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649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docx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

窗体顶端

如何做好建筑设计,自己的一点经验总结,希望大家批评指教!

西山红叶:

建筑设计手法笔记

建筑设计手法

手法的涵义:

建筑形象的构图、建筑形象的气质、以及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形态的和谐性,手法比技巧抽象和有情趣,它贯穿于立意构思到细部处理。

建筑设计手法的基本内容:

立意性手法:

通过什么素材和手法,表现什么意境和思想。

解决心理需求、情态和审美的内涵。

如空间的缓冲处理、空间的延伸作用、形态的人情味。

布局性手法:

将意具体化,把形式转化为形象。

如将建筑语言化、符号化,产生众所周知的共识性符号,然后纳入自己的作品中,门窗、檐部、栏杆、踏步等。

[把朦胧、抽象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形象,首先要善于思考,即形象思维,或称视觉思维,心目中的建筑形象,既包括历史和现实的,也包括自己萌发出来的形象。

]单体处理手法:

布局完成后要研究具体形象的细节安排,如门窗要考虑比例、高低、大小、前后、明暗、色调,材质。

细部处理手法:

细部即细小处、局部,室内装饰视距近、对象具体,细部很重要,尤其材质、色泽、转折、过渡、收头更为重要。

建筑造型设计手法实例:

古希腊波赛顿神庙(正三角形的稳定)。

日本京都人脸住宅(明喻)。

美国纽约利华大厦(垂直与水平裙房的比例、高层下端内缩收头、高层顶端的收头)。

美国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尖三角隐喻飞机,群体的秩序感、韵律感)。

苏州拙政院香洲(仿船坊,由平台、廊亭、外廊、内厅组成,整体比例确当、既分又合、虚实-全虚、半虚、实-处理有序、高低错落)。

几何分析  

把建筑抽象为最简单的基本形体,研究其形式关系,这就是几何分析法。

是一种从大处着眼的方法。

黄金分割:

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比2/1,以短边长截钭边,钭边剩下长度截长直角边,交点两侧比为黄金比。

此比构成的矩形最和谐。

古典主义三段式:

檐部、柱廊、基座之比为1/3/2。

几何分析实例:

北京故宫太和殿(等边三角形的下半部叠两个圆形)。

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九宫母题,渐次减少方柱体)。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位于国会前广场三角地,贝聿铭大胆把它安排成两个平面为三角形的建筑,用块体的切割、挖补、移位的手法设计立面。

建筑形象的轮廓线:

上海外滩建筑群、巴黎埃菲尔铁塔、阿尔及尔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西安小雁塔、印度泰姬陵,都是抛物线、圆尖顶外隐含圆尖线。

建筑的轴线  

中轴线或视觉重心线。

把握轴线是很有用的设计手法。

对称轴线:

特征是庄重、雄伟、空间方向明确,有规则。

性质1:

左右物对于对称轴线的对称性越强,轴向强度越强。

性质2:

限定物的自对称性越强,轴向强度反而减弱。

非对称轴线:

一般与建筑形象的重心相一致。

轴线的暗示:

1、用功能性的墙体、坡道。

2、用形的有序排列,如柱列、窗。

3、线型连续的点列。

4、墙面漏窗。

5、形的轴向暗示。

轴线的转折手法:

轴线的交叉、转折、过渡较难。

处理方法为1、作暗示性的饰物,起指路标作用。

2、加强主要轴线的强度。

比如说作起首处理。

轴线的起讫及收头:

上海鲁迅公园鲁迅墓建筑,墓碑形似终端,但实际轴线未终了,应在墓碑后处理过渡物,如用松林,正如天王殿,正面是弥勒,后面是韦驮,就避免了造成轴线终结。

建筑的虚实处理  

虚和实即物质实体和空间,墙、屋顶、地面实,廊、庭院、门窗虚。

虚又可以引伸到实墙的凹面,因为凹面增加了阴影和空间,而实又可以引伸到凸面。

建筑立面的虚实法则 

左右的虚实法则是对称性的,左虚右实和左实右虚等价。

分几种节奏关系:

大虚大实、小虚小实,以实为主和以虚为主都可以。

随机的、似对称非对称的较难把握。

上下关系的虚实是不等价的。

一般说,上下的虚实可以用三段式来处理。

罗马斗兽场,三层虚的连续拱圈上是一层实墙,显得有一定视觉重量,立面形象完整,券间墙都作倚柱,其凹凸和阴影的作用,也增加了形象的虚的成分。

某体育馆顶有一个宽大的尾盖,把原来外面的空间放在里外之间,增加了层次。

空间和实体的关系 

1、空间为虚,实体为实,虚因实而生,实之目的是虚。

2、构成空间的实体,因其大小、位置、形状、质地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构成空间的视觉能量。

3、空间之应用,必须用实体来限定和表达。

实例:

上海教育会堂中庭空间,用水池切入,实楼梯联系上下,玻璃引入街景。

中国园林一般一面紧,一面松。

上海商城入口,既封闭,又通透。

杭州西湖小瀛洲水中有岛,岛中有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建筑群的虚实分析 

北京的传统民居是组织了外实内虚的空间。

现代居住区将密集的住宅做成开放式,然后与公园相邻,空间结构是公园(公共空间)-中庭(半公共空间)-小路(半私密空间)-住宅(私密空间)。

苏州网师园东部为多进式布局的居住性建筑,中轴线规划,密集,中部为园林主体,水池形成大空间,为了增加层次,将水池东南角和西北角做成港湾形式,以小桥分割,西部以一墙之隔引向建筑,墙下一廊,引入的院子以池水和建筑收头。

杭州玉泉以两个观鱼池为中心,组织起两个院落,以景区之空始到建筑之实,又到鱼池之空结束。

西泠印社把山顶空间围起来,但围而不闭,宜于远眺,疏密有致。

建筑的层次  

层次与造型 [距离的远近不同产生景物的层次,没有层次,景物一览无余,也就没有情趣了。

欧阳修蝶恋花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增加层次的手法有,设围栏物、改变地面材料、改变地面或空间的高度、使用家具围护、使用玻璃隔断。

大凡层次处理,一定要注意格式塔法则,即凡事都应当注意自身的形状,不但注意实的、使用部位,还要注意空的、不使用的部位。

单视场:

一眼望去能见到数个层次的。

桂林榕湖饭店四号楼入口内庭院,门斗到门厅,门厅通过大片玻璃看到内院,内院又有水池、绿地、廊、楼梯,进入内院又须转弯抹角。

广州白云宾馆入口小院与门厅有大片玻璃相连,视线通透,院子中小桥、水池、廊、山石林木尽收眼底,一座小平桥把水池分成两个,大的方正,小的曲折,更觉生动[两个空间形态,如果是视觉层次的,有两种做法,要么完全一样,要么完全不一样]。

上海某别墅客厅,在客厅可见餐厅和门厅,形成三联空间,使客厅与门厅间有过渡,厕所在客、餐之间的廊边,既有暗示,又隐蔽,客厅餐厅间用高低步、对柱分隔。

昆山中国银行底层空间,中庭和营业厅用柱子分隔,中庭与门厅用不同层高处理,中庭与后部,用柱又用不同层高区别。

多视场:

多视点感受时的建筑形象,从入口到出口沿线都能感受到,有如展览馆内的人不断改变视角。

此时人对空间的层次感受,以记忆的形象为主,辅以逻辑思维完成。

多视场层次,不可能让每一空间都有强烈个性,只须使人记住流线,即层次的结构,也就突出了要记住的主要空间。

多视场的层次,设计在关系。

一组空间,有大路、小路,有亭子、草地,大路让人快行,小路让人慢步,亭子用于休息,草地可以随意,空间形态与功能是一致的。

苏州留园的入口非常巧妙。

上海鲁迅陈列馆,进厅后向右参观,一路三折到休息厅,上楼亦如是。

大型江南私家园林苏州拙政园,空间构图必须注意多视野层次。

拙政园原东部是明王心一归田园居,西为张氏补园。

从原来中部腰门入院较为合理。

长弄堂从东北街到头是腰门,开门见山,以山障景,造成非视野层次,绕过假山,豁然开朗,是个十分丰富的单视野层次,可见到远香堂、南轩、荷风四面亭、池水、小山、见山楼、香洲等;可供选择的路有三条;园中还有园,东南角的枇杷园、西部之园都自成一体。

还有更小的层次小庭院,如海棠春坞、玉兰堂,层层深入,其趣无穷,这就是空间层次手法。

小沧浪是单视野层次观景佳处,通过小飞虹(廊桥)可见荷风四面亭,属典型空间层次手法。

建筑层次的运用 

用多层次来解决私密功能要求,如住宅、办公中的经理室(经过秘书室到经理室)。

还可以解决有聚有分的功能要求,如展览馆建筑,不封闭空间,只起隔挡作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空心圆形建筑,玻璃顶,人乘电梯上,沿螺旋形展览空间走下来;洛杉矶海特旅馆中庭是美国建筑师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理论的典型表述,在一个大空间里,划分出限定不太强烈的小空间,产生空间层次效果,体现当代社会的交往精神。

空间层次还可以用来解决深度感要求。

住宅的空间性质和关系比较单一,空间不大,处理时不能大手大脚,应该精打细算。

起居和餐厅在一起时,要适当作一些暗示以交代分隔,有大空间需要时则可以合二为一。

[有的空间对内是外部空间,对外是内部空间,这被称为重置空间。

][有的空间分隔用的手法很特殊,比如把一个西方古典式的门廊倒置、斜放,非同一般,不但有了层次,还令人激动,这被称为手法主义。

]广场是没有顶盖的建筑,也有层次问题。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起始于一个长方形广场,然后是一个正梯形,再加一个椭圆形,然后是教堂。

效果是气势非凡,有利于远看的教堂视觉形象。

美国圣地亚哥霍顿广场,三大块,用廊式符号化了的分隔来处理,上下内外都有交织,有分有合,十分有机。

现代广场空间层次手法有多种形式,廊、绿化、雕塑,还向高度方向发展,使用下沉广场、天桥、楼廊等,使空间更多样。

收头方法 

一个形体的边界,或起始,或终止,或转折,进行处理使之有一个完美的交代,这就是收头。

基本法则为:

形象终止要有交代。

不理想的形象要设法隐蔽。

不同的材料平面交接要用凸凹缝。

不同的材料立体交接,阴角可直接交接,阳角处理要用线脚、凹槽、压条把阳角转变为阴角。

近年来,建筑形象上多用空架子表述形式,作为收头,有的不合逻辑,显得虚假。

有的建筑形象由地面钻出来,好像没有作完,就是没有在地面上作收头。

两个立方体相贯,需要有咬合部,不能面面相贴。

坡屋顶的相贯也要咬合,这样才符合逻辑。

窗和洞口在面上通过对位关系,确定收头之处,如果边界与边界的位置含混不清,其形态就不会好看。

几种材料的交接最好不要作平接,要有凹凸处理,不能凹凸处理作凹线也行。

建筑的尺度 

建筑形式以多大尺度为合适,建筑的内部形象尺度如何统一,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建筑的尺度以人的尺度为基准。

人的基本尺度是:

站高1700、头顶距目120、重心高1000、垂手指尖至地700、两手距1700、举手高2100、肩宽500、坐小腿高440、坐肘高660、坐顶高1320。

人的空间要求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适度,6平方米以下适合1人书房,6-12平方米适合4人以下交谈,12平方米以上可供5人以上活动。

人与人的空间关系的参照:

相好者的空间距在两臂内(1.5米),不识者在四臂外,排斥者在六臂外。

日本的席为空间单位,一席2平方米,两个人的情感空间是四席半,9平方米最理想。

建筑尺度反映在建筑体量、内部空间尺度和建筑空间场-建筑物、空间、人之间的统一关系。

宗教建筑之所以祟高,是以大的空间压倒心灵,要有升腾感,高度要超过人的20倍。

上海南京东路建筑的高大是因为路狭的原因。

对建筑的尺度判断来源于人的经验:

认知部件门、窗、台级、檐部、栏杆、阳台等大小基本固定的局部形象上。

有一些巨大体量的建筑,不能用窗来作尺度参照,就要完全取消熟知的建筑构件和心理模式,得以用车、人来参照,千万不能似是而非,令人难以捉摸。

同一建筑形象中,尺度要统一,德国莱比锡的联军纪念碑(战胜拿破仑)拱门巨大,门下的台阶不是台阶,高达一层楼,使建筑尺度混乱,人们不觉其伟大,只觉其巨大。

建筑与环境的尺度应当统一,特别是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周围的高层建筑,体量与西湖不协调,显得西湖小了。

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的场空间,对人的影响可以用等值线表示,内侧一面的房角、门、窗、饰物的影响要大一些。

内部空间一般较外部空间小,视场收,视距近,还要亲切可人,处理手法有:

室内空间太高,可把墙角降低作圆角;空间太低,可以把墙角向内移,作圆角。

适宜的高度与面积的关系是:

H=lg(S+1),如果是走廊,S=16.18*宽。

卧室、书房、阅览室等需要静的地方,高度宜低,一般为2.5米,就寝、写字还可更低。

跳层大厅一般不宜太狭,宽至少不小于高度。

空间的组织 

空间的眼即建筑的关键空间。

公共建筑中一般为路线相交的门厅,园林建筑中一般是院子,住宅中是起居室,饭店里的餐厅,宾馆里的中庭。

空间的组成由围(可以有缺口,更生动)、覆盖(有关怀、保护作用)、凸起(如台、坛)、凹入(有隐藏、安全感)、设立(如碑,空间边界不确立)、地面材料不同等七种构成方式。

空间的类别有并置(性质相同排比)、重置(大套小,前套后)、主从(一主数从)、宾主(两个空间性质不同,地位相近,最好有一个过渡空间)、顺序(有顺序关系)、综合性(多种关系)六种空间。

空间的组合手法一是每个单体空间形式的选取,二是这些空间怎样组织。

实例:

麻省理工学院宿舍(并置,蛇形弯曲,单元并列);客厅里沙发围出的一圈(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宾主,秘书处和会议厅间用门厅过渡)。

空间既要分隔,又要流通,分平面和立体两方面。

平面实例:

美术馆;金鱼廊;杭州玉泉;上海豫园。

立体:

两层合一不宜太狭小,宽不小于高,上下层的高宽比最好一样,不宜太扁,如太深感觉较差,上下之间流通部分最好作曲线形状,有动势,并用吊灯或其它有形之物(楼梯栏杆、观光电梯)沟通上下。

空间的方向性即导向性:

长方形长为主向;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有静止感;圆形有运动感又有旋转的感觉;直角三角形有四个方向作公共空间较好;非直角三角形有六个运动方向有来去匆匆的感觉。

实例:

体育馆作成圆形,适合观看比赛,圆形有向心的兴奋性,但开会不宜;帐蓬结构空间自由多变,宜于展览会、运动场、健身房、候机楼及文娱游乐场。

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 

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建筑形象不含其他意义,建筑形象只要符合自身的艺术法则的要求-变化和统一、均衡和稳定、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以及层次、虚实、方向性。

二是认为建筑形象要反映文化,表达某种意义,表现船帆、飞翔。

形的基本心态:

立方体静穆、理性、方直;长方体理性、划一、有方向性;柱体确定性、严肃性、纪念性、祟高性;锥体和棱锥稳定性、永恒性;圆柱体如果高大,运动感强烈,严肃性减弱。

建筑形体是由以上这些母体构成的。

而建筑设计的文化有一些是由象征符号如蝙蝠、鱼,隐喻如黑瓦白墙中黑喻水以避火,文字如匾额、楹联等表现的。

西方古典手法:

古希腊古罗马用柱式(陶立克平直,喻男性美;爱奥尼奥带卷涡,喻女性美;科林斯带藻叶,来自科林斯一位少女的墓碑,少女的奶妈把祭篮放在长有茛菪草的碑顶,到了春天茛菪草伸出篮子,沿着它成长起来,成了涡卷形的曲线)、柱廊、山花、水平檐部、连拱。

中世纪用尖拱,拱中向上升腾,用尖塔,用作成拉丁十字的平面象征耶稣受难。

文艺复兴时期形上多用圆和正方,强调水平构图。

文艺复兴以后的古典主义强调严格的比例关系。

中国古典手法:

长期稳定不变,宫殿高大,开间11间,饰物多;宗教建筑中的塔又是楼阁,又高耸入云,既世俗又至高无上。

民居都是分进布局,显示内向。

园林布局自由,强调人的个性,树姿顺其自然,池水则求静。

现代建筑手法:

形象从原来的建筑抽象出来。

表现出为人的情态。

赖特说我喜欢抓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有诗意的环境。

建筑方案设计的运作 

有人喜欢从内容出发,有人喜欢从形式出发。

前者缺少创造性,不是建筑创作,立体不会好,但是基础。

后者常用,对基地和设计手法对象都要熟。

还有一种是构成式的,以一个体系为出发点,作各种变换,形成方案,难度较高。

第四种是意象性的,把某意念投射到某种形象上,让人联想,一经点破,越看越象,如聂耳纪念碑-琴台-耳字,这需要建筑师的自我修养。

一般要经过主体分析、环境构思、个性创造几个环节。

 

如何学好建筑学

如何学好建筑学

其实你的情况具有很普遍的特点。

多数同学都会遇到类似的苦恼。

不要紧张和烦恼啊,因为这正是建筑学专业的特点之一。

第一:

建筑学不是可以线性学习成功的。

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

建筑学的学习,和我们以前在高中所学课程,甚至与大学其它的工程类专业都有很大的差异。

多数工程类学科是完全可以线性学习得到阶段性成果,最终基本掌握的,因此可以十分重视每个年级的成绩。

而建筑学专业则多数的成功法则都在“悟”,因此需要大量的练习、思考以至焦虑、苦恼。

比如最简单的绘画和字体训练。

如果没有大量的数量的积累,很难取得”悟出道理“的结果。

由于大一的学生有着很强的高中学习方法的惯性,总是认为完成老师的作业是天下第一,认为如果完成了就应该达到某种程度的水平了。

而每一个课程作业或训练一般都是以任务书或老师的口头表述为主导,其周期及强度都有很强的误导作用。

比如老师安排画3张,学生很少完成30张,因为学生”以为“只要画出3张就算完成作业了。

比如某一个作业周期是4周,则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这个周期内完成即可,却很少有自觉地完成高强度的训练的。

那么试想:

如果平面构成的作业是4周,难道仅仅4周就真的懂了?

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

事实是往往很多学生毕业时也未见得真的懂,因为他们认为当时”我已经完成作业了“!

所以说大一时很多同学不应该过于追求设计成绩,而应该踏踏实实地进行基本功训练才是啊。

第二:

建筑学的设计作品往往与设计者的见识、悟性、修养有直接关系。

这样就导致了大一的学生很难被老师表扬的情况。

尤其是从小城镇来的同学或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见景中情“的学生,很难从以前的理性思维进入到建筑学的”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中来。

试想:

字练的不多、画画的不多、看看的不多、记记的不多,只是靠浏览资料就能在大一让老师满意,岂不是开玩笑么?

呵呵。

所以在大学的初期,往往总是有美术功底的同学、字写得好的同学、家里有设计师家长的同学、有与老师进行有成效的沟通的能力的同学,容易得高分。

第三:

建筑学的设计学习其实与书法、音乐、美术的学习很相似,只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必须经历”看、临、思、练、创“的过程。

即大量地看、大量地临摹(抄!

)、大量地思考、大量地练习,而最终达到创造的水平。

尤其在大一直至大三,老师鼓励你临摹、模仿是正确的。

只是往往被学生理解为”抄“了而已。

试想一个人每天都是浏览书法名家的字帖或者聆听音乐名家的音带,然后就想”创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或”谱写“出自己的音乐作品,岂不是开玩笑?

所以要正确认识”抄“、”思“、”创“、”超“的关系。

第四:

大学老师的特点和学生的观念上的差异必须重视。

大学老师都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

因此他告诉你的必然有一定道理。

只是由于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很多老师说的话不容易听得进去。

比如老师说你必须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心里则在想:

”我们是画画的吗?

我们更需要思考!

“呵呵。

如果老师说应该注意构图的和谐、完整,学生心里会说:

”难道构图就必须象你说的那样古板?

“呵呵。

如果老师看了图以后对你不十分关心,却对别的同学情有独钟,你会很容易产生反感,却不知道你的图根本没法看,或者一看就知道基本功很差,很少练习,”不可教也!

当年有一个老师在大二的时候对我们说:

”你们不要过分地研究什么理念的创造,你们的阅历太浅“,结果我都能听见几乎所有同学的心声:

”算啦吧您!

你笨以为我们也笨?

“呵呵,这就是差异。

现在毕业十年了,我还是在每天思考建筑的内涵,而且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呢。

反过来,大学老师也不容易理解学生的心态。

由于传统的命令式的高中教育,导致大学的学生大多数不敢与老师交流,而老师又不好”腆着脸“和学生交流。

结果课堂上往往气氛沉闷。

其实老师也不舒服。

有的老师就说过:

”现在带设计怎么跟监考似的?

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很勤奋地走到了今天,而且以为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学生不努力练画、练字、看书,不提出大量问题,老师也会觉得很难办:

又不能逼着你练啊,到底这里是大学呢。

第五:

建议

1、建议每天至少画一张速写,而且风雨无阻。

简烦无所谓,风格找你认为好学的入手。

保证你3个月后见效果。

那时你就可以练色彩速写了。

等你已经习惯了画画的时候(半年左右),你会自然发现自己对建筑有点感觉了。

千万别相信某些高年级老大哥所说的”以后都是电脑,手画没用“的胡说八道。

2、建议先入为主地认为带你设计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而且很有水平。

以这种心态去尊重老师,大量地提问题,即使是很幼稚的问题,解决与老师的交流的问题。

千万记住。

要抢老师,不要等老师。

要事先准备问题清单。

3、建议保证图面的整洁及构图、字体,以引起老师的好感。

记住:

大学老师不是高中老师。

4、三年级开始以前不要着急学电脑。

我曾经试验过,培训画建筑效果图,即使是AUTOCAD、3DSMAX、PHOTOSHOP全部与效果图有关的技术,15天内也能保证不懂英语不懂电脑的人届时成功做出很有质量的效果图,30天则连施工图、LIGHTSCAPE、室内效果图、漫游动画、动画后期合成都搞定。

可惜多数人停留在传统思维上不相信而已。

5、课程作业周期如果是6周,不论多累也要在第一周就拿出3-5个”临摹方案“,第二周再拿出修改过的3-5个”临摹方案“,目的是熟悉项目及涉及事项。

第四周无论如何定方案,第五周进行上板演习,第六周正式上板!

平时练习与本项目有关的彩色效果图、配景临摹。

第六:

建筑学方案设计人才的培养成功率很低。

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毕业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放弃了方案设计,而是以施工图为主或以行政工作为主。

因此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将来必然是方案设计与投标的高手。

那将造成毕业后初期的另一次沉重打击。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时代没有充分地勤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现在开始什么都不晚。

怕的是不自信!

希望共勉!

 

了解建筑师(83)

了解建筑师(83),大家现在都说建筑方案是抄。

但你要知道一些大师的东西吧。

向下面83位大师学习(他们的作品)

感悟与探寻

世界建筑师的思想作品

弗兰克*盖里作品集

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

丹下健三

贝律铭

积木之家

呼斯加体育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罗伯特*马里诺

亨利*奇里亚尼

凯文*罗奇

罗夫*雷普森

雅马萨奇

梁思成全集(第三卷)

童寯文集

路易*康

密斯*凡*德*罗

米格尔*A*阿拉贡内斯事物所

捷得国际建筑师事物所

中心建筑事物所

雷法尔*维尼奥里

史蒂文*埃利克

帕萨内拉+克莱恩

阿德里安*卢基尼

里什泰和达尔*罗查

卡拉赫+阿尔瓦雷斯

马西米亚诺*富克萨斯

詹姆斯*卡特勒

阿尔伯特*卡恩联合事物所

21世纪的12个预言

特里*法雷尔

哈特曼-考克斯

高迪

迈克尔*格雷夫斯

赖特筑居

赖特

大师足迹

相田武文

当代建筑师

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

(1)塞扎*佩利

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3)巴顿*迈尔斯

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5)

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6)阿勒普联合设计事物所

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8)

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9)

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10)黑川纪章

洛尔肯*奥赫利希

法国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

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哈里*塞德勒

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诺曼*福斯特

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理查德*达特内建筑师事物所

十年十座城市

COX建筑师事物所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前卫建筑师——崔冠英

前卫建筑师——俞杰

前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

前卫建筑师——安东尼奥*高地

前卫建筑师——张锡雄

槙文彦空间形象

德冈昌克作品集

大师的色彩

丹*凯利

日本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

中国四代建筑师

ANDODETAILS1

ANDODETAILS2

ANDODETAILS3

ChristophMackler

FRANKO.GEHRY(盖里)

NEWPROJECTTAU2

TADAOANDO(安藤)

ESPNINET&UBACH

UMBERTORIVA

MENDESDAROCHA

TheJapanArchitecture

NORMANFOSTER(诺曼*福斯特)/RENZOPIANO

LeCorbusierEuvreCompletevolume5

LeCorbusierEuvreCompletevolume6

LeCorbusierEuvreCompletevolume7

LeCorbusierEuvreCompletevolume8

RichardMeierArchitect(迈耶)

公共建筑(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