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966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doc

《权力•制度•文化》笔记之一:

现实主义发展历程

现实主义发展历程

1、卡尔与政治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

   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二战的反思中形成的。

它形成于1930年代,发展于40年代,到60年代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它继承了二战的遗产,带有冷战的烙印。

思想先驱有修昔底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马基雅维利(利益观)、霍布斯(自然状态论)和尼布尔(原罪思想)。

 

(1)卡尔《二十年危机》,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2)《二十年危机》主要内容/卡尔国际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卡尔对理想主义的三方面批判

 ①道德的虚幻:

无政府状态的逻辑中,很难界定普世道德,只有国家道德。

批判理想主义对国际关系理想化;

 ②权力的重要:

权力仍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将权力视为政治的实质。

批判理想主义对权力的忽视;

 ③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

国际利益冲突是现实存在,利益冲突是国际政治的实质。

理想主义忽视了现实的本来面目,即“应然”与“实然”的问题。

 (3)卡尔的基本观点

 ①国际关系理论应当坚持权力政治的观点,认为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道德只是维持现状国家的口号。

卡尔指出,现实主义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权力,最核心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与道德;

 ②重权力轻道德,道德在权力的框架下发挥作用。

国际规范是最有权力的国家制定的;

 ③世界和平与战争取决于维护现状国家与改变现状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权力斗争。

这是一种结构性冲突。

2、摩根索与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建立

 

(1)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大厦,标志着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成熟。

 

(2)《国家间政治》主要内容/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①政治受到根治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②以权力界定利益

 ③以权力界定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原则

 ④普世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

 ⑤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

 ⑥政治现实主义是独立的理论学派

 (3)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相互关联的环节

 ①人性观。

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和利益最大化,这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

 ②利益观。

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

争夺权力的斗争成为国际关系基本事实。

 ③道德观。

争取国家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

普世道德虽然存在,但不能适用于国家。

(但摩根索并未否认道德,他强调了外交对于权力竞争与国际和平的重大作用。

他认为外交是实现国际和平的重要工具,国际社会并不存在,要想建立国际社会,就必须使用外交这一工具。

 ④贯穿于这三个环节的核心是:

权力。

 (4)现实主义理论大厦框架

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以权力界定利益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框架:

以权力为支点,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际冲突与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工程。

 (5)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基本命题/新自由制度主义继承并发展的三个现实主义命题

 ①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②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

 ③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

 (6)新自由制度主义继承和发展的三个现实主义假定

 ①(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最根本的因素

 ②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③普世道德没有意义

 另外,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还有: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权力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人性本恶;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不可靠的;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等。

 (7)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实质得出的结论

 ①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系统是国家自助系统,国家的利益不同导致交往中产生利益冲突;

 ②冲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本国均以其利益为最高利益,冲突不可能得到根本调解;

 ③冲突的解决取决于冲突中国家的国力,所以争夺权力成为国际社会的实质问题。

3、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科学化

 

(1)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完善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

它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之作,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

   结构现实主义也称为新现实主义。

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以Sp解释Ub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传统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方法论的标准衡量,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可证伪性。

 

(2)沃尔兹对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进行重大修正

 ①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人性为第一推动的观点被删除。

对于传统现实主义者来说,无政府性只是国际行为体的外部环境,国际关系的实质仍然出自人性的本源。

然而,人性无法测量,无法证否,是先验判定。

无政府性才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存在,才是社会事实。

  ②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

   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地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

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主要靠自助,靠军事力量。

沃尔兹主张“权力合理够用”,他认为,无政府性派生自主性,导致权力政治,导致安全困境。

因此,国家从追求权力转向确保安全。

因此,沃尔兹的理论又被称为防御性现实主义。

 ③军事权力是国际权力的第一要素。

   国家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

国家获得权力是为了国家生存。

无政府条件下,外交手段虽然有用,但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是要通过军事手段解决。

 (3)结构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假定:

“结构选择”。

若以S代表体系特征、U代表单位特征,则:

国际体系结构(自变量)影响国家行为(因变量):

Sp→Ub,B=f(s)

 (4)结构现实主义的几个概念

 ①体系:

泛指相同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沃尔兹认为,体系是“一组互动的单位”。

结构现实主义的体系特征是权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体系特征是制度,建构主义的体系特征是文化。

 ②国际体系:

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

沃尔兹将其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

”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国际体系层次的研究包括:

设定一个体系、设定体系中包含的两个基本要素、设定要素之间的关系。

 ③界定政治结构的三个标准/界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标准(以新现实主义为例):

秩序原则(国际体系的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单位特征(国家功能相似,都是为了确保生存);权力分配(唯一可变因素)。

因此,体系结构就有如下定义:

 ④结构/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主要指大国之间实力的分布(现实主义);有保留地承认现实主义结构说,但更强调了国际制度的独立作用(制度自由主义);国际社会中共有观念的分配,即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建构主义)。

 ⑤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分配格局,即体系单位依其相对国力在体系中相应位置的排列。

国际体系结构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即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体系的结构。

这种权力分配首先是大国之间权力的分配,并且首先是指国家的军事实力。

国际体系结构以“极”的概念来表示。

 ⑥“结构选择”:

沃尔兹定义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基本原则中只有第三个原则是变量,因此,“结构选择”是指:

以权力分配定义的国际体系结构决定国家行为,即在世界舞台上,体系结构约束国家的行为并决定国家行为的结果。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

1、结构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定义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秩序原则)

 ②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单位(单位特征)

 ③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构成了国际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影响体系的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主要指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权力分配)

2、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内容/三大支柱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是民族国家,影响国际行为体的主要因素是国际体系结构。

用最简单的陈述表示,就是“结构选择”(Sp→Ub)。

   需要注意的是,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①国际关系的实质:

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1>自私的人性:

现实主义基于人生而自私的人性观得出结论: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列国为权力的斗争。

 <2>国际社会呈现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即没有一个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政府。

    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

体系中各单位存在着等级关系,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在社会最权威手中。

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级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强制解决。

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

各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而国际又缺少集中的权力,这决定了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也就是说,组成体系的单位—国家—只能依靠自我保护以求生存。

   无政府性派生出三个基本假定:

首先,无政府状态是给定因素,是客观存在;其次,国际关系的体系理论必然以无政府状态为研究起点;再次,无政府秩序只有霍布斯自然状态一种逻辑。

   无政府性有三个意义:

首先是本体论意义,即无政府体系是国际政治的基本事实;其次是方法论意义,即无政府性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第一假定;最后是学科意义,无政府性区分了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基本领域。

   对新现实主义而言,霍布斯无政府状态衍生出两种国际关系的基本意义。

第一、无政府性使得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只能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保护主权;第二、无政府性使得国家必然寻求推行权力政治,最终形成“安全困境”。

所以无政府性导致了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冲突。

 <3>国家是自助的体系单位:

国家需要依赖自己的实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4>三个理论环节的内在逻辑

   自私的人性使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无政府状态使国际体系因无法以权威方式解决冲突而成为自助体系;自助体系又要求体系成员依赖自己的实力保护自己的利益,包括国家最根本的生存利益。

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为权力的斗争。

 ②国际关系的行为体:

民族国家(国际行为体的意义)

   主流理论对体系单位的设定: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都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导行为体。

自由主义学者基欧汉早期更强调非国家行为体的意义,但在建立体系理论的过程中注意力逐渐转到国家上来。

建构主义虽然强调国家的身份、动机、意向等“人性”,但也坚持国家本身不可再分解。

现实主义提出了关于国家的三个假说。

 <1>国家中心说

   在国际无政府国际环境中,国家解决社会中各种利益的冲突。

主权原则规定国家对内有绝对权威,对外不受任何其他权威限制。

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跨国界活动必须由国家从事或得到国家允许,因此,确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2>单一国家说

   单一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立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

在一个时空断面上,国家只有一种整体目标,只有一个国家最高利益。

 <3>理性国家说

   理性国家学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手段——目的关联模式:

国家采取一种行动,这样的行为必然是为某一目的服务的,并且也被认为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

  <4>三个理论假说的意义

   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强调了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

这些假说奠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加大了现实主义作为以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可操作性程度。

 ③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

国际体系结构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两个论点:

 <1>国际体系结构具有自在性、独立性

   诸多国家行为体的国际活动导致了国际体系的建立,但是,一旦国际体系建立起来,它便不受国家的限制,成为自在的、独立的,超越国家并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东西。

国际体系结构的这种自在的、独立的性质使其具备了成为理论研究中核心变量的基本特征。

  <2>体系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特征

   国际体系结构是自变量、原因;国家行为是变量、是结果。

顺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会生存并发展,反之则衰退并死灭。

解释和预测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是国际体系的结构,只要国际体系的结构不发生质变的话,体系中成员的国际行为也就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冷战后现实主义的发展

   冷战后现实主义理论仍然以权力为核心,表现为最大现实主义最小现实主义。

1、最大现实主义

   最大现实主义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致。

 

(1)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代表。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

代表作为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进攻性现实主义更加张扬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更加突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更加强调暴力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2)进攻性现实主义将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斗争(摩根索的权力论)和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体系(沃尔兹的结构论)结合起来。

理论硬核是:

无政府状态导致大国追求权力最大化。

提出两个基本命题:

 ①权力论:

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国家的目的是确保生存,大国为权力而互相竞争;

 ②结构论: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主要因素,使得国家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确保生存。

这些因素鼓励国家追逐霸权。

 (3)《大国政治的悲剧》提出五个基本假定:

  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②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

 ③国家永远无法确定其他国家的意图;

 ④生存是国家的第一目标;

 ⑤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评价:

第三条使现实主义具有了极端的现实主义特征。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新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也超过了传统现实主义。

 (4)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缺陷

 ①原创性甚少的理论,在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视角,缺乏原创性。

 ②极端的理论,把现实主义对国家追求权力的程度和国家权力扩张的方式发展到极端。

 ③反古的理论,完全不谈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暂时的倒退。

 ④悲观的现实主义理论,悲观程度超过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

2、最小现实主义

   最小现实主义是放松或偏离现实主义基本命题,只保留某些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如理性主义和无政府命题。

 

(1)体系层面的现实主义

   体系层面的最小现实主义以防御性现实主义为代表,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代表人物是格里科。

   特点:

防御性现实主义放弃了体系结构作为解释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变量,更多地包含了自由主义的变量,考虑了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的作用。

格里科认为国际制度可以对权力进行再分配。

他在现实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之间找到了一条折中的道路。

防御性现实主义者则经常使用国内政治来解释问题,而沃尔兹等的新现实主义通常会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外。

   缺陷:

无政府体系和对安全的追求无法有效地推出国家要采取防御行为。

 

(2)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

   即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亦即“倒置的第二意象”理论。

它一方面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核心命题,另一方面考虑了国家行为的另外一个层面,将国家理论扩展到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这样一来,国家的国际行为就不仅仅受到国际体系层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层次及两个层次之间互动情势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罗斯,代表理论有普特曼的“双层博弈”理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作为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发展,强调了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系统变量和单位变量的结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和范例,解释能力得到加强。

但是,它的弱点是不适合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3)个人层面的现实主义

   将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作为主要依据,分析单位转移到个人层次。

代表性理论是沃尔特的威胁均衡理论。

威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示了一个国家对外部威胁的认识,它把对物质性的实力和观念性的意图两种因素的认知结合起来。

因此,决定国家行为的关键性变量就由沃尔兹的物质性权力分配变为国家意图及对意图的认识。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

1、新现实主义在国关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①适应冷战时期的战略需要

 ②经过多年提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③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

2、重大缺陷:

解释能力不足。

如未能预测和解释冷战的结束。

批判来自三方面。

 

(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认为新现实主义忽略了国家的阶级属性。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功能是通过阶级压迫和剥削实现资产阶级利益,通过其他权力手段调节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延缓统治阶级的生产方式。

现实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为资本主义制度解决问题的理论,目的在于维护现有的国内和国际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关系。

  ②比较政治学派的批判

   比较政治学认为,新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分割开来,是不准确的。

要准确地了解和预测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的制约作用都应得到重视。

 

(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

 ①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应该有着两个并存的方面,一是国际体系中的结构,二是体系中的进程。

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忽略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

   (国际)进程:

<1>指国际体系中体系单位之间的互动方式与互动类型。

包括单位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交往中所遵循的规则。

进程属于系统层次非结构性因素。

国际进程可以在国际体系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影响国家行为。

也可以说,国际进程是一个国际行为体在多渠道的相互交往中的学习过程。

<2>新自由主义视国际制度为国际进程中的核心因素。

这种进程会影响单位的行为。

在某一特定的国际结构中,国际制度可能制约甚至改变国家行为。

<3>建构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国际进程的核心部分。

国际关系中的实践活动使得国家可以通过互动行为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重新为自己定位。

温特认为,这种互动有三个特征。

第一,国家之间的互动实践产生相互认知。

第二,物质能力通过国家间的相互认知才有意义。

第三,实践构成国家利益的重要因素。

其内在逻辑为:

实践建构身份,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影响行为。

 ②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批判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进程与结构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影响进程的两个体系因素:

体系结构(变化缓慢)与国际制度(成为国际体系最主要的特征)。

   从进程角度对新现实主义批判理论化程度最高的是新自由制度主义。

基欧汉提出国际制度选择国家行为,以制度选择代替了结构选择。

以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为突破口,他批判了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机制供应说,提出了国际机制需求说。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机制的性质,使它从一个从属的变量变为一个自在的变量。

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变量不仅是权力分配,信息分配成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变量。

 (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

   建构主义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建立在其重要论断“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的基础上。

这一论断产生了两种意义:

①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②不存在单一的无政府逻辑。

 ①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体系固有的东西,而是行动者在互动的社会实践中构建起来的社会状态。

无政府状态是文化,是观念的结构,是人为的现象,不是物质性客观的东西。

物质结构只有通过观念结构才能具有意义,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

因此,无政府状态是可变的,无政府状态三种逻辑。

  ②三种无政府逻辑 核心内容  角色身份         逻辑

    霍布斯文化     敌意      敌人  “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

    洛克文化       竞争      对手     “生存与允许生存”

    康德文化       友谊      朋友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从本质层面看,建构主义动摇了新现实主义无政府性的本体论基础。

他认为:

<1>无政府性本身是没有意义或具有多种意义,而且国家间的实践活动赋予无政府性的具体意义。

<2>国际体系的结构不仅是物质性结构,更是观念性结构。

<3>无政府逻辑是进化的逻辑。

现实主义流派比较分析

一、新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不同点/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

1、新现实主义首先对现实主义做了三个重大修正

 

(1)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发展到了无政府性。

 

(2)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的增加权力,而是安全,即保证自我生存。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

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

国家获取权力是为了国家的生存。

2、在此基础上,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1)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概念,这是新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

 

(2)古典现实主义以国内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位层次上的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的后果;新现实主义以体系结构为研究对象,主张结构分析。

认为政治后果要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

 (3)古典现实主义强调互动单位的作用;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对互动单位的影响。

 (4)古典现实主义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全球国家间的权力分配。

 (5)新现实主义对安全的看法相对乐观一些,认为国际体系并不鼓励国家毫无节制的进行竞争,无政府状态促使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它们维持而不是打破现状。

 (6)古典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淡化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新现实主义则主张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的结合,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重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

 (7)古典现实主义忽视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新现实主义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8)从研究方法来看,古典现实主义着重归纳综合方法;新现实主义则偏重推断演绎方法。

3、总评:

现实主义学派发展至今,在决策纬度,仍是决策者考虑问题的重大前提;在学理纬度,新现实主义处于低潮和守势;在思想纬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比较分析

1、联系

 

(1)两者是现实主义范式中新出现的对应的两支;都属于结构性现实主义,与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一脉相承。

 

(2)对于国家追求权力的根本逻辑的问题,两者都认为国家追求权力是为了生存。

2、区别

 

(1)安全状态: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体系中的安全是稀缺的;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安全是丰裕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采取维持现状的防御性的战略。

 

(2)国家目标: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权力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