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6033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治作业).doc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王冀川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号:

B1201163

wjcwzy@

摘要:

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社会重点发展和开发的目标之一。

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演进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和舒适生存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能源材料危机、生态和环境危机、社会政治危机以及人们精神道德危机等,这些负面效应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在理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科学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由此系统总结了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贡献以及产生的负面效应,并通过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面特性及关系,较详细地说明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科学发展思路,为进一步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和作用提供基础。

关键词:

科学技术;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发展观

一.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

科学与技术的内涵,根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

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是一种纯知识,而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是关于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

可见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

因此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技术具有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性科学则没有。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既有本质差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常常使用“科学技术”这一复合名词。

二.科技、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自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逐渐密不可分,学者们创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简称STS)学说,就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技术决定论、科学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科技决定论及共同决定论等多种思想,有的还建构起相应的模型加以说明[2]。

近年来,随着科技社会进步与发展,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以往的STS研究多着眼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从根本上揭示和解决能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的问题,张文国[3]把自然纳入到STS学科之中,让自然成为STS中的已构成成分,这样能更好地审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自然和社会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说明在现代社会发展当代科技并广泛应用其成果时,一定要考虑在自然约束田间下实行开发与利用,并在环境自我修复容忍限度阈值之内发展人类社会,这既说明在当代社会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高度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较大伤害,在创造财富、满足人类舒适生活的同时,地球资源与环境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危害。

目前,人类只有通过技术革命,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采用更科学、环保、生态的科学技术,去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同时保障人类社会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贡献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首先,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逐渐提到第一位。

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上升为6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

20世纪中期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机器体系向高度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生产要素的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执行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职能。

并且由于利用科学技术,人们对劳动对象开发的尝试和广度都扩大了。

再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所以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经济生活的面貌。

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过程,渗透供到生产过程中的实物因素、智力因素和关联因素中去,成为生产过程的先导。

其表现是:

主体劳动者成为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技术人才、咨询业人才、服务业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科技含量较高的第三产业从业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工具智能化,逐步实现人类生活全方位的自动化,国外称为4A革命:

出现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人类对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扩大。

目前,世界上新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又以每年5%的速度在增长。

人们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把土壤中的沙砾变成半导体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其价值高于黄金,可以说,人类实现了把沙子变成金子的梦想。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各行业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和相互依赖日益加强。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每一个国家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有人预计,2000~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将只占劳动力总数的20%,而美国的“蓝领工人”到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略高于现在美国农业人口的比例。

随着科技发展,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已经崛起。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作为完全意义上的阶级属性已变得模糊了。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观念和知识,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

首先,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科学化。

其次,科学技术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欣赏提供了便捷的大众传播方式,如光盘、VCD、多媒体等。

再次,科学技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控制论、系统论、突变理论等)和技术手段,增强了人们的识识能力。

第五,现代科学技术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空间。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人们逐渐超越直接的生产过程而成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三大差别”逐渐缩小。

人类有了大量的时间从事精神性的生产和个性化的发明创造,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采用科技成果是人类社会进展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各个国家地区均把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发展方针给予高度重视,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

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四.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反面作用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多种环境问题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空调排出的污水、冰箱排出的氟利昂等等,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例如,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日益增加,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长率达48%。

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

这些废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细菌提供生存繁育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体。

“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能源短缺,物种灭绝加快,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能源是可以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类对森林资源、电力资源、水力资源、矿藏资源等的过度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能源短缺,物种灭绝加快,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能源是可以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类对森林资源、电力资源、水力资源、矿藏资源等的过度开采与使用,许多资源面临着匮乏的状,一些不可生资源面临短期内无法再生甚至消失的危险。

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资源短缺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例如:

乱砍滥伐森林或毁林开荒,采伐速度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使资源衰竭,生态失衡,后果是气候变劣、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例如沙尘暴天气的猖獗、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存构成一定威胁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

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2、电子产品对人体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汽车等高科技产品应运而生,它们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不容小视。

例如,随着电冰箱的广泛应用,冰箱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氟利昂排放到大气中,形成巨大的臭氧空洞,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根据资料,2003年臭氧空洞面积已达2500万平方公里。

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万分之一,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即意味着因此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万到1.5万人。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

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

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火车、飞机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对交通工具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不能相提并论。

5、科现代科学技术导致的战争危机与生物微机极大危害人类社会发展

原子能的武器化使用,极大危害人类社会,核能利用危机也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现代生物技术的泛滥应用,使得“克隆”人极有可能出现,造成人类伦理与社会道德的破坏,转基因产品的潜在危害也构成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这些现代科学技术均影响这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走向。

由此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视,应当受到人类的关注。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要应该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具体说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时间上看,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又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以实现人类世代永续长存。

第二,从空间上看,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某个地区的事情,而且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甚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第三,从内容上来看,可持续发展既要保持经济的增长,又要维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四,从物种来看,可持续发展不仅关心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关注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发展[4]。

可持续发展实质其实就是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为人类的世代生存和进步莫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在体现公平性、可持续性与共同性原则的条件下,鼓励经济增长,但要求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承载力相协调;要以改善生活质量与社会进步为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这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体现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正在贯彻于人类跨向21世纪的行动议程。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针对现代科技发展导致的负面效果下而提出来的,现代科技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膨胀、资源匮乏、战争与恐怖活动发生、生态恶化、疾病流行等,严重危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持续发展,开展现代科技研究运用引起部分学者的担忧,形成现代科技灾难论,如何看待现代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当代社会发展方向与质量。

六.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科学技术观

1、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首先,人与自然需要协调发展。

人类来自于大自然,也生存于大自然,人类和大自然一起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

人类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生物物种之间的食物链被打断,大自然这一大系统受到冲击,人类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就会立即受到损失。

其次,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大幅度增长,无节制地开发掠夺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

现在人们意识到,许多资源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

即使科学技术有可能找到新的替代品,但无法保证一定能够适时找到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因此,人类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走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的道路。

再次,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需要协调发展。

人口增长必然限制积累水平,加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增长能力,诱发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动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拥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为人类自身的生产提供了几乎无限增长的可能性。

当今世界的现状是人口过剩、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并存,全球人口的剧增与地球承载能力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因此,可持续发展必将是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内含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体实现,必须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因此有的学者将可持续发展表述为下列等式:

可持续发展=经济适度发展+保护生态稳定+促进社会平等[5],由此说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需要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内含了科学技术的进步[6]。

事实上,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几乎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而发生的。

3、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7]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发展。

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应考察的因素有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

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就是体现在它作用于这些因素上,所发挥的功能。

主要体现5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3)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4)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5)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促进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现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现代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

目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客观上成为个学科处理生态问题的准则。

事实上,它已经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与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曾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

“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

“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而人类却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经济也在发展,带来的后果也日趋严重。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为代价,必须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类自身的难题,并呈加剧的态势,这也是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重大问题之一。

环境不可交换、买卖,对环境的破坏难以逆转,环境的再生代价巨大。

如果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最后势必会使一个地方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条件,一时的经济增长最终也会停滞甚至倒退。

3、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与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8]:

一是人口数量;二是人口质量。

这两个方面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增殖必须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增加保持平衡。

在当今中国,重点需要抓的一是科教兴国战略,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两大战略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相关的。

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口是中心,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

(2)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不仅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力量。

科学技术可以帮助实现正确的领导和管理,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生活。

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调整。

科技进步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休闲,使生活更丰富。

其次,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9]。

作为精神文明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科技认识论。

科技思想是科学技术的理论精华,它不仅改变着人的价值观,而且直接和间接地决定着人类的理想和信仰。

科技精神的核心是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无禁区、无偶象、无顶峰,永远倾听实践的呼声。

正是这种伟大的科技精神,才使人类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真理,使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

科技认识论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精神文明中具有根本的意义。

生物进化论使人类认识发生了质变:

从静态地孤立地认识事物变革为动态地联系地认识事物,这种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前提。

4、现代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使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我们的经济不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发展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精细经营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

我们需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

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现代科学与技术[EB/OL].[2012-12-9].

[2].徐治立.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4

[3].张文国.自然约束下的现代科技与社会关系模型探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9:

124-128

[4].肖焰恒.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01

[5].张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J].生产力研究,1995,(6):

1

[6].田 浩,张青卫.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科学技术观[J].求是,2007,(3):

138-140

[7].汪宇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J].政革与战略,l996,

(2):

9-12

[8].毛锋,邹积颖.论中国的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8(5):

52-60

[9].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