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86158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docx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国国情

  D.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从德意志本国的国情出发,照顾到统治阶级内不同阶层的利益,通过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将国家统治的基础固定下来,实质上是为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单项选择题]

  2、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因为与德意志皇帝意见不和被罢免。

德皇的做法()

  A.合法

  B.不合法

  C.说不清

  D.屠戮功臣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是向皇帝负责,皇帝有权罢免宰相。

所以答案选A。

  [单项选择题]

  3、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材料反映出德意志新体制保持了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照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的利益;即统一后的德国制度在政治方面带有专制色彩,在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就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使德国迈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故A项说法错误;

  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B。

  [单项选择题]

  4、“德意志民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的民主的宪法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解读材料:

材料阐述了德意志的两面性,即一方面是文化科技的先进,另一方面是希特勒的法西斯侵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是其侵略的历史根源。

  故,正确答案选C;而ABD三项均不正确。

  [单项选择题]

  5、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

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政治体制。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分析选项,A项与材料“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不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意志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故B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分裂实现了统一,故C项错误。

故应选D。

  [单项选择题]

  6、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

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完成

  B.海外殖民扩张

  C.德意志实现统一

  D.从法国获得巨额资金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分析题干,实际上阐述了德国从思想领域的进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注意题眼要求选择促成这一过程的主要原因,联系所学可知,四个选项所阐述的情况都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通过比较,德国本身政治领域的巨大变化是导致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即德意志的统一,这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答案为C。

  [填空题]7材料一: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八条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第九条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材料二:

第二帝国18年间.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

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膨胀。

他们凭借日趋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以前所未有的凌厉攻势重新提出了对政权的要求。

……在70年代,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

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

德·莫子爵就无可奈何地说过:

  “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

  此外,君主派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一个王位,三个王位觊规者)、共和派内部的相对一致、以及共和派采取的正确的斗争策略(分化瓦解君主派、积极争取军队和农民等),都对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让·马蒂耶《法国史》材料三: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会议与帝国会议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幸娄滚言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材料四:

在普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

容克,泛捂善害士贵族和大地主:

主德国历史上真正起过较大的作用的是乡村容克,即普鲁士贵族主园主.乡村容克具有粗犷,戾、眼观狭隘的特点.政治上属于极端保守派,主张君主专制,量而武力,2业资本主义改造的结果·使德意志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为突出的是容克的分化。

他们把在“解放农民”过程中.获得的大量土地和赎金经营资本主义商量性的农业和产品加工业:

这容克从”佩剑的骑士”一变而为。

财富的骑士”,商业市场、多家关税,民主统一等.才是他们休戚相关的头等大事:

正是这样的新变化.使普鲁士逐渐成为一个非资产阶级分子日益资产阶级化的国家”。

成为最终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中心”

  “战场”。

  ——奥茨门待《德国史》法、德两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差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说明:

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议制民主的差异由各国国情所决定的。

  [单项选择题]

  8、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建立起代议制资产阶级政府

  B.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德意志帝国已经走上近代化道路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德国工业上已经走向近代化,虽然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但是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民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因此

  B、C、D均正确;A项错误,政府保留有明显的封建残余,故选A。

  [单项选择题]

  9、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邦国领导完成的,因而有人认为“是普鲁士色彩黯淡了德国民主与和平的光环”。

所谓的“普鲁士色彩”是指()

  A.纳粹主义

  B.霸权主义

  C.法西斯主义

  D.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普鲁士色彩黯淡了德国民主与和平的光环”强调的是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对德国政治产生了直接影响,即“君主为实,立宪为虚”,答案选D,ABC三项出现在一战之后,这一德国统一的史实不符。

  [单项选择题]

  10、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

  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是指德国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而最终失败。

  “普鲁士19世纪

  60、70年代的胜利”是指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但继承了军国主义传统,答案为A。

BCD项与两次世界大战无关。

  [填空题]11材料一:

把爱国主义规定为一种认为这个目的首先会在我们是其成员的民族中得到实现,然后将所得的成就从这个民族传遍全人类的信念。

像在《现时代的根本特点》中讲的,就是人类在自己的世俗生活中自由地、合乎理性地建立自己的一切关系。

  “任何一个世界主义者都会借助于民族给他设置的限制,势必成为爱国主义者;任何一个在自己的民族中是极其有力、极其活跃的爱国主义者的人,也是极其活跃的世界公民,因为一切民族文明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这种文明传遍全人类”,“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它把它的尘世生活理解为永恒的生活,把祖国理解为这种永恒生活的载体”;

  “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这种“完整的人将在他的各方面都臻于完善,在内部变得圆满无缺,在外部变得十分干练,可以达到他在时间过程和永恒状态中的一切目的”;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摘自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年材料二:

这部著作在亚洲也同样有两种相反的遭遇。

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资料》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

与此相反,自1915年费希特介绍到中国,在反对袁世凯这种丧权辱国的行径,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

但费希特的这些演讲的真正传播,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已的贡献。

  摘自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材料三:

1924年二月,孙中三在演讲中说:

  “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

今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讲的,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恢复后,才配讲世界主义”。

  材料四:

20世纪末的世界在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

一种欧盟体现的对传统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的超越。

这也许是基于对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及早期情况的考察。

  ——摘自安东尼.D《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主主义》材料五: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这个背景就是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冷战的结束。

在这时,民族主义蕴涵的捍卫本民族利益、争取本民族自决的核心价值取向很容易就迎合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需求,于是,民族主义呼之即出,成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和社会动员与控制的工具。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出现“两种相反的遭遇”的原因。

  参考答案:

日本:

明治维新后制定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以费希特的观点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为其扩张进行舆论准备。

  中国:

近代历史上遭到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费希特的观点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单项选择题]

  12、马克思说某个国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该国已经建立了议会制度,但议会权力很小;

  “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反映了该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故选D。

  [单项选择题]

  13、恩格斯指出:

  “(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之下的责任内阁制,宰相仅仅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但皇帝才拥有最高国家权力,宰相对皇帝负责。

所以答案选B。

  [单项选择题]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克里孟梭疾呼:

  “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是复仇”。

他的“仇恨”起因于()

  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

  B.普鲁士破坏法国革命

  C.德奥同盟针对法国

  D.德挑战法国霸主地位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克里孟梭坚持要“复仇”,这说明法国此前曾遭到过重大的失败,并受到侮辱,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对德割地并支付大量赔款,从此埋下双方仇恨的种子,故选A。

B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进行的,普鲁士虽然组织了反法联盟,但是并不是法德结仇的开始;C项是在一战之中;D项明显错误。

  [单项选择题]

  15、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产生的办法是()

  A.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由选民间接选出

  C.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D.由众议院选举产生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职7年,可连选连任。

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因此选

  C.考点: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年宪法》。

  [单项选择题]

  16、“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注意材料中要求回答的是历史根源,实际上是要求回答德国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的影响。

A项与材料内容是一致的,不是原因。

B项是经济根源,不是历史根源。

D项也不是历史根源。

  [单项选择题]

  17、马克思说: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信息:

议会的权力小,有封建的残余,专制性非常强等特点,不难看出,马克思说的是德国,故选C;

  A、B、D项民主化程度较高,与材料不符。

  [填空题]18材料一:

把爱国主义规定为一种认为这个目的首先会在我们是其成员的民族中得到实现,然后将所得的成就从这个民族传遍全人类的信念。

像在《现时代的根本特点》中讲的,就是人类在自己的世俗生活中自由地、合乎理性地建立自己的一切关系。

  “任何一个世界主义者都会借助于民族给他设置的限制,势必成为爱国主义者;任何一个在自己的民族中是极其有力、极其活跃的爱国主义者的人,也是极其活跃的世界公民,因为一切民族文明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这种文明传遍全人类”,“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它把它的尘世生活理解为永恒的生活,把祖国理解为这种永恒生活的载体”;

  “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这种“完整的人将在他的各方面都臻于完善,在内部变得圆满无缺,在外部变得十分干练,可以达到他在时间过程和永恒状态中的一切目的”;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摘自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年材料二:

这部著作在亚洲也同样有两种相反的遭遇。

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资料》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

与此相反,自1915年费希特介绍到中国,在反对袁世凯这种丧权辱国的行径,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

但费希特的这些演讲的真正传播,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已的贡献。

  摘自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材料三:

1924年二月,孙中三在演讲中说:

  “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

今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讲的,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恢复后,才配讲世界主义”。

  材料四:

20世纪末的世界在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

一种欧盟体现的对传统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的超越。

这也许是基于对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及早期情况的考察。

  ——摘自安东尼.D《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主主义》材料五: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这个背景就是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冷战的结束。

在这时,民族主义蕴涵的捍卫本民族利益、争取本民族自决的核心价值取向很容易就迎合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需求,于是,民族主义呼之即出,成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和社会动员与控制的工具。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依据材料

  四、五,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末期民族主义的形成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两种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解:

欧盟代表的区域性民族主义,成因(如片面民族主义的反思、两极格局影响、欧洲一体化出现)、影响(加速了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推动区域经济性组织的构建等)。

中国所代表的国家民族主义,成因(赶超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民族精神来凝聚民族力量,国家发展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等),影响(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单项选择题]

  19、某份晚晴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A.俾斯麦

  B.威廉一世

  C.兴登堡

  D.威廉二世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

1870年,其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

俾斯麦实施“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因此选A。

  [填空题]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制已名存实亡。

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行不通……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解决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问题……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法国在共和制确立前的政权演变过程如下:

法兰西王国(843~1792)

  (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请回答:

英法两国的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充满着曲折性、长期性和反复性,但民主最终取代了专制。

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历史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民主制度的确立是世界各国的仁人志士通过长期斗争获得的成果;民主必将取代专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各国国情不同,不同民主政体的确立也因国情而异。

  (任答两点即可)

  参考解析:

  

(1)问的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制已名存实亡”

  “1660年”

  “复辟解决”

  “光荣革命”等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资本主义力量和封建势力的对比来思考;第三小问的“根本性问题”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2)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1875年宪法确立的意义。

  第

  (3)问的认识可以从民主制度确立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各国政体选择等几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考点:

英法民主政体的建立点评:

英法确立民主政治有着相似性。

两国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君主专制统治,都是通过立法的手段确立新的政体,都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但是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的是共和制。

这给我们以启示:

确立政体必须要符合本国的国情。

  [单项选择题]

  21、“《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

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

种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

”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