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3849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docx

东师《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

《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

100测试时间:

--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的各校各科新学期复习资料,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V1.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艺术想象与(

)因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A.情感

B.个性特征

C.自由幻想

D.人生体验

满分:

3分

2.自我建构的目的是使作家不仅具有能够欣赏美的眼睛,而且在不断培养和提炼自己()的过程中,诗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

A.审美情感

B.审美能力

C.审美方法

D.审美原则

满分:

3分

3.电影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是:

()A.蒙太奇

B.表演

C.台词

D.表情

满分:

3分

4.()是现代文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分类惯例。

A.多元法

B.二分法

C.三分法

D.四分法

满分:

3分

5.

韦勒克说:

“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像一件雕刻或一副画一样的性质,和它们一样是一个客体。

”下列说法不符合韦勒克原意的是A.

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印刷品

B.文学主要是一种客观存在

C.文学需要作家的主观创造

D.诗、雕刻和绘画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满分:

3分

6.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想象与()因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A.情感

B.个性特征

C.自由幻想

D.人生体验

满分:

3分

7.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全知全能”视角的缺陷A.叙事的真实可信性受到怀疑和挑剔。

B.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

C.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为一般心理小说所不取。

D.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

满分:

3分

8.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其特殊性不表现在下列哪个选项中:

A.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

B.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C.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

D.很少有理性的思考

满分:

3分

9.()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A.语言

B.形象

C.想象

D.情节

满分:

3分

10.“第二文本”主要是指()A.社会意义的文本

B.作者意义的文本

C.读者意义的文本

D.象征意义的文本

满分:

3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V1.电影和戏剧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二者都是()的艺术。

A.视听综合

B.时空综合

C.情景综合

D.表现手段综合

满分:

3分

2.阅读心境的表现形式包括几方面()A.理想的心境

B.现实的心境

C.审美的心境

D.创作的心境

满分:

3分

3.在心理事件模式中意识流动与放射分为哪三种情形A.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

B.现实性情节只是承载、联结心理意识的支架、纽带。

C.现实性情景仅仅是心理流程借以展开的触媒。

D.物质事件嵌进人物意识情绪中,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呈现、滑动。

满分:

3分

4.常见的抒情角色是()A.直接的抒情方式

B.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C.代言的抒情方式

D.第二人称的抒情方式

满分:

3分

5.常见的抒情角色有()A.直接的抒情方式

B.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C.代言的抒情方式

D.第二人称的抒情方式

满分:

3分

6.在心理事件模式中,意识流动与放射分为三种情形A.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

B.现实性情节只是承载、联结心理意识的支架、纽带。

C.现实性情景仅仅是心理流程借以展开的触媒。

D.物质事件嵌进人物意识情绪中,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呈现、滑动。

满分:

3分

7.抒情性作品通过表现形形色色的内在人生,反映出人类特定的()A.社会心理

B.精神状态

C.时代精神

D.人类情感

满分:

3分

8.“诗家语”追求的是()。

A.言简意丰

B.语少意足

C.形式的形象化

D.形式的新颖化

满分:

3分

9.作品叙事本身是在时间过程中完成的。

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是指A.故事时间

B.叙述时间

C.阅读时间

D.讲述时间

满分:

3分

10.电影和戏剧艺术有深刻的渊源,它们都是()的艺术。

A.视听综合

B.时空综合

C.情景综合

D.表现手段综合

满分:

3分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V1.

整体的象征不是以形象来图解某种观念或思想,而是以作品自身的形象体系暗示和隐喻着观念或思想。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2.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赋》是我国第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文学总集,它的分类是第一次真正“文学”本体意义上的分类。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3.整体象征并不是以形象来图解某种观念、思想,而是以作品本身的形象体系暗示和隐喻着观念或思想。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4.抒情性作品主要是从主观内部的世界入手去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世界。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5.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往往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书写人生。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6.作家的艺术构思终止于艺术表现阶段,所以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并不存在交错重叠的情况。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7.在抒情性的作品中,夸张是服务于情感需要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8.文学创作中所说的真实,其实是艺术的真实。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9.阅读在现实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0.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是以理性形式来把握整个世界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1.文学创作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2.散文的最重要特征是讲究逻辑性。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3.文学离开生活就失去了它的客观基础,离开作家的主体意识,文学就丧失了它的存在意义。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4.电影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是蒙太奇。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5.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活动规律。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6.抒情者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中,总是追求着一种更高级的情景关系——意境。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7.喜剧源起于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所唱的“羊人之歌”。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8.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表现为自然质朴、不事雕琢,话语方式里透露出作家的人格特征。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9..散文的艺术形象被称为“意象”。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20.传统看法认为,叙述者等同于作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

100测试时间:

--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V1.(

)是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A.艺术构思

B.艺术形象

C.灵感

D.艺术想象

满分:

3分

2.有些小说家利用人物的记忆和内心活动,通过打乱时序的方法,重新组合,达到一种新的美学目的。

有人称之为“时间歪曲”,或称之为A.

叙述时间

B.心理时间

C.物理时间

D.情节时间

满分:

3分

3.按照语义学理论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关键问题在于()的关系。

A.语言与思想

B.语言与行为

C.思想与行为

D.词语和思想

满分:

3分

4.作家对社会生活这一客体的观察了解,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

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其特殊要求A.要从审美的特定视角出发。

B.要着重于直接素材的挖掘。

C.要力求全面、广博、多样。

D.要尽可能细致入微。

满分:

3分

5.“灵感”在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特点的是:

A.突发性

B.灵活性

C.短暂性

D.突破性

满分:

3分

6.小说中的核心要素是()A.人物

B.情节

C.环境

D.故事

满分:

3分

7.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艺术想象与()因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A.情感

B.个性特征

C.自由幻想

D.人生体验

满分:

3分

8.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下列不属于此要求的是A.

准确性

B.形象性

C.含蓄性

D.情感性

满分:

3分

9.整体象征并不是以形象来图解某种观念和思想,而是以作品自身的()暗示和隐喻着观念或思想。

A.特定意象

B.具体内容

C.结构模式

D.形象体系

满分:

3分

10.除论说散文外,在其他文体的创作中,()都是作为形象系统的补充形式而适当采用的。

A.抒情

B.描写

C.叙事

D.议论

满分:

3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V1.在抒情作品中,诗与画相结合是通过作品中()的结合表现出来的A.情

B.物

C.景

D.人

满分:

3分

2.关于文学的存在问题,历史上曾出现的代表性观点有:

A.文学存在于作家的心理中

B.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印刷品

C.文学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作品

D.文学存在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之中

满分:

3分

3.阅读心态包含()A.阅读开始前的阅读期待

B.阅读开始前的准备

C.实际阅读活动中的阅读心境

D.阅读后的心境

满分:

3分

4.从文学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品质上着眼可将文学区分为()A.高雅文学

B.通俗文学

C.主流文学

D.费主流文学

满分:

3分

5.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其特殊性在于:

A.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

B.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C.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

D.很少有理性的思考

E.以语言为媒介

满分:

3分

6.艺术概括与科学概括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A.以分析、综合、推理、概括为主要手段。

B.艺术概括具有抽象性。

C.始终不脱离具体形态。

D.注重特征描写和细节描写。

满分:

3分

7.文学消费具有()的二重性。

A.物质消费

B.精神消费

C.主动消费

D.被动消费

满分:

3分

8.在心理事件模式中,意识流动与放射可以分为三种主要情形A.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

B.现实性情节只是承载、联结心理意识的支架、纽带。

C.现实性情景仅仅是心理流程借以展开的触媒。

D.物质事件嵌进人物意识情绪中,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呈现、滑动。

满分:

3分

9.无论谁充当叙述者,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作者或人物,以下哪几项属于叙述者的职能。

A.叙述职能

B.交际职能

C.管理职能

D.思想职能

满分:

3分

10.艺术概括的要义包括A.将众多化为个别

B.将普遍化为特殊

C.实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D.将特殊化为普遍

满分:

3分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V1.象征模式包括两个基本类型:

具体的象征和整体的象征。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2.从体裁的分类上来说,西方传统上是把书面写成的作品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3.在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体验中,一定隐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评价。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4.文学所具有的认识生活的作用和功能是主观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5.抒情者在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中,总是追求着一种更高级的情景关系——意境。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6.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活动规律。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7.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并以语言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艺术样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8.抒情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客观化的间接反映。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9.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0.抒情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内在人生为其表现目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1.越是伟大的作品,积聚的文化内涵越复杂而深刻,就越不容易被成功地翻译出来。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2.影视文学是指电影和电视剧。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3.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既彼此衔接,又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4.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5.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一种与作家和读者的行为都没有本质性关系的客观的固定的对象。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6.传统看法认为叙述者就等同于作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7.反讽就是运用想象、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从而表达情感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8.传统的叙事性作品大多都采取“无所不知”的比较单一的叙述视角,如今叙述视角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9.文学创作中所说的真实,其实是艺术的真实。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20.文学形象体系所蕴含的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会受社会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文学概论》15春在线作业3

试卷总分:

100测试时间:

--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V1.在现代叙事性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A.

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B.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C.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从不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D.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从不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满分:

3分

2.“灵感”在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特点的是:

A.突发性

B.灵活性

C.短暂性

D.突破性

满分:

3分

3.借它物来表现此物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是()A.比喻

B.比拟

C.虚拟

D.排比

满分:

3分

4.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古典主义的叙述往往采用()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得更多。

A.

叙述者﹥人物(从“后面”观察)

B.叙述者=人物(“同时”观察)

C.叙述者﹤人物(从“外部”观察)

D.主人公视角

满分:

3分

5.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构思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式是A.综合法

B.分析法

C.概括法

D.提炼法

满分:

3分

6.

唐代刘知几讲: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他的话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哪种特点A.

精确性

B.形象性

C.含蓄性

D.情感性

满分:

3分

7.()是作家直接面对读者袒露自己个性的文体。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满分:

3分

8.《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类似于文学源泉问题上的:

A.再现说

B.表现说

C.能动反映说

D.再现说和表现说

满分:

3分

9.亚里士多德曾经强调,叙事艺术的首要因素是()A.语言

B.心理

C.行动

D.情节

满分:

3分

10.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紧密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情话语形式是()A.对比

B.对偶

C.排比

D.对仗

满分:

3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V1.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古典主义的叙述采用的方式的是:

A.

叙述者﹥人物(从“后面”观察)

B.叙述者=人物(“同时”观察)

C.叙述者﹤人物(从“外部”观察)

D.主人公视角

满分:

3分

2.下列哪些说法可以成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一命题的依据:

A.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B.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构成因素

C.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D.语言能穷尽文学作品的意义

满分:

3分

3.抒情性作品通常包括有()A.抒情诗

B.抒情戏剧

C.抒情散文

D.抒情小品

满分:

3分

4.下列论述属于误读的含义的是()A.误读是读者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出错误的理解和歪曲的评价

B.误读还指读者从作品的阅读当中所获得的意义理解与作者的意图不一致或超出了作者意图

C.误读即是阅读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阅读偏见现象

D.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意义,即“误读”。

E.误读还是一种文学接受或者文学批评的特殊要求

满分:

3分

5.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它有如下一些常见的具体形态A.意识流动与放射。

B.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

C.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

D.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

满分:

3分

6.情感的产生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但它又与()有着深刻的联系。

A.情感态度的道德原则

B.价值观念

C.作家的人格

D.爱憎情感

满分:

3分

7.“全知全能”视角的缺陷表现在A.叙事的真实可信性受到怀疑和挑剔。

B.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

C.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为一般心理小说所不取。

D.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

满分:

3分

8.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其特殊性在于:

A.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

B.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C.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

D.很少有理性的思考

E.以语言为媒介

满分:

3分

9.所谓直觉就是()所形成的意象。

A.整体感知

B.体验对象

C.心灵

D.客观事物

满分:

3分

10.作品的叙事本身就是在时间过程中完成的,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是指A.故事时间

B.叙述时间

C.阅读时间

D.讲述时间

满分:

3分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V1.叙述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情节模式、心理事件模式和象征模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2.喜剧源起于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所唱的“羊人之歌”。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3.情节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的,而人物性格在发展部分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4.情节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在某些作品中,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5.文学阅读就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得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6.叙述模式包括情节模式、心理事件模式和象征模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7.诗歌不同于小说、抒情散文等表现性文体,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外部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8.确认文学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差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文学使用了独特的中介形式,即以人类语言作为它的存在方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9.鲁迅讲“逼真”其实就是强调艺术作品的生活真实性。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0.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艺术想象与情感因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1.作家从事艺术构思时,构思方式不是单一的,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时也采用心灵独白等方法,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2.抒情性作品主要是从主观的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世界。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3.表现说主张文艺来源生活,是对生活的摹仿和再现。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4.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5.五四以来在中国最流行的文学分类主要是三分法、四分法。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6.在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经常是相互联系、交叉互补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7.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是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来传达内心抽象的思想感情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8.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19.文学艺术在反映态度上以带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A.错误

B.正确

满分:

2分

20.传统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