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连接工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668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压接连接工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接连接工艺.docx

《压接连接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接连接工艺.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压接连接工艺.docx

压接连接工艺

1、范围

本工艺规定了产品压接连接对压接件、工具的要求,工艺技术要求,性能要求和质量要求。

本工艺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上压接连接式电连接接触件(以下简称压接件:

模压式、开式、闭式压接件和坑式压接件)与导线的压接连接。

2、引用标准

GB/T18290.2—2000无焊连接第2部分:

无焊压接连接一般要求、试验方法和使用导则。

QJ2633—94模压式压接连接通用技术条件。

QJ3085—99坑压式压接连接通用技术要求。

QJ/Z146—85导线端头处理工艺细则。

QJ165A—95航天电子电气产品安装通用技术要求。

3、术语

3.1压接:

通过压力使压线筒沿导线四周产生机械压缩或变形,从而使导线和压线筒之间形成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的方法。

3.2压接连接:

用压接法使压线筒和导线间形成的永久性机械连接和电连接。

3.3压接连接件:

用压接法使导线和压接件形成的电连接接点组合件。

3.4压接件:

用压接法连接于导线端头,以便导线能和其它器件或导线实现可靠电连接的导电金属件,通常由压接导线的压线筒及可和其它器件或导线连接的外接端组成。

3.5压线筒:

为压接连接专门设计的可适配一种或几种截面导线的金属导电筒。

3.6开式压线筒:

压接前呈敞口式的压线筒,即U型、V型压线筒。

3.7闭式压线筒:

压接前呈封闭式的压线筒,即圆筒型压线筒。

3.8预绝缘压线筒:

带永久绝缘层的压线筒。

压接时,压接力通过绝缘层作用于压线筒。

3.9压接工具:

用来进行压接的机械装置。

3.10压模:

压接工具中直接完成压接的部分,工具基体驱动压模,将压线筒压成能保证压接性能的尺寸和形状。

通常包括上、下模和定位装置。

3.11模压式压接:

压接工具通过压模,将压线筒压成规定尺寸和形状的压接。

3.12压接全周期:

从压接工具的压模、手柄处在完全张开位置时,对工具手柄施加作用力开始,到压模压合面闭合到规定的间隙,手柄、压模重新返回到完全张开位置时结束,这样一个完整的压接过程。

3.13压接区域;压接筒的一部分,在此处施加压力使包围导线的筒产生变形或改变形状达到压接连接。

压接筒带绝缘紧套时,用压接工具施加压力使之变形固紧导线绝缘层。

3.14耐拉力(拉脱力):

使压接连接的导线和压线筒分离所需施加的拉力。

4、技术要求

4.1对导线、压接件、压接工具和操作者的要求

4.1.1导线

4.1.1.1导线的选用

用于压接连接的导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导线的线芯应为多股绞合线,单股线经试验证明符合要求后,可用于裸闭式压线筒的压接件。

单股线一般不得用于预绝缘压线筒和开式压线筒的压线端子。

B、导线的线芯材料的硬度应和压线筒材料硬度相近。

C、导线的线芯可不镀覆或电镀锡、锡—铅、银等。

注:

坑压式压接件的导线线芯必须是镀银铜线。

使用镀锡或镀镍导线必须经过批准。

但镀镍导线不适用于低电压。

4.1.1.2导线端头处理

A、导线端头处理应符合线材加工导线端头处理工艺文件中4.1条的规定。

已脱头(剥头)的线芯,压接前不应浸锡。

B、剥线长度应符合压接后:

①在压线筒和绝缘层或绝缘紧套之间可见线芯。

②在压线筒前端要露出压接线芯端头。

③剥线长度可按如下经验数据剥离:

剥线长度=压线筒长度+1~2㎜。

C、应保护好已脱头的线芯,以免线芯松乱,当导线线芯层次被弄乱时,应重新按原方向轻轻捻(拧)紧,使其恢复原状并保持清洁。

D、导线端头处理的合格、不合格示例见附录A(附件)。

4.1.1.3导线的组合

导线的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优先选择一个压线筒内压接一根导线。

B、只能满足使用要求,一个压线筒内允许:

1对闭式压线筒压接件,每一个压线筒最多允许同时压接三根同样材质、构造的线芯。

2对开式压线筒压接件,每一个压线筒最多允许二根。

3对坑压式压线筒最多允许同时压接二根导线,不得超过二根。

C、一个压线筒内压接两根或两根以上导线时,线芯材质、镀种应相同。

如果不相同需经验证符合使用要求,并经批准后方可用。

4.1.2压接件

4.1.2.1压线筒材料

压线筒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压线筒材料应和导线线芯材料相一致:

一般应选用纯铜或铜含量不低于60%的铜合金。

B、压线筒材料硬度应和导线线芯材料硬度相匹配,避免过软或过硬的材料相压接。

C、模压式的开式或闭式压线筒表面处理可为电镀锡—铅、银或金。

坑压式的圆筒型闭式压线筒的表面处理应为镀金。

4.1.2.2压接件的选用

压接件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符合国家规定(国家标准、国军标、航天工业行业标准或其它国家如日立、法国CSEE等公司)行业标准规定的压接件。

压接件产品必须有产品合格证。

采用非标准压接件时,必须经过全面试验和技术鉴定。

B、压线筒规格的选择应保证压线筒的压线范围和被压导线线芯截面积相适配。

一个压线筒压接一根以上导线时,压线筒的压线范围应按所有被压导线线芯截面积的总和来选定。

C、选带绝缘支撑的压线筒时,绝缘支撑的尺寸应和导线绝缘层外径尺寸相适配。

一个压线筒压接二根或二根以上导线时,绝缘支撑尺寸和所有被压导线绝缘层部分组合后的总尺寸相适应。

D、特殊情况必须使用非标准压线筒时,必须有配套压接工具,经试验证明符合使用要求,并经质量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4.1.3压接工具

4.1.3.1压接工具结构基本要求

压接工具的结构应符合下述基本要求;

A、压接工具应具有压接全周期控制机构或等效的保险机构,以保证压接一旦开始,只有到整个压接工作循环完成,压接工具压头才能重张开(返回),取出压接件进行下一个压接作业循环。

手动压接工具应具有自动返回机构。

B、压接工具应保证压接全周期内,压线筒和导线在工具内正确定位。

C、压接工具压模型腔的形状应符合使用要求和压线筒结构的特点,压模应保证压线筒压接部位正确成形,不损伤压线筒和导线。

各种压线筒的压模型腔截面形式见附录B(参考件)。

D、压接工具应便于操作和维修,并在整个使用寿命期间应能进行稳定可靠的压接连接。

4.1.3.2压接工具的选用

A、应选用压接件生产厂提供的标准配套工具(或由技术合作方提供专用配套的压接工具),其性能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应具有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B、带绝缘等支撑的压线筒,应选用同时配有线芯压线筒压模和支撑压模的压接工具,使其对线芯压线筒的压接和对支撑的压紧是在一次压接操作中同时完成。

C、压接工具压模(包括线芯压线筒压模和支撑压模)的规格应和被压压线筒(包括线芯压线筒和支撑)的规格及导线尺寸(包括线芯截面和绝缘层外径)相适配。

D、采用非标准压接工具时,应经过试验、校准,确保工具性能符合要求,并经鉴定批准后方可使用。

4.1.3.3压接工具的检验与校准

A、新压接工具在投入使用前,必须按压接工具产品使用说明和相应产品标准规定的交收检验项目进行复检。

B、压接工具在使用前,必须对压接工具进行校准。

每一件校准好的压接工具必须作有规定的标志。

C、校准合格投入使用的每一件压接工具,应定期对压接连接件进行拉力试验来证明工具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并以此来验证对压接工具的使用是否正确。

对连续生产的情况,应在每班上班、下班前进行拉力试验。

对配有压模检验量规的压接工具,可先用压模量规来检查压模尺寸是否正确。

但最终确定压接工具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和对压接工具的使用是否正确,仍必须通过拉力试验来验证。

D、压接工具连续使用三个月或压接累计2000次以后,应对压接工具按使用说明书或产品标准规定的交收试验项目进行复检。

E、压接工具有任何确定的或可疑的失效,都必须立即撤离工作场所并重新校准。

无论任何原因,如果工具的校准标志被破坏,该工具也必须立即撤出生产现场并重新校准。

4.1.4操作者

压接操作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经理论、实践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基本要求如下:

a.掌握压接基本原理;

b.熟悉所用压线筒(压接件)型号、规格及产品标记的含义;

c.熟悉所用压接工具型号、规格及产品标记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使用规定的压接工具;

d.熟悉被压导线、压线筒、压接工具间的组合关系;

e.熟悉压接工艺规程,能熟练地压出符合本技术条件要求的压接连接件。

4.2压接工艺技术要求

4.2.1压接前的准备

4.2.1.1确认导线、压接件的型号、规格是否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导线、压接件是否相匹配。

导线、压接件应清洁,不应有油膜、变色、锈蚀、镀层剥落和变形等;

4.2.1.2确认工位上的压接工具是否与被压接的压接件、导线组合相匹配,并经过校准,作好标记(设封完好)。

使用前应擦去多余的润滑剂,并按压接工具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使用;

4.2.1.3触摸工件应戴清洁的手套;

4.2.2导线、压接件、压接工具的组合匹配。

4.2.2.1导线线芯尺寸(截面)、压接件压线筒尺寸、压接工具压模的品种规格和压头尺寸,三者必须组合匹配正确。

导线绝缘层外径、压线筒绝缘或抗振绝缘支撑的规格和品种、压接工具支撑压模的品种和规格,三者必须相适配。

一个压线筒内压接两根导线时,导线的总截面应和压线筒尺寸相匹配。

4.2.2.2不应采用折叠导线线芯的方法来增加导体截面,以适应尺寸较大的压线筒。

4.2.2.3不应采用一些线芯留在压线筒外或用修剪线芯的方法来减少导线截面,以适应尺寸较小的压线筒。

4.2.2.4导线的所有线芯应整齐地插入压线筒,不能有任何折弯。

4.2.2.5导线线芯在压线筒内的位置,应符合下列图中的规定:

a.开式压线筒压接件压接后,导线线芯在压线筒两端均应可见,导线线芯在压线筒两端伸出的长度见图1,其中:

规定值:

a=lmm,b=1mm;

极限值:

2mm>a>Omm,2mm>b>Omm。

b.带抗振绝缘支撑的开式压线筒压接后,在线芯压线筒和抗振绝缘支撑之间的间隙处,导线线芯和导线绝缘层应同时可见,导线线芯在压线筒两端伸出长度见图2,其中:

规定值:

a=1mm,b=c;

极限值:

2mm>a>Omm,b>Omm.c>Omm。

c.两端贯通的普通裸闭式压线筒压接后,导线线芯在压线筒两端均应可见,导线线芯在线芯压线筒两端伸出的长度见图3,其中:

规定值:

a=1mm;

对线芯截面小于6.5mm2的导线b=lmm;

对线芯截面等于或大于6.5mm2:

的导线b=2mm;

极限值:

2mm>a>Omm;

对线芯截面小于6.5mm2的导线2mm>b>Omm;

对线芯截面等于或大于6.5mm2的导线3mm>b>Omm。

d.一端封闭带有检查孔的普通裸闭式压线筒压接后,导线线芯在检查孔内应可见。

导线绝缘层至压线筒末端的距离见图4,其中:

规定值:

对线芯截面小于6.5mm2的导线b=1mm;

对线芯截面等于或大于6.5mm2的导线b=2mm;

极限值:

对线芯截面小于6.5mm2的导线2mm>b>Omm;

对线芯截面等于或大于6.5mm2的导线3mm>b>Omm.

e.一端封闭不带检查孔的普通裸闭式压线筒.导线线芯在压线筒内的位置应通过测量压线筒允许插入长度、导线脱头长度、以及线芯压线筒尾部端面到导线绝缘层端面的距离来检查.压接时导线线芯应插到压线筒封闭端底部.压接后,导线绝缘层到压线筒尾部端面的距离见图5,其中:

规定值:

对线芯截面小于6.5mm2的导线b=1mm,

对线芯截面等于或大于6.5mm2的导线b=2mm;

极限值:

对线芯截面小于6.5mm2的导线2mm>b>Omm;

对线芯截面等于或大于6.5mm2的导线3mm>b>Omm.

f.带绝缘或抗振绝缘支撑的闭式压线筒.根据线芯压线筒不同结构分别按以上c、d、e条的规定.同时还应保证导线绝缘层在其绝缘或抗振绝缘支撑内被可靠夹持.见图6

g.导线线芯在坑压式压线筒内的位置,见图7,其中尺寸a应为:

0mm

图7

4.2.2.6导线线芯在坑压式压线筒内位置的不合格示例见附录C(参考件).

4.2.3压接操作

压接操作应符合以下规定:

4.2.3.1压接件在压接工具内必须正确定位;

4.2.3.2严格按有关技术标准和压接件、压接工具制造方所提供的使用方法进行压接;

4.2.3.3压痕位置应符合压接件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

a.线芯压线筒压模的压痕沿压线筒轴向的位置,一般应在线芯压线筒中心.

b.对有焊缝的压线筒,凸模压坑或压模标记应压在压线筒有焊缝的一边,见图8。

c.对导线线芯能伸出其前端的压线筒,凸模压坑或压模标记应压在压线筒可见线芯伸出的一面,见图8。

d.对有检查孔的压线筒,凸模压坑或压模标记应压在压线筒带检查孔的一面,见图4。

e.在任何情况下,压接应由一个压接全周期完成,应避免重复压接.不允许有重叠压痕.

注:

不正确压接压痕位置示例见附录C(参考件)

4.2.3.4压接过程中不应损伤导线绝缘层和压线筒.

4.2.3.5严禁对因压接而弯曲变形的压接连接件进行矫直.

4.2.4性能要求

4.2.4.1目检(视觉检查)

a.压接件的变形只允许是由压接工具压头压出的压痕;压模标记.应正确、清晰可辨.

b.压接件不应有锈蚀等损伤(包括装连前检验中漏检的)。

c.压接后的压线筒:

压接成形应正确.导线线芯应全部被线芯压线筒包裹,导线线芯不得外漏或外露(图C4),导线绝缘层不得进入线芯压线筒(图C5),开式压线筒压接后的尺寸H(图9)应符合要求.导线线芯露出压线筒的尺寸及导线绝缘层末端至压线筒口(压线筒尾端)之间导线线芯裸露尺寸应符合规定要求。

图9

d.压接后的压线筒不应有裂纹、裂口、锐边、金属剥脱、毛刺、镀层损坏或切口等,压线筒表面清洁无污物。

e.导线绝缘层不应有破坏、损伤、烧焦等现象,导线线芯不应有折断、刻痕等现象,当有检查孔时,从检查孔应能看见导线线芯。

f.压接后的压接件不应有弯曲,扭曲等变形,也不应有不足压接(压接后导线松动)和过分压接(压接部位导线有压接形成的断头或有畸形)。

h.压接连接件不合格示例见附录c(参考件)。

4.2.4.2耐拉力试验

在相应量程、精度为0.2N的专用或通用的拉力试验机上进行。

使连接接点受力直到失效为止,记录失效时的数值。

试样带有绝缘或抗振支撑时,在试验中绝缘或抗振支撑应不起作用。

压接连接的耐拉力值应符合如下规定:

a.模压式连接件耐拉力值应符合图10和表一的规定。

表一

Nominalcross-sectionaccordingtoDIN

截面积

mm2

correspondingAWG

参照

Tensilestrength

张力

N

Typeofwire

导线类型

Stranded

多股绞线

mm

Finelystranded

扁形多股绞合线

mm

Flexible

软线

mm

0.12

26

15

-

18x0,1

7x0,15

0.22

24

28

-

14x0,1

7x0,2

0.32

22

40

-

-

7x0,25

0.5

20

60

7x0,30

16x0,21

7x0,32

0.75

85

7x0,36

24x0,21

19x0,25

0.82

18

90

1,0

108

7x0,42

32x0,21

19x0,29

1,3

16

135

1,5

150

7x0,51

30x0,26

19x0,36

2,1

14

200

2,5

230

7x0,66

50x0,26

19x0,46

3,3

12

275

4,0

310

7x0,83

56x0,31

-

5,3

10

360

6,0

360

7x1,02

84x0,31

-

b.坑压式连接件耐拉力值应符合图表二的规定,AWG(美规线)应符合表三的规定。

表二

线芯截面积

mm2

试验电流

A

最大电压降Mv

最小耐拉力N

镀银或镀锡铜线

镀镍铜线

镀银或镀锡铜线

镀镍铜线

0.1

1.5

4

16

16

10

0.2

3.0

4

16

34

22

0.3

4.5

4

18

51

33

0.4

6

4

18

68

44

0.5

7

4

16

85

56

0.8

10

4

16

138

96

1.0

11

3.5

16

172

122

1.2

12

3.5

15.5

206

150

1.5

14

3.5

15

248

185

2.0

16

3.5

13.5

300

260

2.5

18

3

13

375

325

3.0

20

3

13

450

399

4.0

23

2.5

13

600

532

表三

压线筒尺寸

导线尺寸

最小耐拉力N

AWG

mm2

镀银或镀锡铜线

镀镍铜线

12

12

14

3.31

2.08

490

312

445

267

16

16

20

1.31

0.52

223

89

165

85

20

20

24

0.52

0.20

89

36

58

27

22

22

26

0.32

0.13

54

23

36

14

24

24

28

0.20

0.08

36

14

23

9

26

26

30

0.13

0.05

20

7

13

7

28

28

32

0.08

0.03

12

4.5

8

4.5

4.2.4.3预绝缘压线筒压接后能承受1500V直流(或交流有效值)电压,无飞弧或击穿现象。

4.2.4.4当一个压线筒同时压接两根或两根以上相等截面导线时,其机械电气性能可在其中任一导线上进行,技术要求按该截面积导线的技术要求。

4.2.4.5当一个压线筒同时压接两根或两根以上不同截面导线时,其机械电气性能按其中最大截面导线上进行,技术要求按该最大截面积导线的技术要求。

5、压接工具的验证方法

为确保已投入使用的压接工具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正常工作,在每天的班前、班后和每个生产批的批前、批后对工具压接的压接连接件进行的检查和试验。

验证试验用的试样必须由每一生产者用生产中使用的压接件、导线制作。

验证工作包括:

5.1当规定的压接件、导线组合,有压模检验量规或通止量规时,应先用量规在压接工具完全闭合的状态下,检查压模或压头的闭合尺寸,如果量规检验合格,则继续进行“5.2项”的压接试验;如果量规检验不合格,工具应立即撤离工作场所,重新校准。

如果压接工具没有量规时,则必须直接按“5.2项”试验。

5.2对以上每一种情况其操作者均应制备三件试样,提交进行“4.2.4.1和4.2.4.2项”规定的试验。

如试验合格,工具可继续使用;如试验有任何一项不合格,工具应立即撤离工作场所,重新校准。

6、质量保证应按图11规定的流程进行压接质量控制

图11

附录A

导线脱头合格、不合格示例

(参考件)

A1合格的导线脱头的示例见图A1。

A2不合格的导线脱头的示例见图A2。

图A2

附录B

推荐的模压压接部位截面形式

(参考件)

B1普通裸闭式压线筒推荐采用“W”型压接见图B1。

图B1

B2带抗振绝缘支撑裸闭式压线筒,线芯压线筒部分推荐采用“W”型压接,抗振绝缘支撑部分推荐采用菱形压紧截面,见图B2。

图B2

B3带绝缘支撑预绝缘压线筒,线芯压线筒部分推荐采用“C”型压接,绝缘支撑部分推荐采用扁菱形压紧截面,见图B3。

图B3

B4带抗振绝缘支撑预绝缘闭式压线筒,线芯压线筒部分推荐采用“C”型压接,抗振绝缘支撑部分推荐采用扁菱形压紧截面,见图B4。

B5开式压线筒推荐采用“B”型压接,见图B5。

B6带抗振绝缘支撑开式压线筒,线芯压线筒部分推荐采用“B”型压接,对对称型抗振绝缘支撑推荐采用“B”形,对交错型抗振绝缘支撑推荐采用“O”压紧截面,见图B6、图B7。

图B6

图B7

B7对屏蔽压圈,推荐采用六方形压接,见图B8。

图B8

附录C

压接连接件不合格示例

(参考件)

C1导线线芯和导线绝缘层在压线筒内位置不合格示例

C1.1导线脱头过长造成a和(或)b过长,不合格示例见图C1。

图C1

C1.2因导线脱头过短,造成导线线芯未伸出压线筒的不合格示例见图C2。

图C2

C1.3因导线未送到位,造成导线线芯未伸出压线筒的不合格示例见图C3。

图C3

C1.4导线线芯外漏、外露或被夹入抗振绝缘支撑,不合格示例见图C4。

图C4

C1.5导线绝缘层进入线芯压线筒,不合格示例见图C5。

图C5

C2压痕位置不合格示例

C2.1压痕位置太前,不合格示例见图C6。

图C6

C2.2压痕位置太后,不合格示例见图C7。

图C7

C3压接连接外观不合格示例

C3.1压接后压线筒或压接连接件弯曲扭曲,不合格示例见图C8。

图C8

C3.2压接后压模标记不清,不合格示例见图C9。

图C9

附录D

压接连接件视觉检查合格、不合格示例

(补充件)

D1合格的压接连接件的示例见图D1。

图D1

D2不合格的压接连接件的示例见图D2。

图D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