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063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38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docx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

科学第二册教案集

第一章水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3.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

1.节水与防止水污染。

  2.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

教学难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和化学式

教学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

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引入: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峰、飘落的雨雪……水变幻着各种形态,存在于地球各处。

提问1: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可以在哪里获得水?

学生回答

包括:

除了大陆的表述,还要在海岛上、沙漠中、森林里等人们怎样去获得水?

如果一个人在遭到干渴甚至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会如何去获得水?

提问2:

上述同学们所列举的各种水,我们该如何分类呢?

学生讨论

总结:

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固体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

咸水和淡水

3.按对生命的作用分为:

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

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细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海洋水

回忆:

我们在第一册学习“地球”时已经了解到从地球上面看,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只有29%才是陆地。

那么,能不能用这个数据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

答:

不能。

因为,面积和体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表示地球上的还说数量呢?

因此,经过科学家的计算:

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这不仅是因为海洋有辽阔的面积,而且有相当的深度,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600多米。

海洋还是生命的源泉。

但是,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

我们可以回家品尝一下水中加盐的味道。

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盐类物质35g,含盐量平均为3.5%,但是真正的海水除了咸(含有食盐外)还带有苦涩(含有其他的有苦味的氯化镁、氯化钾等),喝大量海水会危及生命。

因此,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而海洋生物可以在海水中生存,比如鱼是因为鱼鳃中海洋一种泌氯细胞能把盐分排出体外,海洋植物细胞也有排出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吃鱼、虾、海带、紫菜时并不感到咸味。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从海水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淡水呢?

答:

蒸馏法提取淡水。

可以在家中操作:

100ml水和3.5g食盐

如今,在淡水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究用经济的办法使海水淡化。

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布置学生活动:

看P3资源丰富的海洋及模拟海水淡化

二、陆地水

除了96.5%的海洋水以外,大约有3.5%的水存在于陆地上,其中约有1%是咸水,咸水主要在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中国的青海湖,欧亚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

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陆地上的宝贵的淡水!

那么,是不是这些都能被人所利用?

数量多吗?

看图1.1.3地球上淡水的比例

了解各种淡水所占的比例。

计算可利用的淡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

计算:

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全部水资源的多少?

十万分之七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

三、大气水

大气中的水相对于海洋水和陆地水来说,数量不多,进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037%,而且多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那么,大气中是否有水?

P5活动:

解释

再举一些现象说明大气中存在着水?

答:

云、雾、霜、露、烧开水时水汽消失在空气中、晾衣服、夏天冷杯子外的水珠、冬天教室玻璃内部的水珠、干燥剂、潮湿季节的地面和墙壁上的水珠等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实大气中存在水汽?

四、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陆生生物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因此水是生物的一个重要的“先天”环境条件。

生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要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

所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在农业生产上,水是觉得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体含有水。

我们可以体验到:

水果、菜、甘蔗等,那么种子呢?

演示:

种子里含有水分吗?

过程:

结论:

种子里含有水分。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但不同的植物或者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中的含水量也不一样。

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高;生命力旺盛的部分比生命活动不旺盛的部分含水量高。

如,根尖、嫩梢、幼苗含60%~90%,树干为40%~50%,风干种子为10%~40%

人体中有没有水?

怎么证明?

排尿、出汗等

人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但分布不均。

P7

人对水的需要比食品更重要。

绝食1~2周但绝水则仅能存活几天。

据研究,人体失水20%~22%就无法生存。

因此,水是人体最丰富、最重要的物质。

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水在不断被消耗,因此,需要不断补充水。

活动:

P8

作业:

第二节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

2.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3.会描述冰融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会描绘冰的融化曲线,会从冰的融化曲线确定冰的熔点。

4.学习装置器材,正确食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会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水的沸腾曲线。

会从水的沸腾曲线确定水的沸点。

5.知道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变化名称及各种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6.会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重点: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质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物质三态变化3个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

学生活动:

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关于“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活动。

1)安排学生实验,做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复习上册中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和操作要点。

2)向学生介绍量筒的作用、量程、分度值和读数方法。

3)实验中水的体积可由大到小量取。

测质量用的烧杯每次都应擦干。

结论:

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之比是一个确定的量。

这个比值反映了水的一种特性,我们把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叫做水的密度。

一、水的密度

1.纯水在4℃时的密度是1g/cm3,这表明4℃时,体积为1的纯水的质量是1g。

4℃时水的密度最大

2.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表示纯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得出:

1g/cm3=1.0×103kg/m3

练习:

1.说出水的密度是1.0×103kg/m3的含义

2.从一桶水中取出一杯水,是一桶水的密度大还是一杯水的密度大?

二、水的三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新课引入:

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

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

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演示实验:

观察冰的熔化过程

1)在演示实验完成后,学生记了数据,可启发学生分析数据:

在冰块熔化前温度是不是连续上升的?

在熔化开始后,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继续上升?

在什么情况下温度又会继续上升?

在学生经过这样的分析思考基础上,在指导学生描绘熔化曲线。

2)学生在数学里还没学过直角坐标系,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

横轴表示加热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3)确定每个数据点之后,用光滑的曲线画出熔化曲线。

多数数据点应落在着条曲线上或分布在曲线两侧很近的地方,有个别数据点可能偏离曲线很远,画曲线时可以不管它,因为这一数据的出现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如读数错误,仪器失灵等)所造成的,并不能反映要研究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把这一数据舍去是合理的。

思考与讨论:

P12

结论:

冰在熔化之前温度逐渐上升,到0℃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在0℃,直到全部熔化成0℃水后,继续吸热,水温上升。

4)冰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答:

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

(答:

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冰的状态如何?

温度是否变化?

这段时间是否对冰加热?

(答:

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冰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

此时仍在继续对冰加热,即冰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冰是什么状态?

温度如何变化?

(答:

冰的状态是液态,冰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冰的温度升高)

5)归纳总结

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固态→液态熔化时吸热

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

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液态→固态凝固时放热

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凝固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

 所以,物质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

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

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

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3.汽化与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蒸发:

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沸腾:

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学生活动:

P13

结论:

水在蒸发时要吸热

思考与讨论:

实验:

关于“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需要学生自己使用酒精灯,教师应告诉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点。

包括酒精容量、点燃熄灭、外焰加热。

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可演示:

小木条横放在火焰中,几秒钟后,观察烧焦部位。

2)为节省时间,要准备预热过的水给学生做实验,70℃—80℃的水。

要求组内两个同学互相配合,一名注意观察钟表报时,另一名学生观察并记录该时刻温度计读数,过一段时间后互相调换分工。

3)要求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

沸腾前后的气泡有什么不同?

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沸腾时移开酒精灯沸腾现象是否继续发生?

这时水温是多少?

思考与讨论:

P14

蒸发和沸腾

同: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现象的两种方式

异: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任何温度均可发生的汽化现象

沸腾在特定温度下持续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学生活动

(2)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液化过程放热,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就是液化

4.升华与凝华

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升华过程吸热。

如:

冬天结冰衣服变干;樟脑丸消失;碘升华等

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凝华过程放热。

如:

冬天北方树枝出现雾凇,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5.三态变化小结

三、地球上水的循环

第三节水是常用的溶剂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定义。

3、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4、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解过程进行科学探究

5、了解水和其他常见的溶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溶解度

教学难点:

溶解度

教学过程:

引入:

提问:

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周围存在的澄清透明的天然水,是不是纯净?

学生答:

不是

问:

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蒸发自来水

从中可以看出,自来水并不是纯净水。

天然水都不是纯净水。

纯净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它能溶解各种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物质。

天然水和大气、土壤、岩石等物质接触时,许多物质就会溶解在水中。

所以,海水、河水、井水等,都不是纯净的水,而是含有许多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的极其复杂的混合物。

板书:

1.天然水是混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

混合物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学生活动:

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固体:

用镊子取用

粉末状固体:

用药匙取用,量多用大匙,量少用小匙

往试管装固体粉末:

用纸槽送入

活动1:

高锰酸钾和蔗糖分别放入2烧杯水中,观察现象,并由一名学生来描述

现象:

高锰酸钾不见了。

解释:

高锰酸钾的微粒(钾离子和高锰酸钾根离子)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均一、透明的液体。

如果把形成的液体装入一个密闭的容器,温度保持不变,不管过了多长时间,蔗糖或高锰酸钾都不会分离出来,这两种液体是很稳定的。

板书:

2.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讲解:

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物质的微粒高度均匀地分散在溶液里,任何部分的性质和浓稀都一样;稳定性指只要条件(温度、溶剂量)不变,无论放置多久,溶液里都不会有物质析出。

  同学们要掌握和理解溶液定义中所包含的三层意义:

第一,均一和稳定是溶液的特征。

第二,分散两字体现溶液的形成。

第三,溶液是混合物,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即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叫做溶质,另一种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一般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溶质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即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食盐水,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但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时,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如稀硫酸,水是溶剂,硫酸是溶质)。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提问:

指出汽水、碘酒、36度的白酒这三种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回答:

在汽水中,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在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在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讲解:

根据上面学生回答的溶质和溶剂,老师要进一步指出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

(l)一般把形成溶液的液态物质叫做溶剂,非液态物质叫做溶质。

(2)溶质和溶剂都是液态时,量多的是溶剂。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石灰水    B.纯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硫酸铜溶液的溶剂是水  ()

3)无色透明的食盐水是纯净物()

3.分别指出下列各种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

(l)注射用葡萄糖液   

(2)医用卫生酒精   (3)生理食盐水  (4)石灰水

(第二课时)溶解度

复习:

什么叫溶液?

溶液的组成?

活动: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引言:

同学们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呢?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

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

请同学们想一想: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演示:

实验

  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

(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

讲述:

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10mL水里,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讲述:

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

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板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

实验二

  给(实验一)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演示:

实验三

  给(实验一)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

再加水振荡,直至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

讲述:

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显示投影卡片:

 

小结:

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

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显示投影卡片:

 

总之:

利用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或“溶剂”相对量的方法。

投影: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讲述: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板书:

三、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演示:

实验

  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2g食盐和0.1g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

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讲述:

室温下,2g食盐完全溶解在10mL水中,得到均一、透明的溶液,此溶液虽然是不饱和溶液,但它是浓溶液。

而另一支试管内,0.1g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试管内上层澄清溶液是熟石灰的饱和溶液,但它是稀溶液。

板书:

结论: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板书:

3、溶解度:

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例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食盐,就是说20℃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100g。

S=36g

小结:

本节学习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

讨论了浓溶液与稀溶液的概念,重点掌握饱和溶液的概念。

作业

附1:

课堂练习一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

为什么?

附2:

课堂练习二

3.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

附3:

课堂练习三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3、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不同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从而导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对于溶解度的概念,要求学生知道溶解度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要求能够理解和查阅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不要求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4、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活动“比较温度对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采取的是一种估计的方法,仅要求学生知道加入的份数,而不要求学生知道加入的确切质量,能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取用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和记录数据等实验技能和方法。

5、活动“比较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的强碱,要注意安全。

第三课时:

提问:

什么叫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把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都能形成溶液吗?

做如下实验。

实验:

观察泥土、植物油、蔗糖和食盐的状态,把它们分别加入4支各装有10mL水的试管里。

按下表Ⅰ、Ⅱ、Ⅲ三步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变化的全过程,记录并比较产生的实验现象。

  提问:

四支试管在Ⅰ、Ⅱ、Ⅲ三步实验操作中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回答:

指定学生回答,如果有错误或不完整,由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讲解:

科学研究中常对物质表现出的不同现象进行分类,学习上也是如此。

根据盐水、糖水、泥水、油水表现的不同现象,可分为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板书:

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提问:

在上面的实验中,哪种物质溶于水可制得溶液?

  回答:

食盐和糖。

  小结:

由实验可知,把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不是都能够形成溶液的。

食盐水和糖水是溶液,泥水是悬浊液,油水是乳浊液。

分析: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除了水以外,我们还经常使用哪些溶剂呢?

板书:

四、其他常用的溶剂

实验1:

在两个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汽油,然后分别滴入2滴食物油,振荡后观察现象

实验2:

在两个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酒精,然后分别加入一小块碘晶体,振荡后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

教师讲述:

以上说明,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种物质,但不是万能的溶剂。

溶质对溶剂是有选择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使用各种各样的溶剂。

酒精——溶解碘,配制碘酒

汽油——溶解油脂,去油污

板书:

1、用水作为溶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