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3854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8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docx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

一、填空

1、现代交通运输由( 铁路  )、( 道路 )、(  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道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或将之称为平面三要素。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根据(功能)和( 适应的交通量)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

4、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时,遇到的阻力一般有空气阻力、摩擦阻力和(惯性阻力)。

5、平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型是按直线、( 圆曲线 )、( 缓和曲线 )、( 圆曲线 )、直线的顺序组合起来的线形形式。

6、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 几何形状)的最关键参数。

7、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线形称为( 同向 )曲线,而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线形称为( 反向)曲线。

8、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 直坡线 )和(  竖曲线 )组成的。

9、山岭区选线布局有( 沿河线 )、( 越岭线 )、山脊线三种方式。

11、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

12、汽车行驶出现的纵向不稳定有纵向倾覆和纵向倒溜滑移两种情况。

14、平面线形组合类型是基本型、S形、卵形、凸形、C形、复合型、回头形曲线。

15、.纵断面设计线的两个基本线形要素是纵坡、竖曲线。

17、视距的类型分别有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19、展线的方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20、实地放线常用的方法有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三种。

25、.高速公路的设计标高一般取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高程。

27、无中间带的超高过渡方式有绕内边线旋转、绕中线旋转、绕外边线旋转。

30、纸上定线的方法有直线形定线法、曲线形定线法两种。

31、公路路线设计时,将路线分解为三类:

平面、( 横断面 )、( 纵断面 ),其中平面反映了路线的走向。

36、《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不小于( 最小坡长 )。

37、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 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

42、公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可根据公路的性质和设计要求分为(初步设计 )、( 技术设计 )和(施工设计 )三种。

43、在平面线形设计时,反向曲线间所夹直线最小长度不小于(2V),同向曲线间所夹直线最小长度不小于(6V)。

4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公路上的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 10000 )米。

46、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纵坡度的大小,它是以路线(两点之间的高差 )和( 其水平距离 )之比的百分数来度量的。

47、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小半径  )平曲线,或将这些顶点作为反向平曲线的(拐点 )。

48、为防止零星土石碎落物落入边沟,通常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边缘之间,设置(碎落台  )。

49、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及两条左侧( 路缘带)组成。

50、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方法可采用(设置专用左转车道)、实行交通管制、变左转为右转等。

51、我国公路根据行政等级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四个等级。

54、在指定的设计车速情况下,平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取决于(路面与轮胎直接按的横向摩阻系数)和(超高值)。

55、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是(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 )。

56、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长度)之比。

57、巳知路面宽度为7米,路拱横坡为2%,道路中线与路面边缘之高差为(0.14)。

58、暗、明弯与凸、凹形竖曲线组合时,暗弯与( 凸  )形竖曲线组合是合理的。

二、名词解释

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间或半径相差较大、转向相同的两圆曲线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平均纵坡——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

山脊线——大体上沿山脊布设的路线。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纵断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

超高——为抵消或减小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形式。

运距——运输工具载运旅客或货车的起讫点之间的路程长度。

加宽——为满足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平面内侧相应增加路面、路基宽度。

设计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横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

横向力系数——单位车载的横向力。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驾驶员自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计价土石方——按照计价表中计算的土石方量。

三、判断题

1、一条二级公路有两种设计车速80km/h和60km/h,因此可根据公路所经地形、地质等情况而灵活采用两种设计速度。

(×)

2、直线越长越好,越有利于行车安全。

( × )

3、各级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均指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交通量。

(√)

4、公路平面线形基本要素有直线、圆曲线与二次抛物线。

( × )

5、计算路基横断面挖方面积时,挖土方与挖石方的面积合在一起计算。

(√  )

6、公路行车视距标准有停车视距标准、错车视距标准、超车视距标准三种。

( × )

7、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差ω<0时,表示凸形竖曲线。

(√)

8、设置超高的目的是为了排水。

(×)

9、沿溪线布线时,一般应优先考虑高线位。

( × )

10、渠化交通不可能消灭冲突点,而立体交叉也不可能消灭冲突点。

(×)

11、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和人力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

12、当设计速度大于等于60km/h时,反向曲线间夹直线以不小于2V为宜。

(√)

13、最小纵坡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最小值。

(√)

14、路肩是由硬路肩,软路肩组成,各级公路都需要设置。

(×)

15、沿河线按路线高度与设计洪水位的关系,有低线,中线和高线三种。

(√)

19、回旋线因为其公式简单,测设方便,所以是公路线形设计中最常采用的一种缓和曲线。

(√)

20、纵断面图上的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

(√)

21、在匝道上,入口的园曲线半径大于出口的园曲线半径。

(×)

22、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差ω>0时,表示凸形竖曲线。

(×)

23、设置超高的目的是为了排水。

(×)

24、在选择越岭线时,垭口位置与标高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

(√)

25、渠化交通不可能消灭冲突点,而立体交叉可消灭冲突点。

(×)

26、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段的车辆数。

(×)

27、道路勘测设计中两阶段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

28、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

(√)

29、土路肩的横坡度较路面宜减小1%~2%。

(×)

30、在超高加宽的设计中,过渡段的长度一般要长于缓和曲线。

(×)

3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公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

( √ )

32、为保持技术标准的连续性,一条公路不能只采用同一公路等级。

( × )

33、设有中间带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

34、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切线长。

( √ )

35、在高速公路中,若某平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则该弯道可以不设缓和曲线。

(√  )

36、平曲线半径较大时,“竖包平”是一种好的组合。

(×  )

37、越岭线布线时,一般应优先考虑回头展线。

( × )

38、丘陵区选线主要考虑高程的限制,平均纵坡不能超过规定。

(×  )

39、纸上定线后必须经过实地放线,才能将纸上定好的路线敷设到地面上,供详细测量和施工之用。

(√  )

40、两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坡长。

(√  )

41、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的极限最小半径为125m,但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可采用小于125m的半径。

(×)

43、道路的通行能力反映该路的交通需求情况。

( × )

44、我国公路设计采用的交通量均应换算成中型载重汽车为标准的交通量。

( × )

45、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

46、纵断面上斜线不计坡度而计角度。

( × )

47、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差ω<0时,表示凸形竖曲线。

( √ )

48、丘陵区选线主要考虑高程的限制,平均纵坡不能超过规定。

( × )

5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应以缓和冲击为有效控制。

( √ )

四、选择题

1、根据设计规范的规定,不需设置缓和曲线时,其圆曲线半径应大于等于(③)。

①极限最小半径②一般最小半径③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④临界半径

2、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是(④ )。

①最大纵坡②平均纵坡③最短坡长 ④坡度角

3、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 ③ )。

①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②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③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

④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4、“平包竖”的合理解释是( ③ )。

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刚好相互重合 ②平曲线长于竖曲线 ③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 ④竖曲线刚好位于圆曲线上

5、路幅宽度是指( ② )。

①行车道顶面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 ②公路路基顶面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 

③公路路基边坡坡脚外侧2m范围之内 ④公路路基边坡坡脚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

6、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1和A2,该两桩号间距为L,则用于计算土石方体积V的平均断面法公式为( ④ )。

①V=(A1+A2)L②V=2(A1+A2)L③V=(A1-A2)L④V=(A1+A2)L/2

7、某级公路平曲线半径

=60m,

=35m,采用第2类加宽,最大加宽W=1.5m,加宽过渡方式按直线比例,缓和曲线上距ZH点10m处加宽值为(  )。

①0.15m②0.23m③0.43m④0.86m

8、沿河线应保证不受洪水威胁,其选线的要点首先在于( ③ )。

①横断面②平面③平面与纵断面④地质与土质

22、高速公路的行车视距应满足( ① )的要求。

①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 ④超车视距

23、汽车在缓和曲线上行驶时间至少应有( ② )的行程。

①1.2S

3S

3.5S

5S

27、在山区选线,受地形限制最大的是(③ )。

①平曲线半径②竖曲线半径③纵坡④直线

28、在越岭线选线时,对垭口的选择,应先考虑(①)。

①垭口位置②垭口标高③垭口展线条件④综合

31、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2%,则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②  )。

①3%     ②2%      ③5%     ④非定值

32、基本型平曲线,其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 ① )。

①1:

1:

1     ②1:

2:

2      ③1:

2:

3     ④3:

2:

1

33、在平面设计中,作为圆曲线取值的控制指标为( ① )。

①极限最小半径②一般最小半径③不设超高最小半径④临界半径

34、我国《标准》推荐采用(④)为缓和曲线。

①双曲线②三次抛物线③正弦线④回旋线

35、在纵坡设计中,变坡点桩号应设在( ② )的整数倍桩号处。

①5m    ②10m     ③20m        ④5.0m       

36、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① )。

①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②土石方填挖平衡 ③最小纵坡和坡长 ④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37、在定线时,发现前面的里程桩号错误或需移线,这时可采取( ③ )。

①全部改正②不予更改③断链表示④在说明里注明

40、路基填方用土取“调”或“借”的界限距离称为(  ④ )。

①免费运距    ②平均运距    ③超运运距     ④经济运距

41、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通常采用( ③ )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①年平均日交通量②远景交通量③第30位小时交通量④高峰小时交通量

42、二级公路的行车视距应满足(②)的要求。

①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 

超车视距

45、选线是一个由粗到细,( ③ ),逐步深入,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分析比较的过程。

①由里到外②由平面到纵断面③由轮廓到具体④由宏观到微观

46、城市道路路线设计的主要方面是(③  )。

①.平面②.纵断面③.横断面④.平、纵、横组合设计

47、在定线时,发现前面的里程桩号错误或需移线,这时可采取( ③ )。

①全部改正②不予更改③断链表示④在说明里注明

50、路堑的边坡一般称为(①)。

①.上边坡②.下边坡

③.斜坡④.陡坡

五、问答题

2、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需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3、简述平、纵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原则。

4、简述纵断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5、公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有哪些?

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2、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6、缓和曲线的作用有哪些?

7、平、纵线形组合有哪些基本要求?

8、简述竖曲线的设计步骤?

9、简述山岭,重丘地区的定线步骤?

10、试谈谈路肩的作用?

12、简述平曲线和竖曲线的组合原则。

13、简述公路与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异同。

14、立体交叉有哪些部分?

16、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平面线形应直接、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

(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17、简述选线的步骤?

19、简述直接定线的步骤?

20、有中央分隔带与无中央分隔带公路纵断面上设计标高的规定?

21、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是什么?

22、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如何选用圆曲线半径?

23、在纵断面设计中,确定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行车要求、动力特性、工程运营和运营经济

24、简述平、纵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原则。

1、在视觉上能自然的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线形技术指标在视觉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25、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特征断面法、高程图法

26、为什么要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六、计算题

1、某级公路相邻两段纵坡i1=5%,i2=-6%,变坡点里程为K1+100,变坡点高程为200.53米,该竖曲线半径选定为1000米。

(1)计算竖曲线要素;

(2)计算K1+120桩号的设计高程;(3)如果要求切线长大于100米,则竖曲线半径应如何确定?

2、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半径

为250m,缓和曲线

为40m,交点里程为

,转角

,试计算该曲线的要素及主点桩号。

3、如图,ZH点里程为K2+046,圆曲线半径R=800mQZ

缓和曲线Ls=70m,直线A-ZH与大地坐标的X轴夹角

为30o,求K2+086的大地坐标。

HY

(ZH点的大地坐标为XZ=54163.197,YZH=29706.307)

X=L-L5/40C2Y=L3/6C

 

4、某三级公路,已知变坡点高程为324.4m,变坡点里程桩号为K5+628,变坡点前纵坡值为i1=2%,后纵坡值为i2=-3%,竖曲线半径R=6000,求:

(1)竖曲线要素。

(2)试求K5+588点的设计标高。

5、已知设计车速

,横向力系数

,路拱横坡度

,试问1)此平曲线半径应取多大(取整数)?

2)若因地形限制只能设置200m半径,应怎样对此平曲线进行相应的调整?

3)若

,Ls=60m,α=26º31ˊ,交点里程为

,则五个主点里程桩号为多少?

6、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高程为427.68m,

,竖曲线半径R=2000m。

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的设计高程及起点与终点的高程。

7、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半径

为250m,缓和曲线

为40m,交点里程为

,转角

,试计算该曲线的要素及主点桩号。

8、某3级公路,在JD3左转450,半径R=600m,缓和曲线LS=100m,JD3的桩号为K1+320,试求5个主点桩号?

(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m,

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m,缓和曲线角β0==1800LS/2Rл)

9、试完成以下路基设计表

桩号

平曲线

填挖高度

路基宽

路边及中桩与设计高之高差

施工时中桩

 

R=200

LS1=45

LS2=45

K1+300

7.88

7.50

7.50

0.00

0.22

0.00

7.66

ZH+315

7.93

7.50

7.50

+340

7.84

HY+360

7.98

1.11

0.58

-0.12

7.40

+380

/

7.50

7.90

1.11

0.58

-0.12

/

+400

/

7.50

7.90

1.11

0.58

-0.12

/

+420

/

7.50

7.90

1.11

0.58

-0.12

/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道路勘测设计》是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

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公路与城市道路线形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道路勘测设计程序、内业、外业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的编制。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牢固掌握道路线形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路线勘测的内业、外业工作内容和方法及高寒地区的特殊要求;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程序和公路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的编制;了解公路选线、定线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公路网及旧路技术改造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能够较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工程计算问题;能较熟练地运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勘测规程和路线设计规范,从事一般地质、水文条件下的道路勘测设计工作,并具有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道路工程方面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

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课        时       分       配      表

序号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时   数

小计

讲课

实验

习题

课程设计

备注

(一)

绪论

2

 

 

 

课外进行30小时

 

(二)

汽车行驶特性

6

 

 

 

(三)

公路平面设计

12

10

 

2

(四)

纵断面设计

10

8

 

2

(五)

横断面设计

10

8

 

2

(六)

选线

6

 

 

 

(七)

定线方法

6

 

 

 

(八)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4

 

 

 

(九)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

 

 

 

(十)

路线勘测外业工作

4

 

 

 

(十一)

公路网规划与旧路技术改造

2

 

 

 

(十二)

道路公用设施

2

 

 

 

(十三)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

2

 

 

 

(十四)

道路路线计算机辅助设计

2

 

 

 

 

机动

2

 

 

 

总 计

 

72

64

 

6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道路运输的特点;我国道路现状和发展规划;道路分级与技术标准;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和任务;设计依据;本课程研究的内容。

   重点:

我国公路现状和发展规划(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总体布局及公路发展的六大特点);公路分级与技术标准。

   

(二)汽车行驶特性

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行驶条件;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重点:

汽车的行驶阻力;汽车行驶条件;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三)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的基本线形概述;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平面线形设计;行车视距;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重点:

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的设计、计算原理和方法;技术标准的应用;行车视距;路线平面图的绘制。

   习题课:

利用微机完成平曲线计算及逐桩坐标计算。

   (四)纵断面设计

   概述;纵坡及坡长设计;竖曲线设计;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纵断面设计方法与纵断面图;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方法及街沟设计。

   重点:

纵坡及坡长设计(高寒地区的取值问题);竖曲线设计;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纵断面设计方法与纵断面图。

   习题课:

利用微机完成路线设计高程计算问题。

   (五)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组成;道路各组成部分设计要素;平曲线加宽;路拱及平曲线超高;道路建筑限界及道路用地;横断面设计方法;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重点:

道路横断面组成;平曲线加宽及超高;路基横断面设计与计算;路基土石方的计算与调配。

   习题课:

利用微机完成路基土石方计算问题。

   (六)选线

   选线的要求和步骤;路线总体布局和方案比较;平原区选线;山岭区选线;丘陵区选线。

   重点:

路线总体设计要点和方案选比;平原区、山岭区、丘陵区选线的基本原则、方案比较;沿河(溪)线、越岭线路线布设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高寒地区对选线的影响。

   (七)定线方法

   纸上定线;实地放线;直接定线;纸上移线;航测定线(※)。

   重点:

路线总体设计要点和方案选比;平原区、山岭区、丘陵区选线的基本原则、方案比较;沿河(溪)线、越岭线路线布设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纸上定线的方法与步骤;圆曲线半径的确定;高寒地区对选线的影响。

   (八)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交叉口设计概述;平面交叉口类型及适用范围;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交叉口通行能力;交叉口视距与圆曲线半径;环行交叉口设计;平面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平面交叉设计一般 要求。

   重点:

平面交叉口类型及适用范围;交叉口通行能力;交叉口视距与圆曲线半径;平面交叉设计一般   要求。

   (九)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立体交叉设计概述;立体交叉的类型及实用条件;立体交叉的布置;匝道设计;收费站场设计;公路与其他路线交叉。

   重点: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实用条件;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