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456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docx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届高三下语文月考试题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2019届高三下2月语文月考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19年2月28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的作答:

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上。

3.主观题的作答: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问题,是西方美学界讨论的又一个热点问题。

中国美学认为艺术是可以界定的,艺术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因而,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是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由于美(意象)与美感(感兴)是同一的,因此区分也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因此它必然可以“兴”,也就是它必然使人产生美感。

如果不能使人产生美感,那就不能生成意象世界,也就没有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提出了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主张。

其中以“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这两个流派最突出。

波普艺术家所做的就是把世俗生活中的“现成物”如破汽车、破包装箱、破鞋、旧轮胎、破布等等,通过挪用、拼贴、泼洒颜料、弄成模型、奇异的组合等等手法,努力使其变得鲜艳、醒目,既像广告又像实物陈列。

波普艺术家认为这样的“现成物”就成为艺术品了,其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说:

“每个事物是美的,波普是每个事物。

”观念艺术也是受杜尚的启示而产生的,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库苏斯就说,杜尚的“现成品”构成了从“外表”到“观念”的变化,所以是“观念艺术”的开端。

杜尚说过:

“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得多。

”一个“现成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家赋予它一种观念。

在观念艺术家那里,一切东西,文字、行为、地图、照片、方案等等,只要是能传达观念的,都可以是艺术。

拿波普艺术家把工业社会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等手法而命名为“艺术品”,但他们并没有解决如何使“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的问题。

波普艺术家把废品从垃圾堆里捡出来,并且放置到美术馆内,却仍然没有赋予它们生命。

因为艺术家没有赋予它们以“情”、“意”。

波普艺术家成了艺术中的拜物教,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意象世界)。

波普艺术总让我们看到物,却很难让我们观到“象”,因为没有“情”,“意”便不能感兴,不能感兴便不能生成意象,不能生成意象便不是艺术。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某些波普作品那种奇异的组合也能产生某种奇异效果,但是那种奇异效果并不是审美的效果。

    观念艺术家把观念作为艺术的本质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理论上也是不能成立的。

观念不是艺术。

王夫之一再说,艺术不是“志”、“意”,艺术是“意象”,而“意象”与“志”、“意”是根本性质不同的两个东西。

“意象”使人感兴,“志”、“意”不可能使人感兴。

把观念作为艺术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某些“作品”,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不能使人感兴.它们不是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都认为用各种手法组合并且能传达某种观念的“现成物”都是艺术品。

B.“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这两个流派都主张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C.某些波普作品那种奇异的组合也能产生某种奇异效果,作者认为还是能称为艺术品。

D.波普艺术没有解决如何使“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的问题,所以它不能被称之为艺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使深奥的问题浅显化。

B.作者用王夫之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把观念作为艺术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是不能成立的。

C.文中用安迪•沃霍尔和约瑟夫•库苏斯的话是为了说明如何界定艺术与非艺术。

D.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应该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看这个作品是否具有审美意象,让人产生美感。

B.观念艺术家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观念,是作品中呈现出的“志”和“意”,这些“志”和“意”构成的意象就是艺术。

C.由于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必然缺少审美意蕴,这些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

D.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是否有界限,体现了中国美学届与西方美学届关于美的本质的最根本的不同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_________________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

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

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

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

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

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

20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

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

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

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

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

一千次的阴晴明晦,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

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

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

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

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

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

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

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

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

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

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

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

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

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

他立刻知道自己找对了。

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

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

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

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

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

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

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

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

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

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

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

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

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

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

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

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

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永不再来了。

(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近乎白描的笔触点染、勾勒小镇旁小屋的景象,即真实又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富有想象空间的景象使主人公魂牵梦绕,而现实缩减的单调景象则导致他最终失望离开。

B.小说的空间局限于小镇一甌,故事的时间则拉长到二十年,其中有主人公的许多内心感受,如此布局,情节相对集中,但又不至于平淡、单薄。

C.前后对比、呼应是小说情节设计和行文构思上的突出特点,这里有主人公的内心体验及其两位女子认知的对比、呼应,还有环境上的对比、呼应。

D.小说中的妇女挥手致意,曾给火车司机以勇敢、从容、坦率、热情、美丽、不朽,始终如一等美好的感受,这里不能说没有真实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想象。

5.请简要分析概况主人公退休后来到小镇半天里的心理变化。

(6分)

  

6.关于小说的题目,有翻译者用“小镇”,有的用“远和近”,你觉得哪个好?

请阐述你的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

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

有个男孩说:

“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

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

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

“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

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

太好玩了!

”第三个男孩说:

“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

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

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

“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

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

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

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

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

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

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

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

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

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

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

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

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6分)

(1)事实依据:

(2)理论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曹姓。

年十五,犷猂无赖,名已在捕中。

走之盱眙,困甚,挟稗官一册,非所习也,耳剽久,妄以其意抵掌盱眙市,则已倾其市人。

好博,所得亦缘手尽。

有老人,日为醵百钱,从寄食。

久之,过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

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

“嘻!

吾今氏柳矣!

”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虽甚卑贱,必折节下之;即通显,敖弄无所诎。

与人谈,初不甚谐谑,徐举一往事相酬答,淡辞雅对,一座倾靡。

当是时,士大夫避寇南下,侨金陵者万家。

大司马吴桥范公,以本兵开府,名好士;相国何文瑞,阖门避造请。

两家引生为上客。

客有谓生者曰:

“方海内无事,生所谈,皆豪猾大侠、草泽亡命。

吾等闻之,笑谓必无是,乃公故善诞耳;孰图今日不幸竟亲见之乎!

”生闻其语慨然。

属与吴人张燕筑、沈公宪俱。

张、沈以歌,生以谈。

三人者,酒酣,悲吟击节,意凄怆伤怀。

凡北人流离在南者,闻之无不流涕。

未几而有左兵之事。

左兵者,宁南伯良玉军。

噪而南,寻奉诏守楚,驻皖城待发。

守皖者,杜将军弘域,于生为故人。

宁南尝奏酒,思得一异客,杜既已泄之矣。

会两人用军事不相中,念非生莫可解者,乃檄生至。

进之,左以为此天下辩士,欲以观其能,帐下用长刀遮客,引就席,坐客咸震慑失次。

生拜讫,索酒,诙啁谐笑,旁若无人者。

左大惊,自以为得生晚也。

居数日,左沉吟不乐,熟视生曰:

“生揣我何念?

”生曰:

“得毋以亡卒入皖而杜将军不法治之乎?

”左曰:

“然。

”生曰:

“此非有君侯令,杜将军不敢以专也。

生请衔命矣。

”驰一骑入杜将军军中,斩数人,乃定。

左幕府多儒生,所为文檄,不甚中窾会。

生故不知书,口画便宜辄合。

左起卒伍,少孤贫,与母相失,请貤封,不能得其姓,泪承睫不止。

生曰:

“君侯不闻天子赐姓事乎?

此吾说书中故实也。

”大喜,立具奏。

左武人,即以为知古今、识大体矣。

阮司马怀宁,生旧识也,与左郄而新用事。

生还南中,请左曰:

“见阮云何?

”左无文书,即令口报阮,以捐弃故嫌,图国事于司马也。

生归,对如宁南旨,且约结还报。

及闻坂矶筑城,则顿足曰:

“此示西备,疑必起矣!

”后果如其虑焉。

初,生从武昌归,以客将新道军所来,朝贵皆倾动;顾自安旧节,起居故人无所改。

逮江上之变,生所携及留军中者,亡散累千金,再贫困而意气自如。

或问之,曰:

“吾在盱眙市上时,夜寒藉束藁卧,屝履踵决,行雨雪中,窃不自料以至于此。

今虽复落,尚足为生,且有吾技在,宁渠忧贫乎?

”乃复来吴中,每被酒,常为人说故宁南时事,则欷歔洒泣。

既在军中久,其所谈益习,而无聊不平之气无所用,益发之于书,故晚节尤进云。

(节选自《吴梅村文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

B.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

C.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

D.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稗官即小官。

小说家出于稗官,后因称野史小说为稗官。

B.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士大夫即担任政府官员的文人,包括现职官员,退休官员,和将来有可能性担任官员的士人。

C.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

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D.儒生,指不一定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可泛指读书人。

一般中了秀才以上的人可称儒生。

中了秀才可称小儒生,中了举人可称(中)儒生,中了进士可称大儒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敬亭,原本不姓柳。

因为行为不轨被追捕,逃到盱眙,生计艰难,常说书谋生,一日过江揽柳感慨,乃更姓为柳。

B.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

少年时仅凭耳听心习,便名动世人,经世事变幻和人生起伏后,晚年技艺更为精纯。

C.柳敬亭重情重义。

无论贫贱显贵,均一体相待,仕途通达后也不以势骄人,更可贵的不管个人遭际如何,均忧心国事。

D.柳敬亭既有辩才,又有见识。

故而他能窥知他人心意,也能做到替人排难解纷,还能预判天下大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等闻之,笑谓必无是,乃公故善诞耳;孰图今日不幸竟亲见之乎!

(5分)

(2)会两人用军事不相中,念非生莫可解者,乃檄生至。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9分)

赤壁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成沙铁未清)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了热烈与隆重的送别场景。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下旬,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

它不仅是一个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

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B.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D.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B.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C.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D.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远见卓识大展拳脚初露雏形星罗棋布

B.高瞻远瞩大展拳脚崭露头角雨后春笋

C.远见卓识摩拳擦掌崭露头角星罗棋布

D.高瞻远瞩摩拳擦掌初露雏形雨后春笋

20.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内容、表达得体等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5分)

通知

高三全体师生:

年级组定于2月25日召开高三年级百日誓师大会,高三全体师生务必准时参加。

无故旷会者,后果自负。

2月24日

高三年级组

21.下面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马克思说: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2)列夫•托尔斯泰说: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3)易卜生说: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4)毛姆说:

“要使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