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814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中国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docx

《中国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docx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v何谓文学

v文学的发生

v中国文学的分期

1、劳动过程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征服自然愿望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

《周易》中《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4、与战争相关

《周易》中《中孚·六三》: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5、愉快的劳动生活

《周易》中《归妹·上六》: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6、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

候人兮猗。

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中国文学分期

v古代文学(上古—1840)

v近代文学(1840—1919)

v现代文学(1919—1949)

v当代文学(1949—)

中国文学分期(古代)

v上古时期:

神话传说

v先秦时期:

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v两汉时期:

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v魏晋南北朝时期:

诗歌等

v唐代时期:

v宋代时期:

v元代时期:

v明清时期:

小说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保存

一、神话的概念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的保存

v文献资料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列子》《穆天子传》

v出土资料

简帛、壁画、器物

三、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

第二节上古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地”

二、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

三、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四、战争神话

v“黄帝擒蚩尤”

v“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五、英雄神话

v“夸父追日”

v“精卫填海”

v“刑天舞干戚”

v“后羿射日”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内在意蕴

一、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已观物、以已感物

2.没有脱离具体的物象

3.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二、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思想

3.强烈的抗争精神。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上古神话散失和演化的原因

神话的历史化

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缺少神代诗人

孔子的影响--“子不语怪力乱神” 

二、神话传说的历史化

v历史化是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的虚幻内容。

1、历史化事例一

宰我问于孔子曰:

“昔者予闻诸荣伊言:

黄帝三百年。

请问:

黄帝者,人耶?

抑非人耶?

以至于三百年乎?

”……孔子曰: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2、历史化事例二

子贡问孔子曰:

“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孔子曰:

“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3、历史化事例三

鲁哀公问孔子:

“吾闻夔一足,信乎?

”孔子说:

“夔,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三、神话传说的文学化

1、文学化事例一

v《山海经·西山经》: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

v《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2、文学化事例二

v《山海经·中山经》:

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荛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丝,服之媚于人。

v《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三、神话传说的宗教化

1、宗教化事例一——西王母

v《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v《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v《庄子·大宗师》:

“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v《汉武内传》:

“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

2、宗教化事例二——嫦娥

v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v《淮南子·览冥训》: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宫,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东汉高诱注:

“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v张衡《灵宪》: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v唐·李冗《独异志》:

“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第四节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神话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

二、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三、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段,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最初的源头,对我国后世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思考题】

1、原始歌谣内容自学。

2、中国原始神话的特色及分类。

3、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

4、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讲诗经

序言:

《诗经》基本问题

v《诗经》的性质、产生、结集、传播等问题

v《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v《诗经》的基本内容

v《诗经》基本的艺术特征

v《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诗经》概说

文明古国之诗:

v埃及《亡灵书》(宗教性诗集,前14世纪)

v巴比伦《吉尔迦美什史诗》(前18世纪)

v印度《梨俱吠陀》(前11世纪)

v希腊《荷马史诗》(前7世纪)

v中国《诗经》(前6世纪)

一、《诗经》的性质

v《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另外六篇有目无辞。

v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

二、《诗经》的结集

vA、“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vB、“献诗说”。

《国语·周语上》:

“故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礼记·王制》:

“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vC、“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三、《诗经》的流传

v三家诗四家诗

v《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秦代被焚。

汉代重现,传诗者主要有四家:

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自从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郑笺》)后,毛诗广为流传,三家诗渐亡。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本子就是“毛诗”。

四、《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v《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也有人认为应分为南、风、雅、颂四类)。

1、“风”是乐调的意思

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

2、“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雅”与“夏”通,“夏”是地名。

因为对地方土乐来说,就是政治中心地区的乐,因此“雅”又有了“正”的意思。

3、“颂”是庙堂之音

“颂”,一般认为是“容”的意思,指舞蹈的样子,故以《颂》为舞曲。

一说“颂”是“诵”的假字,就是诵辞.是庙堂之音,用于祭祀典礼

周南、召南、邶风bei4、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gui4风、曹风、豳风

160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各地的土风歌谣。

主要是各地民歌,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小雅

74

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大雅

31

周颂

31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商颂

5

鲁颂

4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1、农事之诗

2、战争与徭役之诗

3、 婚姻与爱情之诗

4、怨刺之诗

5、燕飨之诗 

6、祭祖颂诗 

7、民族史诗

一、农事诗

v写劳动的艰辛(《豳风·七月》)用物候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

v劳动的愉悦(《周南·芣苢》)

v劳动者的不满情绪(《硕鼠》,《伐檀》)

二、战争徭役诗

1.有些诗篇从正面歌颂角度描写战争,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的乐观情绪。

2.更多诗篇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3.战争徭役诗多写征夫士卒的痛苦,也表现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思妇诗)

v《诗经》战争诗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场面,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不战而胜的政治理想的体

三、思妇诗

v战争徭役诗的一个分类。

外有征人,内有思妇,表达家中妻子对在外行役丈夫们的盼望思念,以及她们的孤独痛苦之情,从特殊角度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反感。

《伯兮》、《君子于役》

v四、婚恋诗恋爱诗

›

(1)热恋的欢乐(静女、野有死麕、溱洧、桑中、桃夭)

›

(2)相思的忧伤(关雎、汉广、蒹葭、南有乔木、子衿)

›(3)失恋的痛苦(江有汜、狡童、柏舟、将仲子)

v婚姻诗

›

(1)幸福的婚姻(女曰鸡鸣、有女同车、东方之日)

›

(2)不幸的婚姻(弃妇诗------氓、谷风)

《周南·关雎》的内容主旨

v“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v主题:

“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毛诗序》)

v基调: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是一种感情克制的、负责任的、美德结合的爱情婚姻。

五、怨刺诗

1、概说

v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往往在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v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v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废绝,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2、分类

(1)政治讽谕诗(正月、黍离、十月之交等);

(2)感叹身世诗(北山、北门等);

(3)怨恨劳役(东山、雄雉、何草不黄等);

(4)斥责丑行(新台、南山、相鼠等)。

3、《大雅》中的怨刺诗

v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深怀对社会现实和周王朝命运的忧虑,以诗向统治者进言,说明殷鉴不远,以期起到规谏箴戒的作用。

v大雅中的怨刺诗,多规谏之意,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4、《小雅》中的怨刺诗

v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在等级社会中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

v《节南山》讽刺周王用太师尹氏,以致天下大乱,其规讽所向,又在幽王。

v《十月之交》和《正月》都是从天时示警写起,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5、《国风》中的怨刺诗

v国风中的怨刺诗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

v如《陈风·株林》讽刺了陈灵公与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淫乱私通。

言在此而意在彼,讽刺了陈灵公的可耻丑行。

v六、燕飨诗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

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v产生于西周初期,以君臣、亲朋欢聚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

七、关于“祭祀诗”

v祭祀诗又称郊庙歌,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v《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保存在《商颂》和《周颂》之中。

v周人祭祀诗周人赋予其祖先以更大的神通和威力,与上帝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地位更高。

v周在“敬天”的同时,又增加了“重德”的内涵。

v《周颂》不注重炫耀武功和暴力,而更侧重展示新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文章,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的理性精神。

八、关于“史诗”

v史诗(epic):

narrategrandstyle(用雄伟的风格叙述的文体)

v史诗的性质:

必是口传(oral)的;必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必和民族的典礼相联系;对战争事件往往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尽量凸现英雄人物。

v史诗的“三要素”:

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

v史诗产生的历史条件:

从野蛮到文明。

商民族史诗

v一般认为,《商颂》中有三篇民族史诗:

《玄鸟》、《长发》、《殷武》,主要歌颂殷人的四位祖先:

契、相土、成汤、武丁。

v人神杂糅、神话与历史并存。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v炫耀暴力和武功,是野蛮进入文明那“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

”(李泽厚)这就是青铜时代的精神。

周民族史诗

v大雅》中《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是周民族史诗。

v这几首以其雄浑典雅的基本风格,全面展示了部族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趋向,用诗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观念、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生民》诗评

v首章述姜嫄禋祀之祥,

v二章述后稷降生之易,

v三章述其生而见弃之事,

v四章述其幼而种植之志,

v五章述其教稼穑而后封,

v六章述其降嘉种而肇祀,

v七章备言后稷祭祀之诚,

v八章备言周人尊祖配天之义,以终前章之意。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2、赋、比、兴的手法 --描述、比喻、发端起情

赋是陈述铺叙

《豳风·七月》、《卫风·氓》、《大雅·生民》《邶风·静女》《郑风·溱洧》

比是比喻

1.通篇用比,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邶风·新台》。

2.博喻,如《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的作用

(1)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

《小雅·鹿鸣》

《王风·黍离》

(2)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v《周南·关雎》

v《周南·桃夭》

(3)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郑风·野有蔓草》)

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

♦《秦风·蒹葭》

♦《周南·桃夭》

3、灵活的句式与复沓的章法。

重章迭句

联章复沓

4、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词的多样性

语气词的运用

重言叠字或双声叠韵来状物拟声

1.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

2.双声如参差、踟躇

3.叠韵如辗转、窈窕、沃若、崔嵬等。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奠定抒情诗的传统

2、 风雅传统与文学革新

1.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3.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

3、 比兴手法的垂范后世

【思考题】

1. 什么是风雅颂?

它们是怎么划分的?

2. 举例说明《诗经》的思想内容。

3.举例说明赋比兴的内涵及作用。

4. 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5. 比较《氓》与《谷风》中的弃妇形象及塑造方法。

6. 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概说

一、新阶层的出现

v他们有的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担任卿相之职;有的虽一度出仕,但以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主;有的则终身为“处士”、客卿。

v他们以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升华出理性原则为己务,其活动富有高层次的思想文化特色。

v后代习惯尊称他们为诸子。

v诸子百家:

由于先秦诸子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接触的实践范围、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均不相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发展成不同的派别系统。

号称“九流十家”

v诸子散文:

先秦各个学派的议论、说理文章。

在内容性质上属于思想学术范畴,但从其形式表达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看,则属于散文作品。

二、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

根据文章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水平,分为:

v第一阶段:

《论语》、《孟子》-语录体;(无标题)

v第二阶段:

《老子》-韵散结合体;(无标题)

v第三阶段:

《墨子》、《庄子》《韩非子》、《荀子》-专题议论文;(有标题)

v第四阶段:

《吕氏春秋》。

【学习重点】

v诸书的文献知识

v名篇的阅读理解

v诸书的文学特点

第一节《论语》——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概说

1、《论语》20篇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2、语录体

语言简短精炼,具有格言意味

记录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后学者。

柳宗元认为是曾参、有若所记。

3、成书于战国初年

汉代出现了三种版本:

鲁论、齐论、古论语

西汉时,张侯本流传至今。

郑玄作注,朱熹集注

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4、孔子其人其事

v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v孔子早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有短暂出仕经历,后来周游列国,屡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v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

二、《论语》文献知识

v《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v《论语》的编定者和编定时间。

›曾参、有若

›战国初年

›《鲁论》、《古论》和《齐论》

三、《论语》的流传

v西汉孔安国有《古文论语训解》,西汉张禹注《鲁论》,称《张侯论》。

v东汉有熹平石经《论语》和东汉郑玄《论语注》。

v魏何晏等《论语集解》,梁代皇侃有《论语义疏》。

唐有敦煌写本,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v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有《论语集释》,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四、《论语》的内容

1、《论语》尚称不上真正成型的文章。

v《论语》每篇有多少不等的章。

v每篇取首章首句二或三字为标题,内容没有明确的中心,也不构成完整的体系。

v每章是一条独立的内容,章与章之间互不连贯,甚至有的章内容、文字重复。

2、《论语》只提出论断,不作论证和阐述,近于格言警句。

v这是由《论语》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

›长者对弟子的教诲,具有权威性和可信赖性;

›孔子极善于从普遍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直接提炼、概括、升华出合乎规律性的理性结论,它们都是人人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曾经感受过的

五、《论语》的文学特点

1、记言时,往往能传达人物的感情、口吻、音容、笑貌。

›赞叹语气

›感慨语气

2、描绘性语言写出人的神态。

3、语言简短精炼,含义丰富深刻,具有格言意味。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重点掌握三方面知识:

1、 有关楚辞的概念、产生及作者等基本情况;

2、 屈原的生平创作诸问题;

3、屈原之外的辞赋作家与创作。

第一节概况

一、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楚文化虽有中原主流文化影响的痕迹,但更多地保存了其地方特色:

(1)信巫鬼,重淫祀;

(2)语言、音乐、绘画等,皆异于中原;

(3)服饰、官制亦与中原不同。

第二节关于楚辞的概念、产生及其文体特点

一、楚辞

1.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

它是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2.“楚辞”一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因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因此被称作“楚辞”。

成为这种特定诗体的通用名称。

3.成帝时刘向集录屈、宋及汉人模拟之作为一书,题为“楚辞”。

4.后汉王逸作《楚辞章句》,《楚辞》遂为一书之名流传于世。

何谓“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四库全书总目》:

“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向始也。

有时简称“辞”或“辞赋”

又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

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王逸的作品。

二、楚辞的产生和主要文体特点

1、楚辞体的产生

›首先与楚地的民间文艺──所谓“楚歌”、“楚声”有直接的关系;《越人歌》《沧浪歌》《接舆歌》

›其次也受到了楚地民间巫歌的影响;《九歌》

›此外也受到了四言的《诗经》与战国纵横家散文作品的影响。

2、楚辞体的主要特点

(1)多用语气词“兮”字。

语气词“兮”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九歌》模式:

“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阿”。

《橘颂》模式:

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大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

《离骚》模式:

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散文化倾向

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3)音乐性强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第三节屈原的生平创作诸问题

一、生平

屈原(前340?

-前278?

)名平,字原,楚贵族,楚王同姓。

曾任左徒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与三闾大夫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之职。

政治上曾经历过“任”、“疏”、“放”、“迁”四个过程。

二、屈原的思想

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美政”:

圣君贤相

举贤授能

绳墨法度

民本思想: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殷商到春秋时代的散文)

一、散文的萌芽: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

《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

“春秋笔法”《春秋》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