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413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x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肿瘤病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背景资料:

  李某,女,43周岁,是国企一名工人,身高约1.60米体,态发育正常,高中文化,再婚家庭,有一养女,无生育史。

  李某是我母亲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又和我母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工作一丝不苟,很要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朋友不多,她曾经离异,后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丈夫对她非常好,而且二人共同领养一女,现在女儿读初中,两年前一次李某单位体检,x片提示肺部阴影,以前她也曾感觉不适,咳嗽,但没有重视,这次体检,当拿到诊断单时,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肿瘤,刚开始时候紧张不安,经常失眠焦虑,寝食难眠,同时还怕家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不想让家人一起担忧,把得病一事告诉了要好的朋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安慰她并陪伴她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她得的是肺癌,无奈无法隐瞒,丈夫得知妻子得了肺癌非常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劝说妻子住院手术治疗,妻子极度痛苦,拒绝任何治疗。

由于我在肿瘤医院工作,我得知此事后和母亲曾经到她家做思想工作,最终李某同意治疗,马上帮她们联系了住院,手术很顺利,1个月后,出院,手术后,病情很稳定,愈后良好,阶段性做放化疗,但病人情绪低落。

由于我在医院做医疗随诊工作,定期对肿瘤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了解病人的愈后情况,转归情况,由于李某和母亲关系甚好,又是同事,所以我对于李某的病情格外关心,两年时间一直坚持随访。

  二、主述:

  李某说:

“没想到啊!

我这是怎么了,怎么摊上这么个病呀,为什么我的人生总是这么不顺啊,老天对我不公啊,说好听了,是肿瘤,谁不知道,这是不治之症啊,这是癌症啊,我的天哪,我该怎么办啊,孩子还太小,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眼圈湿润了,不知道我还有多上时间了,我简直要崩溃了…”。

 

  心理测验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

总粗分:

54,标准分68分。

超过SAS评定分界值50分。

  2、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

总粗分48,标准分60分,超过SDS抑郁评定分界值50分。

  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使用是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一般来说,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61-70分者为中度,70以上者为重度焦虑。

由以上的测验结果表明,标准分68分已经超过抑郁评定的分界值50分,属于中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SDS)是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

适用于各种职业、文化阶层及年龄段的正常人或各类精神病人。

特别适用于综合医院以早期发现抑郁症病人。

一般来说,抑郁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61-70分者为中度,70以上者为重度。

由以上的测验结果表明,标准分60分已经超过抑郁评定的分界值50分,本例属于轻度抑郁。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

该求助者由丈夫陪同,戴着口罩、面色憔悴、身体虚弱、话语很少、低着头,情绪低落,一直在叹气。

  2、丈夫主述:

自从爱人病了以后,他也经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同时也在为妻子做一些思想工作,竭尽全力安慰妻子,让妻子主动接受治疗,妻子出院后,像变了个人似的,回到家后,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兴趣,连平时最喜欢的电视都看得少了,一切家务都由丈夫来做,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了,有时候呆呆的坐在那里,心神不定,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啊,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够振作起来,孩子到是很懂事,懂得照顾妈妈了,她妈妈病了以后不再去单位上班了,我帮她在单位办理了病退手续,单位知道了此事,单位同事领导都很关心,都来探望她,希望都能给予帮助,为此我很感动。

  四、咨询计划和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针对求助者的叙述和基于咨询师的判断,与求助者商量咨询计划如下:

      一共咨询三次,头一次主要是了解主要目标是释放痛苦的情绪;劝说求助者接受医院治疗。

第二次主要分析了解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发生的原因,目标是引导其改变焦虑状态,重新树立克服苦难的勇气和自信。

第三次进行心理需求分析,目标是调整心态,改变求助者对待疾病方式上的不良认知。

  精神医学范畴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针对这一案例,做好癌症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危机干预,让她走出情绪低谷,目标是学会从容面对、冷静,勇敢、坚强,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方法上主要采用放松、疏导、心理分析、认知调节等。

  五、评估和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胆小,心理素质差,情绪低落,因为自己得了重病为以后生活焦虑,对一切事物表现漠不关心,身体虚弱。

该求助者因癌症诊断、治疗、康复期间的不良认知和不良行为。

产生了心理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于疾病的焦虑。

按行为理论解释:

因重症疾病诱发心理的焦虑受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个性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主要特征,以防御或逃避行为,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某些重症疾病焦虑是正常的。

但过度的焦虑并且出现了较严重的情绪、生理、行为反应,处于一种疾病愈后的心理状态,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都起到了催化、加重,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

调整求助者心理对疾病恐惧的认知,清除反常行为,所以应采取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来矫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七、咨询过程:

  咨询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二)心理帮助阶段;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一次咨询2007年1月15日发现疾病明确诊断一个月

  目的:

  ①了解基本情况

  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③确定主要问题

  ④探寻求助者的改变意愿

  ⑤帮助她接受治疗

      方法:

  ①会谈法

  过程:

  该求助者由于体检发现身患疾病后,无法接受现实,心情焦虑不安,产生害怕恐惧心理,甚至拒绝治疗,鉴于求助者焦虑心理进行辅导,减压训练,让她释放内心的痛苦,帮助她走出误区,说服她积极配合治疗。

因为她需要鼓励和安慰。

我们有必要帮忙她消除过度恐惧、害怕、悲观和愤怒的情绪。

  引述英国伦敦金格斯大学的研究报告曾说过,患癌症的人,如果不能保持随时与病魔战斗的乐观心态,就会加速他们崩溃的速度。

一个人的抗癌斗志、积极态度和乐观情绪,都与癌症疗效有关。

让他们的家属认识到重视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影响,从而调动精神上的各种能动性与积极性,更快速地战胜病魔。

从而鼓励求助者配合医院进行身体疾病的治疗。

  求助者最终决定治疗。

  

(二)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2007年3月1日  该求助者接受了手术,手术后1个月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评定主观焦虑程度,缓解术后焦虑。

  ③学会放松训练,树立自信心。

  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矫正)。

  过程:

  鉴于求助者术后恢复情况尚可,但是总是有焦虑情绪,纠正平和心态,让求助者构想一个自己宁静的地方,聚焦并体味这个想象,帮助她做到自我放松,时间是10分钟,让其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好,闭上双眼,轻松的呼吸,我来做反复叙述:

”全身放松,轻松的呼吸,把头脑清空,一到了一让你身体和头脑完全放松的地方…一切都过去了,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所有的痛苦一一散去了,没有烦恼…继续放松…深呼吸…放松的感觉环绕着你,仔细体味全身心放松的感觉…”。

  让求助者坐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都处于舒适的位置,由咨询师口述指导语,此方法可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掌握要领,之后可回家自行练习。

以后做放松训练,争取达到全身完全放松,并运用自如。

调整好她的心态。

  第三次咨询2007年4月2日愈后两个月

  目的:

  学会准确的找到疾病愈后引起不适行为的原因,这个原因让求助者产生压力。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寻找该求助者对于疾病的错误认知。

  方法:

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矫正)

  过程: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成长史不同,导致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如果环境对于我们的这些方式以正强化,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应对方式或防御机制了,我们每个人因该清楚自己的应对方式是什么,人生总有坎坷,总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事了,总会有焦虑,何况这个事情还不小,关系到个人的安危。

如果没有良好的防御机制去处理你的焦虑,这才是核心问题。

否认的机制是个不错的选择,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和现实隔离开来,运用否认的机制,要求你不许再去理会痛苦的现实,好像跟本不存在一样,忘掉痛苦。

我们通过交谈,聊天,鼓励求助者树立自信心,告诉她,手术非常成功,你非常勇敢,你已经战胜了困难,没有任何危险在困扰你了,你用不着心理不塌实,不要过于焦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适当的调节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参与一些适当的活动和适当的体育运动,尽快恢复,调整自我,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医院的后续巩固治疗。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我们不能说任何事情发生了都是好的,我们只能说虽然身边的事情不见得都是好事,当总有人能够在这些事情中获得好的经验,并且想办法做点什么,这就是我们说的积极的接受,能做的就是帮助这些象肿瘤病人一样的弱势群体,使他们尽快恢复过来,成长起来,但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还是能看到积极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但是当健康不再时,我们只能接受,只能从这个不健康的状况当中,得到最好的东西,那就是跟家庭成员的关系更加亲近了,比以前更加珍惜生活了,能够这样想的人远比那些走不出焦虑的人群恢复得更好,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上更加积极、乐观。

  我们和她家人交谈,告诉他们即使最好的药物,对于那些情绪颓丧、丧失信心的病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帮助求助者改变因癌症诊断、治疗、康复期间的不良认知和不良行为。

让病人学习有效的心理应付方式,使病人能够顺利地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还有以后如何应付出现的化疗副作用,使病人表达所有他们关心的有关疾病的问题及表达与疾病相关的害怕、悲伤、愤怒等情绪。

作为家人,因该永远支持她,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她走出低谷。

  心理测验结果:

  SAS测验结果:

总粗分40,标准分:

50分; 

  SDS测验结果:

总粗分35,标准分:

44分。

  测验表明:

求助者的焦虑程度是显著减轻,由症状引发的抑郁水平也大大下降,二者都恢复到了临界值以下的正常水平,由此认定咨询效果显著可靠。

  八、咨询师评估:

 

  2007年6月份,通过电话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目标:

求助者焦虑程度大大降低,抑郁状态也减轻了,保证了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端正了不良认知(对于疾病的认知),并在咨询师的协助下改变了原有的不积极的生活态度,调整了心态,变得平和了,对今后的生活有了自信心。

相对咨询过程比较完整,对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与技术应用的较为妥当。

 

  我国每年癌症患者发病情况:

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中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为22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

预计到2020年,全球每年将有1600万人死于癌症。

总体癌症的发病率不低。

研究显示,那些患上癌症后能以积极态度接受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的人,癌细胞就会变得胆怯而退缩。

伦敦金格斯大学的研究,是以乳癌患者为观察对象。

报告说,以乳癌患者的存活率统计,斗志强的能活过10年的高达80%;以否定态度看待这种病能活上10年的也有50%;冷静接受乳癌的病人,10年存活率是33%;自始至终抱绝望态度的病人则只有20%能活过10年。

可见对于这样一类肿瘤病人弱势群体心理抑郁焦虑状态也对他的疾病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呼吁社会关注癌症患者这一类弱势群体,做好这类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

一、心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

而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的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

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生理方面:

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情绪方面:

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

认知方面:

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

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目前,大学毕业生们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中小学生也在为学习、考试忙得焦点烂额,“郁闷”成为当下校园里最流行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竟因心理压力过重而崩溃,甚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已开始关注起一个严肃的课题: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

他能够帮助心理疾病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并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扭转错位的心理。

危机干预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种。

二、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实例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

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

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

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

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

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

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

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经过我的教育和开导,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

C也没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W却认为这是C对他轻视践踏的突出表现,又联想到从开学到现在很多次他自认为C侮辱他的事情,断定自己有今天全是C这个小人背后搞的鬼,他越想越气,决心要报复,但又没胆量,总这样憋着,渐渐地感觉胸闷,心慌,头痛和厌食。

最后,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向C发出了挑战书,邀C晚上到厕所决斗。

幸亏我及时得到消息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问题的分析

开始于考试焦虑

我们从W第一次摸底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可以推断,他一开始是处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状态,他的自负和脆弱让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矛盾使得他心力交瘁。

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老师或自己对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

一般来说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2)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3)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越易产生;(4)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5)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经历了抑郁

W在多次自我挣扎而不能扬眉吐气后陷入了深深的不安和忧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W患上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内心愁苦,缺乏愉悦感,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常感到不顺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缺乏信心,有时还伴有失眠或昏睡、体重下降、心慌等生理变化。

它是心灵的杀手,近年来,中学生抑郁症患者呈迅速上升、日渐严重的趋势,甚至于有的学生走上绝食、自杀的极端道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实,抑郁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生活中,人人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不如意,遭遇形形色色的挫折,但绝大多数人都能化解不快,忘却烦恼,只有小部分人不由自主地沉湎其中,难以自拔,日积月累,沮丧悲观。

而W的心理素质较差,对于一时的失败不能正确认识,一直耿耿于怀无法释然导致了最终抑郁症的产生。

发展成暴力倾向

W一直很痛苦,也想早日解脱心灵的羁绊,但他选择的却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其实他本来是一个文静胆小的男孩子,自己也知道有心理问题,他需要寻找突破口,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归因”,但他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和不如意都归到了别人身上,认为是C把他害成这样的,把一腔怒气全部倾注在C头上,以至于要找C决斗。

他的这种暴力倾向比较特殊,并不是因为受到某些暴力因素的影响,而是一种郁积力量的突然爆发。

这种突然的情绪爆发危害性是很大的,往往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三)心理干预过程、策略及效果

1.认真倾听,鼓励当事人的感情宣泄。

一开始他还不太愿意说,我主动表示了同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W相信自己找到了能理解他痛苦的人,他其实也渴望倾诉,在断断续续的讲诉过程中,他神情激动、痛苦和焦虑。

我鼓励他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释放积聚在内心的不良情绪。

这次谈话后,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倾诉开始转向主动找我聊天,有时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次谈话,他的情绪基本稳定下来,上课有时还能抬起头来听了。

2.启发引导,调节不良认知

通过谈话,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了解了他的学习、生活、交友、家庭等情况,从这些信息可以分析出他存在着不正确的观念,因此,首先要矫正他的一些不良认知。

认知的改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2)分析考试的作用,介绍考试的策略。

(3)一起分析从忧虑到恐惧考试的盲目性。

(4)一起分析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归咎于他人的不合理性。

通过多次引导,最后我在时机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安排了W和C的见面,我鼓励双方当着老师的面把对对方的看法说出来,结果说来说去大家发现竟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注意到W用力甩了下头,然后伸出手对C说:

“对不起!

”我感觉这三个字真的可以用掷地有声来形容,当时我们师生三人都很激动,也许这就是他怨气的释放和释然吧。

3.缓解考试压力,正确自我定位,重塑自信

其实,W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和学习压力有关,他不能正确面对各种学习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对自己的要求又过于高,这样就导致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针对这种情况,接下来的心理辅导重点就放在了建立正确的压力观了。

我主要帮助他认识如下问题:

(1)得失心不要太重。

得失心太重往往会使自己患得患失,更增加心中的压力和紧张。

人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不在于从不失败,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勇敢地爬起来。

如果能从考试失败中站起来,才是真正勇者的表现。

(2)正视考试的价值。

不要怕考试,把考试当作自己努力成效的工具。

考试不但能指出你该努力的方向,也能警告你是否该努力了,这样的“益友”到哪里找呢?

人一生中最丢脸的事,莫过于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我们要吸取考试经验,才能使今日的失败成为明日的胜利。

(3)充实实力最重要。

如果每天都在想“考不好,怎么办?

”只会造成无谓的烦恼,占用你宝贵的时间,对自己丝毫没有帮助,倒不如把心思和时间花在读书上,有了实力,还怕考不好吗?

学习永远不嫌迟,只要努力再努力,成功必然属于你。

在谈话阶段,我发现W的变化是让人欣喜的,他重新拿起了他厌恶的课本和练习卷,甚至还会找同学问问题,看来他已经准备认真投入学习了。

(四)反思

目前即使是发达城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也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

现在学校对心理干预关注得还不是很多,而且现在的危机干预机制多数还是停留在补救阶段,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还不普遍。

就连日常的心理教育也面临很多困难。

很多学校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因此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业务水平需要尽力提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是模仿、借鉴他人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更需要进一步融合。

案例二

大二学生李某,家庭环境相对稳定。

一天早上,母亲在乘公交车上班途中心脏病突发,李某与父亲赶到急诊室时,她已昏迷不醒,几小时后离开人世。

李某当场晕倒,处于极度悲伤中。

据李某叙述,母亲身体一直很好,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可能有健康问题。

当事人:

我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要如何面对,大脑一片空白。

治疗者:

(握着李某的手)我知道妈妈的突然去世对你是个沉重的打击,我想让你知道,无论你想做什么我都会帮助你。

我将与你一道,尽我所能帮助你。

危机状况心理评估是干预成败的关键,且贯穿于危机爆发到危机缓解或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

当事人表现出高度的焦虑、抑郁、紧张、失落感,可能伴随愤怒、悲伤、烦恼等情绪;

2.认知:

对事件的知觉切合实际,事件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被认识到的,个体解决压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行为:

不能专心学习、工作;回避他人;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一致等;

4.躯体:

失眠、头晕、食欲不振等。

本案例评估结果:

情感5分(受到打击但还能坚持);认知3分(思维过程受危机的影响,但仍受意志控制,并且也可适应现实);行为7分(能最小限度完成与母亲有关的任务);躯体3分(失眠、食欲不振)。

总分18分(中度损害)。

用合作型治疗进行干预。

通过交谈和观察,认为李某正处于否定或不相信的情感状态中。

当事人:

这绝不是真的,不相信妈妈已经走了。

这对我来说太突然了,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我不知道没有妈妈怎么活。

治疗者:

母亲去世确实让你感到害怕,你不停地告诉自己,你不能忍受,并且认为那太可怕了,太糟糕了,这样只会把事情扩大化。

事情扩大后,你就越想越糟。

你注意到的只是自己的困难、夸大事态以致扭曲你的思维。

你应该客观评估所发生的一切。

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对危机破坏个体生活的程度进行判断,包括:

1)能否正常工作上学,这些活动是否受到影响;

2)不平衡状态是否影响了他人生活;家人朋友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观念。

治疗者:

你目前的生活状况如何?

李某:

不是很好,上课老听不进去,不愿参加活动。

整个生活完全陷入另一种状态,经常独自一人,不想和他人交谈,包括我爸,觉得活着真的没意思。

从中看出她原有生活秩序被打破,无法学习交往,丧失兴趣,甚至有自杀念头。

首先要给她情感支持和精神宣泄,并通知父亲和辅导员参与整个危机干预过程。

方案制定要由当事人与治疗者共同完成。

当事人:

我不想活了。

(哭泣)

治疗者:

其实你爸一直很关心你,如果让你把心中痛苦告诉爸爸,你愿意吗?

当事人:

我可以试着去做。

此时让当事人适应从三人世界到二人世界的转变,由丧失的痛苦—否定丧失—接受丧失—重构生活一步步发展。

对方案达成一致后,进入实施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