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256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世界地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docx

《世界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地理.docx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1.学科性质:

世界地理属于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是一门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

在我国基础地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科学。

3.大洋分界线:

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ºW线为界;太平洋和印

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E线为界;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

常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ºE线为界;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

4.海陆分布不均:

①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②陆地主要集中于东半球;

③陆地主要集中于陆半球;

④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⑤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⑥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5.水半球:

它是以新西兰的东南角(东经178°28′,南纬47°13′)为中心画出的包括太平洋为主

体在内的半球。

水半球海洋占90.5%,陆地占9.5%.

陆半球:

它是以法国西部的南特(法国罗亚尔河河口)(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画出的

半球。

陆半球海洋占52.7%,陆地占47.3%。

6.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m。

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

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

约为9240m。

②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A.常态地形: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B.特殊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

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C.两条高山带:

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

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D.平原分布于大陆中部和亚、欧高山带两侧

E.高原的分布有分布于地台区或地盾区的高原和位于褶皱带中部的高原或褶皱带之间的山间高原

③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A.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

B.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

C.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D.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

地或高原。

7.山间高原:

美国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巴西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山结高原:

亚美尼亚高原、帕米尔高原

8.营造地表形态的力:

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

岖不平;而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

9.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

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

注意:

①消亡边界地质活动较多

②印度和西亚是在印度洋板块

③太平洋和美洲交界的南部是南极洲板块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影响: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的影响(季风的成因:

海陆势力差异;气压

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高大地形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随海拔的增高,气温下降;山地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背风坡形成少雨区;阻

挡不同性质的气团运行

11.季风形成因素

①海陆热力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③高大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

12.气候分布规律:

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①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A.定义:

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

的特征。

B.成因:

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

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②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A.定义:

前述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

B.成因:

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

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C.两种表现:

a.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

b.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

③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A.形成原因:

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

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B.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

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达到永久积雪带。

C.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

 D.从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带性与从山脚到山顶的垂直地带性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a.从低纬到高纬和从山脚到山顶尽管气温在下降,但原因不相同,纬度增高是由于得到太阳辐射能量减少,而垂直地带性是由于海拔增高而气温降低。

b.气温年较差不同,水平气候带从低纬到高纬的气温年较差是递增的,而垂直气候带则是随海拔增高气温年较差而减小。

c.垂直气候带的温度梯度大得多,而水平气候带温度梯度小一些。

d.降水不同,水平气候的降水是决定于大气环流与海风向背,而垂直气候带降水则不同,它是决定于山体的不同高度。

13.重要分界线:

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界线是最热月10℃;

苔原带和冰原带的分界线是最冷月0℃;

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是最冷月10/15℃

14.气候的非纬度地带性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15.地理大发现

促进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A.西方国家向海外扩张,为取得更多的财富,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在小亚细亚地区以及其它东方贸易要道都被阻碍,这样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便急于探求通向东

方的新航路

C.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西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促进了地

理大发现

D.西方科技已有了很大进步,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可能

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史事

A.新航线的转折点:

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了非洲南端的

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大突破,成为了从西方到东方新航线的一个转折点。

B.新航路的发现: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缘

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

的西海岸卡理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象牙等返抵里斯本。

这是第一次绕非洲

航行到印度的成功,人们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

C.新大陆的发现:

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

港(即古都塞维尔,今塞维利亚)出发,其目的是要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结果却率领探险队

西行横渡大西洋于1492年11月12日无意中到了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华

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

此后哥伦布

又三次起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之

后返回西班牙。

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新大陆的发现。

D.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

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缘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

峡(即现在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在一次进攻马克

坦的战斗中,麦哲伦被当地人民杀死,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著名的香料群

岛---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印度

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A.结束了新、旧大陆相互隔绝,各自孤立发展的局面,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加强

了商品流通的种类,扩大了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出现了世界市场。

B.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殖民地争夺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从美洲掠夺金银和从非洲贩卖黑人奴

隶运往美洲成了可能,从而为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和主要的源泉。

C.促进工业与商业的发达海上航线与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使航线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中来,

D.促进了新旧大陆的物产品、畜产品和家禽种类的交流

16.地理大发现后政治、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时期:

A.西班牙主要活动在西半球,菲律宾;葡萄牙活动主要在东半球,巴西。

B.掠夺特点是:

a.掠夺殖民地贵重的天然财富,如现金、白银、象牙、宝石、香料、驼毛等。

b.进行奴隶贩卖。

c.垄断海上贸易,进行海盗性掠夺。

荷兰商业资本殖民时期

英国工业资本对世界的统治

17.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条件的新变化

A.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地域系统的作用具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

B.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和科技条件在地域系统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C.社会经济条件在产业和经济地域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A.新兴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B.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C.产业转移与资金流动速度加快

D.知识经济开始取代工业经济

18.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比较

A.从劳动生产率看:

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高,农业人口少,而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人

口多。

B.从技术水平看: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先进,而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比较落后。

C.从农业部门构成看:

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耕作业,而发展中国家则以种植业为主。

D.从产品种类和消费看:

发达国家肉类产量较大,消费量也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则农业原料、热

带农产品产量大,但粮食不能自给,粮食消费量较大。

 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

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他们的差别也较大。

阿根廷、巴西等一些新垦区,

农业发展较快,机械化水平较高,农畜产品出口较多;在东南亚和南亚稻米产区,因人多地少,

现代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在热带地区一些国家,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种植园,产品的商品

率较高。

③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

A.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农业:

国土广大,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

度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用方面发展。

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

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近年还使用了飞机作业。

B.以日本为代表的农业:

地少人多、地形复杂、农场规模小,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

的发展。

④以法国、德国、丹麦、荷兰等国为代表的农业:

耕地劳动力都不足,所以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

很重视。

19.国外农业现代化出现的问题

 ①能源消耗太多

 ②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③环境污染严重

20.世界粮食生产概况

①世界粮食生产总趋势是增长快

②世界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A.各大洲产量不平衡

 B.国家之间的产量差别也表现出不平衡

 C.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平衡

21.四大小麦地带

①西起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的南部至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向东到达我国的三大平原

②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尔其、伊朗、至印度河---恒河平原

③北美中部大草原

 ④南半球不连续的小麦带:

包括南非向东经澳大利亚的南部到南美潘帕斯草原,呈不连续的地带。

  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是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5%,世界商品小麦产区,主

要集中在新大陆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以及旧大陆的法国。

这五国约占世界小麦总出

口的90%多,尤其是美国,它提供了世界粮食贸易的一半,居于垄断地位。

22.三大玉米产区:

①美国的玉米带:

生产了世界40%左右的玉米。

②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

占1/6。

③欧洲的南部平原地带:

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原南斯拉夫、匈牙利至罗马尼亚。

  从国家来看,美国、中国、巴西、罗马尼亚和墨西哥为世界五大玉米生产国,合占80%以上。

美国、阿根廷、法国为主要玉米出口国,其中美国一国出口量占世界70%,总输出7000-8000万T。

23.水稻产区:

主要种植在高温多雨的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稻谷生产国,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日本、越南、

缅甸。

亚洲以外的稻米生产国主要有美国、巴西、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

24.世界粮食贸易

①战后世界粮食贸易日益增长

 ②投入国际市场中的粮食主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

 ③粮食出口国日益集中、进口国家越来越多。

出口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

④战后商品粮食贸易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⑤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关系不稳定,价格起伏较大

25.粮食问题的实质与展望

①当前粮食问题的主要内容

 A.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营养不良,又没有能力更快的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

饿状态;

B.有些发达国家粮食“过剩”,大量积压,销售不出。

②造成粮食问题的原因

A.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粮食生产的地区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无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农业生产水平低、单产低

C.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自然灾害频繁

 D.亚非拉某些单一经济作物输出国生产农业原料、热带农产品,但又没有足够的外汇进口粮食

E.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侵略造成的恶果的遗毒,是剥削制度

和旧经济秩序还没有彻底改变;

F.分配不合理,发达国家有粮食过剩,大量积压而销售不出去

③解决途径

A.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B.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

 C.改变南北贸易的不合理现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采取平等政策

D.运用和推广新科技,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人口增长与粮食增产和消费保持协

调和平衡

④当前影响粮食生产的许多不利因素

A.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贫困落后,阻碍着亚非拉国家粮食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B.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出口粮食国,大量生产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世界缺粮的需要,而是为了

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C.粮食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产量不稳定

D.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粮食的消费量日益增加

E.世界可开垦的土地虽多,但肥沃而便于耕作的土地不多,大规模垦殖需要大量资金,这是经济

实力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很难短期实现的。

26.世界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

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734亿吨 (2003年),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

4),特别是北纬24度至

42度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东半球多于西半球,东半球占80%。

②地区分布不均:

亚非拉地区占世界储量的近90%,其中波斯湾地区就占世界的2/3,拥有30亿吨

的国家只有11个。

③海上石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已超过石油总储量的2/5。

27.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

  世界煤炭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碳资源的90%。

形成世

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

①亚欧大陆煤田带:

东起中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

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的中

部;

②二是北美中部:

  而南半球含煤率较低,仅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发现了较大煤田。

28.世界铁路发展上出现了三个明显趋势:

动力电气化、重载化、高速化

29.世界重要的航空线有三大主线和六大支线

三大支线是:

①连接西欧、北美两大经济重心的北大西洋航线;②连接西欧---中东的远东航线;

③连接远东—北美的北太平洋航线。

六大支线是:

①北美—南美航线;②西欧---南美航线;③西欧---非洲航线;④西欧---东南亚—澳

新航线;⑤远东—澳新航线;⑥北美—澳新航线。

30.集装箱运输:

①集装箱运输的特点:

 A.便于港口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装卸效率

B.大缩短船舶在港时间,加快船舶周转率,

C.能节省包装费用,

D.减少货损,

E.有利于不同交通线路和运载工具的衔接,开展门到门运输等。

②世界六大集装箱航线:

A.北太平洋航线:

由东亚至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组成。

B.北大西洋航线:

由欧洲、地中海至北美东岸、五大湖航线组成。

C.欧洲-亚太航线:

包括西欧、地中海经东南亚至远东和澳新的各条支线组成。

D.远东-澳大利亚航线。

E.澳新-北美航线。

F.欧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线。

③国际多式联合运输:

它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是指按照合同,

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受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

的交货地点所进行的一种货物运输。

④大陆桥运输及主要线路

 A.它是国际多式联运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运输方式。

是指利用横贯于大陆的铁路(或公路、航空运

输)系统作为中间桥梁,通过诸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把大陆两端的海洋(港口)连接起来的一

种多式联合运输方式,即海-陆-海的连续运输。

B.世界主要大陆桥运输有:

a.西伯利亚大陆桥:

它是太平洋远东地区同波罗的海、黑海沿岸及西欧大西洋沿岸连接起来的世

界上最长的大陆桥运输线。

b.新亚欧大陆桥:

从中国连云港(石臼港)上陆,主要经陇海、兰新两条铁路,直抵中哈过境铁

路,然后再接西伯利亚铁路西行至欧洲,远达鹿特丹,所以也称“新海大陆桥”。

c.北美大陆桥:

它是由美国和加拿大境内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两条大致平行的大陆通道组成。

31.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特点

①世界贸易增长率持续快于世界产出增长率

 ②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为契机,全球进入管理贸易的新时代

 ③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的“推进器”

 ④世界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贸易形式,贸易领域空前扩展

⑤“象征”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前进的飞轮

 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总体地位上升,增长最具活力,新兴市场正成为发达国家激烈争夺的

“主战场”

3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主要原因:

①该地带陆地所占比重大

②气侯条件好。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开发历史悠久,以及生产水平较高。

3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规模国际人口移动具有一些新特点:

移民规模没有以前那样大,对移民

的选择性尤其是对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加强了。

劳动力输出即外籍劳工,这样一种新的移民形式

发展很快。

34.世界种族:

蒙古利亚人种(东亚人种、黄色人种)、欧罗巴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尼格

罗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

35.三大宗教:

①基督教:

教徒最多

②伊斯兰教:

印尼是最大穆斯林国家

③佛教:

泰国是最大佛教国家

36.亚洲的地形的基本特征

①地势高峻

A.平均绝对高程为950m(南极大陆2000m,但冰层厚达1000多m),而欧洲高度只有300多m.。

B.以地貌单元来看,以山地高原为主,占3/4,其中高于1000m的面积占1/3。

C.它有世界最高的高原、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

②地势起伏极端

 A.从相对高差来看,相对高差最大,  

B.从地貌单元来看,有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200多万k㎡,其中有大部分在100m以下,有世界

最高的高原,所以起伏较大。

③地形结构中高周低:

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为核心,分布在亚洲的中部,而中低山、丘陵、平

原等分布在外围。

④山地成列分布

A.以帕米尔高原为核心放射出许多山脉

B.亚洲东部边缘有一些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围成许多边缘海

C.亚洲山地的外围是平原、主要有:

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兰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美索不达

米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7.西西伯利亚平原

俄罗斯境内。

是亚洲第一大平原。

位于乌拉尔山脉与叶尼赛河之间,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濒

喀拉海。

①地势极为低平的广阔平原。

A.南北长2000km(2500km),东西宽1500km(1000~1900km),面积260(274)万k㎡。

南部

海拔220~300米,中、北部海拔50~150米。

90%的地区海拔在100m以下。

B.成因是广阔平原的基础是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晚古生代),在其基底上覆盖了侏罗纪---第三

纪、第四纪的平展盖层,所以形成低平的广阔的平原。

②平原上沼泽广布。

形成沼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平原上有由南向北流动的河流,有叶尼塞河、鄂

毕河、额尔齐斯河、塔兹河等河流。

由于产生浚汛现象,河水泛滥,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良,

蒸发也不强烈,因此在平原上产生大量的沼泽,这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平原北部(60°N以北)有冰碛地貌。

在第四纪冰期时,亚洲的大陆冰川大约分布在60°N以北

的地区,所以在60°N以北的地区有冰碛地貌,而在欧洲则要分布较南一些,主要是亚洲大陆性

气候较强,水汽来源较少的原因。

④具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自北而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景观平行分布,大部分

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所覆盖。

系俄国重要木材产地和放牧区。

  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北部乌连戈伊因盛产天然气面著名;鄂毕河中游的秋明油田世

界著名大油田。

38.图兰低地(土兰平原)

  位于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又称土兰平原。

在伊朗高原以北,

哈萨克丘陵以南,介于里海与帕米尔高原之间。

是一个广大的内陆盆地,面积约150万k㎡。

①地势特征:

A.地势低洼,绝大多数地区低于100m,有的还在海平面以下。

B.平原上多大型的海迹湖,有咸海、巴尔喀什湖、里海等。

C.风沙地貌广泛分布。

有克齐尔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占了平原的大部分,

这是中亚两大沙漠。

②成因:

A.土兰平原原属于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第三纪以前尚是古地中海海水淹没的地区(即曾是古

海盆),到第三纪中新世的时候,海水西退形成低洼的陆地,在平原的最低处遗留下了过去海侵

的痕迹,即海迹湖。

今日的里海和咸海就是海侵的遗迹。

B.由于周围都是高山,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区,故气候干旱,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有大

面积沙漠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