物的骨架。

相对较小的叫做原始牛,它就是我们现生黄牛的祖先。

它要比我们现在的牛大很多,它的体重最大能达到1吨左右。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我们现在牛的角是向上长的,而原始牛是向前长的。

旁边较大的是猛犸象,生活在距今约1亿1万千年前,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第四纪冻原地带,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

大家可以看我们后面的复原图,猛犸象身上有浓密的长毛,它有很好的御寒能力。

猛犸象的身高可达3.5米(肩高),体重能达到10吨左右,如此庞大的生物在当时也是古人类猎杀的对象。

大家猜一下,我们的猛犸象的大长鼻子是从哪个地方长出来的?

大家看猛犸象的头部,上面有一个大洞,它的长鼻子就是从那长来的。

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

资料链接:

最后一头原始牛在公元1627年在波兰死亡,由于人类的猎杀,原始牛灭亡了

猛犸象出现在公元前400多万~600度万年前,在公元2000年左右灭亡,他们的灭亡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人类的猎杀。

其牙齿的弧状是用来将雪推开,以此来寻找食物。

头顶有个类似肉瘤的东西(头顶凸起的地方),但不是肉瘤,里面实际上的脂肪,用来御寒

第四厅热河生物群厅

共有5个展区,包括“简介”、恐龙王国、古鸟世界、花的摇篮以及伴生生物。

所谓的热河生物群是指距今1亿多年前生活在亚洲东部地区的一个古老的生物群。

分布范围包括我国东北、蒙古、俄罗斯的外贝加尔以及朝鲜等地。

而在我国辽西北票、凌源等地是热河生物群最主要的产地。

下面就由我和大家一同进入这神奇而美妙的生物世界。

首先我们看到的化石就是鹦鹉嘴龙的化石。

鹦鹉嘴龙属于角龙类,是亚洲东部特有的一类植食性恐龙,也是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最多的恐龙化石。

化石还保存了它们照顾幼体的育幼行为和群居的社会行为等。

鹦鹉嘴龙是具有群居性和育幼性,成年恐龙会轮流扶养小恐龙。

小盗龙是一种生存于早白垩纪的中小型的肉食龙。

我们接下来在顾氏小盗龙处会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强壮爬兽,是一种小型的爬行动物,由于它可以捕食一些身形较小的恐龙,因此,也被叫做“屠龙兽”。

(偷吃其他恐龙的幼崽,最大能长1米)

辽宁龙,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小的一种甲龙。

它的背部有坚硬的盔甲。

 

寐龙,是一种鸭子大小的恐龙。

它在睡觉的时候,头和身体都埋在翅膀下面。

由于发现的寐龙的骨架保存着一种寐睡的姿态,因此,也被叫做“睡觉的恐龙”。

潜龙,是一种水生生物,它不属于恐龙类。

在水里游的潜龙和在天上飞翼龙都不是恐龙,只有在陆地上爬行的才可以被称作是恐龙。

 

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热河生物群的景观复原图。

一般情况下,可能人们都把恐龙想象成暴龙那样身躯庞大、满口利牙的凶猛动物。

实际上在我们面前的中华龙鸟就是一种小型的恐龙。

中华龙鸟生存在早白垩世,身长约1米,是一种行动敏捷的小型掠食者,以猎食小动物为生。

它的背部和身体两侧覆盖着简单的绒状的毛,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相对身体的比例来说,中华龙鸟的尾巴是所有肉食性恐龙中最长的(命名失误,第一只带毛的恐龙,1996年一位农民发现的,中华龙鸟毛保暖,吸引异性)。

而后面的一大一小的恐龙就是鹦鹉嘴龙。

向我们展示了鹦鹉嘴龙育幼和群居的生活习性。

资料链接:

鹦鹉嘴龙,存在于热河生物群的从始至终,证明了它有极强的适应性。

但因为它们的群居性和育幼性,所以它们大部分都是在同一个地方集体死亡。

最左边的,身上长满漂亮毛的就是尾羽龙,在接下来的展厅会有详细的介绍。

恐龙王国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立体恐龙是朝阳禽龙,是中型的禽龙类。

植食性动物,体长约7到8米,两足行走,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

禽龙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像匕首一样,可以用来抵抗掠食者(禽龙手拇指一尖爪用于防御)。

在我们玻璃展柜展出的是鹦鹉嘴龙的化石,有一块三个鹦鹉嘴龙在一块,展示出它们群居生活的习性。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恐龙的家族树。

恐龙可被分为两大分支:

蜥臀目和鸟臀目(吃植物)。

蜥臀目分为兽脚类和蜥脚类。

所有肉食性恐龙都属于蜥臀目,它们所组成的直系叫兽脚类。

蜥脚类这一分支包括起今为止陆地上最重、最长的动物。

它们是植食性动物,由于体型巨大,需要不停的进食来满足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马门溪龙是迄今发现脖子最长的恐龙。

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长的动物之一。

鸟臀目分为覆盾甲龙类、鸟脚类和头饰龙类。

覆盾甲龙类也称装甲恐龙,植食性恐龙的一支,体型庞大,用四肢行走。

它们身上武装有盔甲,骨板和棘刺来保护自己。

这类恐龙中有一些物种甚至在眼睑上都长有甲片。

鸟脚类恐龙也是植食性恐龙,它们用后肢站立行走,因此它们可以将前肢腾出来抓取食物。

禽龙就是鸟脚类的一种,也是第二种被命名的恐龙。

头饰龙类也都是植食性的,它们的头上长有骨质劲盾。

它们有的用后肢行走,有的用四肢着地行走。

这一类比较著名的就是三角龙。

大家看到的红色圆点标注的恐龙都是在我们辽宁发现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顾氏小盗龙。

由于它的四肢都长有鸟类飞行所需的飞羽,所以也被称作“四翼恐龙”。

小盗龙生存于早白垩世,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和鸽子差不多大小。

这种恐龙全身覆盖着羽毛,靠把四肢张开像两对翅膀一样在树林之间滑翔。

小盗龙是驰龙类的一种,同属肉食性恐龙,它不是鸟类。

和鸟类不一样之处就是,它有牙齿和尾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