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434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doc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姓名:

xx班级:

xxxxx班学号:

xxxxxxxxxx)

摘要: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学者专家们研究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要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使青少年可以健康蓬勃的成长发展,需要完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应着重于青少年自主意识的培养,生活、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健康品性的养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该营造出适宜的环境;社会各界应当引导青少年抵制享乐主义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立法、执法力度。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心理辅导引导教育立法执法和谐发展

一、前言

青少年作为一个充满蓬勃朝气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但同时也是充满危险的的年龄阶段。

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

在青少年阶段,由于在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拒腐蚀能力较差,成熟性和自我保护能力远不及成年人。

由此容易引发比如犯罪比例攀升,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加剧以及出现青少年再犯罪等问题。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学者专家们研究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中主要探讨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重点从青少年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心理原因以及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青年人走向健康成熟的道路。

同时也正因为青少年是处在特殊的心理发展时期,其人格培养也呈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的介入挽救教育措施及时得当,是可以很大程度降低青少年犯罪的概率。

二、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各种案件越来越多,在校学生犯罪的比例增多,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发生人群为初中和高中学生。

具体而言当代青少年犯罪主要呈以下一些特点:

1.青少年犯罪类型多元化,手段多样化。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活动为主。

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

如抢劫、强奸、杀人等严重刑事暴力性犯罪迅速增加,贩毒、虚开增值税发票、介绍容留他人卖淫、绑架勒索等罪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其中,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犯罪比例为最高,约占四分之三。

现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包含着很多计算机犯罪案件的产生。

由于青少年的独特的人格和个性特点,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认识和了解这个社会,但同时也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在学习社会各种知识的同时不懂得分辨,就容易造成青少年走向歧途,同时也因此导致了其犯罪形式的多样化,类型的多元化。

2.青少年犯罪的动机盲目化、单纯化。

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而跟不上生理发育,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

这些人在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中,往往心中没有考虑到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犯罪为所要承担的后果,往往具有盲目性和单纯性。

3.青少年犯罪的成员具有团伙性和偶然性。

犯罪成员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生性喜欢结伴而行,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青少年年龄小、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互相影响。

有些地方甚至甚至还会出现带有“黑帮”、“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共同犯罪,团伙有自己的纪律,有活动地点和活动习惯,作案有明确的分工。

其中,校园黑帮在未成年人黑帮中占很大比例。

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在恐惧心理,依着人多势众、相互壮胆,胆大妄为,不计后果。

具有团伙性和偶然性的特点。

4.犯罪年龄低,犯罪手段成人化和智能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大,再加上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生理、心理早熟,犯罪年龄低龄化势头明显。

很多的青少年在很小的年纪就已经接受了很多的社会讯息,犯罪年龄总体呈现出较低的趋势。

再者青少年犯罪很大部分是从电影、录像、电子游戏和黄色刊物中模仿出来的,还有的是经成年犯、累犯的传授、教唆而来的,犯罪手段极为成熟老练。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强,网络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使其犯罪方式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

正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

在看守所,由于更多的青少年“交叉感染”,更容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

这也是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应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应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现象却呈上升趋势呢?

造成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原因:

1.个人方面。

从个人方面来讲,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包括有贪图享乐;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和社会性成熟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心理“荒漠化”等等,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在青少年时期存在着心理危机,而这种危机感容易导致青少年通过一些不成熟的方式去解决,从而引发犯罪,青少年期心理危机有多种类型,根据研究分类结果大致分为,人际关系、意外事故、学习压力、暴力伤害、情感挫折、网络成瘾、性侵犯等七种。

以上危机的产生,对青少年犯罪的产生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2.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会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反,不当的家庭教育则会导致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不当家庭教育方式直接表现为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教育方式出现偏差。

这种不当家庭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溺爱娇惯、用高压手段督促孩子、滥施家庭暴力、重智轻德等等,可以说家庭的不完善和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是滋生青少年许多不良心理素质的温床和原因。

3.学校方面。

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学生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智力与德育的投入比例失衡,有的学校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偏重于文化知识的灌输,而忽视理想、信念、道德、法纪等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评价学生时不重思想道德,只看考试成绩,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倍加重视,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则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管理办法。

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从而在无形中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走向歧途。

4.社会方面。

由于我们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文化传媒的传播,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社会信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高速公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其中一些不良信息传播,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影视剧和互联网上,青少年由于自控能力差,经常接触那些不健康的东西,而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社会的阴暗面容易让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培养青少年良好人格、良好性格、良好品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这是衡量青少年健康心理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人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同时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导致未成年犯罪本质原因,很多青少年都是以自多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个人的利益什么错都敢犯,什么法都敢犯,走向极端。

培育“良好性格”,使青少年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善于交流。

(二)引导青少年抵制享乐主义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有的青少年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容易感染到文化市场的精神污染,还容易有唯利是图的观念,他们往往以高档的物质享受作为追求目标,道德意识淡薄,一味的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必须对青少年加强教育使得他们可以抵制享乐主义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可以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

提倡家庭和睦、互爱互助,以文明、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有许多心理冲突和挫折来自家庭,因此,必须注重与孩子进行“内心交流”。

父母应该关爱子女,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心情状态等,注意子女感情行为的变化,及时把握思想动态,把握教育孩子的良好机遇。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能得到同学、朋友、学校等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能得到心理专业人员或心理医生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而来自这些方面的支持可以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促进青少年健康蓬勃的发展。

(四)及时矫正青少年犯错误前的心理状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和挫折教育。

青少年十分容易产生以邪恶错误的心理状态,比如不平衡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和空虚等等,而这些错误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发泄,容易导致很多的青少年用极端的方式去寻求解决,这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利用学校课堂以及家庭等场合聘用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可以变得更加坚强,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立法、执法力度。

青少年在犯罪前,往往大部分已经被家庭、学校、社会所抛弃,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有关部门应当给这部分青少年以具体的帮助,通过讲座、书籍、学校老师等等渠道教育他们,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不犯法。

国家要从战略高度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加强法制教育,将青少年犯罪动机消灭在萌芽中。

法律在保护青少年的同时也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的频繁发生。

五、结论

结合以上各种因素,要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使青少年可以健康蓬勃的成长发展,需要完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应着重于青少年自主意识的培养,生活、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健康品性的养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该营造出适宜的环境;社会各界应当引导青少年抵制享乐主义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立法、执法力度。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指能够很好的协调自己与自己、别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到成为一个性格平和、有良好的自信、社会适应力强的个体,能适当调节情绪使人际关系和谐,为自己、他人、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预防和抵制青少年犯罪的不断发生,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贾洛川.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矫正制度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1.

[2]关曦.青少年的认知型情绪调节方式及其教育启示[J].史教资料,2007.

[3]黄教珍,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农凯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探讨[J].基础理论研讨,2005.

[5]王芳.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J].法制与社会,2009

(2).

[6]高路.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防御体系[J].社会与法,2010(6).

[7]黄梅艳.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以家庭教育为视角[J].法制研究,2005.

[8]胡俊文.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0(4).

[9]唐琳、郑剑波.青少年犯罪预防心理援助工作刍议[J].法制与社会,2011(4).

[10]吴建云.浅述青少年情绪情感与自我意识的完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