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344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6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案优秀版

教学

要求

1.会认“译、愧”等10个生字,会读“黄澄澄、不愧”等词语。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弄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了解两篇短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

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重点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了解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

教学

课时

1课时

1.会认“译、愧”等10个生字,会读“黄澄澄、不愧”等词语。

2.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多媒体。

一 师生谈话,导入题目

1.谈话激趣: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哪四个国家吗?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勤劳聪慧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说到中国,你会想到哪些古建筑?

(万里长城、故宫、布达拉宫……)说到埃及,你又会想到什么?

(举世闻名的金字塔)

2.导入课文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金字塔》,让我们一起到神秘且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吧。

(板书:

金字塔)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金字塔夕照》。

(板书:

金字塔夕照)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多媒体)

  ①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a.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通过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和对光与影细致入微的刻画,呈现一种立体的画面感。

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板书:

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文章采用描写式开头的写法,把对金字塔壮丽景色的描绘作为文章的开头,用形象的描绘引出说明对象,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b.过渡:

文章对意境的描绘十分出色。

文章意境之美,可以说是得益于作者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给人的感受。

我们继续学习第3自然段。

  ②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

……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a.作者运用浓重的笔墨描述自己在金字塔下的感受,歌颂了人类伟大的创造。

b.作者描绘了金字塔的神秘和美丽,十分形象、具体。

作者层层展开,带我们一起欣赏了金字塔的外部形象——“多像一个‘金’的汉字”,感受了几千年来金字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板书:

比金子还要贵重)

c.过渡:

那作者又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呢?

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4自然段。

  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作者通过金字塔自身的鲜明对照,抒发了对金字塔在大漠夕照中的色彩的喜爱及留恋。

课文饱含着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同时又有作者亲眼所见的现实写照,流露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

(板书:

怀古的幽思)

(3)教师小结:

《金字塔夕照》既是一篇典型的风貌通讯,又是一篇独具匠心、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

作者用流畅又饱含韵味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画,描述了厚重的文化遗产,歌颂了人类的伟大创造。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批注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金字塔的重量、塔基面积、体积了解到金字塔的庞大。

  塔的重量:

约600万吨

塔基面积:

约5.3万平方米

塔的体积:

约260万立方米

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金字塔重量大、体积大、塔基面积大的特点。

通过罗列的具体数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修筑金字塔工程的浩大、艰巨,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板书:

工程的浩大、艰巨

②金字塔建造过程中的未解之谜。

(板书:

建造工程中的未解之谜)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

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学生交流:

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运送这些石材的?

③金字塔高超的建筑技巧。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

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学生交流:

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将这些石头叠加在一起的?

④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数字巧合。

(板书:

数据未解之谜)

  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学生交流:

这些数字的巧合说明了什么?

⑤古埃及一览:

了解古埃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就。

a.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岸边?

(人类的文明大多发育在河流沿岸,在那个时期人们都是沿河流定居的。

尼罗河水每年定期泛滥,淹没陆地,滋润土壤,使耕地肥沃,农业发达。

埃及因此成为历史上最早不用将全部劳力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

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放在其他用途上,比如建造金字塔)

b.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c.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

d.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e.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3.了解两篇短文中的相互印证的内容。

(出示多媒体)

(1)金字塔的建造位置。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字塔夕照》

  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

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

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2)周围的环境。

  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金字塔夕照》

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3)智慧的结晶。

  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

……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金字塔夕照》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

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

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4)未解之谜。

  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金字塔夕照》

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板书:

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2.课下继续搜集金字塔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金字塔的知识。

  课文着重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建筑历史,写出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课文后,品味重点语句。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金字塔

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

要求

1.会认“译、愧”等10个生字,会读“黄澄澄、不愧”等词语。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弄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了解两篇短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

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重点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了解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

教学

课时

1课时

1.会认“译、愧”等10个生字,会读“黄澄澄、不愧”等词语。

2.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多媒体。

一 师生谈话,导入题目

1.谈话激趣: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哪四个国家吗?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勤劳聪慧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说到中国,你会想到哪些古建筑?

(万里长城、故宫、布达拉宫……)说到埃及,你又会想到什么?

(举世闻名的金字塔)

2.导入课文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金字塔》,让我们一起到神秘且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吧。

(板书:

金字塔)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金字塔夕照》。

(板书:

金字塔夕照)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多媒体)

  ①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a.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通过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和对光与影细致入微的刻画,呈现一种立体的画面感。

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板书:

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文章采用描写式开头的写法,把对金字塔壮丽景色的描绘作为文章的开头,用形象的描绘引出说明对象,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b.过渡:

文章对意境的描绘十分出色。

文章意境之美,可以说是得益于作者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给人的感受。

我们继续学习第3自然段。

  ②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

……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a.作者运用浓重的笔墨描述自己在金字塔下的感受,歌颂了人类伟大的创造。

b.作者描绘了金字塔的神秘和美丽,十分形象、具体。

作者层层展开,带我们一起欣赏了金字塔的外部形象——“多像一个‘金’的汉字”,感受了几千年来金字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板书:

比金子还要贵重)

c.过渡:

那作者又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呢?

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4自然段。

  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作者通过金字塔自身的鲜明对照,抒发了对金字塔在大漠夕照中的色彩的喜爱及留恋。

课文饱含着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同时又有作者亲眼所见的现实写照,流露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

(板书:

怀古的幽思)

(3)教师小结:

《金字塔夕照》既是一篇典型的风貌通讯,又是一篇独具匠心、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

作者用流畅又饱含韵味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画,描述了厚重的文化遗产,歌颂了人类的伟大创造。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批注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金字塔的重量、塔基面积、体积了解到金字塔的庞大。

  塔的重量:

约600万吨

塔基面积:

约5.3万平方米

塔的体积:

约260万立方米

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金字塔重量大、体积大、塔基面积大的特点。

通过罗列的具体数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修筑金字塔工程的浩大、艰巨,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板书:

工程的浩大、艰巨

②金字塔建造过程中的未解之谜。

(板书:

建造工程中的未解之谜)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

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学生交流:

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运送这些石材的?

③金字塔高超的建筑技巧。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

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学生交流:

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将这些石头叠加在一起的?

④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数字巧合。

(板书:

数据未解之谜)

  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学生交流:

这些数字的巧合说明了什么?

⑤古埃及一览:

了解古埃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就。

a.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岸边?

(人类的文明大多发育在河流沿岸,在那个时期人们都是沿河流定居的。

尼罗河水每年定期泛滥,淹没陆地,滋润土壤,使耕地肥沃,农业发达。

埃及因此成为历史上最早不用将全部劳力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

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放在其他用途上,比如建造金字塔)

b.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c.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

d.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e.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3.了解两篇短文中的相互印证的内容。

(出示多媒体)

(1)金字塔的建造位置。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字塔夕照》

  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

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

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2)周围的环境。

  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金字塔夕照》

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3)智慧的结晶。

  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

……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金字塔夕照》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

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

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4)未解之谜。

  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金字塔夕照》

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板书:

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2.课下继续搜集金字塔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金字塔的知识。

  课文着重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建筑历史,写出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课文后,品味重点语句。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金字塔

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20* 金字塔

教学目标

1.认识“译、愧”等10个生字。

2.能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

3.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的生字,让学生随文认读,教师针对难点适当指导。

如,“遐”和“暇”“瑕”读音相同,可以组成“遐想”“闲暇”“无瑕”等词语,帮助学生区分字形和字义。

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如,“黏”不要误读成zhān;“湛”和“滥”不能只读右半部分的音而导致误读;“黄澄澄”一词中的“澄”读dēnɡ。

阅读理解

教学本课,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两篇短文在内容、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金字塔夕照》一文,了解胡夫金字塔的样子,感受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获取信息并进行大胆推测。

然后,让学生交流对胡夫金字塔的新认识,小结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积累运用

《金字塔夕照》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及作者观赏时的万千思绪,充满诗意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基本信息和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金字塔优美的语言和关于金字塔的基本信息,形成一篇介绍金字塔的导游词,向对金字塔感兴趣的人介绍金字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1.观赏金字塔图片。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及资料。

3.简介金字塔。

课件出示 金字塔:

相传是古埃及法老(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陵墓基座为正方形,四面则是四个相等的三角形(即方锥体),侧影类似汉字的“金”字,故汉语称为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持久的象征之一,这些金字塔大部分建造于埃及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

4.导入:

曾经,它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国度之一,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至今,人们都无法破解金字塔的秘密。

埃及,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文明古国;金字塔,令世人惊叹的建筑。

作者用流畅又饱含韵味的文字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画面。

今天,让我们走近金字塔,欣赏它独特的美,了解金字塔,让更多的人认识金字塔。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 可利用多媒体由直观的画面唤起学生视觉的感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1 自主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字音读正确,句子读流利。

2.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 翻译 无愧 熠熠发光 遐想 黏着物 刀刃 埃及 泛滥 淤泥 精湛

(2)教师提示“遐”与“瑕”“暇”的区别。

遐:

远;长久。

如“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遐迩(远近)”。

瑕:

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

如“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暇:

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如“无暇”“自顾不暇”“目不暇接”。

活动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出示 《金字塔夕照》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及作者观赏时的万千思绪,抒发了作者对金字塔的赞美之情。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不同的方式写了古老文明的遗迹——埃及金字塔及古埃及人的文明成就。

2.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 这篇课文是由两篇短文组成的。

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文字等形式呈现。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思考文中表现了金字塔的什么特点。

操作指导 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字词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降低掌握要求,通过初步读通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板块三 深入研读,欣赏美景

活动1 默读课文,交流感受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这句话。

课件出示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说说读后的感受。

3.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展现发现的美。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并展开想象,欣赏美,感受美,让学生说说观看图片后产生了哪些遐想。

5.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

还了解哪些关于金字塔的信息?

活动2 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胡夫金字塔的相关内容。

2.学生交流讨论这篇短文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3.引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学习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

阅读“短、简、快”,能够大大缩减阅读的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1)有图又有文字的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直观、简明、概括性强。

引导学生要图文结合着看,同时关注图上的细节。

(2)内容较多的材料,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浏览,然后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号入座”,进行定位阅读,提取需要的信息,快速地解决问题。

活动3 合作学习,寻找印证

1.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收获。

2.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快速浏览两篇短文,并说说哪些内容是相互印证的。

3.学生说一说文中还介绍了古埃及的哪些成就,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操作指导 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陶醉于美景之中。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朗读,感受金字塔的雄浑之美。

教师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从而使学生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板块四 尝试推测,提炼介绍

活动1 尝试推测

1.引导学生思考古埃及人是怎么建造金字塔的。

课件出示 推测一:

金字塔运用了螺旋式建造法,就是沿四面墙壁建成螺旋式的阶梯状,一边上楼梯,一边往上盖。

这样就不需要用到杠杆、撬棍和起重机。

推测二:

金字塔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或背到正在建造的金字塔上。

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

推测三:

金字塔之所以建在尼罗河畔,是因为用船运输石材方便。

古埃及人首先借助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金字塔进行设计;然后借助先进的造船技术,用船把巨大的石材从尼罗河上游的采石场通过尼罗河运过来;最后建造金字塔。

巨大的石材是如何运上去的呢?

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等高的土坡,再顺着斜坡借助滚木把石材拉上去砌第二层。

这样一层一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

塔建成后再把土坡移走,这样,金字塔就显露出来了。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活动2 提炼介绍

1.两篇短文用不同的写法给我们展现了同一个美丽而又壮观的金字塔,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