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633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

机电智能化专业与产业吻合度调研

——基于厦门市海沧经济自贸区的调查

温家宝总理就曾经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因此,深入开展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的深度调研,瞄准区域产业需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

本文拟就江苏省海安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概述

(一)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据厦门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消息,2015年,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为目标,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自贸试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带一路”战略取得新进展,两岸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厦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厦门成为国内首批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城市等。

厦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四个季度累计GDP增幅分别为增长7.4%、6.8%、6.8%和7.2%。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9亿元、1509亿元和1933.1亿元,分别下降0.5%、增长7.9%和增长6.5%。

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为0.7:

43.5:

55.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主要指标增幅快于全国全省。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幅快于全国、全省10.8和3.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幅快于全国、全省3.4和1.0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土地产出率由2010年的1.3亿元/平方公里提升到2015年的2.2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耗水分别比上年下降4.7%和3.8%。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

2015年,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总产值5030.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现增加值1254.1亿元,增长7.9%。

厦门市出台促进工业稳增长的11条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从规模看,单月实现工业增加值从3月份开始已连续10个月保持在100亿以上,从增幅看,从4月份开始累计增幅保持逐月回升态势。

从两大支柱看,厦门市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分别实现产值1962.1亿元和1406.1亿元,合计实现产值336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0%。

重点工业企业支撑厦门市工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有74家,合计实现产值311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9%。

两化融合加速转型升级。

2015年,厦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90.49,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8.99,两项指数继续稳居全国前列。

厦门市出台加快智能制造发展10条措施,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启动24个机器换工项目,实现工业技改投资251.8亿元,增长15%,占工业投资的71.0%。

先进制造业集聚效果明显,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1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9%。

制造业升级亮点频现,厦门市平板显示产业链实现产值1153亿元,是厦门市首条突破千亿的制造业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实现产值709.2亿元,台湾联华电子、清华紫光等集成电路巨头落户厦门,助力厦门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实现产值94.7亿元,增长11.5%,海沧生物医药园区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二)区域职业教育现状

厦门市海沧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也就是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各项规划建设才显得更加的规范和符合现今的发展需求。

特别是海沧区教育部门对厦门市海沧区职业技术学校在经费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等各方面大力支持之下,也使得海沧职专的办学机制和软硬件条件得以完善。

在国家倡导劳动与教育两种制度相结合的号召下,海沧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展,形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并重、并举的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1.专业结构的规模:

形成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专业结构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厦门市海沧职专现已形成了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专业结构体系,并为厦门地区不同产业提供数量不等、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但随着厦门地区新能源、船舶等产业的快速崛起,面向新能源、船舶等专业亟待设置。

2.专业结构的比例:

瞄准一、二、三产业结构在动态调整

考察专业结构的比例(第一产业9%、第二产业27.27%、第三产业63.63%)发现,虽然第一产业的下降和第三产业的上升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总趋势,但从目前的结构现状来看,第二、三产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其中三产是吸纳人数最多的行业。

专业设置中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偏少,仅占所有专业的29.41%,这与把海沧自贸区未来规划要求要求有差距。

为新能源专业服务的专业设置依旧空白。

3.专业结构的能级:

适应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的要求在拓展

专业结构的能级是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两极延伸。

特别是在适应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的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人才结构层次高移化的需求。

虽然海沧没有独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但以职业教育中心为依托,通过多种多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一是积极申报和创建高职办班点,现有省教育厅下拨招生计划的高职层次的专业3个。

二是积极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提升办学层次。

三是通过成人高考助学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学历的提升。

在做好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同时,利用职业学校在师资、设备、技术上的办学优势激活短期职业教育,积极发挥主体型职业学校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中的特殊作用。

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分析

本研究中的“吻合度”,是用来描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一致程度。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吻合度,具体体现在规模、结构、能级的对接上。

(一)对接现状分析。

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点在专业规划、专业设置、专业服务上。

1.专业规划:

与县域支柱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够。

专业规划县域统筹不够。

一是布点分散。

海沧区内只有1所职校,整个厦门市却有大大小小的职校8所,且9所职校隶属不同的行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有限的资源浪费严重,极易滋生不正当竞争。

二是规模偏小。

职校年招生不足1000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三是结构难优。

不少职校专业设置“小而全”,专业特色不明;少数学校只有一两个专业,办学活力不强。

海沧区域内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求开办与之适应的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如餐饮、家政、物流等,但由于一些学生和家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总认为从事服务业低人一等,再加上服务行业中出现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开办此类专业缺少正确的舆论导向。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迫切需求各类层次的技术性人才,而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作为中等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所以我们要以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下设计和实施规划与建设。

和根据“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我们认为中职学校全日制学生培养应该承担两个职能:

第一是培养直接就业从事岗位劳动的中级技术人才,第二是培养一批适合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中级技术人才。

这两个职能是交叉与互补的要求,学校应以“明确培养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实践环节,提升综合能力”为基本原则,实现培养智能的多元化,在现有基础上对专业进行新的规划与建设。

2.专业设置:

与厦门市经济发展契合的紧密度还不够。

专业设置是专业结构与产业产业结构对接的直接接口。

但由于专业设置缺少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个别专业甚至脱离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对新兴产业、行业人才呼唤的反应迟缓,如,新能源、新技术中的人才需求,往往落在社会培训后面。

此外,重点专业应有其特色的专业才能形成品牌,但一些重点专业建设重点不突出,或一些专业本应建设成重点专业却又难以成为重点,专业设置缺少特色也就缺少了后劲。

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据,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依据,注重科学论证中职的生命力,在于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瞄准市场,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随市应变。

如广州市黄浦职业高级中学,在1984年开设了幼儿教育专业,当时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致使幼儿园大量扩招,私人办园和住宅小区办园渐起,加大了对师资的需求,而由于幼儿园大量的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所以,幼师专业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专业,很热门。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幼师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

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幼儿教师有66%是该校的毕业生。

可见,该校幼师专业设置是正确的。

它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中等专业人才,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办学的路子是走对了。

事实证明,当我们客观、冷静地调查了解市场的人才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我们就有好的办学效益,毕业生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经济结构、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和调整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专业目标、内容,同时又要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不能凭感觉、赶时髦。

二、专业设置要具有超前性和灵活性由于教育的周期长,中职学制一般是三年,学生入学时市场的需求与三年后学生毕业时市场的需求会有所变化,因此,专业设置要有适度的超前意识。

我们要抓住市场信息综合分析,既要立足今天,又要放眼于明天,力争专业设置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此外,我们根据市场的千变万化,可以在主干专业,长线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增设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兴专业,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如果一味追求专业的长期稳定,培养的学生专业单一,就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要。

应该是按需开设,稳中有变。

所以专业设置注意现实性和超前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功利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正确处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普通专业与特色专业、单科专业与综合性专业的关系。

三、专业设置及定位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样也要求我们在专业的设置与定位上跟上社会的步伐。

有关部门已颁布若干年后所有教师必须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更有停办中等幼师专业信息,因此,职校幼师专业办学的定位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提高办学层次,广开门路,实行多种形式的办学,活化办学机制,以符合社会的要求与发展,实行中、高等教育一条龙的服务,适应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架起通往高校的桥梁,成为中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树立质量观念,创设名牌专业企业信誉以产品的质量为关键,它影响着产品的销售与企业的命运。

办学如同办企业,中职的专业就像产品的型号,是办学的“关键工程”。

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走向,强化拳头专业,办出特色,创出牌子,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优势和名牌效应,以赢得教育消费者和用人单位的信任。

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的要求,促进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入口”与“出口”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走出一条中职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3.专业服务:

被服务对象参与职教发展的参与度不够。

职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是开发人力资源,二是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职业教育由于缺少与县域被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的沟通,专业服务一厢情愿或是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进一步加大了职业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不可回避的矛盾,所培养的人才缺失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区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还不高,区域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并不多。

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区域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质量规格的专业人才缺少与职业教育有效对接、有效合作的举措,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更多的是停留在毕业生的简单接纳上而没有真正走向实质性的校企联动。

(二)存在问题揭示

对接吻合度的指标,主要有规模、结构、能级等的精度。

从机械制造工艺要求来看,吻合度是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的有效对接。

由此看来,衡量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吻合度也应从上述三个指标的角度来分析。

规模上:

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供需不能完全对等。

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且这种适应体现在专业规模的存量适应和增量适应两个方面。

因此,尽管从良好的预期角度,人们总是希望职业教育的专业规模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不能完全对等,呈现为三种状态:

一是不能满足,专业规模小于产业规模的需要。

二是基本满足,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需要大致相当。

三是略有过剩,专业规模的供给大于产业规模的需要。

这其中又有其它原因,人口大国的劳动力过剩、经济发达国家技术提升后的人力相对过剩,甚至是区域经济或者全球经济衰退发展导致的决定过剩等等。

从区域角度看,行政区划相对较小的区域,要保持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需要大致相当是相对困难的。

就属于沿海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发达的海沧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的供需总量是不平衡。

这也表明,用工短缺似乎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人力供给关系的共同特征。

从行业看,区域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

就海安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丝绸纺织为例,用工短缺已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结构上: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大小不能完全对接。

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实质是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与劳动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没有专业结构的优化就没有吻合度的基础,就无法实现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的发展目标。

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只能“对照”产业机构而不能完全对接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尤其是县域产业结构的中除了支柱产业相对稳定外,其它产业变化相对比较快。

刻意追求的结果是,一定阶段内需求量相对较大的热门专业的举办是“一哄而起”,个别需求量不大的所谓冷门专业则“门前冷落”,甚至会出现招生困难的窘境。

因此,专业结构的优化只能“对照”产业结构的需求提高对接的吻合度。

就海安这样的县域地区来说,面向支柱产业的专业设置要强化对接的吻合度,甚至是订单式培养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其余的专业设置只能采取在适度的可调控范围内跟踪对接。

能级上:

专业能级与产业能级的层次不能完全对应。

就海沧区域职业教育来说,其发展的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要强化面向新成长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其他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此外,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原则上不在地级市以下的城市设立分校,因此,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等人才原则上不属于区域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从而使区域职业教育的专业能级与产业能级不能完全对应。

且区域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中又多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

就海沧的产业能级而言,主要围绕主体产业和配套产业来实施,而成长性产业“上能级”需求,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前期研发或力求规模化生产的层面上。

三、提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对策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因此,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提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

对此,有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甚至提出让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零距离”的美好期望。

事实上,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只能“渐行渐近”,接近“零距离”而无法“等于零”。

为此,对怎样提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规划对接:

专业规划瞄准经济发展规划奠定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接的基础。

政策制定反映了一定的执政理念、思路、方式。

就海沧区域专业规划来说,须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规划。

1.理念先导:

经济发展战略影响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就区域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厦门市海西建设发展规划升格为国家战略,海沧的发展被纳入“国家视野”。

厦门市沿海开发重要区域的海沧,具备了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将成为沿海开发向腹地推进的前沿阵地。

同样,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也必须确立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意识。

否则,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合辙而行。

2.思路确立:

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影响专业结构的调整。

专业围绕市场转,结构瞄准产业调。

随着厦门市金砖会议的即将召开,使得厦门各个区域的经济建设都快速提升起来,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成长性好的企业和项目落户海沧。

海沧做为经济自贸区先行试点已经成为承接厦门市产业梯度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的首选之地。

产业和技术转移的新机遇,为专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照产业结构的新变化,职业教育在主动适应中自觉地进行专业结构的动态调适。

3.方式抉择: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专业能级的提升。

当前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海沧,已经成为“自贸区试点先行区”。

传统产业的革新,新兴产业的崛起,产业集群的形成所带来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革新,都要求专业服务能级迅速提升。

能级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着眼高端产业领域、紧盯前沿技术。

二是提升专业层次、放大服务能力。

只有提升专业能级,才能充分展示职业教育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二)主体对接:

校企合作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中的鲜活的主体。

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需要提高“双主体”的合作积极性。

在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职业教育致命的弱点是“校企合作不够”,此“弱点”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难点”,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着力点”。

1.政策推动:

在“强制”和“引导”中促进对接。

在校企合作中,作为职业教育投资又是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应从“强制”和“引导”两个方面,在《职教法》、《劳动法》等法律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

刚性条款强化合作行为的规范,柔性条款强化合作行为的激励。

同时应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磋商机制,磋商事关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确定区域合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事项,以便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拓宽和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有效和长效对接的广度和深度。

海安成立了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

各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定期就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和技能需求开展研讨论证,从而确保合作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2.利益拉动:

在“互利”和“双赢”中强化对接。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看,校企合作行为同样是经济行为。

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根据受益原则,企业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者和参与者。

就职业教育而言,提供教育服务的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

因此,在“互利”和“双赢”中强化校企合作行为,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合作动力不足的弊端。

当然,开展校企合作,选择企业是关键,只有该企业的核心技术与产业化对接,才能代表着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也只有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三)策略对接:

信息沟通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吻合度。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在强化宏观调控的同时,更要突出微观细节的衔接。

要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和要素寻求对接的结合点。

1.要素对接:

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

分析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各自要素,梳理出高关联度的要素作为对接点。

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技术标准与教育标准结合,建立起适合行业需要的岗位能力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要求与岗位能力、实训设备配备与生产设备要求、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学生素质养成与现代知识工人要求的沟通与融合。

2.载体对接:

激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度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形式多样。

从对接主体的主动性划分有企业主导式、学校主导式、校企联合式、校企实体合作式等;从合作的层次来划分有浅层合作式、中层合作式、高层合作式;按合作的密切程度划分可分为紧密式、松散式。

无论哪种方式的合作,都应从合作的逻辑起点——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企业发展所需的劳动者出发,积极寻求双方认可、认同的合作载体。

当前主要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订、典型产品的合作生产、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的技术开发团队等合作载体。

对合作载体,还可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通过人、财、物、信息等参与的结构比来体现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激活和维护合作载体的运作,并保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有效沟通。

3.方法对接:

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度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是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动态调控的。

因此,运用技术手段,在设计层面上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度。

(1)调控:

通过招生计划数调控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适应性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直接表现在人才的供需矛盾上。

因此,计划调控是调控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适应性最直接的手段。

通过市场调研,对于需求过剩的专业,可以减少招生计划数。

对于产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招生计划。

如果受区域生源限制,还可以扩大招生范围应对用工短缺的矛盾。

海沧就是通过到漳州等地区设立生源基地的形式,以“招生引劳”的方法确保区域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2)调适:

通过专业设置方法调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专业设置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契合点。

专业设置在可能性分析上应考虑两方面因素:

一是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

二是产业需求前瞻性预测。

在此基础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当前,海沧采用的是“长短结合,滚动招生”的方法,以提高调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与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是长线专业;与传统产业相关的产业延伸专业是主干专业;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可采用与企业联合的办法,及时设置即时招生。

尤其是新增专业,应抢占新机,快占市场,强占效应。

不仅快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而且把握住了产业核心技术及其发展方向,从技术层次上吸引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从内在联系的需求上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

机电技术应用是当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早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借助凸轮、机械机构等实现的,这一时期的自动化实际上是机械自动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凸轮、机械机构逐渐被继电器、接触器、电磁开关等机构所取代,实现了电气自动化,机械机构大大简化,自动化水平大为提高;机电技术应用则是生产实践对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技术。

如果说机械系统处理的对象是运动、力、物质和能量,电子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和知识,则机电一体化系统不仅有处理能量和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与电子电气已变得密不可分,尤其是电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各领域的渗透,机械设计、制造有了全新的理念,懂得电的如果不懂机械或者说懂得机械的不懂电将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

机电设备、自动化设施、各种自动化生产线都需要既懂得电又懂得机的专业人才去使用和维护。

二十一世纪是电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电脑密不可分,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机械制造的各个方面。

在近几年用工市场中的信息可知,机电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十分吃香,其工资待遇甚至超过了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